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头点睛:点豆成金
合书导读:乔梁、乔杨
扩种背景下大豆供需矛盾分析及对策建议*
《大豆科技》杂志 2023年6期 作者:于文波,李孝忠,2**
(1.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30;2.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科学研究院,哈尔滨 150028)
大豆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等多种营养物质,在我国居民饮食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大豆国内供给不足,主要依赖国际市场,进口大豆在我国大豆消费结构中仍保持高位。2021 年,农业农村部制定印发《“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 年,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5 000 万亩,力争大豆播种面积达到1.6 亿亩左右,产量达到2 300 万t 左右,推动提升大豆自给率”[1];2022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表示“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2];202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坚决确保粮食安全、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力拓种粮食大豆油料,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支持东北、黄淮海地区开展粮豆轮作,稳步开发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等指导意见[3]。大豆扩种计划在政策推动下有序进行,但受2022 年国产大豆增产、多余产能未及时消化等因素影响,预计2023 年国产新大豆价格同比走低,大豆供需矛盾凸显[4]。在此背景下,对大豆供需困境及其对策进行研究,对保障国家大豆安全供给、维持国内大豆市场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以历年国家统计年鉴数据和美国农业部统计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扩种背景下我国大豆产业供需现状及现存矛盾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保障我国大豆产业安全提供参考。
1 当前我国大豆产业供需现状
1.1 我国大豆自给率低下
据相关数据[5]显示,2022 年全球大豆消费量为3.86 亿t,其中我国消费量约为1.17 亿t,占全球消费总量的30%以上,为大豆消费第一大国。1995 年,我国从大豆净出口国转变为大豆净进口国。自1995 年至今,我国大豆进口量整体呈逐年增加趋势,国内大豆产量难以满足消费需求。
由图1 可知,2016 年我国大豆消费量突破1 亿t,而大豆产量却不足1 500 万t;至2020 年,我国大豆消费量达11 290 万t,其中超过1 亿t 大豆来自国际市场。2013—2022 年我国大豆自给率在15%左右变动,大豆供给安全仍面临严峻挑战。
图1 2013—2022 年我国大豆消费量、进口量、产量及自给率随年份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对大豆需求量增大,在政策支持下我国大豆产量虽然有所提升,但自给率较低,对外依存度较高,进口量呈慢速增长趋势。
1.2 大豆进口来源国单一
目前,世界大豆及其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巴西、阿根廷、巴拉圭、荷兰、印度等国家。其中美国、巴西、阿根廷为世界前三大大豆出口国,2020—2022 年,其大豆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比重分别为90.10%、89.88%和89.81%[5]。
据相关数据[6-7]显示,1995—2000 年我国大豆进口国主要为美国,其中1995 年大豆进口额中94.77%来自美国;2000—2005 年进口国新增了巴西和阿根廷;2005—2012 年新增了俄罗斯和乌拉圭,同时来自巴西的进口占比逐步与美国持平,改变了我国大豆进口长期依赖美国的局面;2012 年至今,来自巴西和美国的大豆进口占比呈反向变化;2013 年我国大豆进口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巴西取代美国成为我国第一大大豆进口来源国。自2018 年起,自美国进口的大豆比重呈逐年递减趋势,其中2021 年进口美国大豆数量占进口总量的33.35%,2022 年为32.40%[7]。我国大豆第一大来源国从美国变为巴西,虽然在一定程度减小了由国际政治形势变化引起的贸易风险,但大豆主要进口国仍只在美国和巴西之间互换,未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国单一问题,亟需扩充除美国和巴西之外的大豆进口来源国,提高我国大豆产业应对风险能力[7-8]。
1.3 我国国内大豆供给快速增长
在国际竞争加剧、国际贸易关系紧张的全球背景下,我国出台多项措施保证大豆安全供给。2016 年,《农业部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9]要求着力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积极发展大豆生产。提出力争到2020 年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4 亿亩,比2015 年增加4 000 万亩。力争到2020 年大豆平均亩产达到135 kg,比2015 年提升15 kg。2017 年,大豆市场价收购政策取代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同时出台了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2019 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大豆振兴计划实施方案》[10],要求“促进我国大豆生产恢复发展,提升国产大豆自给水平”“力争到2020 年,大豆自给水平提高1%”并提出调整优化补贴政策以扩大面积、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单产、建设高标准农田抵抗风险和发展订单生产模式提高效益4 个方面的实施路径。2021 年,《“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1]提出关于大豆“挖掘潜力扩面积,稳定食用增加油用,主攻单产提产能,多措并举保供给”的目标。在系列政策支持推动下,我国大豆生产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据USDA[5]及国家统计局[11]数据显示,我国大豆播种面积呈逐年增长趋势,自2016 年底的651 万hm2上涨至2022 年的842 万hm2,增长29.34%[5]。大豆产量逐年增加,自2016 年的1 364 万t 增长至2022 年的2 028 万t,增加48.68%(见图2)。
图2 2013—2022 年我国大豆产量随年份变化情况
1.4 大豆需求量逐年增长
大豆消费可分为食用消费和压榨消费2 个相互独立的市场。大豆食用消费即口粮消费(直接粮食消费)。受居民消费习惯及国产大豆相对高蛋白率和低出油率特点影响,消费者对国产非转基因大豆认可度较高,目前国内大豆食用消费市场多采用国产非转基因大豆。近年来,我国用于食品工业的大豆消费量呈逐年递增趋势。2019 年,我国用于食品工业的大豆量为1 360 万t;2020 年为1 460 万t,同比增长7.4%;2021 年为1 530 万t,同比增长5%。2021 年我国大豆产量为1 640 万t,其中85%用于食品工业。据统计,2021 年我国用于食品的大豆消费量较10 年前增加了50%以上,今后我国豆制品产业行业增速将加快增长[12]。
大豆压榨消费指对大豆经过加工后生成的豆油、豆粕等产品的消费。大豆压榨消费的主要来源为进口大豆,据统计大豆压榨消费量占我国大豆总消费量的80%以上,是我国大豆消费的主要形式[13]。近年来,我国大豆压榨消费量呈逐年递增趋势,消费占比趋于稳定。2018—2019 年,我国大豆压榨消费量为8 672 万t,占同期大豆消费总量的84.25%;2019—2020 年,我国大豆压榨消费量为9 100 万t,占同期大豆消费总量的83.79%,同比增长4.94%;2020—2021 年,我国大豆压榨消费量为9 500 万t,占同期大豆消费总量的83.88%,同比增长4.4%;2021—2022 年,我国大豆压榨消费量为9 054 万t,占同期大豆消费总量的83.86%,虽然大豆压榨消费量有所降低,但相较于10 年前(2012—2013 年,6 300 万t)大豆压榨消费量大幅增长,增幅约为43.71%。此外,据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预测,2022—2023 年,我国大豆压榨消费量将达9 685 万t,大豆压榨消费回升,较上年同期增加约6.97%。未来10 年,我国大豆压榨消费量将持续上涨,大豆压榨消费仍为大豆消费的第一大用途[14]。原因主要为:一方面,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营养膳食结构不断转型升级,肉蛋奶等粮食转化品及食用油的消费量逐渐增加,消费者对食用油的消费偏好逐渐由菜籽油转向大豆油,带动大豆压榨消费快速增长。另一方面,由于豆粕为重要的蛋白饲料原料之一。畜牧业的发展带动豆粕消费需求增长,增长的肉蛋奶等养殖业产品需求带动了饲料用粮需求的快速增长。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畜牧业养殖模式不断发展,已经由传统散养转变为规模化养殖,饲料需求增长拉动豆粕需求增长。
2 我国大豆供需现存矛盾
2.1 我国大豆生产水平与需求数量矛盾
由图3 可知,2003 年8 月我国大豆单产水平为1.77 t/hm2,同期巴西大豆单产水平为2.80 t/hm2,美国为2.65 t/hm2,世界平均水平为2.43 t/hm2[5]。经过20 年的发展,2023 年8 月我国大豆单产水平达1.96 t/hm2,为同期巴西单产水平(3.57 t/hm2)的54.9%,美国单产水平(3.42 t/hm2)的57.3%,世界平均单产水平(2.91 t/hm2)的67.4%。
图3 2002—2023 年中国、巴西、美国大豆单产水平随年份变化情况
近20 年我国大豆单产水平年均增长率为0.95%,世界单产水平、巴西和美国的大豆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40%、3.85%和3.85%,表明我国大豆单产水平及年均增长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较仍具差距。
农民的生产组织方式是限制我国大豆单产水平提升的原因之一。种植户素质对于农业生产发展,高产量、高品质和高效率农业及新农村建设具有关键作用[15]。
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生产第一大省,2022 年黑龙江省大豆产量为953.5 万t,占全国总产量46%以上[7]。以黑龙江省为例,其大豆种植多以农户个体种植为主,大豆种植区域多为玉米种植区域内零星小片,缺乏轮作的单一种植模式,具有种植不集中、规模不大的典型自然经济特征,且品种杂乱、混收混储,导致大豆单产较低、品质较差。由于种植玉米效益高于大豆,大豆种植区域难以规模化发展,大型设备利用率低,生产资料边际成本水平较高等因素的反作用,农民种植大豆意愿低。此外,盲目选种、自留种普遍、优良品种性状退化等因素也限制了黑龙江省大豆单产水平提高[16]。因此,提升大豆产量应在增加大豆播种面积的同时保证大豆单产水平提高。
我国大豆产量增长受单产水平低、耕地面积不足等因素限制,填补需求缺口能力有限[17]。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带来的消费水平上升,作为油脂、蛋白质及饲料原料的大豆需求也随之增加。进口大豆不受关税配额限制、竞争力强,其迅速占领我国大豆消费市场。近年来,我国大豆自给率在政策激励下虽有所回升,但仍未超过20%,大豆供需数量矛盾凸显。
2.2 国产大豆特性与我国大豆消费市场需求矛盾
由图4 可知,2023 年10 月—2024 年9 月,预计我国大豆消费量为11 692 万t,其中压榨消费量为9 778 万t,占消费总量的83.6%;其次为食用消费为1 500 万t,占消费总量的12.8%;其余为种子用量、损耗和其他消费[13]。结果表明,我国大豆压榨需求高于食用大豆需求。
图4 2023 年10 月—2024 年9 月我国大豆消费结构预测
目前,国产大豆为非转基因大豆,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主要用于食用消费,且已完全实现自给自足;进口大豆则多为转基因大豆,出油率相对较高,主要用于压榨消费。由于国内尚未放开转基因大豆种植,国内外大豆用途差异化等因素导致我国大豆供需结构错位。
2.3 我国国产大豆价格与进口大豆价格矛盾
国产大豆价格虽呈走低趋势,但仍高于进口大豆价格。据相关数据[13]显示,2023 年10 月—2024 年9 月,预计进口大豆到岸税后均价为4800 元~5 000 元/t,国产大豆销区批发均价为5 600 元~5 800 元/t。一方面,国产大豆价格走低,严重影响农民种豆积极性。以我国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为例,在政府发放大豆补贴情况下,种植大豆收益仍低于种植玉米收益。另一方面,豆制品加工企业与同类产品(蛋、奶、油等)加工企业相较,存在增值税税率过重问题。其中肉蛋奶加工企业增值税税率为9%,而大豆加工企业增值税税率却达13%。据调查,市场上仅有不足15%的生鲜豆制品为工业企业产品,80%以上为个体小作坊或小微企业产品。豆制品加工企业增值税税率过重进一步加大了大豆加工企业间的发展差距,导致行业市场竞争力整体较弱[18-19]。此外,由于个体小作坊及小微企业的弱质性特点,国产大豆价格相对较高将会引起小微型大豆加工企业消费进口大豆,进一步削弱国产大豆消化能力,造成恶性循环。
2.4 大豆生产端支持政策与有效需求不足矛盾
目前,我国对大豆产业政策支持主要集中在生产端,例如《“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及近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等均提出保障大豆种植面积、提升自给率等相关要求[1-3]。大豆产量在政策推动支持下持续增长。但与生产端相较,消费端缺乏政策支持[20]。
据相关数据[21]显示,我国成年人每天的蛋白质摄入量应为60 g,包括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其中优质蛋白应占摄入总量的30%~50%。我国为猪肉消费第一大国,与动物蛋白相较,人均植物蛋白摄入量相对较低[22-23]。据调查,我国各个年龄阶段居民均未达到《居民营养膳食结构》中对大豆食品每日摄入量的推荐指标,目前约40%的成年人不常食用大豆食品,约70%的成年人未达大豆食品每日摄入量的最低要求[20]。我国居民的长期饮食习惯和消费结构限制了大豆食品消费,大豆消费还处于较低水平,仍有提升空间。
3 破解我国大豆供需矛盾的对策建议
3.1 通过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增加大豆产量
针对我国大豆生产水平较低、供需缺口大问题,建议大力推广黄淮海、西南及西北地区等其他大豆产区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在实现玉米不减产的基本条件下,大力挖掘大豆玉米兼容发展模式潜力,完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补贴,构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保险体系,同时保障国家油料作物和粮食作物安全。对于我国大豆主产区,积极扩大土地流转规模、提高整地质量、改善土壤环境,充分发挥大型农机合作社机械优势。继续提高大豆种植补贴标准,完善奖励制度,保障大豆主产区播种面积持续增长,引导大豆主产区进行高效大豆生产。此外,建议拓宽大豆国外进口渠道,扶持激励发展中国家种植大豆,降低我国大豆进口依存度。我国大豆严重依赖进口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建议通过提供铁路、公路、港口等运输便利,提供快速过关通道及加强对具有大豆出口潜力的国家农业生产环节的支持与投入等方式鼓励其增加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大豆单产水平;还可通过与其建立高水平、常态化大豆合作机制等方式解决我国大豆供需数量矛盾。
3.2 加大科研投入,选育高产、高油、高抗逆性品种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针对我国国产大豆特性与消费市场需求矛盾问题,建议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强化科技支撑,在保证我国食用大豆消费完全自给的基础上,筛选培育高产、高抗逆性及高油大豆品种提升大豆单产水平,保障食用油自给率。通过科学育种、土壤改良等方式开发盐碱地种植大豆,充分利用耕地资源。此外,建议加强国际大豆育种合作,逐步增加大豆育种研究投入,缩小与美国、巴西等世界大豆主产国在高产、高油、高抗等突破性品种选育方面的差距。加强资金、技术、人员交流和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深入开展大豆育种科技合作和示范,提高我国大豆单产水平。
3.3 建立市场临时储备预案,保障农民收入
针对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价格矛盾问题,①针对国产大豆价格走低,在大豆生产供给方面,结合我国近期大豆产能大幅提升但消费需求平缓现状,建议各级政府积极建立临时储备预案,保证中央地方各级储备系统随时响应大豆市场价格变化,当大豆价格出现下行趋势时以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大豆,充分保障农民收入,鼓励农民生产积极性。②针对国产大豆价格相对较高,在大豆加工消费方面,对于使用国产大豆的企业,通过给予优惠税率等方式减轻当前我国大豆食品加工企业负担;鼓励大豆加工企业深入大豆主产区布局,同时鼓励其收购兼并微小型大豆食品加工企业,降低成本、增加产业规模效益、提高农民种植效益;对于油脂加工企业,通过采取补贴、信用证结算等方式鼓励其积极参与收购国产大豆,促进产销高效衔接,消化国产大豆。
3.4 鼓励打造地方特色大豆品牌,拉动食用大豆消费
针对我国大豆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增加从消费端促进大豆消费的项目支持、加强大豆特色品牌建设。根据我国不同地区消费结构,引导部分居民由单纯动物蛋白消费转向动物蛋白与植物蛋白均衡消费,增加高蛋白大豆食品消费。建议建立中国营养支持项目,以豆制品消费为桥梁,引导我国居民进行大豆消费,在改善居民营养状况的基础上,提升我国大豆食品加工与消费能力。在此基础上,建议大豆主产区各级政府加强特色品牌宣传,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大豆品牌以提升大豆食品知名度;通过与餐饮商超等建立合作关系,适当拓宽大豆销售渠道,拉动食用大豆消费。此外,还可通过降低畜牧业对大豆饲用的增长需求缓解大豆供需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