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口碑】理学师门:五夫古镇丨朱子故里

2021-01-19 20:29 快资讯 天下口碑数据库  主页 > 趣旨 > 文化地理 > 人文国土 >

打印 放大 缩小


图:



原标题:五夫古镇丨朱子故里,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镇


 


 

五夫镇地处武夷山市东南部,原名五夫里,始于晋代中期,迄今1700余年。这里不仅是“白莲之乡”,还有“邹鲁渊源”之称,是理学宗师朱熹的故乡,朱子理学的形成地,朱熹在此从师就学长达40余年,留下了兴贤书院、朱子巷、紫阳楼等历史遗迹。

 


 

 


 

朱熹在五夫生活四十余年,主张的理学思想在五夫形成,看着歌词,想象荷塘水波潋滟,荷叶片片连天;老街上,大人谈笑风生,小孩在古巷跑闹嬉戏,多么和谐的画面;夜幕降临,月光皎洁,溪里的鱼儿探出脑袋,好似一跃飞天;家家灯火通明,读不尽的是朱子留下的古训。

五夫镇里最能集中体现朱熹功业的地方是兴贤古街。兴贤古街,由籍溪坊、中和坊、儒林坊、朱至坊、紫阳坊、双溪坊等六个街坊组成,始自五虹桥,终至文献桥(又名双龙桥),全长1000余米。

这条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刘氏家族迁居五夫里时,即具雏形。到了宋代开始兴旺,特别在南宋后期,胡家、刘家诸贤以及朱熹相继成名之后,更趋于鼎盛。当时已是店铺商肆密布,名人学者云集。

朱熹逝世久矣,程朱理学从官学显学渐渐没落了,如今国学重新成为热点,喜欢国学的人越来越多,五夫镇也渐渐焕发出新的光彩。
 

绍兴十三年,朱熹母子前往投靠崇安县五夫镇的刘子羽

朱子故居—五夫紫阳楼

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熹之父朱松临终前,嘱朱熹母子前往投靠崇安县五夫镇的刘子羽。14岁的朱熹遵命奉母迁居,刘子羽不负好友重托于绍兴十四年(1144年)在五夫里潭溪之滨为朱熹母子建造了紫阳楼,有圃可蔬,有池可鱼。从此朱熹在此定居直到63岁,因长子朱整早天,朱熹认为五夫风水不好并率全家离开五夫前往建阳考亭定居。在五夫期间,朱熹曾写下《忆潭溪故居》、《观书有感》等作品抒发对五夫的难舍之情,其于紫阳楼潭溪边手植的樟树至今依然枝繁叶茂从紫阳楼往东不远处有一清泉,称“灵泉”,为朱熹所命名,当年朱熹在五夫紫阳楼居住时常饮此水。在《怀潭溪旧居》中记:“傍崖寒冽一泓泉。“灵泉”甘甜清澈,泉水流经府前村,72户村民至今仍以此泉为生活用水虽大旱之时,犹涌泉不涸。

夏日荷花

五夫镇不仅有朱熹故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水清、莲甜、花香等乡土神韵。夏日来到五夫,最不能错过的是五夫赏荷。据《五夫子里志》载,五夫白莲属于建莲系列,有着一千多年的种植历史。南唐保大年间,朝廷为了平定闽王延政的叛乱,派遣大将查文徽驻守在五夫。驻扎期间,查文徽对五夫夏季十里荷花绽放的景色十分喜爱,对五夫白莲的清甜甘香赞不绝口。回朝时将五夫白莲进献给皇帝。皇帝吃了之后,对其独特的品质久久不能忘怀,遂下令五夫年年向朝廷进贡白莲,从此五夫白莲一直作为皇室贡莲,直至清朝灭亡。

朱熹少年在五夫读书时,就有祝夫人“煮莲教子”的美谈。朱熹等名儒对五夫白莲赋文题诗,更使其声名远播,五夫镇也因此有“白莲之乡”的美誉,近年来,地方政府主导每年举办五夫荷花节,引进了300多个荷花品种。每年仲夏时节,五夫镇万亩荷花有千般姿态、万种风情,或圣洁高雅,或温婉含蓄,或婷婷娉娉,吸引了各地游客纷至沓来,陶醉在这圣洁的世界里。

(二)中国特色小镇—邵武市和平镇

和平镇位于邵武市南部,建置始于唐朝,是一处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古镇,旧称“禾坪”,意为地势平坦且盛产稻谷之地。和平镇境内的愁思岭隘道是邵武对外陆路商道必经之处,它经金坑的黄土关,进入江西黎川。旧志称:“入闽三道,建州通浙为险道,漳州通海为间道,以邵武为隘道。”该隘道因山高路险、崎岖难行,令人望而生愁,故名“愁思岭”,俗称“愁岭”,是汉唐至民国跨越2000年历史长河的一条重要交通要道。唐代以后大量中原移民入闽,大量移民经此隘道进入福建。

北方移民带来先进的中原文化,在八闽大地繁衍生息,开拓发展,故民间有俚语云:“福建八府,殊山起祖。”愁思岭隘道至民国时,仍是邵武通往江西黎川的主要陆路商道。和平镇历史上人才济济,曾出过2名宰相、6名尚书、137名进士,有“中国进士之乡”的美誉。2005年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6年10月入选中国首批特色小镇名录

 

和平古镇街巷

和平古镇保留了完整的古街巷。城堡内有两条分别连接东西城门和南北城门的街道,和平主街两侧近百条大小巷道纵横交错,古朴、幽静、深邃却难掩昔日的繁华。有诗云:“巷深苔藓盛,天小白云稀。”每一条古巷都有一个名字,每个巷名都有一段历史。其中“和气巷”最宽处只有0.75米,窄处仅0.5米。两个人在巷中相遇,必须同时侧身,相互谦让才能通过,故名“和气巷”。“潘家巷”因巷子里的住户大多姓潘而得名,封火墙高耸,巷中有一弯折,站在巷口看,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感,走进去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古镇多数巷道中间铺青石板,两边铺鹅卵石,有的全部铺鹅卵石。贯穿古镇南北的旧市街,被誉为“福建第一街”。古街全长600余米,宽6~8米,因北高南低的地形关系,街道随形就势形成“九曲十三弯”的格局,宛如一条腾空欲飞的青龙。古街古民居鳞次栉比,既有中原古风,又具地方特色,堪称古民居的瑰宝。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