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百姓祠|应该重视祠堂文化(《粤海风》杂志

2024-04-09 13:27 《粤海风》杂志  主页 > 记忆 > 百家姓版图 > 百姓祠 >

打印 放大 缩小






原标题:祠堂的困难

2018-01-13 19:08
粤海风》杂志 2017年6期 

 

十九大报告特别讲到一个题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让很多乡村一线的基层工作者感到振奋。不过大家也不能不意识到,中国的“三农”问题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比如说,盘根错节的乡村文化,跟社会整体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似乎存在某种天然的矛盾。一些年来的事实表明,乡村衰落的速度,几乎与城市的扩张一样令人震惊。所以,现代化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战略”,难度不小。仅仅就农业经济和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来说,问题可能还不算十分复杂,但是如果希望从文化的意义上实现“乡村振兴”,可能连一些基本的认识问题也还有待解决。

对于祠堂文化的认识,就是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

不得不承认,祠堂文化可以说是中国乡村文化的核心内容。乡村振兴,大概需要在祠堂振兴的基础上,才能从文化意义上真正地实现。但是,祠堂文化的确存在与现代性在本质上相冲突的因素,例如其以一家一姓为单位的私情、私德意识,与现代化建设所要求的公德、公民意识,明显地并不一致。大概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学术界也好,政府部门也好,对于祠堂文化的态度,总是十分纠结。這是目前祠堂文化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最大的困难。

其实,这种纠结并不是无法解决的。例如,对全社会普遍适用的公民道德原则,能否包容祠堂文化里的私情、私德?在以法律作为底线的情况下,相信是可以做到的。比如有朋友建议:为了包容“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私情、私德,可以制定相应的法律条文:公民没有指证自己亲人犯罪的义务和责任。同时法律也规定:公民不得妨碍司法调查,当被问到的时候,有保持沉默的权利,但不得说谎帮助犯罪的亲人。

祠堂文化看似属于过去时代的。但应该看到,祠堂文化的一些核心内容,是中国人,特别是乡村中国人血液里面的文化基因,是客观存在,也不会过时。换句话说,乡村现代化建设的新的文化资源,需要与乡民、村民基因里存在的祠堂文化的相关内容相融合,才能更好、更深入地发挥作用。同时,祠堂文化也需要在这过程中完成现代性的转换,吸收与本时代相适应的新的因素,才能保有更长远的生命力。有许多案例可以表明,祠堂文化,在当代建设的各领域,都还能发挥特殊的作用。有时,当人们在某些领域的建设中遇到瓶颈、困境,几乎无解的时候,祠堂文化提供一个独特的角度,使到问题迎刃而解。有时,人们在某些领域的建设中出现了偏差、缺陷,祠堂文化恰恰可以补充短板,弥补缺陷。

全社会应该态度鲜明地重视祠堂文化,营造有利于其传承与发展的环境。例如,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支队伍的构成,是否可以吸纳乡村与祠堂里的“乡贤”?乡绅、乡贤,向来是祠堂文化建设最为活跃的力量,再造一支具有现代意识,能够承担祠堂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任务的乡绅队伍,可能是祠堂振兴的必由之路。再如,在祠堂文化建设中,成立以各方面专家学者组成的学术或专业委员会,对相关工作进行学术上的论证与指导。长期以来,由于社会不能态度鲜明地支持与重视祠堂文化,祠堂与祠堂文化建设几乎只是局限于民间自发自为的状态。事实上,民间自发的建设从来没有停止,但是这种建设,由于没有必要的学术介入与专业指导,水平低下,缺乏标准和规范,局面极为混乱。这种情形,其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endprint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