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敖:诸葛亮北伐战略论析

2019-10-31 16:44 原载:青年生活杂志  主页 > 趣旨 > 文化地理 > 国土史诗 >

打印 放大 缩小


 

 





   原载:《青年生活》杂志2019第22期

 

摘要:诸葛亮五次北伐,历来为史学界的研究热点。诸葛亮的北伐是不符合蜀国国力的,蜀国弱小,兵弱将少,而且蜀国内部政治并不稳定,吏治腐败,机构冗杂,各级官员互相攻讦,并不齐心。对外而言,蜀国与其盟友东吴的关系并不稳定,致使北伐时并没有东吴的出兵分担压力。在整个北伐的过程中,诸葛亮在粮草问题上准备不足,出兵急促以致每每被粮草所困,且诸葛亮在北伐军事行动中,事必躬亲,不肯放权于手下将领,导致将领们也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自己也积劳而死。故而诸葛亮的北伐失败是众多因素所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诸葛亮  北伐  战略  得失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的一生有过辉煌,也有过失败,他的一生是功过兼在的。然而,由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的神化,诸葛亮似乎变得完美无缺,是智慧和忠义的不二代表。这种看法有失历史的客观性。诸葛亮北伐是诸葛亮后半生的重要战略行动,也是史学界对他评价褒贬不一的重要讨论点。本文拟就诸葛亮的北伐战略进行论析,借以正视诸葛亮其人。

公元227年,诸葛亮上疏《出师表》,誓师北伐,“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表中慷慨激昂,气势如虹。然而,与慷慨激昂的誓师词相比,北伐的结果不尽人意,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失败,甚至是“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陈寿在诸葛亮传后评价诸葛亮称,“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也”。那么,是何原因导致北伐失败的呢?是否真如陈寿所言,只是奇谋不足而已,还是多种因素交织出的结果呢?

一、诸葛亮是否应该北伐?

讨论北伐应不应该,首先应当对当时蜀国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不仅在于军事方面,还在于内政,民情等多方面,看诸葛亮是否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

1、蜀汉兵弱将少,三国之中实力最弱

三国时期,天下十三州,曹魏独占九州,孙吴也有三州,唯独蜀汉,只占有益州。从人力上看,曹魏有人口五百三十余万,军队五十余万,吴有人口二百三十万,军队三十二万,蜀仅有人口九十余万,军队十余万而已。从物质上看,魏国占据中原,又地势广阔,粮草军械更是数倍于蜀。蜀汉虽地处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但一州岂能与魏国九州之力相比。从军事实力看,曹魏军队五倍于蜀,谋臣众多,将军也完成了新老接替,众多年轻将军皆为可用之将,反观蜀汉,谋臣皆老,将军也是青黄不接,彝林之战,蜀汉的精锐将士皆没,导致到了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尽无几位大将可用,所以有了人们口中的“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虽有调侃之意,却也不失偏颇。从硬实力的对比上看,无论哪个方面,蜀汉都是极度弱势。不断的北伐,给本就如此积贫的蜀汉增加源源不断的压力,致使蜀中百姓怨声载道,“民穷兵疲”,“于时军旅数出,百姓彫瘁”,社会动荡不安,最后甚至闹得蜀地爆发饥荒,本就实力最弱的蜀国,让被北伐不断的压榨着的人民生活不能自理,社会矛盾严重激化。国中如此积弱,焉有不败之理?

2、蜀中统治阶级腐败,没有稳固的政治基础

蜀国地处西南,偏居一隅,但是其官僚机构异常臃肿,共有四万官吏,对于只有九十余万人口的国家而言,这个官吏数量实在是显得太多了。官员数量太多,必然会出现官僚机构重叠,有不少的庸才、无用之人。诸葛亮作为丞相,总领川蜀军政民政,对于官僚机构的乱象不加以整治,须知封建太平盛世,无一不是做到裁冗员,简机构,使吏治清明。官吏冗杂,自然会导致整个蜀中的政治不再清明,从而使国力下降。

諸葛亮在用人方面太过于拘谨和自我。长水校尉廖立,指出“如向朗、文恭,凡俗人耳。恭作治中无纲纪;朗昔奉马良兄弟,谓为圣人,今作长史,素能合道。中郎郭演长,从人者耳,不足与经大事,而作侍中。……王连流俗,苟作掊克,使百姓疲弊,以致今日”。以上四人,皆诸葛亮重用之人,廖立提出了意见,称四人无什么真才实学,是不应该如此任命的。诸葛亮得知后,却上表称:“长水校尉廖立,坐自贵大,臧否群士,公言国家不任贤达而任俗吏……诽谤先帝,疵毁众臣……”,于是将廖立贬为民,徙汶山郡。又有街亭任命参军马谡守街亭,结果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为郃所破”,诸葛亮还因此自降三级。益州名士彭羕,才识过人,刘备也赏识有加。然而由于彭羕“形色嚣然,自矜得遇滋甚”,导致“诸葛亮虽外接待羕,而内不能善,屡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于是将彭羕贬为江阳太守,彭羕虽自负,但其却有真才实学,实为可用之才,诸葛亮因此小过而贬彭羕,使蜀中又少一人才。正是由于诸葛亮在用人方面出现的问题,导致蜀汉政局一直不甚稳定,诸葛亮作为丞相,当负不可推卸之责任。

蜀中官吏并不团结,总有互相猜忌、攻讦。托孤重臣李严,奉命督办粮草,适逢大雨,粮草运送不济,诸葛亮承诺退兵。然而李严却说:“军粮绕足,何以便归”,又上表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以战”,诸葛亮回朝后,拿出往来书信对峙,李严“词穷情竭,首谢罪负”,李严因此被贬为平民,回归梓潼。李严对诸葛亮一向是心存些许不满,曾说若诸葛亮做不了丞相,自己也能做。蜀汉的一二把手尚有如此矛盾,更不必说其他官员。诸葛亮对魏延一向心存疑虑,他认为魏延天生反骨,对魏延总是心存防备。参军杨仪和魏延也颇为不合,“有如水火”,诸葛亮死后,正是参军杨仪指魏延叛乱,命马岱诛杀了魏延,使蜀国又失一大将。整个蜀国朝堂中,官员之间相互猜忌,相互攻讦几乎成为常态,姜维北伐时,也多次被此所扰。

蜀中吏治如此腐败,怎么能支撑起整个国家的大局,怎么能让北伐的过程中,后方鼎力支持,须知,除诸葛亮外,蜀中很多大臣都是非常反对北伐的,所以北伐的失败并不是偶然的。

3、吴蜀联盟并不稳固

吴蜀联盟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蜀汉制定的基本国策之一,诸葛亮在隆中的北伐对策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可见吴蜀联盟的重要性,然而由于关羽失去了荆州,使得刘备倾全国之兵伐吴,使孙刘联盟破裂,当刘备兵败后,诸葛亮遣使恢复联盟,而此时的联盟就不再是像赤壁之时那样牢固,而此时的孙权秉行自保的政策,就说明东吴绝对不会配合诸葛亮北伐出兵。而诸葛亮在失去荆州后坚持北伐,没有荆州出军的策应,从北出兵本就不具备客观条件,所以说北伐的最终失败也就避免不了了。

从蜀国自身的众多条件看来,北伐的选择都是不成熟的,是不理智的。诸葛亮宣称以进为守固然有理,但在客观条件如此苛刻的情况下,贸然北伐,是对川蜀大地上的人民的极度不负责任的,所以从本质上而言,北伐本就不应该进行。

二、军事上的战略问题

既已北伐,历史上也不乏以弱胜强的战役,但是诸葛亮五次北伐,均无功而终,那么在军事上又存在哪些问题呢。

1、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诸葛亮在北伐的过程中,遭遇的最大问题就是粮草问题。国内粮食的筹措本就不易,但從蜀中运至汉中,需翻越千里蜀道,这更是阻碍粮食及时送达前线。魏军也以坚壁清野为准则,就是抓住了蜀国粮草耗不过魏国这一点,魏国太尉华歆曾向魏明帝上疏,指出抵抗蜀汉北伐的最佳战略就是:坐以待其毙。此言也可谓是一语命中关键。事实上诸葛亮每次北伐确都是因粮尽而撤军的。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诸葛亮在军粮尚未准备充分时,就贸然北伐,一边作战,一边筹粮,一边运输,这样子一旦一个环节出现一点小小的纰漏就会牵动全局,粮草未充分就急忙进军,这实属不该。

2、诸葛亮事必躬亲

诸葛亮在北伐军事问题上,完全是一意独行,对待军中事务,几乎事必躬亲,自己都要亲自检查安排,姜维是诸葛亮的接班人,但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他也未曾单独担任军队指挥进行作战。诸葛亮的这种做法,不仅限制了将军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发挥自己的能力与作战方略,而且也使蜀军的作战方略显得很呆板迟滞。高祖刘邦出汉中时,便是放任手下将军发挥,所以便能一蹴而就。诸葛亮事必躬亲,最终也累垮了自己,薨于五丈原的军营之中。

3、子午谷奇袭

在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曾经向诸葛亮提议:请兵万人异道子午谷奔袭长安。但诸葛亮生性谨慎,拒绝了这一提议,“亮以为此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我们不能以假设论来片面定义诸葛亮对与不对,毕竟没有发生的事谁也说不准,但是魏延所需兵马不足,风险亦不算太高,若真能攻占长安,并坚守待援,若成功会师,以长安为坚堡,再陆续收取陇西各郡,也未尝不是一条妙计。

三、结语

蜀国国力弱小,自身矛盾众多,同时朝中政治不稳定,朝外与孙权的联盟也不比当年稳固,诸葛亮在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的时候,一意孤行进行北伐,且在北伐的过程中,军事战略也出现问题,出兵过急,粮草准备不够,行事过于谨慎,不肯放权于将军们自行发挥等一众问题也阻碍了北伐的成功。所以,诸葛亮的北伐最终遭遇了失败,这也是众多因素所造成的结果。

参考文献

1、何静.也谈关于诸葛亮北伐的几个问题[J].黔西南民族师专学报(综合版), 2000(2):

2、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诸葛亮.诸葛亮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宋乃成.浅析诸葛亮北伐战争失败的原因[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138-139.

5、杨德炳.关于诸葛亮北伐的几个问题[J].湖北文璟学院学报,2012(12):5-12

6、洪湛华.魏蜀战争战略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14.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