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百姓祠-祠典|浅谈宗祠对民族文化的研究意义

2024-04-12 23:57 《西江文艺》杂志  主页 > 记忆 > 百家姓版图 > 百姓祠 > 祠典 >

打印 放大 缩小


栏头翰墨:百姓祠
署书点睛:乔惠民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国土名片网总编辑
国土名片网钤印:王子廬
插播导读小编芬儿、张扬、李浩






浅谈宗祠对民族文化的研究意义



 
《西江文艺》杂志 2017年19期 
 
作者:曹彩转
 
【摘要】: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宗祠在民族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接纳,产生了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不朽文明。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近年来,人们开始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宗祠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工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宗祠在民族文化中的研究进程开启,同时引发了很多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宗祠对民族文化的研究意义进行浅析,旨在为研究者提供借鉴和帮助,开启宗祠民族文化研究这个课题。
 
【关键词】:宗祠;民族文化;祠堂;历史文化
 
一.宗祠概念及功能
 
(一)宗祠的概念
 
宗祠,源自家庙,俗称“祖厝”,亦称“家庙”、“祠堂”,在汉代有“庙辞”、“祠堂”和“斋词”等不同名称【1】。“宗祠”的含义从“祠堂”而来,是人们供奉和祭祀同族始祖的场所【2】,也是宗族戏台、会议、议事、婚丧、传道的场所。古代我国非常重视宗祠。公元前247年,秦国进攻魏国,魏公子无忌害怕秦国攻破大梁,夷平先祖宗庙,出兵救魏,是宗祠的较早记录【3】。依托宗祠,逐渐形成了分辨长幼与亲疏关系的昭穆制度、宗庙制度、宗法制度【4】。宗法制度、宗祠分別属于宗祠文化的精神与物质文化。
 
(二)宗祠的功能
 
1.宗祠传统作用
 
宗祠文化是在传统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宗庙制度、宗法制度非物质文化,以及宗祠建筑等物质文化。宗祠对于构建传统文化,维护传统伦理道德、宗法制度以及专制统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古代社会,对于解决宗族间的矛盾纠纷、祭祀祖宗、传承仁义孝道等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宗祠现代作用
 
宗祠文化对于现代社会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继承古代传统文化,传承家族文化传统,使人的价值取向融入家族体系之中,以凝聚传统的亲情血缘关系为基础,重塑家族观念,使家国意识回归。在重礼仪、行孝道、敦和睦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总之,宗祠文化对于重塑现代人的信仰、价值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主要宗祠案例探析
 
(一)徽州宗祠文化
 
徽州宗祠文化以儒家文化为载体,其思想浩瀚深邃,源远流长,在徽州建筑、祖宗祭祀、神灵信仰、原始崇拜、宗教信仰等元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徽州宗祠建立在血缘、宗族基础之上,借助于祭祀这种形式,以儒家朱子家礼为思想传承,进行礼仪和祭祀活动。在徽州,祠堂林立,宗祠是徽州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也是徽州文化的标志。徽州的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等不同形式和种类。其中,宗祠为一族总祠,是古代宗法制社会制度下的衍生物,也就是同族人共同组织、共同祭祀祖先的地方。
 
目前为止,徽州地区保持完好的祠堂有数十座,这些祠堂,成为了当地文化的象征符号。徽州宗祠在徽州建筑史上熠熠生辉,是徽州文化的突出代表。关于徽州宗祠文化的研究,目前学术界研究成果很多,比如《辞海》和英文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从宗教立场对于徽州宗祠进行了设定和研究,《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试探》从宗法制度的观念出发对徽州宗祠进行了探究。
 
(二)客家宗祠文化
 
客家宗祠是传统文化形式的集中表达,在现代的旅游业发展进程中凸显,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客家地区专指成都东山地区,客家宗祠文化就发源于此,成都东山地区的客家宗祠集中于偏远乡村。“东山客家”是客家地区居住地居民的特定称谓,据学术界研究,这里至今分布着五百多万客家居民,他们世代使用着客家方言,在这里繁衍生息,被学术界称之为“东山客家”。【5】
 
成都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拥有上千年的历史,一直以来都是四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清易代之际出现的移民浪潮,使成都地区出现了“五方杂处”的移民形式。东山客家就是随着移民的大潮从闽粤赣客家族集聚地迁徙到此,当地繁衍生息,开创基业,修建宗祠。在清代,成都和东山客家地区都建立了数量庞大的祠堂,修建祠堂之风一时蔚为壮观,竞相效仿,成为当时风尚。据清朝末年《成都通览》统计,“清末成都城内有84家祠堂。”【6】据考证,客家祠堂大约占了三分之二。
 
(三)三门塘刘氏宗祠文化
 
天柱县宗祠文化传承百年,经久不衰,颇具民族文化底蕴。建筑工艺精湛,融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为一体,充分显现了其独具匠心的艺术天分,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尤其引人瞩目的是岔处镇三门塘刘氏宗祠,其设计理念秉承着中西文化风格,彰显不同民族文化兼容并蓄的气魄,融济刘氏家族的文化精髓,把家族观念和民族观念进行了有机的糅合,是民族融合的有力凭据。每座宗祠都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它们是家族精神的延伸,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三.宗祠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宗祠对宗教传播的研究作用
 
1.宗祠祖先崇拜对宗教传播的作用
 
从宗法制度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宗祠文化的宗教传播——即神灵信仰,《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探析》这本书中指出,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绵延千年经久不衰的宗教形式,这就是宗法制度下的宗教:“它以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为核心,以社稷、日月、山川等自然崇拜为羽翼,以其他多种鬼神崇拜为补充”。[7]在这本书中,作者把宗法制度下衍变的文化视为宗教。传统宗法制度文化下,信仰和崇拜的事物序列众多,但是它的核心目标就是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宗祠文化是宗法制度文化的表现形式,在其信仰序列中,以祖先崇拜为主要精神内涵。古代民众也存在天神崇拜的愿景,当时在古代天神祭祀权从属于皇族,因此普通民众对于天神的崇拜只能让位于祖先崇拜。在普通百姓心目中,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具有等同的意义和价值。当然,在古代社会,神灵鬼神崇拜是祖先崇拜的前提,对于灵魂的祭拜即要对祖先的灵魂进行祭拜,祖先崇拜,这种祭拜行为增添了强烈的宗教神秘色彩。
 
2.祠堂形体文化对宗教传播的作用
 
祠堂是宗法制度文化的载体,古代祠堂,有宗祠、祖祠、宗庙、祠庙、家庙等多种形式的称谓,“祠庙,祖宗神灵所栖,子孙奉祀之所”。【8】祠堂用来供奉祖先排位,象征着族中祖先灵魂皈依和安放的场所。祠堂中的宗祠、支祠、家祠,格调和规模不同。宗祠,以“宗”为本位,即以始祖为“宗”而构建起来的宗族祠堂,即宗祠,从宗祠的形体状态来看,大多数分为仪门、享堂,寝室,即“三进”。宗祠中的仪门又称为门厅,为祭祀过程中的鼓乐之所;享堂是祭祖仪式和宗族议事的地方;寝室是供奉祖先排位的场所。按照宗祠的规制,神龛正中是始祖的排位,神龛左侧和右侧是始祖以下五代祖先及其立有功德祖先的排位,其他祖先的供奉之地在左右神龛或左右昭穆室。宗祠的的这种排列规制进一步加强了族人的祖先崇拜意识,巩固和加深了族人的宗族观念。后人通过祭拜祖先的方式表达其对祖先的追思和尊崇,以及寻求祖先神灵的护佑,从而达到消灾祈福的目的。综上所述,祠堂形体文化为宗祠文化的发展增加了宗教神圣意蕴。
 
(二)宗祠对风俗习惯的继承作用
 
现代风俗沿用了宗祠的文化习俗,古代祠堂的构成单位是以宗氏家族为基础,分为一姓一族,也有一姓数族的情况出现。在解放以前以至中国的几千年历史脉络中,家族主要是靠宗祠进行维系,家族之间委血缘亲情委纽带,聚族而居,尤其是名门望族多大兴土木,修筑祠堂。族规由先祖制定,后代族人必须遵守。族内选举德高望重者为族长,管理族内事宜。宗祠中备有公产,以供族人在祭祀祖先和过节聚会的时候使用。族中的族谱、家训、和戒条,尊内之人须遵守和维护。宗祠内设立堂号、匾额等,代表这个家族的族风,这些都可以作为族人光耀门楣的有力资源。清朝,国家对宗族观念的充分重视体现在国家对宗族意识形态充分支持,提倡大规模修建祠堂。并且在祠堂建立之后,清廷政府对族规予以承认,同时承认族堂拥有独立的審判权,清政府也一度在法律上予以承认。可以说宗祠承载着几千年的风俗习惯,对于规范风俗起到了很大的传承作用,宗祠的产生和绵延,有利于复兴中国传统文化。
 
(三)宗祠对历史文化的传播作用
 
1.宗祠对宗法制度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宗法制文化制度的核心思想是“孝悌”,宗法制度是由父权组成的,中国古代通讯不发达,皇权涉及不到的地域,就依靠宗族统治来维护,使全国百姓都维护统一的皇权统治。对全国的政令,在宗法体制之下,连坐制度使宗祠体系可以有效运转,宗祠这个体系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超越朝廷的涉及范围。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实际生活中真实地发挥着它的效力。一个人要是无后,自己的祖先没有冷猪肉吃,会去抢食他人的冷猪肉,沦落为阴间的乞丐。宗祠对于宗法制度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2.宗祠对人类生产和发展的影响
 
在中国许多落后的地域都是由单姓组成,这些地域附近居住的族落就会把土地分给其同宗族的人耕作,收取一定比例的租金,有的分文不收。这些田产都是来源于祖上的资产,因此用来造福于子孙后代就无可非议。古代宗祠建筑大多数采用木制结构,因此修建祠堂需要耗费大量的木材,好多宗祠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山林,用来修建宗祠或者宗祠祭祀等活动的时候使用,不能随意砍伐,好多古代山林完整地得保持下来,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史上的福祉,为生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宗祠的社会教化作用
 
(一)宗祠旅游促进文化认同感
 
随着现代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年代久远、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祠堂,加以保护、修理以及开发,使其和现代化社会接轨,创办旅游景点,通过海报、网络图片或文字进行宣传,其合理的利用和开发不仅有利于对于宗祠实行长久的保护,并且可以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让民众加深对祠堂历史发展、文化现象、道德规范和审美价值的认识,培养其文化认同感,从而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宗祠对现代社会文化影响
 
中国传统宗祠历史悠久,一直承载着特有文化价值取向,对于现代社会文化有着深广的影响。近年来,社会对于宗祠的保护力度和文化传播不断加强,这对恢复中国传统宗祠文化做出了贡献,重拾了当下国人对于民族祖先崇拜信仰,对于现代中国人回归精神家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次,中国有着千年德治、礼教的传统,中国传统宗祠背后宣扬的思想和中国传统法制契约精神相得益彰,以忠孝为首的传统美德与传统法制教化相互契合,这对推动现代社会以德治国提供了借鉴意义。
 
结论
 
宗祠在中国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不朽的文明源远流长,其文化浩瀚广袤,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以清晰的脉络记录着各宗族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的繁衍生息、兴衰变迁,书写了中国民族文化史上璀璨的文明,为后人了解民族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以传承宗族观念、敦品立德、明教化等为要旨,融济古代家族圣人的功勋抱负,也蕴含着对宗族后人的道德修养,具有显著的社会教化作用,对促进社会健康稳定、和谐有序发展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宗祠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应该予以重视,应纳入现代研究领域的章程。
 
参考文献:
 
[1]信立祥.论汉代的慕上祠堂及其画像[M].汉代画像石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2]臧丽娜.论徽州祠堂的依存情况与民俗文化特征.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J].民俗研究,2007(3):72-73.
 
[3]黄永堂.国语全释[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187.
 
[4]司马迁.《史记》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第十七》[M].长沙:岳麓书社,2001:460-462.
 
[5刘蓬春.东山客家宗族组织与清朝地方政府的关系-以成都洛带刘氏宗族示谕碑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
 
[6]傅崇矩.成都通览.1910.
 
[7]牟钟鉴.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探析.世界宗教研究.1990.
 
[8]绩溪璜上程承启堂世系谱:纂修家谱凡例.上海图书馆谱牒中心藏,2015.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