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娱乐特色分析
《体育科学研究》杂志 2012年1期 作者:郭 叶,胡小明,任 绮
(1.广州大学体育学院,广东广州510405;2.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娱乐特色分析
郭 叶1,胡小明2,任 绮2
(1.广州大学体育学院,广东广州510405;2.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华夏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娱乐特色。这些娱乐特色主要体现在,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中华传统价值观的结合,与传统节日的密切关系,以及对少数民族娱乐特色的保留。挖掘和理解这些娱乐特色,将有助于现代体育走向更加人性化的可持续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体育;娱乐;特色
娱乐是体育的基本功能和价值之一,不论从原始的游戏还是到现代的竞技,从民族民间体育还是到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运动,娱乐一直都是体育成为一种完整的文化形态所必不可少的部分。《诗经·序》中写道:“情动于中而形之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身体活动在人们表达快乐的方式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因素正是从最真实的生活和劳动的快乐体验中提炼出来的,它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独特的身体娱乐文化。而中国传统哲学与身体活动紧密结合的特点,又将中国传统体育的娱乐价值提升到了高级的审美层次。
1 在自然中求索快乐的真谛
从古至今,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孜孜不倦地追寻着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则可以说是这一审美境界的实践者。在大自然中感受快乐、发现美、实现自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本真。
1.1 “游”乐中追寻美
细读《论语》不难发现“游”乐精神早已融入了中华传统哲学思想的血液,正如两千多年前孔子与学生的那一次促膝长谈,孔子问弟子曾皙:“你的志向是什么?”曾皙回答说:“暮春三月,我穿上春服,陪伴几位好友,去沂水河边洗个澡,在树木成荫的祭台上吹一吹风,然后大家唱着歌,一路游玩而归。”说完,曾皙以为老师会训斥他胸无大志。不料,孔子长叹一声说:“你的主张正合我的意。”走入自然感受快乐,正表达了中国古老文化中的“游乐”思想。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向往使得远足和游历成为令人羡慕的壮举。在《史记·封禅书》中有这样的记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常游,与神会”。“游”既是人们探奇未知世界的方式、同时也表达着那一份与自然亲近的本能和与生俱来对自由的渴望。所谓“知者乐水,人者乐山”,许许多多古代的先哲正是“游乐”的实践者。众弟子追随孔子周游列国,在大自然中求知悟道;“诗仙”李白终其一生游历大半个中国,用瑰丽的诗篇赞叹山河壮美、讴歌自然的伟力;明代徐霞客更可以说是现代“暴走族”的始祖,二十多年的探险足迹遍布我国的十六个省区,铸就了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游”与“知”的完美结合正是先哲对积极人生的最好概括。可以说“游”这种简单的运动方式中包含着深刻的“游乐”精神,“游”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重回自然怀抱的慰籍,更有挣脱束缚后寻得真实自我的畅快淋漓,哪怕只是远足踏青,中华传统体育的“游”之乐,也在徜徉山水的不经意间升华为对美的追寻了。
1.2 从生物美学价值中汲取灵感
自然界自古就是人类各种活动的灵感来源,对自然界生物形态和运动特点的模仿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特点,并且这种模仿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美学的价值和意义。
许多极具观赏价值的传统体育活动可以说将“模仿”表现的美仑美奂。以中华武术为例,其不但具有重要的军事功能,同时武术的套路也具备了强烈的艺术观赏价值。行云流水般的动作变化中,动之如涛、静之如岳、起之如猿、轻之如叶、重之如铁、缓之如鹰、快之如风。龙拳如“神龙游空,夭矫不测”、虎拳“努目强顶,有怒虎出林、两抓排山之势”、蛇拳好似蛇之“节节灵通,且游荡曲折”、鹤拳如鹤之“神闲态暇,心手相忘,独立华表,悬臂千仞”[1]……再来看传统庆典上少不了的龙狮表演,不论是“北龙”精致小巧,灵活多变,还是“南龙”的威风凛凛,气势如虹,不管是“文”舞狮的可爱逗趣,还是“武”舞狮的高超技艺,龙狮表演总能在锣鼓鞭炮的渲染下为传统节日聚会增添不可取代的欢愉。
中华传统养生体育则有很大一部分建立在先人对生物美学价值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将自然界生物的形态美感融于运动保健之中,并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指导下逐渐发展成为简便有趣又独具功效的养生实践体系。西汉初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导引图谱有八式以动物命名。东汉名医华佗则将古导引术归纳为“五禽戏”,模仿虎、熊、鹿、猿、鹤五种动物的动作,以达到“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以求难老”的目的,比如鹤戏就是模仿鹤昂首挺拔的姿态和展翅、轻翔等动作以锻炼胸腔。晋代道家名医葛洪在《抱朴子》中也记载过“龟咽”、“兔惊”等九种“仿生”的导引术势。可以说中华传统养生体育将自然界的形式之美与人体的呼吸吐纳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透过美的表象探寻到了和谐的本质,进而也就将美的观赏性拓展到了人文关怀的层面。
正如“天人合一”这一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基本信念——自然与人类是息息相通的整体。与天地万物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得到自由和幸福的终极之道。而根植于这一信念中的中华传统体育思想所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人的关怀则在看似简单的快乐活动中诠释了美的真谛。
2 对人文关怀的实践
西方体育外向奔放,内敛平和则是中华传统体育的关键词。同样当谈到西方体育之“乐”时,大多是自我表现的满足感和战胜对手的成功感,中华传统体育的快乐却更像含蓄平静的自娱自乐。这样看起来,似乎西方体育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娱乐元素,但不能忽略的却是被埋葬了十几个世纪的奥林匹亚和“人文精神”在中世纪近千年的沉沦,而与此同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却从未间断过对人的关怀。快乐或许在东方哲学式的体育中并不强烈,但也许更为深刻隽永,中华养生和武术中就闪耀着这种独特的娱乐魅力。
中华养生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是一种超然的、宁静的、自足的、内向的个人身心的体验与实践,参与者通过这种体验和身心的和畅、愉悦获得自身的乐趣与满足。[3]养生作为贯穿中华传统体育的主线,相比西方体育融合了更多哲学思想,无论是“静功”还是“动功”,其更加强调对锻炼者的情绪调节和精神修养。养生功法所追求的“致虚极,守静笃”的状态,正与现代体育中所描绘的“高峰体验”有妙不可言的相似之处。可以说,在西方体育还匍匐在上帝的脚下的时候,在东方的古老文明中,人们已经开始通过自己的体育方式体验到了把握自我、超越自我的自由之美。
中华武术从打斗中演化发展而来,但在中国古典哲学的浸润下,更多的成为了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修身养性之法。正如“善”在中国传统审美观中的至高地位,受人景仰的“武林高手”必须同时具备完善的人格。人的精神力量和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于这个原因成为中华武术强调的重点。同时,“侠义”精神作为中华武德的灵魂,更是被无论习武之人还是社会民众所崇拜,一个真正的“英雄”要一身正气、宽容大度,用高超武艺扶弱济困、捍卫正义。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入世”献身的无畏、道家“出世”无争的洒脱、佛家无欲无求的慈悲,无不在“武德”中烙上了深深的印记,铸就了中华武术的精神支柱。而蕴含在这种“超级”精神深处的,正是人们对快乐的追求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3 与节日庆典如影随形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丰富的娱乐和观赏价值使其成为了节日庆典上必不可少的节目,同时瑰丽的传统节日文化也在大程度上令传统体育的娱乐元素得到了发展。
从最初由原始信仰所产生的宗教祭祀,到由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所划分的“节气”所衍生的节日,以及为了纪念或庆祝重大事件而产生的庆典活动,古老的华夏民族形成了绚丽多姿的节日文化。但不论这些节日庆典因何而起,都会由于其所具备的特殊意义区别于平常而被庆祝,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抹亮彩,也成为了人们相聚,交往,娱乐的理由。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则是在节日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悉数我们熟知的传统体育活动中大多与含着节日的喜悦,宗教祭祀中少不了的打猎射箭、清明节去郊游踏青、龙舟竞渡的端午节、家族结伴踏秋登高的重阳节、中秋节里祭月放灯舞火龙、春节里舞狮舞龙庆新年、元宵节划旱船扭秧歌踩高跷。少数民族传统节日里的体育活动更是丰富多彩,西南少数民族“火把节”上的斗牛、斗鸡、“跳火绳”、摔跤,傣族“泼水节”上的划龙船、丢包,瑶族“祝著节”时敲铜鼓、打陀螺,东乡族在正月十五的“耍火把”,傈僳族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刀杆节”上的“上到山、下火海”……人们通过节日交朋识友、宣泄日常的压抑、表达着对快乐的渴望,体育娱乐活动正是这样一个载体,令欢乐的气氛更浓烈、更持久。在伊永文研究员对《宋代市民生活》的描写中,就以元宵节为例,将这种体育与节日向结合的“狂欢”再现到了我们眼前:在东京为中心的宋代城市上元之夜城了灯的海洋……万灯齐放,遍处生辉,激起了市民普遍投入狂欢的热情。除赏灯观灯以外,还有花样翻新的娱乐节目。从伎艺人员中选拔出来的诸色绝艺者,在音乐的伴奏下,飞丸掷剑,缘竿走索……但是,在上元夜更多的是群众性的自娱自乐演出,这些娱乐的市民构成了狂欢上元的主体。临安上元夜有数以千计的舞队,有的舞队竟达千人之多,其他还有划旱船、水傀儡舞、武舞等等。整整从正月十五到十九的五天里,整个城市陷入狂欢的欢乐气氛中。[2]在传统节日为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迸发娱乐光彩提供了绝佳的机会的同时,由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天性,许多的体育活动聚会也渐渐演变成了人们享受快乐的节日。例如潍坊的风筝节,广东的舞狮会、龙舟节;再如赫哲族每年五六月间举行的源自渔猎游戏的“乌日贡”节,蒙古族从以射箭、摔跤和赛马为主要的大型聚会、比赛演变成的“那达慕”,侗族每年二月与八月亥日的“斗牛”节等等。
因为对快乐共同的追求,节日文化和中华传统体育模糊了彼此的界限,而正是这完美的“携手”,为大众的平凡生活制造着喜悦、欢笑和坚定着普通人对幸福生活的信念。
4 体育娱乐的活化石——少数民族体育
历史的车轮行至21世纪,似乎几乎全世界都不可避免的被“现代化”,也许只有被有些人称作“封闭”、“落后”的少数民族的族人们,还在执著的延续着先辈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成为了我们回眸历史、悉数传统时珍贵的“活化石”。当我们讨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特点时,正是少数民族体育带着原始本真的欢乐,为我们展现了一座游戏的宝库。1990年国家体委出版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搜集了55个少数民族的676个传统项目。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多还保留着其生根的民族和社会痕迹,而休闲性的民俗游戏正是这些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经学者整理和不完全归纳,游戏类的活动就多达220 项。[4]
比如朝鲜族的秋千、跳板动作优美,并且妙趣横生,仔细看来,惊叹这竟与儿时的游戏荡秋千、跷跷板如出一辙,而在我们几乎将它们遗忘的时候,其仍然是朝鲜族人民生活中不弃不离的玩伴。再如射箭这曾经在体育的萌芽时期就气候已成的游艺活动,在成长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人们的记忆中,也许都还珍藏着一把用硬竹片做成的弓,但随着社会的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古老的射箭已经几乎被划入了纯竞技的一群中,鲜有在日常娱乐中出现。而在聚居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以渔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锡伯族人的生活中却是家家有弓箭、人人会射箭,射箭依然是老少皆宜的游戏。继续将目光投向黎族的跳竹竿,这项传统的体育活动一直是深受黎族人民喜欢的游戏,也是欢迎远方游人时的保留节目,姑娘小伙们在几根细长竹竿的分和间隙中跳跃,伴随着锣鼓的节奏和清脆的竹竿敲击声,青春的活力和欢歌笑语画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此外,还有蒙古族的摔跤、西南少数民族的丢包、哈萨克族的姑娘追、羌族的推杆、高山族的竿球、赫哲族的插草球……这些古老的体育活动直到今天,还依然在少数民族人们的生活中,散发着游戏的魅力。
异彩纷呈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蕴含着丰富的娱乐元素,而最难能可贵的经过几千年岁月的洗礼却历久弥新,就像是一座游戏的宝藏,讲述着中华传统体育的娱乐本色,等待着寻找快乐的人们去开采。
总之,无论是体育还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娱乐因素都在其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我们无需讨论究竟是快乐造就了体育,还是体育成全了快乐。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体育本来是、也应该是快乐的,没有空间和时间的界限。
[1]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45-305.
[2]李戎.东方自然养生法与西方强身法的文化形态比较[J].中医文化,2000(3):9-10.
[3]伊永文.宋代市民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267-278.
[4]郭叶.论新时期中国体育娱乐价值的回归[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16-19.
Analysis of China Traditional Sport's Recreational Characteristics
GUO Ye1,HU Xiao-ming2,REN Qi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science,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405,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science,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
On the backgrou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raditional sports have colorful and unique recreational characters.These characters could be expressed a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raditional festivals,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with the nature,the combination with traditional philosophy,and retaining the specific components of ethnic minorities.Explor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se recreation characters will be helpful to huma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sports;sports;recreation;character
G 80-05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007-7413(2012)01-0001-03
2010-10-20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GD10YTY02)
郭叶(1980—),女,山西太原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责任编辑 魏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