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气候经济|推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看气象这样发力

2024-03-15 08:39 中国气象报社  主页 > 关注 > 气候经济 >

打印 放大 缩小






推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看气象这样发力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30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开展精细化气候资源普查,研发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业务平台,联合成立气候治疗和康养协会;“平台+资金+技术+人才”多维一体推进,重点突破气候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政府成立工作专班,将试点工作纳入政府督查督办内容……近日,在中国气象局党组部署推动的三个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海南省、浙江省丽水市、陕西省商洛市,相关工作正紧锣密鼓地开展。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改革任务,是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标志着这项工作从局部试点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气候生态产品是生态产品的一部分。气象部门锚定“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战略定位,持续推动气候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在气象部门的探索过程中,哪些经验、做法值得推广和发扬?所面临的“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共性问题和基于气候生态产品特质的个性问题如何解决?推动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要向何处发力?
 
对此,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谷树忠,全国政协委员、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听听他们的观点和建议。
 
针对共性问题
 
分类施策 健全保障体系
 
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共性问题尚未得到实质性破解。究其原因,与“生态产品”内涵的复杂性不无关系。
 
目前,学界虽无明确统一定义,但对其认知大体分为两个层面:在狭义上,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在广义上,还包括源于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的物质、文化、服务等产品。
 
过于宽广的外延,对建立起权责明确的生态产品保护、利用与交易保障体系而言是不小的挑战。
 
目前,根据公益性程度和供给消费方式,我国生态产品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公共性生态产品,指产权难以明晰,生产、消费和受益关系难以明确的公共物品,如清新空气、宜人气候等;经营性生态产品,指产权明确、能直接进行市场交易的私人物品,如生态农产品、生态旅游产品等;准公共性生态产品,指具有公共特征,但要通过法律或政府规制进行管控,能够创造交易需求、开展市场交易的产品,如碳排放权、排污权和碳汇产品。
 
但这样的认知和分类,仍显粗放。
 
比如在“生态产品”这棵“大树”上,对“气候”这一“枝干”而言,又能衍生出农特产品、旅游产品等许多“分枝”,而“主干”和“分枝”的属性、价值、交易参与主体等可能因为地区、技术条件等变化而发生改变,其产权区分、价值衡量、交易保障乃至价值实现后的公平分配等诸多问题,都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因此,有必要在现有生态产品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自然资源的属性、自然资源的权益人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进一步细化生态产品类型,并据此健全多元化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制定价值实现保障政策。
 
有专家认为,对具有公益属性、以提供生态服务为主的生态产品,主要通过生态补偿的方式实现产品价值,保护和运营应以政府为主体;对经营性生态产品,应交由市场经营和管理;对兼具公共和经营属性、产权属于个人或集体的生态产品,则要从政策上明确可交易的对象和范畴。特别是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自然资源,应明确由政府管理和经营,但可制定和建立相应的政策体系激发市场主体参与。
 
同时,应保障所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参与者获得回报,包括他们的技术贡献、创意贡献、劳动力贡献等,健全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机制、信息公开机制。
 
发挥专业优势
 
夯实科技支撑 加强风险防控
 
事实上,在生态产品这一概念提出之前,气象部门已经在探索将无形无状的“气候资源”转化为人民群众可感可触的“生态红利”:
 
通过逐步建成的地空天一体化生态气象监测网络,气象部门积累了多源、长序列的地面气象、生态气象等观测数据和气象卫星遥感资料,从气象角度形成了系列化的气象监测、评估、预测预报等服务保障能力,并成功创建一批广受认可的中国天然氧吧、避暑旅游目的地、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等气候生态品牌,成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大助力。
 
在前期工作中,对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经验之一,就是强化相关领域科研及成果转化能力,为看不见、摸不着的气候生态价值,转化为可量化、可评估的经济价值、公益价值提供支撑。
 
以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工作为例,在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气候优质农产品”证书助力新品种青枣收购价提高50%;在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气候品质评价授权使用协议,推动530户果农的近1000万斤石榴鲜果增收1200万元以上……这张气象部门给本地农产品开出的气候品质“身份证”之所以能获得市场认可,在于其中的科技“含金量”:对申请评价的农产品,气象专家通过分析其历史产量、品质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确定影响其品质的主要气候条件,进而建立合理的评价模型,结合农产品全生育过程的实时监测数据,进行一系列严格论证和科学评估,最后得出认证结论。
 
因此,专家认为,在后续工作中,必须持续突出技术优势,完善调查监测体系,分类摸清生态产品基本情况,并构建标准规范,发展基于影响的价值评估业务。
 
此外,作为“自然再生产”产物,生态产品受自然因素影响极大,因此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重发的背景下,还需关注暴雨、干旱、洪涝等气象及次生灾害、气象高影响灾害可能对其变现、经营等产生的影响。
 
对此,有必要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风险防范机制,并将自然风险综合防控作为重中之重。加强气象、水文、地质及生物灾害的预测预报、综合防治和信息化建设,适时开展自然灾害保险服务,对相关开发经营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以规避地质灾害高发区。(张亚杰、吴丽君、刘娜对本文有贡献)
 
(作者:叶奕宏 责任编辑:张林)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