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口碑】再读张祖林《进独龙江记》

2022-07-01 01:08 澎湃  主页 > 名片 > 美丽国土名片 > 滇字号 >

打印 放大 缩小


乔惠民:壬寅夏再读张祖林洗心之旅         (天下口碑插播导读)



云南省副省长张祖林写“进独龙江记”:告别狩猎捕鱼刀耕火种

张祖林/云南省副省长

2015-03-26 09:18 来源:澎湃新闻

字号
【编者按】
 
       2015年2月,云南省副省长张祖林前往贡山县独龙江乡,调研扶贫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情况。驱车10多小时,翻越4000多米的高黎贡山,第一次走进独龙江秘境的张祖林有感而发,写下《进独龙江记》。
 
        独龙江乡位于中缅印和滇藏交汇区域的贡山县,4000多个独龙族人聚居在高黎贡山与担当力卡山的大峡谷深处。这曾是一个封闭、独特的族群,又被称为“边徼之地,极边之民”。直到上世纪50年代,独龙江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他们是“太古之民”,也可能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
 
        2014年独龙江隧洞贯通前,雪山和峡谷长期屏蔽着独龙江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每年12月中旬,大雪封山,也将进出独龙江的唯一公路淹没,直到第二年5月份积雪消融。在长达半年的时间内,这里与世隔绝。
 
        张祖林在《进独龙江记》写道:山顶垭口6公里长隧道的贯通,把独龙江乡进出县城的车程缩短至2个小时,公路彻底建成后,大雪封路的历史一去不返。“独龙江之路是名副其实的‘天路’,同时,因为四时风光卓绝,这也是一条最为赏心悦目的乡间公路。”
 
        张祖林用“奇迹”形容独龙江的变化。独龙江乡一直是云南全省乃至全国最偏远、最封闭、最贫困的乡镇之一。现在“岂止只是不想掉队,更想迎头赶上,做发展的排头兵……”。
 
        以下为《进独龙江记》全文。
独龙江公路全长96.2公里,需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高黎贡山。此前进出独龙江仅有一条简陋的人马驿道,马帮走一个单边就要3天3夜。 澎湃新闻记者 黄志强 图
 
       说起奔流在云南的大江大河,作为云南六大水系之一的独龙江少为人知更罕有人至,这条独龙族人的母亲河掩身于中缅、滇藏结合部的高山峡谷之间,因为偏僻险远,山重水隔,始终蒙着一道神秘的面纱。
 
       今年2月,我第一次踏进了独龙江秘境,这是一次难得的洗心之旅:对于久居都市者,高黎贡山的奇伟和独龙江的纯净宛如梦幻;这更是一次难忘的感动之行:在各方支持和当地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下,古老的独龙族人正加快告别封闭、贫穷和落后面貌,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乘坐从昆明至保山的夜间航班,休整一晚之后,我们一大早动身出发,这里距离独龙江乡仍有500多公里,约10个小时的车程,当日下午3时许,车辆开始进入著名的独龙江公路,全长96.2公里的独龙江公路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高黎贡山。
 
       上世纪60年代,独龙江乡到贡山县城之间还只有一条简陋的人马驿道,马帮走一个单边就要3天3夜,骡马都会累得打滚,沿路人烟稀少,行者只能夜宿山洞、树洞,雪崩、飞石等不测时常发生。
 
       1999年,人马驿道升级成了简易公路,把独龙江乡到县城之间的单边车程缩短至8个小时,独龙族群众进出大山从此告别了肩背马驼的原始交通历史。遗憾的是,受制于自然条件和公路状况,从10月到来年5月的大雪封山期,这条路仍旧无法通行,生活在大山深处的4000多独龙族群众仍无奈处于与世隔绝的境地。
 
       今天蜿蜒在崇山峻岭中的独龙江公路,是2011年之后的改扩建工程,总投资7亿多元,每公里造价几近千万元,可容两车交汇,特别是山顶垭口6公里长隧道的贯通,把独龙江乡进出县城的车程缩短至2个小时,今年内公路彻底建成后,大雪封路的历史将一去不返。
 
       因为艰难险峻,通往独龙江之路是名副其实的“天路”,同时,因为四时风光卓绝,这也是一条最为赏心悦目的乡间公路:2个多小时中,悬崖峭壁、飞瀑流泉不断,初时可见山花烂漫、梯田俨然,及至山腰和山顶,但见古木森森,林梢挂雪,宛如一幅幅浑然天成的水墨画;未经任何污染的独龙江清流激湍,时隐时现,真如“神龙见首不见尾”。
 
       车行下山,就到了独龙江乡政府所在地孔当村,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村落,它是独龙族人的世居地,独龙江畔难得的一块平坦宝地。而今,在青天白云的映衬下,一排排明黄色外观的具有浓郁民族特征的新楼房沿街而立;石板铺设的卡雀娃民族广场上,浮雕墙、图腾柱、独龙纹面女雕塑、独龙牛铜像等分外醒目;小镇上饭店、超市、家庭旅馆一应俱全,外来考察、旅游者已经有了,当日,我们甚至还遇见了一群从200多公里外的福贡县城骑车前来的“驴友”团。
 
       披上一件色彩绚烂的独龙毯、喝上一杯滋味甘冽的血藤酒,独龙族人的热情好客让人印象深刻。入夜,我们和独龙族乡亲们围坐在挂满腊肉的火塘前聊天,独龙族脱贫致富带头人、“老县长”高德荣感慨的说,1950年独龙江乡解放、1999年独龙江公路建成到现在的整乡推进整族帮扶,是独龙族民族史上的“三次解放”,独龙族人用6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跨越千年的宏伟里程。
 
       山里还在降温,部分独龙族乡亲为了省电,还是宁愿在院子里搭个烤火的小屋,这难免让人担心火灾隐患,也担心烤火木材的浪费。我们和当地干部们边走访边商议,怎么让电费便宜起来,让乡亲们舍得用电炉烤火,但同时也得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让乡亲们在选择中慢慢接受现代的生活方式。
 
       这真是堪称奇迹的变化。解放后,独龙族是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时期的一个少数民族,1952年才正式定名“独龙族”。但因为自然地理偏僻,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独龙江乡一直是云南全省乃至全国最偏远、最封闭、最贫困的乡镇之一。
 
       独龙江乡的干部群众说,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非常关心支持独龙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发展,特别是2010年云南启动了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工作,独龙江乡发生了翻天覆地之变:逐渐通路、通电、通邮、开通了程控电话、宽带网络、移动4G通信,老百姓逐渐告别了四面透风的茅草房、篱笆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框架结构楼房;告别了狩猎捕鱼、刀耕火种的粗放生产,转向发展高山特色农业和民族文化旅游。
 
       他们更没想到的是,短短一年多时间里,习总书记两次关注独龙族,隧道通车时专门回信表达祝贺,春节前又在昆明接见独龙族代表,最感动的是,总书记亲口说“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
 
       走进今日独龙江畔的村村寨寨,种种新变化、新景象扑面而来:孔当村第一次有了公厕、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和独龙族博物馆;普卡娃村凭借好山好水发展民族文化特色旅游,部分独龙族群众2014年仅客房服务一项就收入万元;巴坡村的草果、重楼种植和中锋养殖有声有色,村民逐渐走上“不砍树也能富”的绿色发展之路。独龙族人民展现出的精神风貌,岂止只是不想掉队,更想迎头赶上,做发展的排头兵……
 
       走进每一个旧貌换新颜的独龙族村寨,家家户户屋顶上都插着鲜艳的五星红旗。独龙族乡亲们说,挂国旗是为了表达“我们是中国的独龙族”,表达对今日幸福生活的感恩之情。
 
       告别独龙江时我在想:独龙江的奇山秀水摄人心魄,独龙族的文化神秘多彩,而这一面面迎风招展的国旗正是今日独龙江畔最美的风景。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