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古茶树保护与管理措施探讨
《安徽农学通报》杂志 2017年23期 作者:张珊珊+杨文忠+诺苏那玛
摘 要:为了科学合理的保护管理云南古茶树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及有限的面积,该文对古茶树进行了重新的界定,共包括大厂茶、大理茶、厚轴茶、秃房茶和茶5种,以及普洱茶和白毛茶2变种。拟合的胸径与年轮数之间的S型函数表明,当树龄为100 a时,胸径约为18cm;由胸径按树木干型的削度换算结果表明,100a古茶树的地径为22.50cm。因此,胸径大于或等于18.00cm,或者地径大于或等于22.50m的茶树为古茶树。另外,建议将古茶树按林地权属性质分为严格保护型、部分(非生产性)利用型和生产利用型3类保护利用类型,并开展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以上内容的论述,既可为云南省古茶树(园)资源的合理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又可满足人们对古茶树利用的需求。
关键词:古茶树;措施;云南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23-0007-5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tect and manage the diversity and limited areas of Yunnan ancient tea tree germplasm resources scientifically and reasonably, ancient tea tree was redefined in this paper. Ancient tea trees refer to Camellia tachangensis F. C. Zhang,C. taliensis(W. W. Smith)Melchior,C. crassicolumna Chang,C. gymnogyna Chang,C.sinensis(L.)O. Kuntze,C. sinensis var. assamica (Masters) Kitamura and C. sinensis var. pubilimba Chang. The fitted S type function between the DBH and the number showed that when the age of tree was 100 a,the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 was about 18 cm;The scaling results of stem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according to the tree dry type suggested that the basal diameter of the 100 a ancient tea tree was 22.50 cm. So,the DBH of the ancient tea tree was larger than or equal to 18 cm, or the basal diameter was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22.50 cm. In addition,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ancient tea tree sh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strict protection type,partial (nonproductive) utilization type and productive utilization type according to the nature of forest land ownership.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otection measures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The above contents discussed could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reasonable protection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ancient tea tree resources in Yunnan Province, and meet the needs of the utilization of ancient tea trees.
Key words:Ancient tea tree;Measures;Yunnan Province
茶樹属于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山茶目(Theales)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茶组(Sect. Thea)植物[1]。现存的古茶树、古茶林和古茶园,不仅具有生态价值,而且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茶叶的种质资源,还能够加工生产价值很高的古茶树茶叶,发挥经济价值,促进当地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具有继承茶叶起源与茶文化发展的文化价值[2-4]。
云南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保存古茶园面积最大、古茶树保存数量最多的省份,加强云南古茶树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6]。但是,近50年来由于社会发展、人口增长、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对云南古茶树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致使其资源面积不断减少,野生、珍稀古茶树资源逐渐处于濒危状况[6],如何保护与利用古茶树资源值得关注并亟需解决。
目前对古茶树的保护管理方面展开了一些工作,但工作成效不显著。为挽救古茶树,云南省各级政府一系列的“通知”、“办法”纷纷颁布,而那些具有强制力的法律法规,均只涉及野茶树(Camellia sinensis)的保护,不能庇护云南省内其他的古茶树[7-8]。另外,云南现存的古茶树资源传统上被分为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3种类型[4-5,9],但是在管理和利用方面都存在分工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因此,按林地权属性质保护和管理古茶树资源更合理,权责也更明确。目前关于古茶树种类和树龄的界定,即哪些种类的古茶树是可以作为采摘利用和如何判断哪些茶树属古茶树(树龄达到100年以上),这些都是模糊和不确定的,对古茶树资源的科学保护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10-12]。endprint
因此,本文在系统量化评估的基础上[13],对古茶树的种类、树龄和类型进行了更加科学的界定,制定了基于林地权属的古茶树管理措施的具体方法和技术要求,并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措施和管理措施,更加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古茶树保护管理内容,将促进古茶树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相互融合。
1 树种的界定
古茶树则指树龄大于或等于100年的茶树[14],包括古茶孤立木、古茶林和古茶园。古茶林是古茶树生境内不同龄级茶树和其他植物共同组成的群落;古茶园是人工栽培或具有改造痕迹的古茶林。
茶组植物的组下系统分类争议颇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席勒、张宏达、闵天禄和陈亮建立的分类系统[15-17]。浙江大学陈亮通过大量考察茶树野生居群、开展分子系统学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2000年提出将茶组植物分类系统修订为大厂茶、大理茶、厚轴茶、秃房茶和茶5种,在茶下分普洱茶、白毛茶2变种[18]。合并后的种类如下:(1)大厂茶:涵盖了以往分类系统的广西茶、五室茶、四球茶、大苞茶、广南茶、疏齿茶。分布于云南东部、东南部、西部,贵州西南部和广西西部,生于海拔1500~2500m的常绿阔叶林中。(2)大理茶:涵盖了以往分类系统的滇缅茶、五柱茶、昌宁茶、五苞茶、龙陵茶、邦崴茶。分布于云南东部和西部、西南部至缅甸北部,生于海拔1300~2700m的山坡林下或常绿阔叶林中。(3)厚轴茶:涵盖了以往分类系统的皱叶茶、老黑茶、圆基茶、马关茶、哈尼茶、多瓣茶。分布于云南东南部和中部、贵州西南部、广西西部,生于海拔1600~2300m的山坡林下或常绿阔叶林中。(4)秃房茶:涵盖了以往分类系统的突肋茶、榕江茶、膜叶茶、德宏茶、拟细萼茶、勐腊茶、假秃房茶、缙云山茶、南川茶。分布于云南东南部、东北部,四川南部,贵州西北部,广西西南部,生于海拔500~2200m的人工林下或常绿阔叶林中。(5)茶:涵盖了以往分类系统的长叶茶、紫果茶、高树茶。广布于我国北至黄河以南的大别山、西抵西藏墨脱和波密,东至东南沿海,南至海南岛,以及世界其他50多个产茶国。(6)普洱茶:涵盖了以往分类系统的毛肋茶、苦茶、多脉茶、多萼茶。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海南、台湾、贵州、四川、湖南南部;以及印度、越南、肯尼亚、斯里兰卡等国,绝大部分栽培茶树主要属于此变种。(7)白毛茶:涵盖了以往分类系统的防城茶、狭叶茶、细萼茶、毛叶茶、元江茶、汝城毛叶茶、底圩茶。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北部,在云南、湖南、海南以及越南、缅甸等国。
从茶树的来源看,野生的大树茶主要属于大厂茶、厚轴茶、大理茶和秃房茶,个别属于茶;栽培的茶树主要属于茶、普洱茶和白毛茶。从地理分布看,除茶为我国广布种外,其余的种、变种主要分布在西南和华南地区,以云南、广西、贵州和四川为密集分布区。
为了管理上的便利,并考虑基层技术人员的可操作性,不宜采用过于复杂和难以区分的分类系统。因此,我们采用陈亮的分类系统,也是目前国内最新的研究结果。
2 树龄
对风倒和枯死的14株茶树进行年轮分析,并對胸径和年轮数进行了统计分析,拟合的胸径与年轮数之间的S型函数表明,当树龄为100a时,胸径约为18cm(图1)。因此,胸径≥18.00cm的茶树为古茶树。
地径由胸径按树木干型的削度换算得到。通常情况,削度小的地径是胸径的1.05~1.15倍,削度大的是1.20~1.25倍;同时,也与树木的分枝高度有关,分枝高,削度小;分枝低,削度大。按照茶树分枝低的特点和干型外观特征,特别是一些修剪很低的(树干不到1.3m),将二者间的转换系数确定为1.25,即:地径:18×1.25=22.5cm。因此,地径大于或等于22.50cm的茶树为古茶树。
3 古茶树保护利用类型
本着加强古茶树资源保护、兼顾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将古茶树按保护利用性质划分为严格保护型古茶树、部分(非生产性)利用型古茶树和生产利用型古茶树。其中,严格保护型古茶树是需严格保持其自然生长和原有生境状态的古茶树类型;部分(非生产性)利用型古茶树是在不损害其健康状况和生长发育的前提下,可进行适当开发利用的古茶树类型;生产利用型古茶树是可采取系列养护管理措施获得持续经济收益的古茶树类型。
4 古茶树的保护措施
古茶树的保护措施主要规定了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19-21。一是对古茶树资源分布和生长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逐步建立完善的古茶树数据库;二是规定了古茶树保护范围内禁止的行为,例如禁止移动、损毁保护标志、禁止伐树木,挖取树根,剔剥树皮,刻画树干,攀折树枝、禁止对古茶树使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行为;三是开展古茶树资源调查、保护、管理和利用的技术知识培训,普及古茶树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古茶树知识的普及和历史文化传统教育,增强公众对保护古茶树重要意义的认识;五是设立古茶树保护管理专项资金,用于古茶树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
4.1 资源调查
4.1.1 调查内容 对古茶树资源分布和生长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13]。调查的内容包括:树种、树龄、树高、冠幅、胸径、生长势、生境(含生物和非生物因子)、权属和养护管理情况等,定期进行动态监测和跟踪管理。
4.1.2 调查主体 资源调查工作由古茶树权属所有者和(或)受益方负责,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古茶树由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负责调查,并报当地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自然保护区外国有林分布的古茶树由林业局(站)负责调查,也可委托部分(非生产性)利用受益方完成调查;集体林和其他分布的古茶树由开展生产利用的受益方调查,填写调查表格,并报当地林业站。
4.2 建档立卡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制定和发放古茶树资源调查记录表格,并收集和汇总数据,建立古茶树资源数据库。
4.3 禁止行为 古茶树保护范围内(树冠或林冠外10m以内的区域)禁止下列行为:(1)移动、损毁保护标志;(2)伐树木,挖树根,剔剥树皮,刻画树干,攀折树枝;(3)种植未经批准的植物;(4)对古茶树施用化学农药和生长调节剂;(5)超标排放废气、污水、粉尘;(6)倾倒或者堆放垃圾等废弃物;(7)探(采)矿、采石、取土;(8)在古茶树保护范围周边1000m内建设对大气、水流、土壤造成污染的工厂。endprint
4.4 保护知识培训 定期举办古茶树保护知识培训,对古茶树管理部门人员、基层技术人员和古茶树经营利用人员等,进行古茶树资源保护、调查、管理和利用的知识培训。
4.5 宣传教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古茶树知识的普及和历史文化传统教育,普及古茶树知识,增强公众对保护古茶树重要意义的认识,并切实开展古茶树资源保护。
4.6 资金投入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可设立古茶树保护管理专项资金,用于古茶树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
5 古茶树的管理措施
传统上根据古茶树的起源,将其分为野生型、过渡型和栽培型3种类型,但这样的分类方法对保护和利用的管理没有太大帮助。有鉴于此,按照古茶树保护和利用的需要,将其分为严格保护型古茶树、部分(非生产性)利用型古茶树和生产利用型古茶树3种类型,并根据分布地的权属性质划定了3种类型古茶树。同时,根据管理需要,分别规定了各个类型古茶树的管理措施。对于严格保护型古茶树,原则上严禁采摘利用,由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对于部分(非生产性)利用型古茶树,可每年春季适当采摘利用,并制定采摘限额;对于生产利用型古茶树,作为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但也应根据树势控制采摘轮次和采摘量。
5.1 严格保护型管理措施 严格保护型的古茶树由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并采取以下管理措施:(1)禁止任何形式的生产性开发利用;(2)分布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古茶树严禁采伐、采叶和采种;(3)分布于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的古茶树,在获得主管部门批准后,只可用于科学研究,但不能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观光旅游等影响其生境的活动;(4)对每株古茶树建档立卡。
5.2 部分(非生产性)利用型管理措施 部分(非生产性)利用型的古茶树采取以下管理措施:(1)可进行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和适度采摘等活动;(2)应基于非生产性利用活动对古茶树影响的科学评估,审批开发利用活动,并制定采摘限额,采取养护措施;(3)分布于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古茶树,由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经批准后,可开展采种、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和旅游等活动;(4)分布于自然保护区外的国有林的古茶树,由国有林管理部门负责管理。经批准后,可按限额适度采集茶叶和种子;(5)分布于集体林的古茶树,由集体林权所有者(村委会)负责管理,在制定村规民约或相应的管理办法的基础上,以不损害古茶树健康状况和生长发育为原则,适度开展采集和开发利用活动;(6)对每株古茶树建档立卡。
5.3 生产利用型管理措施 生产利用型的古茶树采取以下管理措施:(1)生产利用活动不得损害古茶树的健康状况和生长发育,应根据树势控制采摘轮次和采摘量;(2)采取科学的养护管理措施,促进古茶树生长,以获得持续的经济收益;(3)分布于农村和城镇四旁、自留地、自留山的古茶树,由古茶树所有权人实施管理及利用,收益归个人;四旁的古茶树,不得新建影响古茶树生长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对影响古茶树生长的原有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应当逐步搬迁,并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偿;(4)分布于个人承包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林的,在林权所有者监督下,由承包经营者进行养护、管理和利用,收益按承包合同分配;(5)旅游、产品加工等开发利用活动, 需经县及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后,进行科学规划和实施;(6)对每株古茶树建档立卡。
6 古茶树的养护措施
部分(非生产性)利用型古茶树和生产利用型古茶树在保存茶树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兼具生产利用的功能。因此,除严格保护型古茶树以外的两种类型古茶树还需要采取措施进行一定程度的养护管理,以保证可持续地获得经济收益。
本文整理了生境改善、水肥管理、整形修剪、发芽率改善、病虫害综合管理等5项古茶树管理措施。分布于自然保护区的古茶树,不得采取任何养护措施(科学研究除外);分布于自然保护区以外的国有林的古茶树,采集受益人必须每年从5项养护措施中至少选择1项措施开展养护;分布于集体林的古茶树,采集受益人必须每年采取2项及以上养护措施;个人所有和四旁分布的古茶樹,采集受益人必须每年采取3项以上养护措施。
6.1 养护对象和要求 分布于自然保护区的古茶树,不得采取任何养护措施(科学研究除外);分布于自然保护区以外的国有林的古茶树,采集受益人必须每年至少选择1项措施开展养护;分布于集体林的古茶树,采集受益人必须每年采取2项及以上养护措施;个人所有和四旁分布的古茶树,采集受益人必须每年采取3项以上养护措施。
6.2 生境改善 改善古茶树生境,采取如下措施:(1)改良地上环境。(2)打孔。对板结的地面打孔,或在树冠投影下的地面覆盖由植物材料等组成的碎木屑;(3)换土。深挖0.5m(注意随时将暴露出来的根用浸湿的草袋子盖上),把原来的土壤与沙土、腐叶土、有机肥、锯末、少量化肥混合均匀之后再填埋其中。
6.3 水肥管理 古茶树的水肥管理,采取如下措施:(1)灌水。每年早春(清明节前后)、初花期(5月中下旬)和膨大期(7月下旬至8月)结合追肥灌水1次,萌发期(6月中旬至7月下旬)灌水1次;(2)施肥。每年在10月底以前,即茶树的秋芽采摘完毕后至入冬前施一次基肥(秋施基肥的施肥量占茶树年施肥量的60%,剩余的40%肥料用作春施追肥),夏季追肥宜采用叶面喷肥,常用肥料包括:氨基酸叶肥、生物菌肥、磷酸二氢钾、硼酸等,喷施时间为茶树盛花期和茶芽生长期。
6.4 整形修剪 对古茶树整形修剪,采取如下措施:(1)茶树夏季修剪以5—7月进行为好。主要是通过拉枝,使枝条分布均称,冠内通风透光良好;(2)茶树冬季修剪即在落叶后至萌芽前进行,以2—3月为好。按整形要求,确定骨干枝的数目,对多余的交叉枝、重叠枝、密挤枝、直立枝、病虫枝、枯死枝从基部除去。对多年生的冗长枝,下垂枝进行回缩修剪。
6.5 发芽率改善 提高古茶树的发芽率,采取如下措施:(1)花期喷水喷肥。古茶树盛花初期(有40%的花朵开放,5—7月)进行喷水喷肥,一般用0.3%的尿素或0.3%磷酸二氢钾或微量元素进行叶面喷洒。整个花期喷肥一般进行3次,每次间隔5~7d;(2)花期喷硼。古茶树盛花中期(有50%的花朵开放,6月上旬)进行喷洒,常用的喷洒浓度为0.1%的硼酸水溶液进行叶面喷洒,整个花期喷洒2~3次。endprint
6.6 病虫害综合管理 开展古茶树的病虫害综合管理,采取如下措施:(1)切实加强茶树中耕管理,提高茶树抗病虫害能力;(2)利用灯光、糖醋液、性信息素和色板等手段对古茶树害虫进行诱杀;(3)保护和利用好茶树病虫的天敌,提高对茶树病虫害的自然生态调控能力;(4)适时使用经有机认证的生物农药。
7 结论
本文对对古茶树的种类、树龄和类型进行了更加科学的界定,制定了基于林地权属的古茶树管理措施的具体方法和技术要求,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管理措施和养护措施,使古茶树保护管理的内容更加系统全面,为云南省古茶树资源的合理保护和科学管理起到关键性的指导作用,有利于云南省古茶树保护管理事业的发展,对稳定自然生态系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宋维希,李荣福,刘本英,等.云南省普洱市野生茶树地理分布和多样性[J].中国农学通报,2014(10):83-91.
[2]沈培平,郝春,刘学敏,等.云南省古茶树资源价值及保护对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7(6):23-26.
[3]唐一春,杨胜美,季鹏章, 等.云南野生茶树资源的多样性、利用价值及保护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9(2):518-521.
[4]许玫,王平盛,唐一春,等.云南古茶树群落的分布和多样性[J].中国茶叶,2005(6):12-13.
[5]宋永全,苏祝成.2005.云南古茶树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05(5):108-111.
[6]殷丽琼,刘德和,王平盛,等.2010.不同栽培管理措施对云南古茶树树势恢复的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59-362.
[7]闵天禄.山茶属茶组植物的订正[J].云南植物研究,1992(2):115-132.
[8]李江龙.景洪市古茶树保护现状及对策[J].绿色科技,2015(4):147-148.
[9]刘本英,孙雪梅,宋维希,等.云南西双版纳古茶树的地理分布、多样性及其利用[J].中国农学通报,2010(22):344-349.
[10]陈亮.茶组植物的分子系统学研究——遗传多样性与分类[D].杭州:浙江大学,2002.
[11]龚万灼,张泽岑.茶组植物分类研究综述[J].福建茶叶,2006(2):9-12.
[12]李渊博.山茶属茶组植物分子系统学初步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7.
[13]羅向前,李思颖,王家金,等.西双版纳古茶树资源调查[J].西南农业学报,2013(1):46-51.
[14]陈红伟.西双版纳古茶树资源的多样性与可持续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14):8529-8530,8532.
[15]Sealy JR. A Revision of the Genus Camellia[M].London:The Royal Horticultural Society, 1958.
[16]张宏达.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论丛,1981(1):1-124.
[17]闵天禄.山茶属茶组植物的订正[J].云南植物研究,1992(14):470-477.
[18]陈亮,虞富莲,童启庆.关于茶组植物分类与演化的讨论[J].茶叶科学,2000(2):89-94.
[19]楼涛,赵明水,杨淑贞.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古树名木资源[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4(3):269-274.
[20]刘鹏.我国古树名木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21]梁月荣,郑新强,陆建,等.茶树遗传育种研究新进展[J].茶叶,2014(1):1-6.
(责编:张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