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口碑】金碚:把握好普惠性与选择性援助政策的平衡

2020-08-19 13:07 快资讯  主页 > 关注 > 应急机制 >

打印 放大 缩小

乔惠民书:高见      天下口碑传播       小编:乔晏

金碚:把握好普惠性与选择性援助政策的平衡

 

 

金碚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经营报》社社长

以下观点整理自金碚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10期)上的发言

“六稳”、“六保”今天我们集中讨论其中的“保就业、保民生”。如何保就业、保民生?就业是为了保收入,保民生也必须要有一定的收入,所以保就业与保民生还是回到了经济学上的一个老的逻辑:要有收入,特别是可支配收入。

现实中的收入可能有两种,一种收入和增长没有太大的关系,比如收入转移、福利性的支出。那只是收入的再分配,宏观上并不创造收入增长,当然它也可以解决民生,或体现为就业。另外一种收入增长和就业及民生改善高度相关,即就业和民生改善实际上就是收入增长。老百姓为什么要就业,什么叫民生?实质就在于有没有收入。

企业与居民收入密切相关,企业的本质就是要创造收入,创造更多的收入就是经济增长。所以尽管我们在政策意向上可以不把增长作为一个目标,但实际上增长仍然是重要的,企业的责任和功能也是要实现收入和增长。

现在的问题是企业遇到了困难,政府要用宏观政策或者是其他政策调控手段来援助企业,援助企业就是支持收入增长。从市场经济的逻辑来讲,从增长的逻辑、收入创造的角度来看,政府对企业的是援助,是由于企业碰到了某些特殊困难,是针对这些特殊困难来进行援助,而不是救助所有经营失败的企业。

企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现在的政策是要抵消疫情冲击的风险。基本逻辑应该是对于那些有竞争力,有发展条件的企业,但遇到了严重疫情所造成的特殊困难,政府给予一定援助,这就是保市场主体,从而达到保就业、保民生的目的。疫情给不同行业的企业所造成的困难是不一样的,有些行业受到疫情的直接冲击,即由于疫情爆发而根本不能经营,主要是那些人员高度聚集的行业。另一些行业的企业受到疫情的间接冲击而遭遇经营困难,这次新冠疫情的冲击很广泛,各行业或者说大多数的行业,都受到了疫情的直接或间接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如何保就业、保民、保市场主体?逻辑上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是普惠性与选择性之间的关系。

普惠性是政策的援助面,是广泛的,可以惠及所有企业,或者某些行业(领域)的所有企业,使得所有的企业都获得同样的政府援助。选择性的意义就是指对企业援助要具有针对性,即援助那些有特殊困难的企业,而不是所有的企业。理想上这种选择性的政策援助是很合理的,但在现实中,实行高度选择性的政策援助是很困难的,企业情况千差万别,要具体企业具体对待,在政策实施上是难以做到的,成本和差错都会很大。所以政府的援助性政策要兼顾选择性和普惠性,一方面,没有选择性也就没有政策;另一方面,政策必须“一视同仁”。同一个行业应实行同样的政策,不能是某个企业生存状况良好就不能享受到优惠政策,而生存状况较差的企业就可以享受到优惠政策。我所在的《中国经营报》是一家完全市场化的报纸,疫情的爆发使所有的报纸都受到了冲击。国家通过减免税收等政策,确确实实让所有的报纸都多有获益,而并不是选择性地决定,对困难的企业才给予援助,而企业不困难就不给予援助,如果那样,就把市场公平竞争的机制破坏了。

总之,保市场主体的政策,是要用市场经济的思维进行援助。当前,实质上是要以政策援助方式抵消疫情所产生的冲击,而并不要保所有企业都很好地活下去(那样的政策是难以有效的),否定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机制。当前,保市场主体的政策,除了针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外,还要关注疫情中产生的很多新事物、新的就业形态和生产活动方式。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创造了新的就业方式或收入方式,例如,众多个人通过网络等形式创造就业和收入,这对民生改善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待疫情之后,这些新的就业和创收方式将会变成一部分常态性的市场主体,这部分经济主体也值得关注。

总之,保就业、保民生最后还是要落实到企业竞争力、企业收入能力以及企业增长能力,要使政策本身体现出它的公平性,实现政策普惠性和选择性的有效结合。

保市场主体的政策建议

新冠疫情是一次极大的破坏性冲击,世界经济关系中的许多问题都在疫情中突出地暴露出来,既有短期的问题,也有长期的问题。对中国来说,表现出的一个既是短期又是长期的问题,也就是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的一个问题:中国是不是市场经济?现在很多国家都认为中国不是市场经济,WTO在短期内也不会认定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中国有自知之明,目前也放弃了在WTO的争辩。应该看到这是一个寻常严重而关系重大的问题。

中国是不是市场经济,核心的问题就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问题,其次才是补贴、价格形成、完全市场、信息获得、汇率确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中国不可能没有国有企业,而且国有企业还要做大做强,实现国家使命。那么,国有企业是什么样的市场主体?这个问题对于中国未来参与经济全球化以及自由贸易都十分关键,而且会越来越重要。而当前疫情把这个问题凸显出来。我们在应对疫情的时候,实行保市场主体政策,既要有短期的应急性对策,更要有长期的方向性思考。

中国经济往哪儿走?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走。就必须要进一步处理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关系。在当前现实中对于民营企业,机制上实际是存在歧视的,这是难以否认的事实。以银行贷款为例,银行更愿意将资金贷给国企,因为给国企贷款决策者基本上没有个人风险,然而贷给民营企业决策者是有较大个人风险的。这种歧视不是政府规定的歧视,而是深入机体的歧视。我们在讨论保就业、保民生时都认识到政策援助的主要对象是民营企业,那需要什么机制?民营企业最需要的就是有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也是能否真正达到市场经济国家的标准的关键。在与其他国家讨论中国是不是市场经济国家时,中国就要拿出自己真实的体制改革想法,并在现实中切实做到。这样才能真正走向自由贸易的国际经济体系,融入经济全球化,这是中国经济的根本性问题。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