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十年礼赞 (国土名片网小编芬儿点睛导读)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宗霞主持新闻发布会(记者 杨照峰 摄影)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 宗霞: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三十八场:高原特色农业专场发布会。
本场发布会,我们邀请了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科院的领导从不同的工作领域,共同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及下一步发展措施和举措,并就记者朋友关心的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李国林先生;
云南省商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翌女士;
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经济师夏志敏女士;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张跃彬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发布会的有驻滇新闻单位和省内各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欢迎大家!
今天的发布会共有三项议程,下面,我们依次进行。
首先,有请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李国林先生发布新闻。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李国林发布新闻(记者 杨照峰 摄影)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 李国林: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非常高兴向大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变化情况。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高原特色农业的关心、关注和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抓好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高位谋划推进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农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1640.4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3870.2亿元,排名从全国第13位提升至第10位,年均增长8.4%、高出全国4.4个百分点,云南实现资源大省向农业大省的华丽转变,并持续朝着现代农业强省迈进。
李国林:
这十年,我们坚持优先发展农业,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充足。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由2012年的1687.3万吨增加到2021年的1930.3万吨,在全国粮食产销平衡区中稳居第1位,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09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人均400公斤粮食安全标准线。蔬菜产量达到2748.9万吨,较2012年增加86.7%,近七成销往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和“西菜东调”优质基地和西南最大的蔬菜出口基地。肉类总产量由2012年的349万吨增加至2021年的487万吨,全国排位由第12位提高到第5位,供应量位居全国前列。云南绿色有机农产品,极大丰富了全国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肉案子”。
这十年,我们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特色产业优势更加凸显。茶叶面积2021年达到740万亩,实现“千亿云茶”发展目标,有机茶园认证面积跃居全国第1位,普洱茶已成为云南响亮的“名片”。花卉面积和产值增速全球第一,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2021年鲜切花产量162.2亿枝,在全国80多个大中城市中占据70%的市场份额,斗南花卉成为亚洲乃至世界鲜切花风向标,被誉为是中国花卉价格“晴雨表”。水果产量由2012年的511万吨增加至2021年的1200万吨、年均增幅10%,柑橘、香蕉、葡萄、草莓、蓝莓等果品实现全年时鲜供应。咖啡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占全国98%以上,天然橡胶、核桃、澳洲坚果、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全国第1位。“饮云茶、赏云花、品云果、喝云咖”成为新生代人群消费清单,“无云药、难成方”成为业界共识,云品极大地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
李国林:
这十年,我们坚持农业品牌建设,“云系”“滇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从2018年起,我们连续4年评选“10大名茶”“10大名花”“10大名菜”“10大名果”“10大名药材”,评选绿色食品“10强企业”和“20佳创新企业”,注册“绿色食品牌”LOGO,在昆明、大理、丽江、西双版纳等机场开设“10大名品”展示销售中心,举办“四季云品·产地云南”系列宣传推介活动,越来越多的“云字号”产品走出大山、走向世界。普洱茶、保山小粒咖啡、文山三七、宣威火腿等10个产品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成为驰名中外、备受好评的名品。“云系”“滇牌”美誉度极大地改变了云南许多优质农产品“藏在深山人未识”、好物产卖不上好价钱的历史。
这十年,我们坚持农业发展助农增收,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1%,由2012年的5930元提高到2021年的14197元,其中,经营性收入占48.4%,高出全国约14个百分点,特别是脱贫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6%,由2012年的4797元提高到2021年的13027元,高原特色农业直接贡献率达50%。
李国林:
这十年,我们坚持优化营商环境,农业市场主体活力迸发。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由2012年的2543户、15767户增加到2021年的5221户、66394户,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示范社分别由2012年的503户、219户增加至2021年1079户、1075户,农业市场主体实现数量和质量“双提升”,基本形成大型行业龙头企业为引领、中型行业先进企业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的发展雏形,农业市场主体已成为促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这十年,我们坚持绿色高效发展,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全省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连续5年负增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超过88%、80%和76%;全省绿色食品有效获证产品数由2017年全国第11位升至第7位,有机农产品有效认证数由全国第8位升至第2位,获证市场主体数由全国第8位跃升为第1位。2021年,全省绿色有机茶叶认证面积居全国第1位。认定“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1888个,绿色有机农产品供给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普洱祖祥、自然之星、芸岭鲜生、云南农垦等一大批企业已在茶叶、蔬菜、水果、粮食等产业深耕绿色有机,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
李国林:
这十年,我们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21年,全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全省重点产业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9∶1,农村一二三产业比例达到28∶50∶22。划定水稻、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3795.12万亩和糖料蔗、油菜、天然橡胶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1929.27万亩,建设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4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省级“一县一业”示范县30个、特色县30个,国家级产业强镇43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18个,初步形成“功能区+产业集群+产业园+一县一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大中小结合产业发展格局。
这十年,我们坚持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农业发展后劲越发强劲。高标准农田面积由2012年的不足300万亩增加至2021年的接近3000万亩。建成17个规模大、装备好、效率高的冷链设施产业集群,生鲜农产品进城“最先一公里”有效解决。建成农产品产地市场523个、田头市场465个,以及以云南国际肉牛交易中心(寻甸)、王旗营蔬菜批发市场和云南龙城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为主的一批大型综合交易集散中心,初步形成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产地、集散地与销地相衔接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李国林: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把握新发展机遇,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我们将坚持以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引领农业现代化,锚定“三年跨越、六年倍增”目标,紧盯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短板弱项和瓶颈制约,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以“稳量、提质、增效、富民”为总体思路,在端牢饭碗、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快推动高原特色农业绿色转型升级。
李国林:
我们将按照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思路,聚焦粮食、茶叶、花卉、蔬菜(含食用菌)、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牛羊、生猪、乡村旅游、烟草、蔗糖、天然橡胶等14个重点产业,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推动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紧紧围绕绿色高效、做优一产,加工增值、做强二产,融合发展、做强三产,实施倍增计划、育强主体,注重科技创新、促进动能转换,扩大开放合作、增强发展活力6个方面,全力推动良田沃土工程、绿色发展引领工程、设施农业提升工程等16项重点工程落地见效。植厚绿色,让“绿水青山”产出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提质增效,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拓展市场,把好产品变成好品牌,让世界共享云南味道;科技兴农,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开放合作,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共享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创新发展成果。力争到2024年,农村一二三产业比例调整到23∶53∶24,重点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3∶1以上,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水平显著提升,高原特色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宗霞:
谢谢李国林先生。接下来,我们将坚持以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引领农业现代化,锚定“三年跨越、六年倍增”目标,加快推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绿色体系。
接下来,有请云南省商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翌女士发布新闻。
云南省商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翌发布新闻(记者 杨照峰 摄影)
云南省商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李翌: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
非常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见面,介绍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流通情况。首先,我谨代表省商务厅,向长期关心支持云南商务工作的社会各界和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商务厅大力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南菜北运、跨区域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进农村、农产品电商端发展、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农产品国际市场开拓等8项重点工作,全力推动构建高原特色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全方位拓展高原特色农产品国内国际市场,有关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下面,我从六个方面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李翌:
第一,高原特色农产品出口增长强劲。高原特色农产品是云南省最具竞争优势的出口商品。近年来,我们积极出台支持鼓励高原特色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通过外向型农业发展百强企业评选、支持出口信用保险、国际认证、国家财税减免、促进贸易便利化等手段,促进农产品出口高速发展。通过实施一国一策,支持企业建设国际市场营销网点,帮助企业巩固东盟第一大市场地位,深耕东南亚、欧盟、日韩等重点市场,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全省农产品出口额从2012年的20.4亿美元增加到2021年的43.2亿美元,增长111.7%,多年来出口总额排名西部第一、全国前列。具有较强资源优势的水果、蔬菜、烟草、咖啡、茶叶、精油、花卉等大类重点农产品,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5%以上。
同时,我们积极培育农产品出口基地,目前,我省已获批6个国家农产品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评选认定10个省级农产品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13个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省农产品出口企业达600多家,出口基地示范带动效应显著。
李翌:
第二,涉农领域引进外资成效显著。我们全力支持外商企业在滇发展,通过建立完善省级部门合作机制合力稳外资,提升涉企服务水平,营造安商便商稳商的营商环境。围绕云南省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积极参与和举办招商引资活动,引导外资投向高原特色农业领域。截至目前,全省引入涉农领域外资企业570家,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6.6亿美元,较2012年增长60%。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目前,我省聚集了美国卓莓、澳大利亚科思达、英国爱寺恩、西班牙百锐蓝等全球小浆果龙头企业,聚集了荷兰迪瑞特、荷兰安祖花卉、荷兰海盛花卉、荷兰方德波尔格、澳大利亚林奇等全球知名花企。
第三,涉农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 我们积极引导和支持我省有条件的涉农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投资合作,加强对外投资规范性建设,推动涉农企业对外投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我省批准设立涉农对外投资企业263家,实际对外投资11.2亿美元,较2012年增长303%。
李翌:
第四,农产品物流体系逐步完善。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支持农产品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涌现出宝象万吨冷储物流公司、呈达冷冻食品物流公司、营家优鲜供应链公司等一批本土较有实力的冷链物流企业,指导推动2家物流企业获评国家四星级冷链企业,填补了我省国家星级冷链物流企业的空白。目前,全省已建冷库6500余座,库容620余万立方米,营运冷链运输车1620辆,初步形成以蔬菜、水果、花卉生产基地为基础,以区域性和综合性冷链物流市场为依托,以大型冷链物流项目为支撑的冷链物流设施网络。同时,我们持续完善农村物流网络,加快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在全省全面布局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和行政村快递网点,开展统仓共配,提高物流时效。目前,县级物流集散网络覆盖率达95%,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达100%,快递服务进村覆盖率达80.12%。
2022年,我们投入3.1亿元开展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和县域商业建设行动,项目实施将持续推动资源要素向农产品流通市场倾斜,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补齐冷链物流短板,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和现代化水平,以上项目将持续到2025年。
李翌:
第五,“云系”“滇牌”拓市场力度持续加大。深入实施农商互联,加强产销对接,不断提高订单农业、产销一体、股权合作等长期稳定流通模式在农产品流通中的比重。与省政府驻北京、上海、广东办事处协调联动,建设云南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常态化开展展销和推介,越来越多的“云字号”产品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用好用足各类大型展会资源,2015年以来,连续3届南博会、2届商洽会,均设置高原特色农业专题展馆,先后共有6000余家农业企业参展参会。同时,我们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省外、国外行业重点展会,2013年以来,组织我省近1000家高原特色农业企业参加70余个境内外展会活动,帮助企业畅渠道、拓市场、拿订单。
第六,农产品流通设施不断健全。健全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加快流通市场建设,目前,全省共有较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134家,年成交量超7500万吨,年成交总额超2200亿元;全省共有城区及乡镇农贸市场2011个;盒马鲜生、永辉超市、麦德龙、7-Eleven等一批大型知名连锁品牌在云南省落地发展,全省连锁便利门店增至3932家;咖啡、花卉、肉牛、橡胶、食用菌、茶叶、坚果、中药材、食糖、天麻、三七等云南特色大宗商品国际现货交易中心建设发展有序推进。全省重要集散地、销地和零售终端农产品流通能力显著提升,畅通高效、贯通城乡、安全规范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逐步形成。
我就介绍这些情况,谢谢大家!
宗霞:
谢谢李翌女士。我们相信经过努力会让全国、乃至全世界都能品尝到云南健康、环保、绿色的高原特色农产品。
接下来,进入记者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
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现场提问(记者 杨照峰 摄影)
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市场主体是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支撑。请问,农业农村部门在育强龙头、做大主体方阵、激发主体活力等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谢谢。
宗霞:
这个问题有请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李国林先生作回复。
李国林:
谢谢你的提问。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十年,是我省农业龙头企业高速发展的十年。我省农业龙头企业实现数量快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带动农户就业增收显著提升。2021年,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达5221户,比2012年的2562户增加2659户、增长104%,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3643亿元,比2012年的1296亿元增加2347亿元、增长181%,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101户,比2012年的885户增加1216户、增长137%;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业人员76.16万人,比2012年的41.43万人增加34.73人、增长84%,促进农民增收571亿元,比2012年的303亿元增加268亿元、增长88%。
为进一步育强龙头、做大主体方阵、激发主体活力,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李国林:
一是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相继印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培育壮大农业小巨人的意见》《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云南省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云南省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三年行动计划》《云南省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十四五”规划》《促进农业市场主体倍增培育计划》等文件,从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重点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制定发展壮大农业市场主体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农业市场主体倍增培育工作。
二是加大对农业市场主体的资金投入。加大在市场主体培育、纾困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如:在鼓励绿色食品产业龙头企业投资方面,对云南省内登记注册的企业,在茶叶、花卉、水果、蔬菜、坚果、中药材、肉牛、咖啡、生猪等产业领域投入形成资产性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按实际投资额的10%给予一次性奖补。在支持特色农产品加工和冷链物流建设方面,对在云南省内登记注册的重点农业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新增贷款,由省财政按实际获得贷款利率的50%给予贴息,贴息利率不高于5%等,2021年全年,专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达242户、扶持资金达到2.94亿元。
李国林:
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农业市场主体力度。为全面贯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农企、农户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问题,2019年,开发了“一部手机云企贷”平台,政银携手、通力合作,充分发挥金融科技优势,盘活农业资产,逐步破解农企农户融资难题。试点以来,累计已为全省农企农户授信超过百亿元。同时,建立云南省金融支持“三农”和乡村振兴联席会议制度,提出健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完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支持政策等方面的工作措施。明确“全年实现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力争新增贷款达到1300亿元”的目标。
四是强化招商引资激发农业市场主体活力。积极组织农业招商引资活动,我们赴江苏、浙江等地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活动,宣传推介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就农业招商引资进行协商洽谈。同时,采取视频招商会议形式,分别与星巴克、柒瑞结、金津果业等国外、省外企业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开展多次专场对接活动,协调解决招商引资项目落地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做好招商引资重点企业和项目落地跟踪服务,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开发了“云南省绿色食品牌招商引资重点企业服务平台”。现服务平台已入驻重点企业156户,涉及招商引资项目168个,项目协议总投资1115亿元,实际落地金额达121亿元。通过服务平台,实现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推进情况的数字存储、实时跟踪、问题督办、政策推送、信息查询,政企间联动的组织在线、沟通在线、协同在线、工作在线。以数字化、移动化、实时化、公开化的方式,为重点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李国林:
今年以来,全省农业市场主体倍增工作成效显著,目标完成情况良好,数量与质量齐头并进。截至7月底,全省农业企业达88837户,较2021年底净增13854户,完成年度净增目标任务17358户的79.8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680户,较2021年底净增459户,完成年度净增目标任务689户的66.62%。下一步,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继续深入实施农业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加大对农业市场主体的金融、政策支持,支持重点企业培育壮大,强化招商引资激发农业市场主体活力。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云南网记者现场提问(记者 杨照峰 摄影)
云南网记者:
请问,云南在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上成效如何?商务部门在“数商兴农”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工作重点是什么?谢谢。
宗霞:
农村电商方面的问题请商务厅副厅长李翌女士作回复。
李翌: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近年来,省商务厅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有效推动农产品上行。
一是农村电商销售规模持续扩大。2021年,全省网络零售额1322.96亿元,较2016年增长279.6%,全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358.24亿元,较2016年增长497%。
二是电商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2015年至2021年,全省114个县(市、区)列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数量居全国第一。截至目前,累计建成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113个,乡镇服务站1141个,村级服务网点7359个,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渠道进一步畅通。
三是线上销售渠道不断拓展。依托第三方平台资源建立分销对接,扩大线上销售规模。2021年,仅通过阿里巴巴就帮助超过22万云南商家实现销售额440亿元。2021年,落地盒马鲜生门店9个,直采基地75个。今年上半年,我们联合蚂蚁集团开展“百县百品”云南助农专场活动,云南农产品品牌曝光量1.59亿。开发运营“一部手机云品荟”平台,截至目前,831户生产企业、736个品牌、7730个单品入驻“云品荟”商城,5866个单品进入线下体验店,产品库企业13293家,产品29421个。
李翌:
在“数商兴农”方面,我们的工作重点是:
一是支持农村网商企业化升级。实施“限额以上电商企业培养计划”,鼓励引导农村个体网商向电子商务企业转型,全面加强对全省电子商务企业的规范引导和培育扶持力度。
二是创新渠道助力数字富农。推广“一部手机云品荟+直供+展销+第三方平台”模式,推动“一部手机云品荟”业务下沉。以“新消费场景+新零售传播”模式,发展直播带货等新兴消费业态。鼓励种植养殖基地与电子商务平台对接,引导农村电商与本地生活类电商平台联动,创新农产品电商新模式。
三是强化品牌建设促进价值提升。提高农产品标准化、多元化、品牌化、电商化水平,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加大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自主品牌、原创品牌的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网红云品”和“高值小众云品”,构建“省级公共品牌+区县区域品牌+企业自主品牌”的品牌体系。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中国食品安全报记者现场提问(记者 杨照峰 摄影)
中国食品安全报记者:
请介绍一下推动云南省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情况。谢谢。
宗霞:
这个问题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经济师夏志敏女士作回复。
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经济师夏志敏答记者问(记者 杨照峰 摄影)
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经济师 夏志敏:
感谢这位记者提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相继作出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等八大重点产业,持续打造“绿色食品牌”的部署,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产业综合实力、创新力、竞争力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是规模优势加快形成。十年来,云南农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1640.4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3870.2亿元,优质农产品在满足时鲜供应的同时,不断向精深加工方向换档升级,截至2021年底,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万亿、达到1.1万亿元,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提升至1.9∶1,助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出口竞争力增强,2021年,全省农产品实现出口额279.2亿元、占全省出口额的15.8%,产品远销港澳台及中东地区,出口规模优势扩大。
二是产业优势地位不断巩固。依托气候、光照、水源、物种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厚植绿色发展基础,精制茶、坚果(核桃)、咖啡、中药材等产业优势地位持续巩固提升,全部规上食品企业销售收入从2012年的650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697亿元,年均增长16.1%。
夏志敏:
三是优质产品供给能力大幅跃升。分批滚动实施技术改造、智能制造重大项目,加快企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产品供给数量、质量、档次都得到了全面提升。从重点产品看,精制茶产量由2012年的8.97万吨增长到2021年的17.29万吨、增长92.8%,乳制品产量由2012年的47.03万吨增长到2021年的71.39万吨、增长51.8%,成品糖产量由209.53万吨增长到246.22万吨、增长17.5%,饲料产量由206.57万吨增长到610.2万吨、增长195.4%。
四是市场主体实力不断增强。主要体现在: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21年底,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1300家,其中,规上食品加工企业达1026家、是2012年的3倍。骨干龙头企业持续做强做优,其中,营业收入亿元以上食品企业从2012年的不足90户增长到2021年的362户,增长4倍。截至2021年底,培育了涉农加工的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余家,培育绿色食品“10强企业”13家、“20佳创新企业”48家。创新投入有力,2021年,食品行业研发投入支出17.9亿元,规上企业研发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食品制造中试平台相继建成,产业链创新支撑有效强化。
夏志敏:
五是品牌影响力快速提升。持续实施“三品”战略(增品种、创品牌、提品质),连续五年评选绿色食品优强企业,实行全方位、立体式宣传,与主流电商签订战略协议,多渠道赋能优质农产品出滇。通过持续强大主体、根植品牌、拓展市场,“云南小粒咖啡”享誉国内外,“鲜花饼”成为全国知名伴手礼,“普洱茶”行销全国、成为茶叶市场风向标,“薇诺娜”成为国内功能性护肤品第一品牌。
下一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聚焦精深加工,做精做特农产品加工业。
一是集群发展,支持以园中园、区中园方式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形成规模效应。
二是内培外引,打造精深加工企业梯队,壮大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群。
三是创新驱动,聚焦攻关精制茶、果蔬、坚果(核桃)、咖啡、肉制品、乳制品、制糖、配制酒、中药材等产业领域关键技术,延伸产业链。
四是品牌赋能,持续深化优强企业评选成效,支持企业开拓市场。
五是要素支撑,支持扩大特色农产品加工项目投资,以高质量项目支撑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我的回答完毕,谢谢大家。
云南经济日报记者现场提问(记者 杨照峰 摄影)
云南经济日报记者:
针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省农科院如何开展科技支撑,具体采取什么措施、取得了那些成效?谢谢。
宗霞:
这个问题请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张跃彬先生作回复。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张跃彬答记者问(记者 杨照峰 摄影)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张跃彬:
感谢新闻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农业科技的关心和支持。省农科院围绕我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聚焦粮、花、茶、蔗、菜、果、油、薯等云南特色或优势作物,抓学科支撑体系建设,做大做优生物种质资源、主要粮经饲农作物的育种、农业生物技术、农业环境资源、跨境农业等优势学科群;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与营养、农业信息、农业经济等学科方向领域,形成与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相适应的特色优势学科和技术支撑体系,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引导和支持乡村依靠科技创新加快振兴进程,近年来,我院在全省建立了100个乡村振兴科技示范点,构建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筛选云粳37号、云茶1号、云蔗08-1609、赤子之心等一批新品种,研究形成了低纬高原山地玉米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丘陵山地甘蔗机械化种植技术等,每年向全省推出十大新品种和“十大新技术”,进行重点推广应用,近年来,我院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超过200个(项),每年30余项技术被列为云南省农业主推技术,入选技术占全省推介技术的42%,目前,每年我院科技成果在全省应用面积已超过4000万亩,有力的支撑和推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张跃彬:
特别是今年以来,为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科技助农增收的作用,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我们动员全院科技力量,聚焦服务乡村振兴主战场、服务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与省科技厅联合,按照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全覆盖的要求,以全省57个乡村振兴重点县、25个边境县 、374个边境村以及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为重点服务范围,聚焦“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启动了 “百团千员助农增收三年行动计划”,派出农科服务团156个,专业技术人员超过1000人,奔赴全省各县服务主导产业、集成运用先进实用科技成果、建立示范推广基地、攻克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培育带动农业经营主体、培养一批本土实用技术人才,加速推进成果转化示范和服务,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健康发展,推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进程。
下一步,我院将继续围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中的难点和关键点,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从品种选育及制种繁种、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标准化原料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品牌打造等方面协同创新,有效解决特色产业发展中重要环节的关键技术问题,着力推进农业科技支撑能力的提升,充分发挥我院科技支撑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主力军和排头兵的作用,助力乡村振兴,全面提升云南农业的科技现代化水平。
谢谢。
宗霞:
谢谢张跃彬先生。
由于时间关系,提最后一个问题。
农民日报记者现场提问(记者 杨照峰 摄影)
农民日报记者:
富民增收是产业发展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请问,在未来几年,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将会为全省农民增收提供什么样的支撑?谢谢。
宗霞:
这个问题请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李国林先生作回复。
李国林:
谢谢你的提问。我们知道农民收入由经营净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4块构成,其中:经营净收入又进一步分为第一、二、三产业经营净收入,第一产业经营净收入主要指农民出售粮食、树木、牛羊、鱼虾等获得的净收入,也就是直接从种植、养殖业获得的收入。可以说,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对全省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支撑。
从产业发展对收入的贡献看,全省粮食产量全国第14位,茶叶、咖啡、花卉、中药材、核桃、肉牛、橡胶等产量全国第1位,甘蔗产量全国第2位,生猪产量全国第4位。以2021数据为例,云南农民从第一产业获得的收入为562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32元。在“中国这十年·云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王予波省长也举了个例子,近几年来,西双版纳州茶农每年仅从茶叶一项人均纯收入就达1.5万元,有的家庭一个采茶季下来一家人就可以得到10多万元的收入,“小茶叶”变身成为“致富叶”。
李国林:
从产业发展和收入匹配度看,云南农民经营净收入水平与农业发展水平高度匹配。这里有两组数据:一是云南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全国排名第10位,相应的云南农民经营净收入绝对值在全国排名也第10位;二是云南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全国排名第4位,相对应的云南农民经营净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同样全国排名第4位。
从发展趋势看,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在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仍将是云南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收入构成中工资性和经营性收入占比合计约80%,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全国农民收入结构变化趋势是,经营性收入占比逐步下降,工资性收入占比不断提高,2015年,全国农民工资性收入首次超过了经营净收入,成为收入最大来源。而云南情况是,2021年末,全省农民经营净收入仍高于工资性收入比重15个百分点。因此,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促进云南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措施和关键环节,必须大力推进,久久为功。
回答完毕,谢谢。
宗霞:
谢谢李国林先生。
今天的记者提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也感谢四位发布人的发布和解答。
各位记者朋友,高原特色农业是云南一张靓丽出彩的“名片”。十年来,我们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抓好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高位谋划推进高原特色农业,把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打出了风采。云南实现了资源大省向农业大省的华丽转身,并持续朝着现代化农业强省迈进。希望记者朋友宣传报道好今天发布会的内容,深入挖掘我省高原特色农业的特点和亮点,宣传好高原特色农业取得的显著成效,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