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3000名红军被山西小贩所救,给200大洋他不要,建国后军长苦寻他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是91年前,毛主席在井冈山时写下的一句名句。如今看来,字字珠玑。
但在当年,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这句话很多人不信。
苏联人不太信,他们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政权是依靠面朝黄土的普通老百姓夺下来的。国民党反动派也不信,他们不相信红军在一个山沟沟里靠着农民起义,就能救民族于水火。
他们,没有毛主席的眼界,看不到星星之火早已燃起。
91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来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会发现这“星星之火”就藏在无数有良心的国人身上。
最明显的例子,是在渡江战役打响前夕。彼时,我军百万雄师集结在长江北岸的江淮和皖西一带,能否顺利渡过长江天险,直接关系到全国能否解放。但国民党反动派当时已将江上的桥和江中的船全部炸毁,大量船工也被他们逼到长江南岸。
在这种情况下,江淮和皖西的无数老百姓,纷纷站了出来。他们帮着解放军在湍急的长江上架起浮桥,建造了大量木帆船。500多名选出的水手,不畏艰险,不分昼夜,送解放军战士渡河。这是一场老百姓用小船,创造的胜利。
渡江战役的光荣属于一群人,而本期笔者要跟大家说的这个传奇人物,则是一个孤胆英雄。他是一个被解放军找了30多年的普通老百姓,他的传奇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为世人所知。当年,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他又是如何被找到的?且听笔者慢慢说来。
1950年,新中国成立已一年。在河南省卢氏县的一个食品厂里,有一个名叫陈廷贤的职工。
在同事们看来,陈廷贤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是山西人,以前只是一个挑着担子四处卖杂货的货郎,放前也没有做过什么了不得的事。
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却先后多次找到厂里的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还要求补交党费。
对于这件事,支部的同志们无法理解。
递交入党申请书,这是很正常的事情。陈廷贤工作表现积极,先后被评为省级劳模、地级劳模,申请入党也在情理之中。但是他为什么要补交党费呢?他递交入党申请书说明此前并没有入党,并非我党人员,那补交党费一事又是从何说起?
当组织问及原因,陈廷贤给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惊讶地回答:他16年前救过3000红军,那时候他就得到该部队首长的认可,并入了党。
一个普通老百姓,凭一己之力救下3000红军?可能吗?如果这件事情是真的,那陈廷贤无疑就是大英雄。
虽然这事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大伙儿都不敢相信,但组织上却很重视。于是,他们便询问陈廷贤:“你有何证据”?这一问,可把陈廷贤难住了,他确实拿不出来任何证据。接着,工作人员又再问陈廷贤:“你救的红军部队番号是什么?”对此,陈廷贤也不知道。
一问三不知,那自然就是假的。就这样,从那此后就没人再相信陈廷贤说的这件事了。甚至还有人说他是这是无中生有,想给自己“涂脂抹粉”。
此后,陈廷贤便不再说起这件事了,毕竟说了也没人信。那段16年前的往事,他只能烂在肚子里。但不说并不代表他就忘记了,毕竟那段与红军战士出生入死的经历,是他一生最大的骄傲。直到多年后,他仍庆幸当年自己的明智选择。
那是1934年年末的事了。
彼时,我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为了摆脱反动派的围追堵截,中央主力红军不得不开始长征。
11月中旬,红25军的3000多名战士撤离了鄂豫皖苏区,作为北上先遣队,踏上了长征之路。
一路上,红25军多次受到反动派的围堵。当他们行进至河南省和湖北省边境的桐柏山区时,边区工委书记张星江向部队指挥部详细介绍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敌军的部署情况。
最后,红25军指挥部认为,桐柏山区地形易攻难守,不适合建立革命根据地。没办法,虽然战士们都已经筋疲力尽,却仍不得不继续向西,准备进入前方的伏牛山区,再找合适的地方发展根据地。
遗憾的是,我们想到了这一点,反动派也想到了。当时,国民党已派重兵,早早地等候在我军必经的七里岗。他们在那里提前构筑了工事,连骑兵团都调来了,只等我军进入他们的埋伏圈。
河南的腊月,格外寒冷。此时我军的战士们身上衣服单薄,饥寒交迫。一进七里岗,就受到了国民党军队的猛烈攻势。
敌人有备而来,我军猝不及防,战局陷入了被动。在当时的地形情况和气候条件下,倘若红25军不能突出重围,很有可能会全军覆没。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军政委吴焕先一边指挥反击,一边高喊着:“同志们,现在是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共产党跟我来!”随后,副军长徐海东率领着后卫部队迅速赶到战场,奋不顾身地冲向敌人。
最终,经过半天的艰苦作战,在我军将士的奋勇反击下,终于打退敌人。到了晚上,敌人也不敢盲目进攻,红25军便趁着夜色连夜突围,艰难挺进伏牛山。而在这次遭遇战中,红25军有近百名战士不幸牺牲,两百多名战士身负重伤。
就这样,红军继续前行,终于赶到了伏牛山区。此处人烟稀少,粮食匮乏。稍事休整后,指挥部决定由伏牛山区,直接转到陕南商洛地区。当时部队首长们判断,只有到了那里才是安全的。
但这条路,却是凶险万分。可谓前有堵截,后有追兵。
前面的堵截,是蒋介石早就安排好的。为了防止25军入陕南,早在半个多月前,他就命万余人占领了至商洛的五里川、朱阳关两个隘口。
后方的追兵,一共有10个团之多,当时他们距离红25军只有70里路程。
在这种情形下,咱们只能向南或往北突围。而南面是豫西军阀别廷芳,唯一没有敌军部署的方向就只有北面了。但是北面就是黄河天险,根本无路可走。
很显然,反动派就是想合围并全歼红25军。为了保证万无一失,蒋介石甚至在陇海线上准备了军用专列,以备再次增兵。
为了堵住3000红军,老蒋派出了这么多兵力,可见他对红25军有多么忌惮。也难怪,红25军早就威名在外,早前曾多次打得他们找不着北。
对于这一系列安排,老蒋很是满意,他直言“此乃铁壁也”,红25军“插翅亦难逃遁”。
战士们当然明白,此次他们真的陷入绝境了。
此时,伤兵们甚至已经写好了联名血书。为了不拖累战友,也为了给大家争取到突围的机会,所有伤兵联名写了血书,要求重进连队,负责给大部队断后。在血书后面,他们写上了自己的籍贯。
这哪里是血书?这分明就是遗书!他们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大不了就和敌人同归于尽。
这样慷慨赴死的情绪,感染着红25军的每一位战士,不管是战斗人员还是后勤人员。当时军医院还有7位随军女护士,她们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她们说:
保证不拖累部队,誓死不当俘虏,万一冲不出去,就7个人抱在一起跳崖!
形势是如此让人绝望!战士们的情绪却又如此悲壮!怎能让他们就这样牺牲?
面对看似毫无希望的局面,红25军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军政委吴焕先等领导一边安抚全军将士的情绪,稳定军心,一边在找出路。
他们一遍遍把地图拿出来,想找到一条敌人不知道的小路。根据他们多年的从军经验,在这种山区,经常会有一些当地人才知道的小路。而反动派肯定不可能在每条路上都设埋伏,哪怕找到一条羊肠小道,所有人都能有活下来的可能。遗憾的是,这种路地图上是不可能有的。除了找当地老百姓带路,别无它法。
于是,军长程子华便派了几队战士,偷偷潜到附近的村寨里,寻找合适的带路人。但当他们进到村寨时,却发现那里已经没什么人了。原来当地的地主民团早就想到了这一点,他们提前在村里散布谣言,称有“大队伍”来了。村民还以为是土匪或军阀来了,都躲了起来。
就这样,几队战士找了许久,直到晚上回到部队,仍没有找到任何一个愿意带路的群众。难道真的要在这里,与敌人同归于尽吗?大家都在担忧。
正在此时,手枪团带来一个好消息:他们在距离卢氏县城20多里的横涧乡一带,遇到了一位去赶集卖糕点的货郎,他说他知道这一带的所有小路,愿意带他们出去。
此人,就是陈廷贤。
那么,陈廷贤为何会知道从卢氏县入陕的小路呢?这就要从陈廷贤的经历说起。
1911年,陈廷贤出生在山西晋城一户贫困的农家。家中只有一间半房,兄弟姐妹6人,陈廷贤排行老三。
在那样军阀混战的年代,想要过活,家里的壮劳力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不幸的是,陈廷贤父亲早早就撒手人寰,只留下母亲带着6个孩子。即便陈母拼尽全力,一家人的生活始终水深火热,陈廷贤两个妹妹先后不幸饿死。为了给孩子找条活路,陈母只能忍痛将小儿子送人抚养。
生活在那样的家庭,早早吃尽了生活的苦头,陈廷贤懂事地很早。在13岁的时候,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跟着堂哥外出谋生。刚开始没什么技能,也不知道能干点啥,他就只能卖力气,在晋南运城一带帮人下井挖盐。
陈廷贤脑子比较灵活,慢慢他发现贩盐比挖盐赚钱,于是便开始挑担在三门峡、卢氏县一带贩盐。之后,他慢慢就在卢氏县扎下了根,租住在卢氏县城,在一家蛋糕店学了做糕点的手艺。此后便专职做了货郎走村串户叫卖糕点。
由于长年游走在四乡八寨,所以陈廷贤对于豫陕交界深山中的大路小道都了如指掌。
即便陈廷贤对于大路小道了如指掌,为什么他就愿意给红军带路呢?要知道在国民党反动派的谣言下,很多老百姓都不敢跟红军接触。
其实说起来,陈廷贤愿意为红军带路,主要是因为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红军战士在横涧大干集买粮食。陈廷贤在集市的时候,亲眼看见红军战士用大洋买粮食,他们不仅公平买卖,对老百姓的态度也很好。这么多年,陈廷贤看到过很多部队。在他的印象里,不管是军阀的队伍,还是国民党的部队,买起东西来基本都是拿起就走,甚至直接明抢,极少会客客气气地对小生意人。
第二件事,则是一位红军战士摘老百姓的柿子。红25军的战士大多都是鄂豫皖根据地在战斗中牺牲者留下的孤儿,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参加游击队,后来组成红25军。所以这支部队中很多战士年纪都很小。
手枪团的一位小战士,在横涧、大干附近侦察敌情的时候。因为过度饥饿,摘了一户老百姓屋檐下的柿子。小战士其实在这家人门口已经留了两块银元,但是由于摘柿子的时候不小心拽落了一串柿子。看门的老太太以为是土匪抢劫,一时间大声呼喊。
这样的事,对我军的形象无疑是一种破坏。为了维护红军形象,部队领导只能“狠心”执行军纪,对这位小战士进行严肃处理。陈廷贤从未见过有哪支部队军纪这般严明,这件事也让他大为触动。
经过这两件事,陈廷贤认定:红军就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所以,当手枪团的战士找到他,让他带路的时候,他连说:没问题。
做了这决定,意味着他把自己的命和红25军绑在了一起。要生一起生,要死一起死。
就这样,陈廷贤被带到红25军驻地。一到驻地,军长程子华就亲自接待了他。从谈话中,他们得知彼此竟然还是老乡,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
陈廷贤激动地跟军长说起自己的经历,告诉他们自己这些年过得有多苦。程子华听完,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连说:“小老乡,你受苦了!”
陈廷贤从小辗转各地,吃了那么多苦,受过那么多欺辱,从来不曾被人这般关怀过,而且对方还是一位军长。这让他感动得很。
随后,程子华把我军当时的局势,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陈廷贤。陈廷贤听后坐不住了,他明白他们有多危险,他当即表示:
程军长,你们快走吧,不敢拖延时间,我给你们带路。我……走过一条小路……虽然险要、崎岖难走,但可以绕过朱阳关、五里川两个隘口,直插陕西的洛南!
程子华一听,这不就是我们想要找的小路吗?
或许看到这里会有读者有疑问,为何军长程子华这么轻易就相信了一个陌生人?其实有两个理由:首先,程子华认真观察了陈廷贤,从他的肩型以及他手上的老茧,都可以判断他货郎的身份和经历不假;其次,当时红25军真的已经到了绝境,除了冒险相信他,别无它法。
出发前,为了不引起敌军的警觉,程子华还派了几名战士,到距离朱阳关15里的村子“虚张声势”,故意给敌军一种我军就要从朱阳关入陕的错觉。
12月5日凌晨,天还没亮,红25军的战士在陈廷贤的带领下,从叫河镇出发,踏上了一条敌人根本想不到的“放羊小道”。
不过,这条路也并非一帆风顺。走了许久后,我军终于到了卢氏城城外。当时战士们都太累了,受伤的战友也都需要进城买些药品,但我们无法判断城里有没有敌军驻守。
陈廷贤一眼看出了军长的顾虑,表示:“我先进去探一探”。进城查探无疑是危险的,好在陈廷贤本就是个四处跑的生意人,身份也没暴露。不久,他就从城里回来了。他带回消息称,城里暂时没看到敌军。
奇怪的是,当红25军主力真到城外时,却隐约听到马嘶声。查探之后才发现,原来在陈廷贤回部队这段时间里,国民党大部队援军已经进驻了卢氏城。
幸亏最后没进去,所有人都捏了把冷汗。对于这一错误消息,陈廷贤一时竟不知如何解释,他生怕战士们不相信他了。幸亏军长程子华明智,他不但耐心地安慰了陈廷贤,还表示后面的路还要靠他。
最终,红25军悄悄绕过卢氏城,经过三天三夜的翻山越岭,在陈廷贤的带路下,一路成功地避开了敌人的堵截,直扑豫陕交界的铁锁关。在这里,25军把驻守的反动派一举击溃,彻底打开了进军陕南的大门,粉碎了蒋介石企图歼灭红25军的阴谋。
可以说,陈廷贤挽救了红25军的3000多人。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当红25军走出包围后,陈廷贤的任务也算是完成了。临别之际,军领导们拉着陈廷贤的手,连连感谢,同时还送上了200块大洋的谢礼。
200块大洋,在当时是个什么概念呢?
在1938年的延安,鸡蛋每个是1分,猪肉是2毛一斤,而米则是1毛3分。而我军师长的月薪是5元,连长则是3元。
延安是这样,其它地方的物价水平大家也就不难想到。当这200块大洋拿到陈廷贤面前时,他自己都惊着了,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钱。
说实话,这是陈廷贤应得的,毕竟他救了整个红25军的战士。不过,这钱陈廷贤怎么都不肯要。在他看来,给红军带路是自己心甘情愿的事,红军本就是老百姓的队伍,哪能要人家的钱。
最后,程子华看他这么坚持,便只好作罢。不过,他们想到了另一个办法表示感谢。程子华和政委吴焕先拿来笔,写了一张纸条,上面端端正正地说明了陈廷贤给红军带过路。为了表示郑重,两人还都签上了名,并盖上了红25军的大红印。
临别时,程子华还拍了拍陈廷贤的肩膀说:“从今天起,你就是共产党的人了。”
相信说到这里,大家应该也都会明白,为何陈廷贤后来会说自己要补交党费。因为他一直觉得,自己早在16年前就已经得到红25军军长的同意,已经是我党的一员了。
那么当组织询问证据的时候,为什么陈廷贤不将那张纸条拿出来呢?
其实这真不能怪陈廷贤。当年他和红军分别后没多久,县民团不知怎的居然听说此事。他们直接把陈廷贤抓到了民团总部,对他严刑拷打,整整折磨了他3天3夜。
没办法,陈廷贤只能咬死不承认,说没见过什么红军。民团的人没有搜到什么证据,陈廷贤又打死不认,他们只能放了他。
从牢里出来后,陈廷贤意识到那张纸条会给自己带来危险。于是,他就把它藏在了土坯房的墙缝中。此后,关于给红军带路这件事,他也从不敢跟别人提起。
不幸的是,后来日本人攻占了卢氏县,陈廷贤的老屋被日军的空袭炸毁,那张纸条也就被毁了。
可能有些读者会问:陈廷贤为何说不出红军的番号来?原因也很简单。陈廷贤本身就是一个不识字的老百姓,当时情急之下,他压根儿就想不到要问番号的事。而且对那时普通老百姓来说,每支部队都差不多,他们根本分不清谁是哪部分的。陈廷贤只知道那些人是红军,除此之外什么都不知道。
明明是大功臣,却无法证明自己。对陈廷贤来说,确实是一件挺无奈的事。只是他不知道的是,在他不被县里人相信时,红25军原军长程子华一直在找他。
当年红25军,顺利走出敌军的包围圈后,在后来的战争中屡立奇功,战士们从来没有忘记陈廷贤。只是战时,一直没有机会去找他。
新中国成立后,军长程子华先后6次派人到地方寻找陈廷贤,原红25军政治科科长刘华清也曾亲自到河北寻找,但是最终都没有找到。每一次他们去找时,得到的结果都是:没有一个名字对得上的挑货郎。
原来,当年程子华听错了陈廷贤的名字。当年两人一见面时,他就报了自己的名字,他说自己叫陈廷贤。但他说话有浓重的山西口音,所以程子华一直以为他叫:陈廷献。
就这样,整整6次到山西寻找,都无功而返。
直到1983年,不死心的工作人员又再次寻找。这一次寻找范围再次扩大,最后才在卢氏县找到了已经卧病在床的陈廷贤。
这一年,陈廷贤已经72岁了。这一次,终于有人能为他作证了。他讲的一切细节,都跟红25军的领导们回忆的一样。一年后,陈廷贤病重离世。
人民不会忘记英雄!1996年,也就是在陈廷贤表露自己身份后的第46年,县委把他安葬在县党校旁边的公墓里,还在他的墓前立了一块碑,上面写着他带着红25军脱险的事迹。
对于他的家人,国家也十分关心。不仅给他没有工作的小女儿安排了工作,也给他的妻子给予了政策优待。他的事迹还登上了大型历史文献片《北上先锋》。在片子里,有一个个子不高的挑货郎的形象,卢氏县人民知道:这是在演他们县的大英雄陈廷贤。
星星之火之所以可以燎原,是因为我们有像25军战士这样不怕死的勇士,也是因为在中华大地上还有许多像陈廷贤一样的老百姓。他们中的有些人,我们或许连名字都不会知道,但笔者始终相信,他们自己内心是踏实的、是骄傲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