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家名片 守护最美国土
发布日期:2023-12-14
2022年底,国家林草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目标。
《方案》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国家公园体系进入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建设新阶段。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原则,国家公园候选区积极作为、创新发展、破题前行,以扎实有效的行动,推动《方案》有序实施,维护生态安全、守护最美国土,一张蓝图绘到底。
黄河口国家公园候选区:
保护优先,守护大河之洲生态底色
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入海口,黄河口国家公园候选区拥有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山东省牢记嘱托,统筹谋划,全面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着力建设全国首个陆海统筹国家公园,努力打造世界陆海统筹型自然保护地典范、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标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区。
近年来,黄河口国家公园候选区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用生态的办法修复生态,创新探索“陆海统筹、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大力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连通水系241公里,修复湿地28.2万亩。建成了黄河三角洲科学生态补水体系,近3年生态补水达5.1亿立方米,有效促进了“河-陆-滩-海”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形成了“一次修复、自然演替、长期稳定”的良好湿地修复效果。积极开展东方白鹳、黑嘴鸥等关键物种栖息地保护,以及柽柳、野大豆等原生植物保育和以贝类为主的水生生物恢复等工作,黄河口国家公园候选区鸟类种群数量达到历史最高的383种。
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
创新发展,续写绿水青山美丽诗篇
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是钱塘江、瓯江、闽江的重要源头和水源涵养区。这里保存了华东地区集中分布的原生性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长三角地区最完整的山地生态系统垂直带谱,是百山祖冷杉全球唯一野外分布区和黑麂的重要栖息地。
在开展国家公园创建中,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创新开展集体林地地役权改革,建立科学合理补偿机制和社区共管机制,有效破解南方地区集体林占比高的共性问题。充分发挥地役权补偿收益的倍数效益,创新出台地役权补偿收益质押贷款,叠加贴息政策,盘活了林地资产。创新改革有效实现了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产品生态价值和居民收入三提升。
卡拉麦里国家公园候选区:
优化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卡拉麦里国家公园候选区是我国温带荒漠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是低海拔有蹄类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拥有世界第二大硅化木产地和规模宏大的雅丹地貌群。
为了保护这片神秘之境,卡拉麦里国家公园候选区整合优化了3个自然保护地,清退矿权218个,封填284口油井,退出约40万头牲畜,有序有效处置矛盾冲突。通过国家公园创建,有效保护了以梭梭、白梭梭、沙拐枣等为主的全球典型温带干旱区荒漠生态系统,以及普氏野马、蒙古野驴、鹅喉羚等众多干旱荒漠有蹄类野生动物和自然遗迹。据相关监测显示,区域内有普氏野马种群330余匹、蒙古野驴3400余匹、鹅喉羚1.12万余只,野生动物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秦岭国家公园候选区:
探秘自然,根植生态文明理念
秦岭国家公园候选区位于秦岭陕西段核心区域,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中央造山带与南北构造带交会地,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让秦岭成为中华物种的基因宝库,也成为各类珍稀野生动物的天堂。
为树立青少年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陕西大力开展自然教育,坚持尊重自然、就地取材原则,结合不同地域生物多样性特点,科学布局,建成自然体验基地、生态探秘线路、生态文明教育基地20处,青少年教育基地4处。持续推进中小学生自然体验、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自然教育系列活动,逐步形成“观音山自然学校”“生命长青”等多个自然教育品牌,青少年自然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南岭国家公园候选区:
共建共享,筑牢粤港澳生态屏障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生态屏障的南岭国家公园候选区,是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是野生鳄蜥集中分布地,穿山甲和黄腹角雉的重要分布区,也是孑遗植物冰期避难所。
南岭国家公园候选区通过“公园引领、圈层联动、节点支撑、游线串联”的发展模式,积极推动国家公园品牌效应辐射联动区域发展及社区共建共享。2021年开始设置192个生态公益岗,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的安全,调解涉林矛盾纠纷问题,维护辖区社会稳定,同时带动社区群众收益的提升。持续开展南岭国家公园“智慧南岭”系统建设,收集梳理国家公园范围内的自然资源资产、生态监测、科研成果、相关业务等数据,完成与国家公园感知平台初步对接。
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候选区:
全民共享,树立文化融合的典范
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候选区位于我国西南横断山脉西北部、云南省境内,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核心腹地,保护着完整的古冰川遗迹、封闭型森林—湖泊—沼泽—草甸—冰川雪山复合生态系统,以及黑颈鹤、中甸叶须鱼、须弥红豆杉等珍稀野生动植物。
充分挖掘多民族特色,开发多条以各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生态体验路线,打造集阅读、文创、休憩功能于一体的国家公园生态教育图书馆。《香格里拉尼汝村探险之旅》获2021全国地理研学方案设计大赛二等奖,年均为120万人次提供亲近自然、体验自然的机会。探索特许经营项目管理办法,拓宽社区特许经营范围,优先招聘社区居民担任环保车驾驶员、解说员,带动数千名原住居民参与生态管护、巡护监测、访客服务,资助原住居民子女完成学业,培养社区自我发展能力。
亚洲象国家公园候选区:
跨境协作,守护亚洲象生态家园
亚洲象国家公园候选区位于云南省、亚洲热带雨林分布最北缘,是我国亚洲象集中分布区和重要栖息地及全球同纬度唯一的大陆型热带雨林分布区,有着“热带动植物王国”和“热带生物种质基因库”的美誉。
作为以亚洲象种群及栖息地保护为主的国家公园,亚洲象国家公园候选区在加强区域内建设的同时,深入开展跨境联合保护行动,与老挝北部三省划定300万亩接壤区域作为跨境联合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编制出台《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方案(2019—2023)》,共同开展亚洲象监测巡护、资源调查和环境教育及边民交流等活动,推动联合保护各项工作落地见效。通过开展跨境保护,不仅有效推动了亚洲象保护工作的深入发展,还传播了我国生态保护先进理念,彰显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辽河口国家公园候选区:
湿地保护,厚植辽河口生态本底
辽河口国家公园候选区是我国最北的河口湿地,这里保存着典型完整的滨海湿地系统,是迁徙鸟类和海洋生物关键栖息地,具有全球温带代表性的河口湿地景观。
开展国家公园创建对维护辽东湾生态安全、推动辽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辽宁省不断筑牢辽河口生态本底,针对围海养殖破坏湿地生态系统问题,全面启动“退养还湿”工程,滨海湿地养殖设施全部拆除,598户养殖业户全部退出,恢复湿地面积8.59万亩、自然岸线17.6公里。通过在辽河干流开展10余年生态封育行动,为辽河口水质改善和水量补给提供了重要支撑。而今,区域内鸟类由2010年的283种增加至311种,黑嘴鸥繁殖种群由1992年的1200只增加至1.58万余只,丹顶鹤越冬种群由2014年的5只增加到53只,每年可监测到约200只斑海豹在此栖息。
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
科技赋能,诠释最美自然生态价值
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蒙新高原交会区,地跨甘肃、青海两省,是河西走廊的重要生态屏障,具有森林、草原、荒漠、湿地递延分布的生态系统类型和典型生物多样性,是西北地区野生动物迁徙的重要廊道。
近年来,甘肃、青海两省共同发力,强化科技支撑,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甘肃片区依托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建立了甘肃省祁连山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并在全国率先成立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科技创新联盟,支持开展科研项目;青海片区积极举办生态科研高地建设研讨会、青藏高原雪豹保护研讨会,精心搭建科研合作平台,建立国家公园专家库和专家工作室,科研合作团队已累计达到38个,合作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生态系统治理修复等科研项目百余项。
羌塘国家公园候选区:
有序治理,维护高寒生态系统
羌塘国家公园候选区拥有南北极地区以外最大的冰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寒草原草甸生态系统和高寒荒漠生态系统,庇护着数十万头藏羚、野牦牛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是全球气候稳定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
以重塑生态空间为抓手,羌塘国家公园候选区减畜50余万头,为野生动物腾退出生态空间约6.5万平方公里。通过严格落实草场责任制和草畜平衡政策,以草定畜,有效缓解人畜与野生动物争夺生存空间的矛盾。围绕藏西北羌塘高原荒漠生态功能区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开展退化草原草甸生态修复工作,采取封禁保育、沙化土地防治、白色污染治理等举措,累计拆除网围栏40万余米,恢复植被约15万亩、湿地4.5万亩,维护了生态平衡,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
多措并举,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是我国南北纵向山脉与东西横向山脉的交会枢纽、南方丘陵山地带重要区域,具有保存完好的典型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区域内具有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原生性乔木树种富集,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重要迁徙通道。
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成立了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委托湖南省林业局管理。将中国丹霞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黄桑、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典型区域整合划入国家公园候选区范围,保护范围进一步扩大。建设具有国家公园自主管理权的360亩森林、240亩草原和75亩湿地生态系统监测大样地,构建开放共享的科研平台。探索行政权力清单授权,通过省市县三级分级授权方式将197项行政权力集中授予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依法依规化解矿业权、小水电、人工商品林、风电等各类矛盾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