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的养老整改
《决策》杂志 2017年2期 作者:秦德君
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加剧, 空巢老人家庭增多,都促使在“十三五”建立一个更为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
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按照国际社会标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到7%以上,即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65岁以上人口占比6.96%,60岁以上占比10.2%,都已达老龄化社会的国际标准。
中国老龄化有两个特点,一是老龄化的速度远高于其他国家,二是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尤其是不断增多的空巢老人家庭,成为国家治理层面的新挑战。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作过专项调查,空巢老人占到老年人总数的一半。空巢老人问题将是我国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治理的重中之重,也是衡量小康社会和现代化是否真正成功的一项检验标准。
年轻人外出打工自古就有,空巢老人和空巢家庭自古就有。《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记载:一次齐桓公微服私访,一名“年老而自养”的空巢老人引起了他注意。齐桓公问他为什么独自一人?老人告诉他,自己有三個儿子,因为家里穷,娶不起亲,都外出打工去了。
齐桓公回来后,把情况告诉了管仲,问他该如何处理。管仲说:“蓄积有腐弃之财,则人饥饿;宫中有怨女,则民无妻。”意思是,公权力把控的财产多了,老百姓就会有忍饥挨饿的人;宫延中囤积的女子多了,百姓中就会有娶不上老婆的人。提醒齐桓公要注重民生。
齐桓公从善如流,接受了管仲的意见,当时推出两项整改举措,一是“乃论宫中有妇人而嫁之”,即调查宫中的妇女,尽可能把妇女放还民间;二是下令于民,“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即颁发政策,号召男子二十娶妻,女子十五出嫁,以增加国家人口。
管仲任齐相40年,推行“九惠之教”之首,就是养老政策。当时齐国规定,对70岁以上老人免除其一子的征役和赋税;80岁以上免除两子的征役和赋徭;90岁以上则免全家的征役和役税。
中国历史上有多个时期在养老政策方面,做得很出色。如汉时推行“以孝治天下”,推行一套比较完善的优惠政策,如空巢老人做买卖可免租税。
2013年7月,我国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常回家看看”列为法律。但从近年实践情况看,“常回家看看”并没真正落实好,老人的经济保障和精神慰藉问题日显突出。对于老人问题的治理,要更注重从社会政策完善上谋篇布局。
人口红利曾给中国创造了经济奇迹,今天中国已从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时代变迁。但人口红利消失不是坏事,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源泉不能放在人口红利的基点上。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养老尊老传统,解决老龄化特别是解决自古就有的空巢老人现象,有着丰厚的伦理资源。老龄化的加剧,促使我们在汲吸中国古代政策伦理精神和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十三五”建立一个更为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