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头点睛:大国美酒
署书推介:乔惠民(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
栏目主持:柴红星
小编导读;国土名片网芬儿、杨阳
原茅台酒厂党委书记柴希修:60年前参与命名“酱香型”
大众新闻客户端 石念军
2024-06-20 19:05:06原创
得益于茅台产品的主流消费地位,“酱香型”白酒犹如洪峰过境,攻城略地一般掀起消费热潮。
此间,一个容易被忽视且饶有趣味的问题是:茅台酒自古以来就是“酱香型”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真实情况是,1964-1966年间,时任茅台酒厂党委书记柴希修作为茅台科技试点委员会副主任,参与提出并命名了“酱香型”这一酒体香型,建立茅台现代酿造工艺标准体系。
时光荏苒。60年后的今天,6月18日,“柴希修红色家风馆”在其家乡菏泽定陶开馆。来自中国酒业协会、中国收藏家协会和定陶当地的学者、嘉宾,和柴氏后人共聚一堂,追忆先驱的奋斗往事,共勉前路。
柴希修的孙子柴红星介绍,“柴希修红色家风馆”由柴氏后人共同筹建。著名茅台收藏家、茅台文化专家许大同先生,对家风馆的建设给予了悉心指导和鼎力支持。
馆内以实物陈列、生活场景重建和史料展示等方式,系统呈现柴希修一生之中的精神闪光点——
青年时代,舍生忘死,投身革命,踊跃抗战;
壮年时代,辞家南下,扎根贵州,奉献异乡;
花甲之年,筹建财院,白手起家,规划教育;
颐养之年,关心实务,建言发展,泽被后人。
作为南下干部的典型代表,柴希修一生之中至为重要的革命与工作经历,是在贵州省仁怀县。
在同天举行的“南下干部精神·柴希修范例研讨会”上,柴希修生前的同事乔惠民分享了他所了解的柴希修,以及南下干部精神研究(柴希修范例)课题组的系统性研究成果。
生于1914年12月的柴希修,1933年就学于梁漱溟先生在菏泽创办的乡农学校,1938年参加鲁西南抗日武装,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走上抗日救国的革命道路。1949年,在党中央“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战斗号令下,柴希修跟随队伍从冀鲁豫边区集结出发,参加渡江战役。
柴希修的南下之路由此开启,其与贵州的一生情缘,也从此拉开了序幕。
渡江战役4个月后,柴希修参加西进支队,参与大军解放贵州,接管贵州。贵州解放以后,柴希修主动到地处偏远、工作困难的仁怀县工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贵州,多有匪患。据统计,自1949年11月至1950年12月底,仁怀当地累计经历剿匪战斗300余次,歼灭土匪18000多人。战斗就意味着流血牺牲,但柴希修积极参与其中,冲锋在前。
1957年8月,柴希修担任仁怀县委第一书记。
茅台镇正属仁怀县。
彼时的地方国营茅台酒厂乃是创业初期。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的茅台酒厂,一度面临质量下降、产量降低、经营亏损的多重困难。相关问题之严重,甚至一度引起中央领导的重点关注和直接指示。
厂况穷困潦倒、上级层层重视。茅台困境,亟需破局。
1964年6月23日,时任仁怀县委第一书记的柴希修,临危受命赴任茅台酒厂担任党委书记。
站在今天的视角上来看,这无疑是茅台酒现代工艺体系的奠基时刻。
是年,国家轻工业部和贵州省联合成立茅台科技试点组,由轻工业部食品局具体负责,抽调京、津、冀、辽、黑、豫等省市专家学者,以及贵州省轻工业研究所、董酒厂、茅台酒厂科研人员数十名,按照茅台酒的传统生产周期,定于1964年10月至1965年5月、1965年11月至1966年4月,组织两期科技试点研究。
试点委员会主任由贵州省轻工业厅厅长担任,副主任由轻工业部食品局局长和柴希修联合担任。国家及贵州省对此事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时任贵州省委书记周林叮嘱柴希修,不管条件再艰难,都要确保试点工作成功,确保茅台酒产量和质量的恢复与提高。
彼时的茅台酒厂,条件之差,于今确难想象。现代茅台产业的功勋人物季克良在《我与茅台五十年》中曾经记录下了这样的情形,“当年茅台酒厂生产生活条件岂止‘寒酸’二字所能形容……谁能想象1964年我刚刚进入茅台酒厂时,时任茅台酒厂党委书记柴希修是住在废旧茅台酒瓶搭建的小屋子里,而厂长刘同清住的小屋是废弃的库房用火漂片和席子隔的,时常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
事实证明,困境并不足以退却真正的创业者。柴希修很快进入角色,投入工作。
乔惠民介绍,柴希修到任后很快发现,当时的茅台还是大酒师当家,靠口口相传带徒弟,技术标准模糊,具有极大的主观随意性。他认为,茅台特有的工艺和风味是茅台人自己创造的,要尊重传统酿酒手工遗产文化特点,千方百计留住老酒师、老工人、老窖泥;同时,必须尊重外来专家,为茅台技艺创新引入源头活水。
作为茅台酒厂引进的第一批大学生,季克良1964年入厂之时,恰逢茅台科技试点工作开局。柴希修力主让应届毕业生季克良和徐英进入试点组,并让季克良担任秦含章的助手,责成厂里全面保障季克良的试点实验之需。柴希修的提携与尊重让季克良倍加感动。
两个周期的试点工作结束了,历经上万次的实验、几千次的对比,试点组成功解开了茅台酒“窖有底香”、己酸乙酯是突出香味成分等酒香之谜。
三种典型酒体同时被归纳而出:具有酱香味且口感优雅细腻的,定为“酱香型”;用窖底酒醅酒烤、放香好但酒味冲辣者,定为“窖底香”;含有多种香气成分、味醇甜者,定为“醇甜体”。
茅台酒“酱香型”的命名就此完成。作为时任党委书记和试点委员会副主任的柴希修,亲身参与研究并共同领导了这一历史性的香型命名工程。
乔惠民说,柴希修生前常提起,其一生之中自以为重要的工作成绩,就是在茅台酒厂党委书记和试点委员会副主任的任期之内,顺利完成科技试点工作,命名了茅台酒的“酱香型”,为茅台的品质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隔着60年的时空,柴希修曾经一生心系的茅台酒厂,早已不复当年的“寒酸”模样,品牌影响力、利润贡献度,逐年新高。2023年度,茅台集团一举实现营收、利润双双过千亿,突破历史性大关口。这一年,距离柴希修1993年辞世已有30年。
柴希修没有机会目睹茅台事业的今日辉煌,他为夯实茅台基业所做的贡献则早已写进了历史。
柴希修1964年履新茅台酒厂,1973年离任。长达9年的任期之内,柴希修不仅参与“酱香型”的研究与命名、建立起工艺标准体系,而且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竭尽所能地保护专家、捍卫秩序。亲临开馆现场的茅台人士直言,柴希修是茅台酒厂当之无愧的功勋人物。
诚然,柴希修毕生的奋斗,并不止于茅台酒厂。但他在茅台工作的经历,堪称其一生气度的缩影。
综观柴希修的生平事迹强烈感受到,在他的身上,具有浓重的革命精神和公仆气质。
展馆里有一张照片,格外引人关注。
那是拍摄于1965年3月17日的工作照片:业务骨干和技术人员居于中心,柴希修坐在右侧的最外侧。对此,他当时是这么说的:“任何时候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都必须处于中心地位,但排排坐照照相俺还是喜欢坐边上,让抓业务搞技术的坐中间。”
柴萌是柴希修的第四代孙。他说,曾祖父在自己的心目中曾经就是一个名字,而当自己在2019年着手搜集曾祖父的生前事迹资料,越发感觉到先辈崇高的一生,是宗族的光荣,更是激励后辈梦想的榜样力量。
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以柴红星为代表的柴萌父辈们共同出资筹建了纪念馆,并以“红色家风馆”命名,目的就是赓续前辈精神、激励宗族世人、弘扬家风文化。
其实,家风本就无关地位与富贵,核心是朴素的家庭责任、公共意识和奉献精神。正如柴希修生前所走过的路,本质上就是响应时代召唤、融入革命洪流的跋涉之路,不问前路、专心前行。
路虽远,行则将至。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奋斗之路。柴红星等柴氏后人们也期望着,在各界人士的支持下,传承红色家风,助力家乡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0岁的柴红星曾经在1984-1987年间在茅台酒厂学徒三年,但最终回归家乡村庄,不管是带头种植闻名乡里的大白菜还是担任村支书期间,都尽职尽责地默默付出着。
随着采访的深入,柴希修的形象越发清晰。6月18日的开馆现场,乔惠民说,5天后的6月23日,就是柴希修履新茅台60周年的日子。听罢,一副对联闪过我的脑海:
南下,半生缘,一杯好酒;
北上,一杯酒,百代情缘。
开馆那天的午宴上,来自天南海北的嘉宾与柴氏后人举杯相庆。那是源于过去的共情,更是举杯未来的共勉。
家风源自先辈的榜样激励,更系于后人的不甘平庸。也只有一代代人的不甘平庸,才会真正实现优秀家风的代代相传。显然,对于在务农或工薪之余倾力于此的柴氏后人而言,他们无愧于先辈曾经的期望与激励。
酱香之香,贵在弥久。从这个意义上说,柴希修的精神价值,断然不局限于茅台事业。恰如许大同在开馆仪式上的所言,一颗种子固然很微小,但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量——发芽生长。一座家风馆,就是这么一粒种子。时间会见证它的力量。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石念军)
责任编辑:石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