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手工美学
署书:乔惠民(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
导读:国土名片网手工美学栏目李新宇、李浩、张杨
论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审美意识的发生
⊙宋思思 李 纶[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昆明 650500]
论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审美意识的发生
⊙宋思思 李 纶[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昆明 650500]
本文采用了马克思科学整体观的视域,从审美意识和艺术的实践发生以及心理发生两个方面,在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背景中,对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审美意识的文化心理和发生机制做出了分析和阐述。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 审美实践 审美心理
一、云南民族的审美实践活动
(一)云南民族的生命本能活动 云南少数民族的生存空间具有多样化和立体交叉分布的特点,在这种生存空间内,再加上受云贵高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些特点赋予了该民族生命本能活动以鲜明的特征,使该民族保留下了最原初的审美文化形态。云南少数民族所生存的环境相对封闭,在这种环境下,云南少数民族在他们的生活活动中所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极为敏锐的感觉经验,这是一种崇尚自然生命力的质朴性的生命体验。这种生命体验会影响到该民族的审美意识的形成,而且是其审美意识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它使得该民族的生命体验独具民族特色。云南少数民族的生命本能活动最大的功能就是它给该民族的情感活动带来了非常敏感的直觉感官经验,比如影响审美活动产生的前提性条件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触觉等感官经验,该民族审美意识的生成就是在这种本能活动中各种感官一同发挥作用的结果。由于生存在一个比较稳定以及可以自产自销的自然环境里,无论是平坝耕地还是高山游耕,又或者是渔猎采集,这些生命活动都会对在其基础上展开的社会活动以及心理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到该民族的审美心理。
(二)云南民族的心理活动云南少数民族在其审美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云情风貌和山水情调这种独具特色的审美取向。云南少数民族村落周围多山多水,这些山水由于有形而具有了灵性,这种灵性也就成为了审美的对象。在生活以及生产环境中常常会遇到的各种动植物、重大节日或者婚丧嫁娶祭祀时的民风习俗、生产劳作时唱的各种歌谣等,都鲜明地展现出了云南少数民族特定的生存环境的特点。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会逐渐对具体的生活环境以及外在的自然环境形成一定的审美感知,在不断地对审美感知进行确认的过程中就会产生特定的审美心理倾向,例如云南少数民族在其稻作文化里形成了对稻作生活的审美感知,然后再经过一段很长时间的调适确认,最后通过对审美的理解传达出了人们对于稻作生活的理想。云南少数民族心理活动的展开就是将生产劳作里的情感转化为艺术创造的直接动力,人们自身对于生活信念以及生存价值方面的认知在和社会生活活动联系之后就会产生一定的意识形态,它会在审美认知的影响下给该民族的审美心理活动带来激发作用。例如,以稻作文化为主的傣族和壮族,他们都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这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劳动生活,造就了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命力,进而形成了一种刚健有力的审美心理。
(三)云南民族的社会活动云南少数民族的稻作文化体现出了一种世俗化和封闭性的特征,整个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活动都倾向于对大自然和现实生活进行审美观照。云南少数民族的各种社会活动都是和他们的现实环境紧密相连的,不论是对于祖先亡灵的祭祀还是对于美好生活的赞颂,整体上都是一种基于现实生活的审美观照。例如,在劳动耕作时唱的祭祀歌,在丰收庆典时唱的祭祀歌,在狩猎时祈祷收获唱的祭祀歌,这些都是和他们身边的现实密切相连。这些祭祀歌最大的审美指向功能就是它给人们提供了和神灵沟通的精神性桥梁,它可以唤起人们对于祖先的记忆以及传达出人们的特殊情感,其中寄寓着人们的美好生活愿望,同时还可以对人们的生活形成一种规范作用,进而引导一种纯朴的民风。社会活动在心理学上形成的经验被称为社会性经验,云南少数民族丰富的社会性经验让他们的意识结构得到了较大的拓展,并使得意识结构由内而外地扩展到了更为宽广的其他社会文化活动中。云南少数民族的审美意识是处在一种不断建构的过程中的,这就使得他们的社会性经验更加多样和复杂,已经超越了简单生活中的普通经验,具有了社会文化意义上的审美经验特征。
二、云南民族的审美心理机制
审美意识是和审美实践活动密切关联的,它是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由各种原初经验不断积累而成。审美意识活动也是在多种心理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而且是处于一种由潜在隐性结构向显态结构不断转化的过程中。在此我们以云南少数民族特殊的祭祀意识为例来进行说明。云南少数民族的祭祀图像,体现出了该民族的审美意识及其文化内涵。祭祀图像通常是指那些在特殊祭祀场合中的图像和绘画。从其内容来讲,这些祭祀图像都是反映了本民族对于自然神灵的崇拜,大多是一种自然神灵的构图,其主题也都是和本民族的生活劳动内容密切相关,我们从中能够窥探到本民族审美意识的表现形式。这些祭祀图像并不是对于认知事实的表达,而是一种凝聚民族情感的力量,其中也蕴含着和该图形符号所传达出的情感力量相连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意识,在审美体验中,通过对民族共同情感的体验来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净化。
三、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审美意识的形成
不管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民族民间工艺的创造者都是普通的劳动者。从文化性质上来讲,它具有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任何高雅的文化都是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因此,它又被称作是一种“母型”文化。以艺术发生学视角来看,民族民间工艺也是人类最早创造出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原始生活阶段,人们把民族民间工艺看作是图腾或者装饰等,通过它们,人们可以沟通彼此的思想,这是在没有出现文字之前的一种交流方式。
(一)原发性云南的民族民间工艺是自发产生的,尤其是它的原作者都是广大的普通群众,他们并没有把这项工艺看作是艺术创作活动,民间工艺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非常直接的生活需要。生活中所穿的衣服要靠织布,室内居住环境需要装饰,节目表演需要气氛的烘托,婚丧嫁娶需要祭祀礼仪,为了满足这些需要,人们就开始自己动手,想各种办法来实现自己的愿望。通过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少数民族的群众传达出了自己内心真挚质朴的感情。中外很多美学家以及艺术家对于艺术的起源提出了不少的观点,比如“劳动说”“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等。事实上,民族民间工艺也带给了我们一种启示,也就是说对于艺术的起源来说,不可能只遵循一种模式,人们在生存过程中会面对各种需求,需求不同,它的起因也就会不同。人类的审美是一个无比复杂的问题,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它成为一种意识的积淀,由于它要适应各种不同的情况,因而它又变得多样化。在现代社会,只要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是先从理性角度来认识艺术,之后再去进行技巧的磨炼,最后再进入创作阶段。但那些生存在偏远山村的少数民族群众,他们根本不知道艺术的概念是什么,他们只是源于一种生存的需要而进行着非常实在的艺术创作,他们所创作出来的绣花、剪纸或者木雕、舞蹈等艺术形式都完全是一种原发性的劳作行为。
(二)自娱性 人们抒发自己情感的形式非常多,或者触景生情,表现出强烈的情绪起伏,或者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倾诉,或者是悄然流露,不过事情一旦过去之后,人们的情感也就恢复到正常状态了。但是民族民间工艺这种造型艺术却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留下它自身的深刻印记。在民族民间工艺品种中,包含最丰富感情的当是“绣荷包”。荷包有很多种类,有装香草的,有装钱物的,还有装烟叶的,有的挂在衣襟上面,有的扎在腰间。云南大理和丽江地区的少数民族大都把荷包扎在腰间,整个人也显得神采奕奕。绣荷包是女性的专长,女子在年少时便要学会使用针线,等到十几岁后便可以娴熟地绣出各种荷包了,以此作为嫁妆,等出嫁时将其送给亲友,体现自己的心灵手巧。她们绣荷包并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完全就是自娱自乐,在这种自娱自乐中传达出自己的内心情感。
(三)本真质朴的心理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它的质朴无华。它没有任何哗众取宠、矫揉造作的成分,它是率真和真切的。只有自然真诚的情感流露,才能打动人心,很多的民族民间工艺中都凝聚着人们的真挚心声。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包涵有健康向上的格调,无论是从表现的内容上看,还是从表现形式上看,都是如此。中国的艺术一向都比较讲究刚柔相济,这也是艺术的技巧所在,在民族民间工艺中也有很多的例子。云南很多地方的雕刻以及塑像,尤其是其中的动物造型,既勇猛又雄健,展现出了宏大的精神气度,很多人把它们和民间的剪纸工艺相连,认为这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云南的民族民间工艺在其创作过程中,通常都不是精雕细刻,而是以一种洋洋洒洒的气势进行大刀阔斧式的表现,凸显了一种恢弘的气度。民族民间工艺不事雕琢,也不进行太多的修饰,所以就没有做作的痕迹,反而凸显出它的自然本色。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主流可以说就是这种大巧若拙的质朴无华的形式。
云南少数民族具有独特的民族审美意识,其民间工艺也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我们对于其审美意识的发展形成和特点的分析,将会丰富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审美文化内涵。
[1]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 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 戴平.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 张晓凌.中国原始艺术精神[J].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5] 冯育柱,于乃昌,彭书麟.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意识史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
[6] 李伟卿.云南民族美术史[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
作 者:宋思思,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品开发与设计理论;李纶,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