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手工美学|郭冬勇:多重美学价值的融合与呈现 ——简评青年学者沐晓熔《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影像志》

2023-03-11 16:08 边疆文学杂志  主页 > 趣旨 > 文化地理 > 人文国土 > 手工美学 >

打印 放大 缩小

       栏头主题: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心匠  手工美学
      署书点睛:乔惠民(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美丽国土名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传播导读:国土名片网编研员李新宇



原标题:多重美学价值的融合与呈现
——简评《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影像志》

 

 

郭冬勇

2017年5月,青年学者沐晓熔的《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影像志》付梓出版,这部摄影作品也是沐晓熔的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项目的结题成果。沐晓熔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奔波于滇西、滇南和滇东北民族地区,考察了以手工艺著称的傣族、景颇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村落,走访了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地区,完成了对19个不同地域、民族的手工艺艺术摄影的采风与创作。在结集出版的这部《影像志》中,共收录了阿昌族、白族、傣族、德昂族、彝族、景颇族、纳西族等不同少数民族和地区的民间手工艺照片125幅,展示了户撒刀、扎染、竹编、刺绣、陶瓷、玉雕、银饰等多种民间工艺品的制作,这些濒临失传的民族民间工艺制作过程,被沐晓熔用相机捕捉下来,存留在光与影的记忆之中。

吴时敏先生评价沐晓熔的这部作品时说:“他的影像既不同于对对象色彩、光影、构图和猎奇性的浮光掠影式唯美的艺术表现,也不同于纯粹冷静纪实再现客观呈现,而是既有细致观察、深入把握、用心灵去感受、用情感去体验、用富于美感的形式去表现,又尊重客观对象的真实状态,捕捉到富于表现力的场景和人物,营造出具有视觉美感、有浓厚主观情感的表达,又真实可信、可以作为社会学研究的影像资料,成为独特自然人文景观。作者是在客观记录和主观艺术表现之间,寻找一种表现方式,使影像超越了单纯的客观纪实,同时又赋予影像作品浓厚的审美意味。”吴时敏先生的这个评价,鞭辟入里地指出了沐晓熔的这部《影像志》作品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内核——多重美学价值的融合与呈现。

一、历史价值——对民间工艺的创新性记录

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手工技艺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论述手工技艺的专著《考工记》,在制造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来的《营造法式》《天工开物》等著作,也都在不同的方面对工艺制造进行了论述,只是限于客观条件的发展,历史上对于技术工艺的传统记录主要是靠文字记载,即使是那些配有图画的著作,涉及到的许多制造细节问题,今天都还要依靠考古发掘的实物作为参照才能理解。再加之有些技艺属于家族传承,许多手工技艺的延续遭到了严重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古老技艺在历史的流传中不断地湮灭,濒临失传。

现代科技的飞速进步,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民间工艺技术的记录方式。特别是在19世纪上半叶,银版照相机的诞生,为我们提供相对于绘画来说更为精准的捕捉人类行为的方式,但是由于初期使用成本较高,人们较少将其用来记载手工艺生产过程,虽然在之后半个世纪里,摄影机随后出现,这种可以记载连续活动过程的技术,开始更为广泛的应用,但仍然较少涉及工艺制造方面。

进入20世纪之后,生产技术革新速度加快,传统手工技艺不断地被新的工艺替代,出于各种科学文化研究的需要,人们开始大量使用动态画面和声音对相关的各种民间手工艺的制作过程进行影像复制。架设好摄像机,根据需要调整不同的角度,让“机器之眼”不受干扰地去客观记录工艺制作的每一个细节流程,人们好像一下子就抓住了对逐渐流逝的时间进行固定的法宝,但就是在这种“冷静”的记录过程中,我们发现,整个手工艺品的制作变成了一种“表演”,反而开始失去过程本身的存在价值。这种表演在较大的程度上对于专业的工艺制作研究者来说,具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对于更为广泛的大众来说,记录过程所具有的时间性又阻碍了对古老工艺的直观接受。而相比来说,重新回归到简单的更为清晰准确的画面反映来说,摄影则不失为另一种选择。作为一种凝固时间的艺术,它将时间中流动的光影变成静态的画面,相比于音像过程来说,接受的过程更为迅速和直观,相比于传统线条绘画记录来说,又更有层次感,并且较少受到硬件设施设备的限制,每一张照片都用自己的色彩,讲述着工艺过程本身的历史。

在沐晓熔的摄影作品中,展示给我们的通常不是工艺本身的物质结果,而是在物质对象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中突显的工艺本身,从这个角度说,沐晓熔的《影像志》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创新性地为民间工艺的历史记录找到了一个新的途径。

二、艺术价值——对记录影像的光影掌控

自18世纪前半叶,尼埃普斯与达盖尔发明出摄影技术之后,照相机的诞生就首先对传统的绘画技术产生了严峻的挑战,相机开始成为另一种“画笔”,摄影技术迅速地成为一种可以和绘画相提并论的艺术。随着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读图时代来临之后,相机越来越成为一种更为普遍的大众“画笔”,也让更多的人可以投入到这种新式的光影创作之中,每个人都可以在举起自己的照相机的一刹那,最大限度地去实现自己对对象的直觉性的“艺术把握”。但是在这种“艺术实现”的过程中,沐晓熔显然投入了更多的热情。

得益于长期艺术专业的训练与浸染,沐晓熔在自己的摄影作品中灌注了一种西方传统油画艺术的表现思路。在他的摄影作品中,非常重视“光”和“影”的交织所形成的明暗对比,特别是在对于静物的拍摄上。在这部《影像志》中,沐晓熔以华宁青釉陶、鹤庆银饰、建水紫陶、龙陵油纸伞、傣族铁艺等民间工艺的半成品为对象,拍摄了许多的静物照片,在这些照片中,明暗对比与色彩的过渡非常明显,各种“静物”表现出一种柔和的静谧,带着一种朦胧的光晕,使得每一幅作品都产生一种强烈的“温度”感,带给人融融的暖意。

再者就是沐晓熔的这些摄影作品,不仅仅只是注重视觉感知上的表达。在这部《影像志》中,我们在欣赏照片之时,甚至也可以听到声音,这是一种流淌在纸面上的音乐旋律,而这与他在长期的采风中对于拍摄对象的深入把握是分不开的。看他拍摄的傣族剪纸,当剪刀双刃合拢之时,“凤凰于飞,翙翙其羽”;看他拍摄的纳西勒巴鼓,当皮绳收紧的那一刻,“伐鼓渊渊,振旅阗阗”;看他拍摄的瑞丽玉雕,当刻刀落在石料的瞬间,“约軝错衡,八鸾玱玱”,这些美妙的声音和旋律在某种程度上,是随着影像画面一同荡漾出来的。

这种声音和画面的组合在沐晓熔的这部摄影集中是非常明显的,他不仅捕捉到了画面,他还捕捉到了流动的声音,两者之间的结合让作为静态艺术的摄影显出一种此刻的“活性”,这种声画结合、相互渗透的特点,又与中国传统艺术表达的诉求更为一致,照片本身的感染力从而得到了更大程度上的提高。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沐晓熔的摄影作品,就不再仅仅是一种对于民族民间工艺的客观记录,他在进行一种自我艺术表达的创作,在他举起照相机通过镜头审视对象之时,不是单纯地尝试着实现对影像的把握,还在表现出一种摄影同样可以把握的,在光与影的融合之外的艺术特点,从而让摄影这种脱胎于西方现代科技的艺术表现方式,开始具有了他所追求的东方美学韵味。

三、人文价值——对匠作精神的艺术表现

作为一部记录民族民间手工技艺的摄影作品,沐晓熔这部《影像志》还具有另外一种特质,那就是不单纯地通过影像去反映“技”的层面,而是力求通过这些影像表现出更高层次的对手工生产过程中体现出的“艺”的追求。

从传统记载的来看,历史上存留下来的关于手工技艺的资料中虽然也有利用配图的方式,但是更多的是表现出整个工艺的生产过程,在《营造法式》《天工开物》等古代著作中,出现的配图几乎都是工具和材料,主要用来说明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到的设备、程序和方法,主要是制造的过程补充描述,显示的“工”的方面,而对于生产过程中的人本身,几乎不做描绘。在图画内容中,当出现生产者的时候,也大多是侧面、背面等,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技术资料的根本任务是要阐明技术本身,从而主观上忽视对生产的人的表现。即使是到了现代,我们有了摄像机这样的高科技,也不过是在对生产过程的详细步骤上的反映更为清晰和准确,生产中的人也都不是表现的重点。

但是在沐晓熔的作品中,他显然考虑到了这方面的因素,所以他把自己的重点放在了“人”的身上,他在努力地表现出从事这些手工技艺的人的精神状态。在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里,机器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每一件产品都能够按照预先设定好的各项标准进行精准的机械复制,随着复制效率的提高其成本也在下降,传统的手工艺及其产品的生存空间不断地被今天迅猛发展的工业技术挤占、压缩。但是这种机械复制品相比于手工制品来说,缺乏了那种劳动成果的“唯一性”。每一件手工艺制品的“唯一性”就存在于制作者将其身体力量和精神力量相互结合,汇集到对象上的那一刻,此时的生产过程中的人,呈现出一种对周围世界的忘却,他迷醉在自己和对象的世界之中,对象的最终结果在他的眼里,不再是物质使用的呈现,而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结晶。

在沐晓熔的作品中,他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对民间工艺存在价值的理解。经常对生产中人物的表情和动作进行把握,不论是制作户撒刀的中年男子,还是穿梭的德昂族妇女,以及翻飞竹篾的傣族老奶奶,沐晓熔都让其处于整张照片构图中的黄金位置,通过对手工艺人那种投入而迷醉其中的神态和沉稳有力的动作进行特写式的处理,传递他们对于民间传统工艺的坚守精神。在今天机器生产的洪流中,对于民间工艺传承的坚守,实质上是他们对于人和对象之间朴素和谐关系的一种认同和追求。在他们的劳动过程中,不自觉地表达着一种对于今天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引导之下泛滥的“工具理性”的反抗。而沐晓熔恰好发掘了这种对象的不自觉,并将其进行了自觉的表达。

四、结语

本雅明在《摄影小史》中引用查拉的话说道:“正当一切名为艺术的东西都已瘫痪麻痹,摄影家却亮起他那一千烛光的灯泡,而感光纸则将日常事务勾勒的黑色轮廓缓缓吸收。他发现了一种具有力道的闪光,纤柔而冷峻,其重要性远超任何星辰所能带给我们的视觉享受。”虽然这一论语已过去将近百年,感光纸早已被数码技术的普及而逐渐地消退,但是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却正以更为普及的形式,绽放光彩。

马祥和 国画 版纳四季若春歌

诚如沐晓熔所言:“我自幼学习美术,直至今日,深感面对无数的民族瑰宝自己无力进行深层的表达,于是在内心中总会隐隐作痛”。美术素养功底,给了他把握绘画艺术“顷刻”特质的感知力,进而能够将自己来源于生活深处的体味,转化为镜头之后的瞬间展现,在他的照片中,并不对每一张照片进行文字性的说明,在摆脱文字语言的束缚之后,让人去感知对象“那一刻”的存在,就像莱辛论绘画时所说的那样,“在它的同时并列的构图里,只能运用动作中的某一顷刻,所以就要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顷刻中得到最清楚地理解”。沐晓熔的照片抓住了这一“顷刻”的存在,他通过对那些民族的古老回忆的再现,让这些濒临消逝的技艺仿佛伴随着一阵流淌的音乐,呈现出一种来自于历史积淀下的和谐之美,“灵光”再现。

从整体上来看沐晓熔的这部作品,以摄影技术为手段来展现民间手工技艺,在现代与传统的结合瞬间,表现出一种朴素的大巧若拙的匠作境界,在充分体现了云南少数民族群众在久远的历史传承中积淀下来的人文精神的同时,也彰显了作为一个摄影作品创作者的美学观念。这部《影像志》既包含了摄影艺术本身的工艺创作价值,又有表现对象所包含的历史价值,还有坚守传统的人文价值,多种价值相互渗透共融,凝结成了这部作品独特的审美价值。希望这部作品能够稍稍安抚他“隐隐作痛”的内心,也更期待着沐晓熔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继续用他的相机在光与影的流动瞬间,抓住那些让人心灵震动的精彩时刻,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美感享受。

(作者系昭通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