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天下口碑首席署书员乔惠民书:复活遗产 (天下口碑数据库插播)
中秋临近,今年的月饼新花样层出不穷。苏州稻香村联合妙可蓝多共同发布了奶酪月饼系列新品。百年老字号与新潮年轻品牌在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等维度上碰撞与融合,引领消费新国潮。
一枚月饼,是苏州稻香村顺应国潮风,跨界合作的一个缩影。《2021中国消费趋势报告》指出,新国风运动愈演愈烈,推动各个区域的特色文化进一步绽放,形成了更加丰富的国风表达,从“在地化”到“时尚化”再到“IP化”,新文创与新国风的消费正在发生新的演变。
在地化:江苏坐拥丰富的非遗资源
何为“在地国风”?商业趋势观察家、知萌咨询机构CEO肖明超表示,“在地国风”就是指通过挖掘每个地域的文化元素,将其打造为时尚和潮流消费。年轻一代越来越认同属于他们时代的“圈层文化”和“在地文化”,欣赏和发现自己的家乡、居住的地方、旅游的城市的“文化之美”,催生了“在地国风”时代。
地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正是“在地国风”最直观的体现。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一天前后一周,“非遗文化旅游节”““非遗购物节”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江苏省“非遗购物节”启动仪式及展示展演展销活动开展以来,3天共接待游客16万余人次,参展项目现场销售190余万元。
江苏是“非遗大省”,坐拥丰富的非遗资源。根据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官方网站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江苏拥有非遗项目3010条,其中“昆曲”“古琴”“南京云锦织造”等十项更是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录。共有4046位非遗传承人登记在册,其中有178位非遗传承人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
时尚化:地方元素重塑国风时尚
寸锦寸金的云锦汉服,精巧别致的手工绒花……这些隐藏在地方文化中的历史传承和技艺,随着本土设计的崛起正在不断焕新,也推动着“在地国风”的发展。淘宝数据显示,近年来,本土设计品牌的商品销量上涨了245%,这些本土设计力量正在用新的地方元素重塑国风时尚。
《延禧攻略》《玉楼春》等热播剧中的多款绒花出自南京绒花品牌梧翊凰。“绒花是南京具有代表性的、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谐音‘荣华’,始于秦朝,流行于唐代宫廷。”南京梧翊凰绒花合伙人濮晨告诉记者,为了传播和推广绒花,团队成员花了不少心思,如绒花耳饰既不能沾水,又容易损坏,点“绒”成“翠”的仿点翠首饰使用金属托,就没那么“娇贵”。
同时,绒花这一技艺吸引到了国风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簪娘”。簪娘保留传统绒花制作技艺的同时,将当下流行的“柿子”“蜜桃”“玉兔”等元素融入到图样中,用以搭配汉服,同时也作为商品出售,进一步将绒花“送入”消费市场。
飞针走线绣出诗意江南,经纬之间是两千年的悠悠岁月。在今年淘宝造物节现场,一款代表苏绣文化的双面三异绣腕表《山水云间》惊艳亮相。
“三异分别是前后的图案不一、针法不同、色彩运用不同。表盘上的图案是双面的,但前面是绿蓝色系,后面是红绿色系,符合现在消费者对精致和品质的追求。”姚绣yaosilk工作人员小陈说,“非遗不一定是很古老、很传统的,我们也可以把它做得很新、很潮流。”
IP化:让文化和文物“活”起来
从“闲养山镇”到“逍遥仙镇”,东方盐湖城与茅山本地文化相结合,一步步成为国风新IP。在东方盐湖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静看来,年轻游客并不满足于单一的景点“打卡式”旅游,如何通过传统文化赋能游客体验、景区活动,让传统文化在游客体验过程中“活”起来,是引领景区不断思考的方向。
事实上,国风红利正当时,各地都在争相挖掘本土文化,打造国风IP。2021年,河南的唐文化IP彻底走红。从《唐宫夜宴》到《洛神水赋》,再到《龙门金刚》,河南文旅多次“霸榜”、频频“出圈”。唐文化IP在河南走红的模式带来了多地的“觉醒”——通过现代艺术样式重新进行演绎,让文物“活”起来。
今年6月,在苏州市吴中区吴文化博物馆内,以馆藏文物“双鸾瑞兽纹铜镜”为灵感创编的原创剧目《身临其“镜”》首演成功举行。有别于传统的舞台,由演绎社成员“幻化”的两只鸾鸟比翼齐飞,水袖柔婉,昆腔曼妙,重现千年前有情人相思重逢的情景。
吴文化博物馆,能否成为下一个国风IP?该馆馆长陈曾路表示,未来的目标是将演绎社发展成为一个更独立的机构,和博物馆之间有分有合,既有季度大型演出,也有小型的日常演出。演出的场地,也不会局限于博物馆,而是走出去,走进社区、校园等场所。
转自: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