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伟梧:建设大湾区高质精神文化

2019-03-29 01:59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主页 > 趣旨 > 我的国土 > 国土大湾区 > 湾区视野 >

打印 放大 缩小
建设大湾区高质精神文化
2018年07月25日 13: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高伟梧字号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竞争;精神文化

  进入粤港澳大湾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面貌一新的跨国公司产业大楼、金融大楼,特大的海港、空港,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接着见到的是高新科技园、高端制造出口基地,智能产业链带,成片的国际城市群。这是世界顶级的物资文化,标志着先进的生产力和发达的国际市场经济。与物资文化、都市文化相配套的是生态文化,珠江两岸的土地具有自然环境优势,不仅适宜居住,而且花城四季美丽优雅,还有特色的饮食文化,将来会有更多的过客选择此处作为生活的终站。

  大湾区想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关键要有优越的社会组织与管理制度。一切竞争都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充分聚集和发挥人才的智慧,才可以在新的智能科研和生产中取胜,才可以让智能新经济的发展走在世界前列。制度文化的软件比物质文化的硬件更为重要,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的国际市场经济的新大湾区,既要有自由又要有秩序;既要充分发挥人才的智能又要有团队的合作精神;既要遵守国家法规又能符合国际惯例,据此这个制度文化的建设必须高质量也必然高难度。虽然我们已有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但这些经验远远不足。过去是特区,而今是自由港、自由贸易区,不仅范围扩大,交往也更加复杂。特区是外向型经济,而大湾区则是国际市场经济,要想全面提升档次,就得发挥智囊的能量,不断试错改进,逐步完善。

  不过,我认为大湾区的发展更为艰难的还是精神文化的建设。精神文化或称为精神文明,是以宗教、学术、文学艺术为代表的精神产品。其中文学艺术的创造取决于创作者个性的素质、感受与灵感,不断地摸索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不受物质和制度的支配,并不随经济的发展而自然繁荣起来,经济高潮不一定就掀起文化高潮,它自有内在规律,不能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乃至生态文化的顶层设计、计划生产,要跟大湾区整体经济发展同步很不容易。

  珠三角地区,为近代中国先行开放之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更直接与国际接轨,走向全球化而实现市场经济。与此同时,该地区的文化更加多样化、大众化和世俗化。这个基础,对于大湾区的文化建设既有利也有弊。它的包容性使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商业性又使其淡化意识形态,发展的路向也更加宽广,更有文化传播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然而,平民性、世俗性及商业性又很不利于文学艺术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品位的提高。只有下里巴人,缺乏阳春白雪,这与建设世界顶级的国际经济大湾区的目标是不协调的,所以必须有高质的精神文化支撑。

  大湾区的精神文化建设任重道远,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供商讨。

  其一,一切文化皆为人的创造。首先就要在培育、引进创新人才上下功夫。高薪、住宅、生活环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和氛围,尽量做到宽容、宽厚、宽松,让人独立自主,而又催人上进。政府可以多举办一些高级的文化沙龙,多举行一些文学艺术作品的评选奖励活动。

  其二,文学艺术的创造和发展要贯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只有坚持这个方针,并加以引导,才能促进文学艺术乃至整个精神文化的发展繁荣,不断涌现精品佳作。

  其三,保护知识产权,提高精神产品尤其是精品的经济收益,切实改变现在瘦了作者肥了商人的偏向。防止恶性炒作,弄虚作假,扰乱市场。广场文艺、节日文艺等大众化文艺容易同市场结合,增加商业收益;而高层次的作品演出,高山流水知音者寡,只能是小众,难有利润滚动,要做到长期的良性循环,必须有政府的扶持及社会基金的帮助。要有更多专业人士甘当志愿者,为精品的创作演出而献身。文学艺术的提高完全讲功利是不行的,必须有梦想、信仰、激情,为文学而文学,为艺术而艺术。

  其四,加强学校的美育教育,提高社会审美能力。自幼加强美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重要渠道。文学艺术创作、精神产品质量的提高,在于创作者,也在于观赏者和品评者,社会的文化水平与创作水平是相互推进的,民众审美能力的增长也是社会文明提高的表现。

  其五,发挥公众传媒的正能量。当今是传媒霸权的时代,公众传媒电视、网络、报刊的导向,深入影响到广大民众,也左右着市场。有了广大传媒的支援,可以传达正能量,整顿混乱的文化市场,建立良好的规矩秩序,进而保护知识产权,推进精品创作,贯彻双百方针,创建三宽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我们的传媒领导者及操作者在看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为大湾区的精神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出谋划策,发挥应有的正能量。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员)

 

作者简介

姓名:高伟梧 工作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职称:研究员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