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理论的生成逻辑、原创价值与实践路径(作者:李 政 廖晓东

2024-03-06 20:12 《江海学刊》杂志  主页 > 趣旨 > 国土经济 > 新质生产力 >

打印 放大 缩小







 
新质生产力理论的生成逻辑、原创价值与实践路径*
 
《江海学刊》杂志 2023年6期 
 
作者:李 政 廖晓东
 
引 言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的概念。新质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与发展。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新质生产力涉及产业和领域新、技术和模式新,主要依靠创新驱动,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新型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有机结合,代表着生产力的跃迁与升级方向。(1)刘志彪、凌永辉、孙瑞东:《新质生产力下产业发展方向与战略——以江苏为例》,《南京社会科学》2023年第11期。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以制度、管理、文化、理论等创新促进高水平科技创新,再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与升级,进而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和引领高质量发展,从而获得区域与国家竞争优势和发展的主动权。(2)韩永军:《新质生产力本质是高新科技驱动的生产力》,《人民邮电》2023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又一新的重要成果,(3)李政、廖晓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历史和现实“三重”逻辑》,《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年第6期。是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重大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从传统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的理论生成逻辑及其发展演化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是人类在此基础上进行社会生产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构成生产力要素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变化,生产力水平得以不断提升。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的历史。生产力理论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变化,生产力理论经历了从传统生产力理论到现代化生产力理论即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及演化过程。
 
(一)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与早期发展:从最初的土地生产力到劳动生产力再到社会生产力,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产力理论体系
最早提出“生产力”(productive forces)概念的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魁奈认为,“农业是生产的自然源泉”,只有通过农业生产才能实现经济增长,具有生产性的劳动只有农业劳动。(4)吴斐丹、张草纫选译:《魁奈经济著作选集》,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72页。这里所说的生产力实际上指的是土地生产力。随后,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劳动生产力”的概念,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的生产力,从而增加生产量。(5)[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孙善春、李春长译,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版,第116页。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生产力的比例”理论,认为生产力的比例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而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又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6)[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陈福生、陈振骅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86页。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比较生产力”的概念,认为不同国家生产力的差异取决于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以及它们的价格。(7)[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周洁译,华夏出版社2013年版,第65页。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认为生产力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由交换价值决定的,并强调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该国财富和福利的关键决定因素,主张国家应该通过适当的政策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8)[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杨春学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9页。马克思、恩格斯则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联系视角,把生产力作为生产关系的决定因素。(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5页。总的来说,生产力概念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从最初的土地生产力到劳动生产力再到社会生产力,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从物质生产力到社会生产力再到自然生产力的三级演进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前进的最活跃、最革命的决定性力量,生产力水平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生产力概念主要表现为一种“物质生产力”,即生产力的物质性方面,它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方式”或“生产形态”,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10)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35页。随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研究的深入,马克思开始认识到生产力的社会性方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力不仅包括物质生产力的物质性方面,还包括生产关系的方面,即“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力发展表现为一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生产力的发展是通过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实现的。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力发展具有一种“自我规定”的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一种“历史必然性”,即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突破原有的生产关系,产生新的生产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1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6页。这种“自我规定”的性质是马克思对生产力概念的独特理解,也是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贡献之一。马克思晚年开始关注生态问题,对自然生产力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自然生产力是不同于社会生产力的另一种形态的生产力,它与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自然生产力受到了破坏和摧残,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来保护和利用自然生产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1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159页。总之,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从最初的“物质生产力”概念逐渐演变为包括物质性和社会性两方面的“社会生产力”概念,并且马克思在其晚年关注自然生态问题时开始探讨自然生产力的概念。马克思关于生产力概念的演化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也反映了人类对生产力概念理解的不断深化和进步。
 
(三)生产力的时代性和关键要素演变:从基于较低科技水平和普通生产要素的传统生产力到基于高水平科技创新和数据、算力等生产要素的新质生产力
生产力反映的是生产过程中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反映的是生产过程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二者共同构成生产方式,决定了人类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和制度形态,其中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生产力水平集中体现了一定时期人的能力素质、文明程度和科学技术水平。生产力可分为个人生产力、企业生产力、国家和社会生产力以及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生产力水平取决于生产力系统中各构成要素特别是核心要素的功能。生产力系统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构成要素的特征和内容也在不断发展演变。其中,劳动工具是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依据。生产力水平受劳动者素质和技能、劳动对象、生产工具和生产要素、生产方法等因素影响。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是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是生产力的“硬件”构成,也是一切时代的生产力所共有的基本要素,而科学技术、管理、文化则是生产力的无形要素,是生产力的“软件”构成。科学技术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生产力要素,因而被称为“第一生产力”,但不同时代和发展阶段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重要性并不相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不同发展阶段所掌握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以及劳动者素质、技能和劳动对象都会不断演化。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与文明形态会随着生产力的跃迁而不断进步。传统的生产力主要是基于较低科技发展水平的生产力,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适应的生产力,是包含普通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生产力,土地、劳动、资本等是其核心生产要素。新质生产力则是基于较高科技发展水平的生产力,是与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相适应的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现代化先进生产力,企业家精神和数据、算力等成为其新的核心生产要素。新质生产力体现的是包含人工智能和数字科技的现代化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以及高素质劳动者和新的劳动对象、生产组织方式,为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理论也应运而生,成为生产力理论体系中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与核心特征
新质生产力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不同发展阶段都有其相对应的传统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都会形成适应当时发展阶段要求的新质生产力。例如,随着蒸汽机、内燃机与电气、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发明与应用,生产力发展水平也依次经历了以马力、电力、网力、算力为标志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是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和数智化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更高科技发展水平的现代化生产力,是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为新生产工具,以数据等为新生产要素,以高素质人才、企业家、科学家为主要劳动者,以新材料、新能源为主要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新载体,以培育发展新动能为目标的新型生产力。
 
(一)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基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而形成的高能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的概念,是社会生产力经过量的不断积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新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与旧的生产关系发生冲突,最后在多种社会因素的多边合力作用下,产生一种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基本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从而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同时,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科学技术的创新一直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引发了生产力的深刻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随着全球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尤其是在我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对于传统生产力的依赖已经不可持续,此时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便应运而生,其具有更高的融合性、创新性和科技含量,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更符合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和推动,包括政策环境的支持、市场机制的引导、社会资源的投入、科技进步的支撑等。同时,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也将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升级。因此,新质生产力的产生是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共同推动的结果,不仅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是“以新促质”,即通过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兴技术的应用为生产力提供了更强大的动力。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优化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并创造了全新的商业模式。二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新质生产力强调知识、技能和创意的重要性,这使得知识经济在新质生产力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三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数字经济。数字经济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和存在方式,它将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产业升级。例如,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的兴起,正推动整个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升级。
 
(二)新质生产力具有“两高”“三化”“三性”的核心特征
一是“两高”:新质生产力以高质量、高效能为基本要求。新质生产力突破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再以增加物质财富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基本要求,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性。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以增加物质财富为目标,追求数量的增长,而忽视了质量的提升和资源的集约利用,这种增长方式导致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而新质生产力则注重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通过技术创新和智能化改造等方式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注重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这种生产方式可以在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益和经济附加值,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是“三化”:新质生产力以数智化、网络化、绿色化为基本特征。新质生产力以数字技术为驱动,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并降低成本和能耗。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企业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全面数字化,从产品设计到生产制造、质量控制、物流配送等各个环节都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同时,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从而带来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商业模式的变革和创新,推动企业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提高经济附加值和社会效益。此外,新质生产力也能推动绿色技术和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创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是“三性”:新质生产力以实现创新性、融合性、可持续性为基本目标。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通过不断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同时,新质生产力在发展中注重跨界融合,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跨界融合的特点,可以推动不同产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有利于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此外,新质生产力注重绿色发展,通过采用清洁能源、节能技术等,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新质生产力则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跃升和质变
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来看,与传统生产力相比较,新质生产力涉及的主要领域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科技含量较高,其关键是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代表着一种生产力的升级与跃迁。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强调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更注重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与新兴产业的融合,代表了生产力未来的革新和发展方向。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详见表1):一是科技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新质生产力,也称为知识型生产力或信息型生产力,通常涉及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等新兴技术领域。这种生产力模式高度依赖科学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传统生产力则主要依赖资源开发和物质生产技术,对于科技和知识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二是发展模式存在显著差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模式通常以创新和知识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和流程优化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注重持续改进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传统生产力的发展模式则更倾向于通过增加投入和扩大规模来提高产量和销售额,对于创新和知识的依赖性相对较低。三是与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关联度存在显著差异。新质生产力与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联系非常紧密,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的发展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传统生产力则相对较少涉及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其发展主要基于现有的技术和市场。总的来说,新质生产力更加注重科技创新、高效能和新兴产业,能够更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表1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区别
 
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时代特征与原创价值
“新质生产力”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原创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重大标志性成果之一,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规律,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内涵,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一)新质生产力理论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支配生产关系的规律也就不同。生产力不仅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既说明了生产力是什么,也说明了决定生产力发展的简单要素和发展要素是什么。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1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106页。这说明,生产力是生产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的能力,体现了人们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包括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生产力要素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要素的发展包括两重含义:其一是原有的生产要素更新,如生产工具和原材料的更新;其二是新生产要素的加入和发展。(14)穆艳杰、马德帅:《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变革视角下“生态生产力”论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并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论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科学技术之于生产力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要论断,强调创新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核心地位,并要求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这一系列创新理念和创新战略的提出,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由量变到质变的一种新形态,是科技创新由发挥辅助作用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成为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体现了立足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我国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必然要求。可以说,新质生产力进一步丰富并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对东北等区域振兴和全面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有重要指导作用。
 
(二)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1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5页。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的新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论述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重大标志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反映了数字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新规律、新要求。相对于传统生产力的资源密集型和高能耗等特点,新质生产力具有高效能、高质量、高水平等特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既符合以数字经济为潮流的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又有助于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16)李政、廖晓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历史和现实“三重”逻辑》,《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年第6期。对传统产业的高新科技化改造是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引入新科技手段和设备,对传统产业的生产流程、管理方式进行优化和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高新科技的产业化是新质生产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高新科技的研究和开发需要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和潜力。通过推动高新科技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可以带动新经济增长点的不断涌现,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生产治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三个方面。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全面数字化管理和监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例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的互联互通和智能化控制,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分析,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决策效率。
 
(三)新质生产力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规律
新质生产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代表新时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趋势,三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概念,都涉及技术含量高的新领域。新质生产力是指不断发展的、技术含量高的生产力,包括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多种表现形式。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而且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财富。新兴产业是指不断涌现的、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产业领域,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可以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未来产业是指未来可能出现的产业,代表了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可以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新的动力和机遇。未来产业包括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数字经济、新材料等领域。新质生产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新质生产力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而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则是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和应用的重要领域。同时,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快速发展也需要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创新和升级。
 
加快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关键是依靠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突破性创新加快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共同努力。
 
(一)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夯实新质生产力的科技支撑
纵观人类发展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生产力提升的关键要素。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能够提供新的技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产业形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和进步。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强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和进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整合政府、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各方的资源,形成协同创新的局面。平台可以提供技术支持、人才交流、项目合作等服务,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二是加强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科研机构和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加强两者之间的合作可以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当前,应通过共同开展科研项目、联合培养人才、互相开放实验室等方式来加强合作。三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要加强对科技成果的评价、转化和推广,通过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强科技成果宣传、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等方式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四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是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关键要从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加强产学研人才交流等方面着手。五是支持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途径,应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平台、优化创新创业政策、加强创新创业宣传等方式来支持创新创业。
 
(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载体
在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进步都通过改进劳动工具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快速优化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而新质生产力作为当前先进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推动着未来产业的诞生和成长,也需要未来产业的支撑。同时,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更新和壮大,也需要在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得以实现。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的新产业引擎,无一不是由新技术带来的新产业,例如,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已经成为新产业引擎的核心驱动力。这些新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机遇,也推动了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来源。一是通过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技术研发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其快速发展。二是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制定相应的产业规划和发展战略,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和优先领域。例如,在新能源领域,可以优先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在新材料领域,可以优先发展高性能材料、智能材料等。三是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快速发展。四是培育产业集群,依托集群效应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促进相关企业在一定区域内集聚,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进而借助集群优势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步骤,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在传统产业中,许多企业存在生产效率低下、资源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制约了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技术进步、管理创新、节能减排等方式,传统产业可以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等新生产力的出现,将为产业的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新质生产力注重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以创新为关键要素,可以推动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方向发展。一是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改投入,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二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引导不同产业之间加强合作,促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鼓励企业加强内部培训和人才引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构建新质生产力所需的人才保障
科技的发展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来推动,只有掌握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实现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一支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的人才队伍,特别是企业家队伍和科学家队伍。因此,必须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和人才引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所需的创新与创业型人才,进而加快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新产业的培育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企业家、科学家等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高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人才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二是推进教育现代化。深化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学科交叉和融合,促进产学研用合作,构建更加科学、灵活、多元化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保障。三是优化人才结构。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到新质生产力建设中。一方面,通过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科研经费支持、创新创业平台等,吸引高层次人才投身创新创业;另一方面,鼓励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共同推进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四是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注重实践和贡献,推动人才评价的科学化、规范化、市场化。五是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加强人才服务保障,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同时,通过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和资源,鼓励人才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创业实践等方面发挥才能,促进新质生产力的转化和应用。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创新合作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途径。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处理好开放式创新与科技自立自强的关系,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引导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如国际大科学计划、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从而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二是引导企业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的技术合作、产业合作,提升我国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从而推动产业发展。三是鼓励企业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缩短研发周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四是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全球化发展。五是加强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建立国际化的人才库和人才交流平台等,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