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红色瑰宝|毛泽东与蒋介石如何应对平津战役

2024-01-10 20:50 《领导文萃》杂志  主页 > 大国红 > 红色瑰宝史册 > 红基因 > 建国大业 >

打印 放大 缩小




毛泽东与蒋介石如何应对平津战役
 
《领导文萃》杂志 2018年8期 
 
金冲及
 
辽沈战役刚结束时,蒋介石没有意识到南线的淮海战役即将爆发,他最担心、觉得最迫切需要应对的是东北野战军南下,威胁华北。
 
(一)
 
1948年11月1日,蒋介石在国民党中常会上说:“东北战事虽告失利,但共匪主力尚难遽予华北局势直接威胁。”4日,他召集何应钦、张治中、傅作义、徐永昌等开会,重点讨论华北问题。蒋介石当天日记中,对这次会议只记了一句:“晚课后约宜生(傅作义)、文白(张治中)等聚餐毕,商讨华北守弃战略,甚久未决。”“甚久未决”四个字,也说明他对“华北守弃战略”仍举棋不定,更多地仍倾向于固守平津地区,以观时局变化。
 
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曾在平津战役座谈会上发言时说:“蒋介石、傅作义等对华北形势的判断,主要是建立在对东北野战军不会很快入关作战的错误估计上。”“在蒋、傅看来,只要东北野战军不入关,单是华北野战军对其不构成致命的威胁。他们认为,东北解放军经过五十多天的连续大战,非经四五个月休整补充不能入关作战。”
 
既然对“华北守弃战略,甚久未决”,又以为华北军事局势一时还不会有很大变化,再加上淮海战役的爆发,蒋介石对华北问题的决断就拖下来了。这正是解放军所期望的。
 
但是,蒋介石等对解放军的战斗决心、旺盛士气和连续作战能力完全估计错了。
 
(二)
 
辽沈战役的局势发展得实在很快,毛泽东的决心也很快就下了。10月31日,也就是沈阳解放的前两天,他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给林、罗、刘并告东北局、华北局的电报,决心以东北和华北两地的解放军协力歼灭傅作义主力,完成东北与华北的统一。
 
11月13日,周恩来起草中共中央军委致东北野战军首先入关的第二兵团司令员程子华等的电报,要他们“重在抑留傅部于平、张、津、保地区不使西退,亦不使其得由海上南撤”。17日,中央军委又发出周恩来起草的征询东北野战军入关行动方案的电报:“傅部连归绥(即今呼和浩特)四个师在内共指挥四十四个师,约三十五万人,若全部南撤,不仅傅不愿,海运这样大的数目,也难短期完成。”“因此,蒋匪嫡系二十四个师从华北海运江南,是蒋介石今后唯一可以使用的机动兵力。不论他将这个兵力直接使用于防守江南,或先使用于协同黄维、李延年向北接出邱、李、孙三兵团,然后集中约九十个师的兵力布防长江下游两岸,对于延缓蒋匪反动统治的最后崩溃说来,自会起较大作用。”“从全局看来,抑留蒋系二十四个师及傅系步骑十六个师于华北来消灭,一则便利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二则将加速蒋匪统治的崩溃,使江南防线无法组成。”电文提出两个方案,请东北野战军考虑电复。
 
此时,关键是如何使蒋介石在最初阶段不察觉解放军的战略意图,把他在华北的六十多万部队依然抑留在华北,不致南撤或西撤。这就要做到两点:一是行动极端迅速,二是严格保守秘密。
 
11月18日和20日,中共中央军委接连发出毛泽东起草的两个给东北野战军的电报。前一个电报告诉他们以军委的最后决定:“望你们立即令各纵以一、二天时间完成出发准备,于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全军或至少八个纵队取捷径以最快速度行进,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天津三处敌人,不使逃跑,并争取使中央军不战投降(此种可能很大)。”后一个电报要求他们:“先以四个纵队夜行晓宿秘密入关,执行隔断平、津的任務。”并且叮嘱:“部队行动须十分隐蔽,蒋、傅对我军积极性总是估计不足的,他们尚未料到你们主力会马上入关。因此除部队行动应十分隐蔽外,请东北局及林罗谭(谭指东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谭政)令新华社及东北各广播台在今后两星期内,多发沈阳、新民、营口、锦州各地我主力部队庆功祝捷、练兵开会的消息,以迷惑敌人。”
 
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结束后,分别集结在锦州、沈阳、营口等地区只进行了短时间的休整。11月23日起,主力十个纵队和特种兵全部不走北宁线,而取道热河,夜行晓宿,隐蔽地穿越长城,向关内冀东地区开进。国民党的“空军虽然极力侦察东北人民解放军入关的情况,但始终没有发现显著迹象”。
 
蒋介石这时正忙于应付淮海战局,已焦头烂额,很长时间内,他对华北战局仍顾不上。28日的“本星期预定课目”中才提了一句:“华北弃守之决定。”可见,这时他对华北是“弃”还是“守”仍举棋未定。12月2日,他的日记中又有一句:“派罗泽闿赴北平致函傅宜生指示战略。”日记中对他所“指示”的“战略”是什么,其实行的情况如何,并没有明白说明。但时任国防部第三厅厅长的郭汝瑰在回忆录中有具体的介绍:“十二月二日蒋介石派(总统府)参军罗泽闿向傅传达‘退保津、沽,确实控制一个海口的华北战略决策。”
 
(三)
 
蒋介石这时要求“退保津、沽,确实控制一个海口”,说明他已考虑在必要时便将华北的军队经出海口南撤,不致遭受解放军的分割和合围。但他没有明确提出放弃华北,因为这件事在国内外的影响太大,他历来对主要城市的得失看得极重,这样的决心一时还下不了,还在观望。
 
对解放军来说,趁蒋介石决策未定,时机稍纵即逝,必须下最大的决心立刻行动,防止华北国民党军迅速南撤,与南线的军队会合。但东北野战军只是开始秘密入关,后续的大部队尚未到达,全歼华北国民党的兵力仍不足,时机尚不成熟,过早采取大的动作,反会打草惊蛇,无法达到抑留并全歼华北国民党军的目的,因此仍必须继续把蒋介石、傅作义再稳住一段时间。
 
既要积极迅猛地行动,又要稳住对方,这是一个两难的、需要有高度智慧来处理的时刻。
 
面对如此微妙而又十分敏感的局势,毛泽东大胆地设计出一种常人难以想到并识破的打法。11日,他为中央军委起草致东北野战军电,提出:现在“唯一的或主要的是怕敌人从海上逃跑。因此,在目前两星期内一般应采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的办法”。同时,毛泽东通知南线的华东野战军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已被围住的杜聿明集团的部署,以免刺激蒋介石下决心将华北军队南撤。
 
“隔而不围”和“围而不打”是毛泽东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富有创造性的决断。它既以坚决的行动隔断国民党军诸部间的联系,为下一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敌做好准备;又使国民党军误以为这不过是华北军区部队的又一次局部性行动,不致过早地惊动对方,使他们在解放军部署尚未完成前便迅速决策撤走。这对人民解放军取得平津战役的完全胜利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摘自《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应对三大战役的》)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