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十年礼赞 (国土名片网小编芬儿点睛导读)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宗霞主持新闻发布会(记者 赵嘉 摄影)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 宗霞: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大家参加“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二十九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专场发布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心云南的民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云南考察、三次给云南各族干部群众回信,同时指出,云南民族关系亲密融洽,云南民族工作成绩突出,这是云南最可宝贵的财富,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省委、省政府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集全省之智、举全省之力推动示范区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展现出新面貌。
今天,我们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省民族宗教委领导同志向大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取得的成绩与经验,并就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答问。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中共云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拉玛·兴高先生;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李正洪先生;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熊国才先生;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丹业先生;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李晓燕女士。
应邀参加今天发布会的有驻滇新闻单位和省内各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们,欢迎大家。
今天的发布会共有两项议程,下面,我们依次进行。
首先,有请中共云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拉玛·兴高先生发布新闻。
中共云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拉玛·兴高发布新闻(记者 赵嘉 摄影)
中共云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拉玛·兴高: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谢各位朋友出席新闻发布会,衷心感谢大家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关心、关注和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心云南民族宗教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云南考察、三次给云南各族干部群众回信,指出云南民族关系亲密融洽,云南民族工作成绩突出,这是云南最可宝贵的财富,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云南民族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指明了前进方向。省委、省政府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将示范区建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载体,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的具体路径,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定位,集全省之智、举全省之力推动示范区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拉玛·兴高:
一、党对民族宗教工作的领导更加有力
坚持“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指导思想,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示范区建设全过程各方面。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省委书记、省长挂帅,相关省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完善示范区建设年度任务承诺、统计监测、考核考评等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层层抓落实。强化思想引领,实施“红旗飘飘”工程,广泛开展“自强、诚信、感恩”“拥护核心、心向北京”“身在边疆、心向中央”等主题教育,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一心一德跟党走的优良传统,赓续民族团结精神血脉。强化队伍建设,大力选拔和使用“四个特别”的民族地区好干部,加强宗教工作党政干部、宗教界代表人士、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三支队伍”建设。强化制度保障,颁布施行《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及实施细则、《云南省宗教事务条例》,编制实施示范区建设五年规划,出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落实落地。
这十年,云南各族群众对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共产党发自内心地感恩和热爱,自发把“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写入民族团结爱国公约、村规民约,边境一线家家户户屋顶上都飘扬着国旗、党旗,全省各地许多农户堂屋里张贴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各族群众在一起的照片,村村寨寨传唱着感恩共产党、感恩总书记、感恩新时代的歌曲,“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已成为云南各民族的共同心声。
拉玛·兴高:
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全面推进
坚持把保护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与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入推进“文化润滇”行动,启动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和“枝繁干壮”工程,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体系,命名23个省级研究基地,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专题展览和“守好民族团结生命线、续写民族团结誓词碑”等活动,编纂《云南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文献典藏》《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籍书系》等,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精心实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和精品工程,连续多年被列为全省10件惠民实事,创建102所民族优秀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建设85个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29个少数民族特色乡镇、78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促进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举办了3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5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6届七彩云南(国际)民族赛装文化节等,搭建起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舞台。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巩固国家统编教材全覆盖使用,定期举办“云岭杯”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推进“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和“童语同音”项目,全省3至6岁在园学前儿童普通话普及率达99%,加大劳动力普通话培训力度,18周岁以上少数民族通晓普通话人口比例达98.63%,有力促进了各民族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拉玛·兴高:
这十年,各民族文化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成为常态,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反映中华文化认同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云南映象》《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小河淌水》《幸福花山》等一批民族文艺作品广受好评,春节、中秋节、泼水节、火把节、目瑙纵歌节等成为各族人民共同的节日,各民族文化百花齐放、百川归海,交融汇聚成中华文化之“大美”。
拉玛·兴高:
三、各族群众共同迈向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
围绕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和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积极推进沪滇、粤滇对口帮扶,协调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帮扶“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跨区域跨领域共建美好家园,实施三轮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建设工程,打造了36个示范县、301个示范乡镇、4083个示范村(社区),实现示范区建设和脱贫攻坚“双融合、双促进”。全面加强“五网”基础设施建设,民族地区通航运营机场达到11个,5个民族自治州进入高铁时代,民族地区所有乡镇和行政村100%通硬化路、通邮,4G网络和宽带实现全覆盖,农村饮水水质合格率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围绕就业、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将各类民生工程作为民心工程抓好抓实,开展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稳岗促增收专项行动,推动异地转移就业,整体推进民族地区城乡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保障,不断增强各族群众民生福祉。
这十年,曾经贫困落后的民族地区换了新颜,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全面小康,实现了第二次“一步跨千年”,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21年经济总量达到1.12万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万元,分别是2012年的2.8倍和2.85倍,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拉玛·兴高:
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持续深化
不断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插花式安置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举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本科班、大中专班并实行混班混宿办学模式。大力开展“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一家亲”等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交流联谊活动,启动实施“石榴红”工程、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和《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云南卷》编撰工作。积极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开展全域创建,深化“十进”工作,实施省、州、县、乡、村五级联创,探索推进“边境地区创建联盟”“高铁沿线创建联盟”等创新做法,建设边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11个州(市)和84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和示范单位,3000多个单位被命名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065所学校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学校。
这十年,全省民族人口分布格局持续向“大流动、大融居”深化,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进入城市就业创业、安居定居,目前,全省城镇流动人口中少数民族占72%。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进一步巩固,多民族共居一个村寨、各族学生同校同班、一个家庭中有多种民族成分的情况更加普遍,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了美满姻缘,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拉玛·兴高:
五、宗教和谐和顺的局面更加巩固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推动宗教组织及其活动规范化。深入开展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积极主动学习宗教政策法规,正确看待国法与教规的关系。推进宗教领域联合执法、综合执法,下大力气治理宗教领域非法活动和各种乱象。实施抓党建促农村宗教治理,将宗教事务纳入基层社会治理,推动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宗教工作网络和乡镇(街道)、村(社区)两级责任制普遍落实。推进“五进”宗教活动场所活动,开展践行“四条标准”思想教育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指导各宗教团体对教义教规作出符合当代社会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引导宗教教职人员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讲经讲道。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支持宗教团体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改善宗教院校办学条件,大力培养爱党爱国爱教宗教人才。
这十年,全省宗教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日益完善,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一批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宗教领域总体保持平稳有序,宗教关系更加健康和谐。我国宗教中国化进程持续推进,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明显增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迈出新步伐。
拉玛·兴高:
六、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自觉担负维护国家安全和边疆安宁的重大政治责任,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民族工作法规体系,目前,云南省现行有效的涉民族事务地方性法规7件,自治条例37件,单行条例286件,变通规定6件,涉及民族工作的立法数量居全国前列,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依法处理涉民族宗教因素的案事件,引导各族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确保民族宗教事务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和两轮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110个边境乡镇的878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五通八有三达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要求,按照“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标准,全面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努力把25个边境县(市)的374个沿边行政村(含3824个自然村)建设成为富边的样板、稳边的示范、守边的屏障。实施“五级书记抓边防”和“五级段长制”,推进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边境立体化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跨境违法犯罪活动,建立健全涉及民族宗教因素风险隐患的监测监管、联动处置等机制,将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拉玛·兴高:
这十年,全省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民族宗教事务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涉民族宗教因素的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25个边境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沿边群众房子新了、钱包鼓了、日子好了,边民的自豪感、认同感和守土固边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增强,边民富、边关美、边疆稳、边防固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
新闻界的各位同志们、朋友们,十年来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和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包括新闻界在内的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新征程上,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作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示范而不懈奋斗!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宗霞:
谢谢拉玛·兴高先生。
在拉玛·兴高先生的讲述和发布中,我们看到了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欣欣向荣,也看到各少数民族的团结进步,更看到了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取得的累累硕果。
接下来,进入今天发布会的第二个环节,请记者朋友们就关心的问题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
云南日报记者现场提问(记者 赵嘉 摄影)
云南日报记者:
2021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用三年时间将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初步建设成为现代化边境小康村”的目标,请领导介绍一下云南省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的相关情况。谢谢。
宗霞:
现代化边境小康村的问题,请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丹业先生答复。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丹业答记者问(记者 赵嘉 摄影)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 丹业:
谢谢云南日报记者朋友的提问。云南是多民族的边疆省份,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有25个边境县(市)、110个沿边乡镇、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边境线长4060公里,是祖国西南安全稳定屏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三次给云南各族干部群众回信,对云南边境地区的发展稳定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云南在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五年规划的基础上,从2015年起创新实施了两轮“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投入资金400亿元,在110个沿边乡镇的878个行政村中建设了一大批展示国门形象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村美人和谐的提升改造重点村、宜居宜业达标村,基本实现“五通八有三达到”的目标,边境地区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丹业: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边境村寨的建设。2020年,投入1.5亿元,试点实施了30个边境小康示范村(自然村)建设;在总结试点成效经验的基础上,2021年7月,印发实施《云南省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规划(2021-2025年)》;2021年11月,省委、省政府在沧源县召开了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现场启动会议,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省委、省政府决定用3年时间,围绕实现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边境防控、边民思想观念等6个方面现代化任务,按照每个行政村3000万元的标准,统筹投入省级各部门资金112.2亿元,将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初步建成“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成为富边的样板、稳边的示范、守边的屏障。
丹业:
全省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启动以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多次在重要会议上专门强调,多次深入基层调研指导。省级层面成立了由省民族宗教委、省财政厅、省乡村振兴局“三牵头”的云南省协调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三牵头”主要负责同志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建立了省级协调推动、州(市)统筹谋划、县(市)具体负责、乡(镇)村主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了信息调度、联络协调、一线督导、跟踪问效、考核评估等工作制度,制定印发了《云南省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工作任务分解》,明确省级35个成员单位99项工作任务257条具体工作措施。截至目前,省级已统筹下达资金105.33亿元,374个沿边行政村已全面启动建设。为践行“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省协调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到边境州市县开展督导调研,并在保山市、文山州分别召开了全省现场推进会。边境各州市县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围绕30项具体建设任务和19项指导性指标,编制了科学合理可行的“一村一方案”。近期,昆明市正式托管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磨憨镇,磨憨镇所辖的6个行政村均为沿边行政村,昆明市作为省会城市也加入了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的行列。
丹业:
目前,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各项目标任务正在扎实有序推进。省级各相关部门和边境州市县不断强化组织保障和政策配套,聚焦重点任务,狠抓工作落实,有效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加快补齐发展短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用强有力的举措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殷殷嘱托,不断巩固提升“边民富、边关美、边疆稳、边防固”的良好局面。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宗霞:
谢谢丹业先生。
边境一线家家户户屋顶上都飘着国旗、党旗,全省各地许多农户的堂屋里都张贴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各族群众在一起的照片,我想这就是现代化边境小康村真实的写照。
我们请记者朋友继续提问。
中国日报记者现场提问(记者 赵嘉 摄影)
中国日报记者: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请问,这十年来,云南在繁荣民族文化,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宗霞:
这个问题有请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李正洪先生作答。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李正洪答记者问(记者 赵嘉 摄影)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李正洪:
谢谢中国日报记者对云南民族文化事业的关心。省民族宗教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关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要积极加以支持和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导向,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使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成为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的过程,成为民族团结的润滑剂、催化剂、黏合剂。十年来,扶持并实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项目2120个、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330个、民族文化“百项精品”工程项目102个,民族文化“百名人才”培养工程项目100人。工程扶持范围涵盖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和20余家省级单位、高等院校、社会团体,涉及文物、古籍、音乐、舞蹈、工艺、服饰、医药、体育、节庆等10余种文化领域和类型,极大推动了我省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共建共享新格局。文化惠民和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也连续4年被列为省政府10件惠民实事之一,有力助推了文化强省建设。
李正洪:
第一,围绕主题主线,筑牢思想文化根基。一是加强政策指导。相继印发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施“枝繁干壮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基地命名管理办法》等。二是丰富主线内容。深入挖掘云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讲好云南民族团结故事,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南民族文化书系》《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籍书系》《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云南卷》《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云南卷》等编纂出版工作。三是深化主题实践。建设实施首个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云南馆),开展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基地推荐申报命名授牌工作,举办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系列展。四是推进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率先建成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媒体中心,开播《同心筑梦彩云南》电视专栏,成立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系列宣讲,让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深入人心。通过系列工作,生动展现了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走深走实、久久为功。
李正洪:
第二,搭建活动平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是积极举办各类民族文化活动,拓展平台领域。持续举办了云南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云南省传统戏剧曲艺汇演、云南省少数民族戏剧展演;组团参加3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云岭天籁》等剧目斩获金奖;持续支持开展“七彩云南(国际)民族赛装文化节”等各民族共建共享的节日节庆,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互鉴、民心相通、情感相连。二是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制订出台了《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组织管理办法》,命名授牌17个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开创全国先例;举办3届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3届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锦标赛,连续在两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取得优异成绩,金牌、奖牌都名列前茅,实现用体育之光浇灌民族团结进步之花。
李正洪:
第三,推进文化惠民,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是立足保护传承,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依托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的实施,建立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数据库、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数据库、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资源库等一批民族文化资源数据库;征集保护少数民族文献古籍3万余册,少数民族文物689套;整理策划出版《云南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文献典藏》《汉族题材云南少数民族古籍译注》等民族文化类图书1300余种;组织举办民族文化专题展览50余次,推进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了中华文化认同。二是突出精品打造,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策划扶持拍摄了《一心跟党走》《一家人过日子》《太阳照耀独龙江》等一批反映各民族手足相亲、同心圆梦的影视剧和纪录片,部分优秀作品相继入选(入围)国家广电总局庆祝建党100周年重点纪录片、重点节目、中国电视金鹰奖,荣获第四届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纪录片最佳导演奖、第26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系列纪录片好作品、第13届深圳青年影像节公益类最佳纪录片等。扶持创编民族歌舞剧目《小河淌水》《幸福花山》《阿佤人民再唱新歌》等一批展现我省民族文化魅力的舞台艺术作品,入选庆祝建党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百年百部”创作计划重点扶持项目、第十三届全国舞蹈展演等,并在中国歌剧节、中国艺术节等全国各类赛事中屡获奖项。出版《云南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云南各民族分册)等一批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悠久历史的精品图书,屡次获得国家各类出版基金资助、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等,满足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建立“活态”机制,促进民族文化持续繁荣。第一个方面是培养人才。实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和“百名人才”培养工程,命名扶持了100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突出人才,支持传承人开展传习馆建设、带徒授艺、文化进校园、市场推广运营等活态保护和传承发展工作;出台了《关于繁荣发展新时代云南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意见》,实施“云南少数民族作家培养工程”,培养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知名作家,十年间有6位作家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一批优秀作品也陆续荣获“徐志摩诗歌奖”“边疆文学奖”“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等,赓续了我省民族优秀文化血脉。第二个方面是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会同省级有关部门积极建设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截至目前,全省建立了85个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守住了民族文化保护的生态红线。第三个方面是建设提升民族文化设施。积极推进并落实云南民族文化宫建设,启动云南民族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不断提高我省民族文化设施的接待水平和服务能力。
李正洪:
接下来,省民族宗教委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文化工作的重要论述。根据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对云南民族工作的具体要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和核心要义,以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导向,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作出云南实践和云南贡献。
谢谢。
宗霞:
谢谢李正洪先生。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熠熠生辉的重要瑰宝,我们倍感珍惜,我们也会以实际行动做好传承和发展。
请记者朋友继续提问。
民族时报记者现场提问(记者 赵嘉 摄影)
民族时报记者: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十四五”期间,要把16个州(市)、25个边境县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示范县。请问,省民族宗教委将采取何种措施保证这一目标如期实现?谢谢。
宗霞:
这个问题请李晓燕女士作答复。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李晓燕答记者问(记者 赵嘉 摄影)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李晓燕:
非常感谢云南日报记者及媒体朋友们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关注和关爱。我们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从内涵、形式、方法等环节入手,全面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质增效、提档升级,确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创建工作目标如期实现。
一是强化政治责任。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示范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抓制度设计、抓宣传教育、抓强边固防、抓示范引领、抓社会动员等,有行、有感、有效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
二是开展全域创建。坚持民族地区与散居地区、城市与农村、边境与内陆、机关事业单位与社会各行各业并重,拓展深化创建“十进”工作,推动创建工作下沉到家庭、班组等社会细胞。树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品牌,重点打造5个区域创建联盟,拓展高铁、景区、省区等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创建联盟。积极探索系统创建的路径载体、方式方法,将各行业各部门中心工作更好融于全域创建工作之中。
李晓燕:
三是用好典型引路。大力推行典型引路法,深入挖掘机关、企业、学校、乡镇、社区、村组、个人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典型,推出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情感共鸣、便于推广的示范典型。创新方式方法,运用好专家智库、研究基地、主流媒体等平台,打造一批可学可做、可复制可借鉴的创建经验。利用好“互观互检”交流互鉴机制,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创建氛围。
四是突出特色亮点。结合党的建设、乡村振兴、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理、生态保护等,以区域性创建、部门联创联建等推动创建工作有机融入和服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制定《边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行动方案(2022-2024年)》,在边境地区打造一个创建联盟、三个示范带、三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中心,六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片区,把25个边境县、110个抵边乡镇(街道)、374个抵边行政村(社区)建成各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五是坚持守正创新。着力打造新时代云南创建工作升级版,在新格局下进一步健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体制机制。组织实施“各民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成立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社会组织,探索更加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创建工作抓手。
李晓燕:
六是协同推进落实。2022年,我们重点向国家推荐3个边境州(市)申报第十批全国示范州(市);推荐22个县申报第十批全国示范县,其中包括9个边境县。下一步,我们将按计划继续做好推荐申报和指导工作,力争实现到2024年16个州(市)全部创建成为全国示范州(市)。
谢谢。
宗霞:
谢谢李晓燕女士。
相信有了这些强有力的措施,我省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一定能够提质增效、提档升级。
由于时间关系,下面,提最后一个问题。
人民网记者现场提问(记者 赵嘉 摄影)
人民网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请问,云南省在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上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宗霞:
这个问题请熊国才副主任作回复。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熊国才答记者问(记者 赵嘉 摄影)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熊国才:
谢谢你的问题,感谢大家对宗教工作的关注。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宗教健康传承的重要条件。近年来,云南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自身多民族、多宗教的实际,坚持“导”的理念,着力深化对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实践。
一是注重理论实践引领。省民族宗教委会同省社会科学院举办了“云南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研讨会”,指导各全省性宗教团体举办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研讨会10余次,探讨云南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理论实践、经验做法、路径走向,不断深化对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规律性认识和理论研究,并作出指引和示范。
二是注重思想政治引领。在全省宗教界开展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主题教育,以党史为主的“四史”学习教育,践行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四条标准”思想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省内外红色资源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平台,通过外出参观体验、实地考察学习等多种方式,教育引导宗教界正确认识党情、国情、省情,切实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明智、知史担责”,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
熊国才:
三是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引领。举办了“同心圆梦彩云南”——云南省宗教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演出、“中国化风格基督教教堂建筑展示”“云南天主教宗教建筑中国化研讨会”,在伊斯兰教界举办“云南伊斯兰教回望青史问初心·砥砺奋进再前行的主题献礼”等活动,宗教界还通过文艺汇演、书画展、制作小视频等形式,组织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体验活动,并向社会各界充分展示云南各宗教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丰硕成果,讲好新时代云南宗教界感恩祖国感恩党的生动故事。
四是注重人才培养引领。高度重视对宗教人才的发现、培养、储备、锻炼,持续提升改善宗教院校办学条件,指导各全省性宗教团体规范教职人员认定工作。选拔认定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的新任教职人员充实壮大基层教职人员队伍,加强对宗教界人士的培训教育。据统计,2019年至2021年间,仅省级层面就举办宗教团体负责人、宗教教职人员培训班80余期,累计培训8000余人次。同时,每年还确定一个主题,在全省宗教界开展为期1个月的“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活动,进一步增强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国家意识、法治意识、公民意识。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深入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和全省宗教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探索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新路子、新方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云南宗教和顺、民族和睦、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谢谢。
宗霞:
谢谢熊国才先生。
今天的记者提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也感谢各位发布人精彩的发布和解答。
各位记者朋友,“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正如刚才拉玛·兴高先生的介绍,十年来,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骄人成果,云南各族群众对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共产党发自内心地感恩和热爱,自发把“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写入民族团结爱国公约、村规民约,村村寨寨传唱着感恩共产党、感恩总书记、感恩新时代的歌曲,“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成为云南各民族的共同心声。希望记者朋友利用多渠道传播方式,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好、报道好、推广好我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所取得的瞩目成就,共同关心和支持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共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