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红色瑰宝|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大决战(连载)——平津战役解读

2024-01-10 20:45 《祖国》杂志  主页 > 大国红 > 红色瑰宝史册 > 红基因 > 建国大业 >

打印 放大 缩小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大决战(连载)
——平津战役解读
 
《祖国》杂志 2018年18期 
 
文/毕建忠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予以各个歼灭的战略决战性战役。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100万大军,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国民党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共计52万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内的华北大片地区。
 
战前形势
1948年5月20日,为适应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需要,晋察冀军区与晋冀鲁豫军区合并组成华北军区。华北军区辖区北自兴和以北,东经平绥路以南、北宁线至滦县北侧,南经沧县、德县、济南以西至临城南,西经陇海路、黄河以北至绛县,北沿汾河,至大同以北。至1948年9月,华北军区辖3个野战兵团部、11个纵队,共31个旅及两个炮兵旅,7个地方军区,共计46万余人。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 、人民解放军总部进驻北平。图为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北平西苑机场检阅人民解放军部队。
 
我军参加平津战役的部队有:华北军区2个兵团部、7个纵队,共20个旅及一个炮兵旅;晋绥军区1个纵队,连同6个地方军区部队;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率2个兵团部、12个纵队,共48个师及1个铁道纵队和特种兵,两者总共100余万人。
 
国民党军为华北“剿匪”总部,总司令傅作义,辖4个兵团部、天津警备司令部,共12个军,42个师旅,其中傅系、蒋系军共60余万人。其辖区自归绥经平津,东至秦皇岛,沿平绥、北宁路沿线西侧的一条长蛇阵。另有未参战的太原绥署、第13绥靖区和绥远、大同的部队。
 
东北野战军协同华北人民解放军,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华北歼灭之,“完成东北与华北的统一”。傅作义集团起先的任务是“力求巩固”,后改为“固守平津,阻止我东北部队南下,置其主力于津沽,以利尔后行动”的方针。
 
中央军委决定,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兵团对傅作义实施巧妙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切断其南撤西退之路,以实现将其抑留于华北就地歼灭的战略目的。
 
第一阶段:切断平绥线,歼灭傅作义部主力
切断平绥线。11月29日至12月1日,杨(成武)、李(天焕)率兵团对张家口形成了包围之势。傅作义急令驻丰台的第35军等部乘汽车驰援张家口,驻昌平、涿县的第16军等部分别移至怀来、南口,以确保平张线。12月5日,程(子华)、黄(志勇)兵团攻克密云。傅作义十分震惊,急令第35军返平,令第16军接应,令平郊的敌军收缩,令芦台、杨村等的3个军增防北平。杨李兵团就势包围了张家口,杨得志、罗瑞卿兵团将第35军截围于新保安,程黄兵团歼灭了第16军和第104军,取得了“极大的战略上的胜利”。从而击破了蒋介石要傅作义将主力移驻津塘的计划,中央军委予以嘉奖。
 
攻克新保安。在东北野战军主力已秘密入关,完成了对平、津、塘诸敌的“隔而不围”之后,当第35军拒绝投降时,杨、罗兵团于12月22日攻克了新保安,全歼傅作义的“王牌”第35军。
 
 
 
解放张家口。中央军委于12月16日估计到新保安攻克后,张家口的守敌可能逃跑,便令林、罗派第四纵队增援杨、李兵团。果不出军委所料,张家口守敌于23日拂晓弃城突围,遂即被杨、李兵团与第4纵队全歼,仅敌兵团司令官孙兰峰带少数骑兵逃回绥远。战役第一阶段,我东北、华北部队共歼1个兵团部、4个军部(指挥所),14个师部,共15万余人。解放了密云、新保安、张家口等城,隔断了平、津之敌的联系,为夺取平津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至此,傅系主力大部被歼。
 
第二阶段:放弃攻塘,攻克天津
由最先攻塘到放弃攻塘的改变。对于平津战役的攻击计划,毛泽东在1948年12月11日提出:“力争先歼塘沽之敌,控制海口,只要塘沽(最重要)、新保安两点攻克,就全局皆活了”,这是依当时情况的设想。12月17日,毛泽东提出对津、平、张三敌的正式攻击,时间大约在1949年1月中旬或下旬的预定。12月21日,毛泽东根据塘沽前线情况致电林罗刘提出:“大体上于本月底或下月上旬夺取塘沽即可”。这是毛泽东对津、平、张作战与攻塘时间的预定与改变。
 
12月26日,林彪致电军委称:“平津敌突围象征甚多”,“对两沽的攻击时间拟予推迟”。当日5时,军委电示林彪调查塘沽情况。22时,毛泽东以军委名义复电林彪提出:“既然平津敌突围象征甚多”,请考虑:将迫近两沽之部队向后撤退,“该敌只有五个师,即使从海上跑掉也不要紧”;“应断然放弃对两沽的攻击计划”,将部队移至平、津之间;应调四纵、杨成武部甚至杨得志部参加平津作战;“请你迅速作出对付敌人突围的整个计划电告”。由此可见毛泽东把对津平的作战已提上了议事日程。12月29日,林、刘致电军委:拟以五个纵队夺取天津。这是林刘对毛泽东已定放弃攻塘、准备攻津意图的执行计划,并不是刘亚楼改变了毛泽东预定的攻塘决心。
 
 
 
坚决歼灭拒不投降之敌。天津为华北第二大城市,人口200余万。自日军侵占以后修筑了大量的工事,国民党军又构筑了环城碉堡工事长达84华里,守军共13万余人。天津警备司令部司令陈长捷自诩为“大天津堡垒化”,可以固守天津,支撑华北。平津前线司令部为减少对天津的损失,于1949年1月11日,致函陈长捷等,敦促其于13日12时放下武器,否则我军将于14日攻城。陈长捷等经商议决定遵循蒋介石令“坚定固守,拒绝解放军”和傅作义的“坚守就有办法”等旨意,顽固地拒绝放下武器。平津前线司令部遂决定攻克天津。
 
天津地下党的配合。中共天津党组织为配合解放军攻克天津、迎接解放,做了大量的工作。组织发动护厂护校斗争,反对将高等院校教授南迁、拆除工厂设备,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向各界代表人物宣传党的城市政策,通过他们向国民党天津当局做争取和平解放的工作,保护档案、资料等;收集情报,瓦解敌军,发动工人破坏军工生产等。为解放和接管天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攻克天津,军委嘉奖。东北野战军总攻天津的部队有5个纵队和特种兵部队大部,共34万人,配备有大口径火炮538门、坦克、装甲车46辆,是解放军攻城作战史上最具现代化的作战。林彪为攻津制定的作战方针是:针对敌防御特点采取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先分割后围歼的战术,攻城作战由刘亚楼统一指挥。
 
凡此种种,小说体现的是一个拥有“个性解放”意识的现代女性形象,莫言从生命本体意义上的角度,摆脱传统道德思维模式的定律,展现了与封建社会主流意识抗衡的野性思维,而这种反礼教的人道之举充满了刚正不阿的民族气概。
 
1949年1月3日至12日扫清外围据点后,于14日10时对天津发起总攻。攻城部队由西、东面为主攻,南面为助攻,北面为佯攻。经激战,从9个地段突破城防,冲入市区后采取“先吃肉后啃骨头”的打法,分割各个歼敌。至15日晨,东西对进部队胜利会师金汤桥,战至15时,历时29小时全歼守敌,攻克天津。
 
天津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步兵、炮兵、坦克、装甲兵、工程兵的一次精彩的协同作战。中央军委向各中央局和野战军作了通报,其中指出:“所有攻津部队,凡战斗英勇、纪律良好者,应予以通令嘉奖,并向我军致庆贺。”1月17日,塘沽守敌5万人乘船南逃,我军第12纵队解放塘沽。
 
平津前线总前委成立。1949年1月10日,中央决定:“为着统一领导平、津,并于以后一个时期内(大约有3个月),管理平、津、张、塘及其附近地域一切工作起见,中央决定以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三同志组成总前委,林彪为书记,所有军事、政治、财政经济、粮食、货币、外交、文化、党务及各项重要工作,均归其管辖,以一事权而免分歧。”总前委的成立,便成为统一领导平津前线一切重要工作的最高领导机关。
 
战役第二阶段,东北野战军歼灭了蒋系为主的天津警备司令部、2个军部、10个师及非正规军13万余人,使北平陷于完全孤立,取得了平津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第三阶段:傅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毛泽东指出:“北平的解放是伟大的中国人民革命运动中最重要的军事发展和政治发展之一”。
 
重兵围城。平津战役自攻克新保安、解放张家口以后,作战重心就转向平津,至1948年底,孤守北平的国民党军共有25万余人。包围北平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达4个兵团部、13个纵队,在随时准备攻克北平的态势下,力求北平通过谈判和平解放。
 
三次和平谈判。与傅作义的谈判经历过一个复杂的谈判过程,即由傅要与共产党成立“联合政府”、“和平军”到中共主张“军队解放军化”、“地区解放区化”,再到傅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的结局。
 
——第一次谈判:傅作义在感到华北很难独存、局势危急的情况下,于1948年12月14日派出代表与我军平津前线司令部领导谈判,其意图是向中共试探划平、津、唐、保、绥、察为“和平区”,与中共组成联合政府,所部改称“人民和平军”,以保存其实力。对此,中央军委指示林彪等:和傅方谈判,应以争取他们放下武器为基本原则。12月19日,双方举行谈判,但未获结果。
 
——第二次谈判:1949年1月7日,傅方代表提出:平、津、塘、绥一齐解决,军队不采用投降或在城内缴械的方式;对被俘的军官不作战俘对待;军政文教人员都予以安排,给予生活出路,对其不究既往。林彪、聂荣臻按照军委指示告其:平、津、塘、绥均应解决,但应先解决平、津问题;所有军队一律解放军化,所有地方一律解放区化,傅作义把部队调出平、津两城,改编为人民解放军,并于12日开始实施;只要傅作义同意解放军和平接管平、津,对傅不作战犯看待,并在政治上给予傅一定的地位。(4)对张家口、新保安、怀来被俘的军官的处置等皆可。10日上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写成纪要。
 
——第三次谈判:1月14日,华北“剿总”副总司令邓宝珊等人,同林、罗、聂举行会谈,决定北平守军应迅速出城改编为人民解放军,不再拖延。16日双方达成了北平和平解放的初步协议。同时,将一封以林彪、罗荣桓名义致傅作义的公函,请邓宝珊转交傅,以敦促傅当机立断,站到人民方面来。
 
北平和平解放。1月17日,解放军代表苏静随邓宝珊进入北平。随后,双方拟定并达成了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经过毛泽东的修改批准,傅作义认真执行了协议,接受改编的部队有2个兵团部、8个军,共25个师。从22日至31日,北平守军以师为单位陆续开出城外,听候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后,为了推动全国和平,于4月1日发表通电称:“我感觉我最大的错误,就是执行了反动的戡乱政策”,“今后愿拥护毛主席的领导,实现新民主主义,和平建设新中国。”毛泽东于4月2日复电傅作义,指出:“北平的和平解放,贵将军与有劳绩。贵将军复愿于今后站在人民方面,参加新民主主义的建设事业,我们认为这是很好的,这是应当欢迎的。”
 
平津战役是由东北野战军与华北野战兵团协同进行的,从1948年11月29日发起至1949年1月31日结束,历时64天,共歼敌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解放了除归绥、太原、新乡等少数孤立据点外的华北全境。至此,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局面已经确立。
 
毛泽东战略决战思想的发展
经过四个半月的大决战,在坚持“有利决战”原则之下,毛泽东的战略决战思想有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主要表现在:
 
——就地各个歼灭敌军重兵集团:毛泽东战略意图就是歼灭卫立煌集团于东北,歼灭刘峙集团主力于淮河以北,歼灭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其主要原则一是不使敌人脱出危局,以加深敌军的畏惧感和被动态势;二是不使敌人转移兵力加强其它战场的防御力量,减少我军尔后作战的困难;三是有利于人民的支援,发挥兵民合力作战的条件。这是决战的上策。
 
——实行攻城打援相互配合的方法:毛泽东总结了济南战役的经验,提出了“攻济打援”的方法,并针对敌军几个兵团、多路增援的特点,提出要以一半以上的兵力担任打援的原则。同时提出:在敌援兵较远时,坚持先夺城;在敌军迫近时则转移必要兵力参加打援。取胜后,再攻城。采用此法,以确保必胜和保持战役主动权。
 
 
 
——大规模的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决战战役既有大规模的坚固筑垒的攻坚战和野战筑垒的攻坚战,也有大规模的运动战。这是由于敌人坚固设防和大兵团增援的作战特点所规定的。故只有大规模的攻坚战与运动战两者兼备与密切协同才能取胜。
 
——军事打击与政治攻势相结合:这本来是人民解放军常用的取胜方法,但在三大战役中,毛泽东却把它提到重要的地位,创造了多种方式,取得了重大收效。如:各前线司令部向敌总部高级军官发出公告书、劝降信;各纵队向敌散发传单、战场喊话和举行谈判等。因而取得争取起义与自动起义相结合(曾泽生式)、通过谈判接受投诚(国民党军新7军式)、通过劝降接受放下武器(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官郑洞国、第8兵团司令官周福成式)、通过谈判接受和平改编(傅作义式)等的新方式。
 
——从蒋介石内部组织举行战场起义:这是人民解放军派人在国民党军内部进行瓦解工作的一种特殊方式。派遣人员通过联络争取进步官兵,建立秘密组织,进行长期的准备,在战役的关键时机组织举行战场起义。如:国民党军第12兵团第85军第110师师长廖运周(中共秘密党员),以突围名义举行起义,对敌防御士气以极大的打击。徐州“剿总”第3绥区副司令官何基沣、张克侠(均为中共秘密党员),在派遣人员的组织下举行战场起义,使徐州防线的东北大门洞开,对截歼黄百韬兵团创造了有利条件。
 
 
 
平津战役纪念馆
 
 
 
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傅作义部全部开出城外接受改编。2月3日,北平市人民热烈欢迎人民解放军入城。
 
战略大决战的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仅经四个半月,就以伤亡与失踪24.4万余人取得了歼灭、改编国民党军154.8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华北与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的辉煌胜利。它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一是加速了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决战的胜利比原先预计的时间(五年左右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政府)提前了,“大概只需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达到了”;二是决战胜利使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陷入四分五裂与总崩溃之中,它将象一艘破船随长江之水东流去;三是美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战线,已在中国大陆被打破,将退向第一岛链。
 
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充分展示了党中央、毛泽东同志高屋建瓴、决胜千里的高超战略运筹艺术,展示了人民军队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压倒一切敌人的英勇气概,展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它是中国革命光荣历史中的一座巍巍丰碑。这一战争舞台上的伟大实践和它所蕴含的智慧和经验,也为我们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有益的启示,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