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成渝经济圈”与“珠三角经济圈”中双城竞争与合作关系分析(2020

2024-01-28 21:17 《时代人物》杂志  主页 > 趣旨 > 国土经济 > 空间优化 > 经济圈 >

打印 放大 缩小





“成渝经济圈”与“珠三角经济圈”中双城竞争与合作关系分析
 
《时代人物》杂志 2020年17期
 
陈俊天
 
 
绪论
“成渝双城经济圈”是中国西部经济实力最强地区,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1];“珠三角经济圈”是位于中国除长三角外经济实力最强地区,如果加上港澳特区,还肩负着打造世界第四大“湾区”和促进“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的重要使命。两地四城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是本文研究的主题。
 
两个经济圈及两对双城宏观数据对比
两圈四城部分宏观数据对比
成都与重庆是“成渝经济圈”的两大核心城市,在过去十年内,两城曾在合作协同发展之路上进行了多次尝试。在华南“珠三角经济圈”中,广州和深圳两市也作为区域两大核心城市在近年来不断谋求更为紧密的合作式发展。
 
 
图1 成渝经济圈与珠三角经济圈部分宏观数据对比
 
 
图2 成渝广深四城宏观数据对比1
 
将四个城市的部分宏观数据列表,并按发展程度给出评价指数,以5分为最高分,得到四个城市的发展程度评价指数得分。
 
 
图3 成渝广深四城对比2
 
兩地四城宏观发展情况说明
从图1数据可看出,两大经济圈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全国占比远大于他们的面积占比,证明两大经济圈在国内的重要性。而成渝经济圈的人口总量、土地面积大于珠三角经济圈,经济总量低于珠三角,说明珠三角经济圈的发达程度远远高于成渝经济圈。
 
图2说明四个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相近,但成渝两城的城镇化率明显高于广州深圳,一说明成渝经济圈城镇化率基数低,上涨空间大。二说明成渝经济圈仍属于追赶型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洼地。
 
图3可看出深圳的房价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最高,深圳居大不易,而成都相对比例最低。
 
从表1可以看出,深圳发展指数最高,以它为100分,则广州为95分,成都和重庆都为79分。
 
 
成渝是追赶型区域核心城市
成都是新一线城市和西部中心城市,其GDP总量在新一线城市中位居前列,2019年GDP为1.7万亿,全国排名第8[2]。近年来成都整体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尤以GDP和城镇化率增速在全国处于领先状况。在维持原有第二产业并逐步推广第三产业发展的趋势下,成都大力推动产业结构性调整,力争推动旅游、文创、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向全新支柱性产业迈进。
 
重庆是西南地区的新一线城市,也是中西部唯一直辖市。2019年GDP为2.36万亿,全国排名第5[3]。作为传统工业基地,重庆第二产业占比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而汽车、摩托制造等传统工业产业在重庆仍属于支柱性产业。由于直辖市范围广大,除市中心外其他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相对较弱,重庆人均可支配收入处于较低水平,但其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城镇化增长率和GDP总量增长率方面均有较大发展潜力。
 
广深是高度发达的全国核心城市
 
广州是老牌一线城市,也是“珠三角经济圈”的龙头。在2019年,广州GDP为2.36万亿,全国排名第4,人均GDP超过了22000美元。在其整体经济结构中,广州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极为突出,在2019年占到GDP总贡献率的73.7%。作为城镇化率超85%的地区,广州城市化率增速已极为缓慢。而在活跃经济和高收入的背景下,广州每年持续吸引约40万人落户,对人才的吸引力仅次于深圳。
 
深圳为一线城市中的后起之秀,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城市化率达100%的城市。在2019年,深圳GDP为2.69万亿,全国排名第3,人均GDP超过了29000美元,全国排名第1。作为以密集型制造业为发展基础的城市,深圳第二产业产值日前仍占到30%左右。但随着人口增长和地价上涨,深圳本地企业已逐渐高尖端化,而以文化产业、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正在利好的政策优待下取得良好的发展。毗邻香港的优势也为深圳带来人才、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利好发展便利,在特殊地理优势下,深圳金融业、现代物流业和高新产业发展迅猛。
 
两地四城合作建议
广深合作建议
一是核心产业联动。广深双城具有截然不同的城市发展背景和历史性产业。广州作为珠三角经济圈老牌“龙头”,传统产业占比始终较大,整体经济仍处于转型升级过程中。而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后的新兴城市,第三产业占比显著,在金融、外贸、进出口流通等领域拥有历史性优势。在广深合作中,深圳可充分发挥其在第三产业方面的优势带动广州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和革新,而广州将在深圳的支持下更便捷推动本地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和优化升级。广州将有望发挥在技术和资源整合方面的优势,而深圳则可主要侧重创新创业、产品开发等方向。通过将广州的传统资源优势与深圳的创新发展平台相结合,双方有望实现在高尖端产业领域的合作互利。
 
二是人才资源流通。广深双城在人才培养和就业方面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广州拥有良好的基础教育资源和发达的高校科研机构,是高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深圳拥有丰富的就业岗位和高薪水平,为人才就业提供了丰厚机会。广州在高端人才吸引力方面逊色于深圳;而深圳的教育资源弱于广州,双城长期存在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互补的情况。在广深合作中,广州可发挥名校效应,将教育资源向深圳部分倾斜;而深圳亦可向广州输送金融、创新等领域的紧缺人才资源。
 
成渝合作建议
一是双边一体化建设。成都和重庆在行政级别上具有较大差异性,前者是四川省省会,后者为我国最年轻直辖市。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简化区域内行政手续并实现双边程序一体化建设,是进一步深化推进双城合作的必经之路。自2019年以来,四川省政府和重庆市政府已开始逐步尝试从毗邻地区到其他地区,在市场监管、投资注册流程、异地办事互認、联合线上招聘等多个方向开始“一体化”试点,而双边亦有通过互派干部、共设治安和交警武装检查站等方式加强其他方面合作。下一步还可在城市交通通行票证、公共基础设施资源共享等多个方面继续深化双边合作。既从制度上为经济圈内各项经济生产工作开展提供便利性,又从生活中的微小方面出发为区域内群众提供民生方面的通行、工作和居住便利。
 
二是区域内均衡发展。成渝经济圈作为西部经济龙头,虽有成都和重庆两城共同带动经济发展,但其肩负的区域范围大、发展状况悬殊。除成渝两大城市外,其他地区的GDP在全国排名中均明显靠后,区域内发展不平衡问题成为限制成渝经济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019年,成都GDP总量达到17012.65万亿元,重庆GDP总量达到23605.77万亿元,但在“成渝经济圈”城市中位列第三位的绵阳GDP总量仅有2856.2万亿元,与前两位城市的差距巨大。因此,协同区域内各地区协同发展、扶持成渝之外的其他重要城市经济体有效发展,尝试建立两极外的各区域次级中心城市,将是在经济圈建设的重要任务。
 
两大经济圈合作建议
一是平台助推两大经济圈的合作。目前,广深与成渝经济圈已有较多领域的合作。在产业合作方面,两个经济圈都属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9+2”项目成员,长期推行多种合作计划,例如联手打造渝粤会展企业合作项目和川粤合作示范园区项目;在交通运输方面,两大经济圈都同属“西部12省区市与海南省、广东省湛江市合作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协议内成员,也均属于“一带一路”建设和“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四川还与广东签署了推进“蓉桂新”“蓉桂港”等开展陆海联运联动的协议;广东是川渝地区在国内的招商主阵地,而四川又是广东在西部最大的经济合作伙伴,近年来更是通过“广交会”“西博会”等平台进一步推进各项产业投资与合作。作为发展历史更为悠久、模式更为完备的地区,珠三角经济圈为成渝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和资金支持,其中广深双城对成渝经济圈的投资尤为可观;而成渝经济圈也有效承接了珠三角经济圈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部分产业,为广深提供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空间。
 
二是产业配套与产业转移的合作。对珠三角经济圈而言,随着产业成熟度的提升,各产业正逐渐往利润更高点发展,即技术、研发、营销等产业链的两端发展,而利润相对更少的中间环节,则在日渐高涨的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的压力下开始寻找其他区域去发展。而成渝经济圈属于欠发达区域,除了成都重庆两个核心城市以外,区域内有相当多的地方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承接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出来的产业。但发达经济区在产业配套与产业转移上有更多的选择,广东省本身就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可承接产业的地区可能是广东省内其他欠发达地区、华中华南欠发达区域、东南亚地区等,西部地区并没有天然的优势能够获得优先转移权。而借助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被提高到2020年国家重点发展的政策层面,两大经济圈的合作有了更高层次的政治意义,未来几年将是成渝双城经济圈承接珠三角经济圈转移和配套产业的黄金时间。
 
三是产业网互补升级。成渝经济圈还没有形成珠三角经济圈的产业合作网络,区域内产业合作与互补仍存在较大潜力。成都在近年来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高新科技产业,而重庆仍保留较多制造业产业,双边产业存在不同优势,在“研发+制造”环节存在互补性和协同互补升级的可能性。珠三角经济圈内成熟的产业合作网络将为后发的经济圈带来更大的学习和制度红利。
 
四是人才流动推动经济圈合作。两大经济圈都是人才吸引的重点区域,由于双方的人才吸引定位有一定差异。位处一流经济圈,广州和深圳在高端人才的吸引方面有非常强大的优势。成都、重庆以新一线城市第一和第二的身份逐渐崛起,并随之推出了附带各类优势条件的人才落户政策,虽然对广深的人才会产生在一定程度上的分流,但从高端岗位、周边配套、经营环境上,珠三角经济圈显然更具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而成渝经济圈则具备一定的后发优势,对人才的成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 随着两大经济圈产业合作的加强,两地间的人才交流、学习、互补性将大大超过竞争性,良性的人才流动将更大的推动两地经济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翟琨,卢加强,李后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化学键”形成探析——基于轴心论的视角[J].中国西部.2020(01).
 
[2]四川省统计局.四川统计年鉴2020年[J].2020年9月.
 
[3]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2020年[J].2020年9月.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