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用歌声唤起抗日救亡激情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2022-08-06 09:06 360百科  主页 > 年鉴 > 红色瑰宝史册 > 红基因 > 抗战精神 >

打印 放大 缩小

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卫国大英雄       (国土名片网小编李新宇点睛导读)




冼星海 - 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1945年10月30日),男,汉族 ,中共党员 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广州府番禺县(现属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其作品中《黄河大合唱》最广为人知。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10月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10月30日,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

 
 

人物关系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冼星海

  • 外文名称

    Sinn Sing Hoi

  • 别名

    黄训、孔宇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族

  • 出生日期

    1905年6月13日

  • 逝世日期

    1945年10月30日

  • 毕业院校

    巴黎国立音乐学院

 
 
 

折叠人物简介

冼星冼星海冼星海海,原籍广东番禺,1905年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渔民家庭,幼年时随母亲侨居马来亚谋生。1918年回国后,先后入岭南大学附中和岭南大学,酷爱音乐。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 传习所,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小提琴和钢琴。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193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在高级作曲班学习,他是该班几十年来第一个中国考生。留法期间,他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

1935年回国后,他在上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创作了《救国军歌》《战歌》等大量抗日救亡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夜半歌声》《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太平天国》《日出》《复活》《大雷雨》等谱曲。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他参加上海话剧界战时演剧二队,进行抗日文艺宣传。同年10月到达武汉,不久参加了周恩来、郭沫若等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参与主持抗战音乐工作。他深入学校、农村、厂矿,向群众教唱抗日歌曲,举办抗战歌咏活动,对动员民众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期间,他创作了《保卫卢沟桥》《游击军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著名抗日歌曲。

1938年底,冼星海到达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39年3月,由诗人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经他谱曲,成了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这部作品分为《黄河颂》《保卫黄河》等9个乐章,歌颂了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画面,塑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形象。全曲气势磅礴,将时代精神、民族气魄与大众艺术形式紧密结合,成为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公演。5月11日,在庆祝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一周年晚会上,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观看了由冼星海指挥演出的《黄河大合唱》后,连声称赞。周恩来从重庆回到延安看过演出后,于7月8日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这部充满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的音乐史诗,激励着无数热血青年投身民族解放的行列,奔向抗日的最前方,对全国军民的抗日斗志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1]

在延安期间,他还创作了《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大型作品,以及《三八妇女节歌》《打倒汪精卫》等大量歌曲。此外,他发表了《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民歌与中国新兴音乐》等许多音乐论文,论述中国新音乐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大众化和民族形式等问题。1939年6月,冼星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0年5月,他受党中央派遣去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配乐。临行前,毛泽东于百忙中在家中请他吃饭,为他饯行。到苏联后不久,卫国战争爆发。他因战乱和交通阻隔而难以归国。其间,他以音乐为武器,写下了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中国狂想曲》,歌颂苏联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表达对祖国的深切怀念。由于长期劳累和营养不良,致使肺病加重,1945年10月病逝于莫斯科。延安各界为他举行了追悼会,毛泽东亲笔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冼星海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折叠生平经历

折叠少年经历

1905年6月13日,冼星海冼星海冼星海在澳门海边一个疍民的船上降生了(注:疍民,是对在沿海港湾和内河上从事渔业及水上运输,并以船为家的水上居民的称呼)。据说他出生的时候,因为他母亲看到湖边的大海,海面上是朗朗星空,所以就给他取名“星海”。一直到6岁,他基本上都是在澳门长大的。幼年的冼星海也随着母亲在海上漂荡,在祖父忧伤绵长的萧声中,在渔民喜忧参半的民谣中,冼星海一天天长大。

冼星海6岁就辗转随母亲到了新加坡,进入了新加坡的养正学校,也就是在学校的音乐课开始了音乐之旅。养正学校的区健夫老师,最先赏识冼星海的音乐秉赋,并选他进入学校军乐队,让他开始接触乐器和音乐训练。当时的养正校长林耀翔,接受岭南大学专为华侨子弟返国升学所设的华侨学校校长一职,冼星海正是他亲自带往广州升学的20名养正学生之一。

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1918年,母亲黄苏英想方设法来到广州,把13岁的冼星海送进了岭南大学附中的义学学习小提琴,正式开始专业学习音乐。在这里,母子两人整整度过了6年。冼星海在学校努力学习,功课一直很好,而最令他着迷的是音乐课,这让他从小在祖父的萧声和教堂唱诗班里获得的音乐感受有了发展的天地,他参加了义校的唱诗班和管弦乐队。

进入岭南大学附中本校后,为了贴补家用,冼星海依靠每天售卖两个钟头的书籍纸笔等物,和加入“岭南银行乐队”这两件工作,来维持学费和伙食费。他在乐队里担任演奏直箫,后来成了附中管弦乐队的指挥,被广州人称作“洋箫”的单簧管,他也吹得很有韵味,由此,他得到了一个雅号“南国箫手”,连有名的培正中学也请他去做音乐教员和乐队指挥。

折叠法国求学

1926年春,他卖掉了心爱的小提琴,冼星海冼星海在朋友的资助下来到北京,考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靠在学校图书馆任助理员维持生活。他师从萧友梅博士和知名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1928年,冼星海进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主修小提琴和钢琴,后因参加学潮被迫退学。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他靠在餐馆跑堂、在理发店做杂役等维持生活,在塞纳河畔梧桐树下几次晕倒,险些被法国警察送进陈尸所。

冼星海在音乐上可谓大器晚成。他在20岁左右才开始学拉小提琴,被同事们戏谑地称为“宰鸡能手”———拉小提琴像杀鸡一样难听。他刚到巴黎时,也是大部分时间用于解决温饱。后来,他遇到那里的中国留学生马思聪,并由他引见了法国巴黎歌剧院首席小提琴奥别多菲尔和音乐大师加隆。大师们钦佩他的毅力,破例免去了他每月各200法郎(约合10块银元)的学费。他根据唐朝诗人杜甫著名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创作的奏鸣曲《风》,排上了巴黎音乐学院新作品演奏会节目单,并在电台播出,从此有了名气。

1934年,冼星海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学习作曲兼学指挥。他是该班几十年来的第一个中国考生,由于衣着不够华丽,险些被法国门警所阻而不得入考场。考试后,主考老师杜卡斯代表全体评委宣布:“我们决定给你荣誉奖,按照学院的传统规定,你可以自己提出物质方面的要求。”冼星海只说了“饭票”两个字,就再也说不出话来了。[1]

折叠救亡创作

1935年毕业回国,投入抗战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创作大量群众歌曲,并为进步电影《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作曲。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并赴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他参加上海话剧界战时演剧二队,进行抗日文艺宣传。

一次,冼星海参加了上海学联到郊区救亡宣传的活动。国民党当局派保安队到现场阻止学生,对峙时剑拔弩张。这时,青年诗人塞克把自己写的一首诗交给冼星海。冼星海怀着满腔激愤,朗诵了两遍,倚墙只用了5分钟就写出曲谱———“枪口朝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这首《救国军歌》当场在学生中唱响,随后在场的老百姓甚至连保安队的士兵也跟着唱,很多人边唱边流泪。

折叠延安生活

1938年9月,冼星海接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全体师生的邀请电报。于是,他高兴地对妻子钱韵玲说:“我们到延安去吧。”说走就走,这年11月,两人携手离汉去延安。他们在途中结成了伴侣。

冼星海冼星海

冼星海和妻子女儿1938年冬,冼星海放弃优厚待遇,奔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延安“女大”兼课。在鲁艺,他负责音乐理论、作曲的主要课程,还教授音乐史及指挥。在延安的一年半,他进入创作的巅峰期,谱写了《军民进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作品。在政治上,他追求进步,于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诗人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经他谱曲,也成了旷世千古的绝响。1939年5月11日,在延安庆祝鲁艺成立周年晚会上,冼星海穿着灰布军装和草鞋、打着绑腿指挥《黄河大合唱》,在场的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首长连声叫好。更有许多人唱着“风在吼,马在叫”,走向抗日战争最前线。

在延安的艰苦条件下,党中央决定每月给冼星海15元津贴,而当时朱德总司令每月津贴只有5元。另外,鲁艺的助教有6元,教员有12元。冼星海每星期能吃两次肉,两次大米饭,每餐多加一个汤。这些都体现了党组织对特殊人才的尊重。

折叠病逝苏联

冼星海与鲁艺合唱团女声部成员合影冼星海与鲁艺合唱团女声部成员合影

1940年5月,冼星海赴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临行前,毛泽东在家中请他吃饭并饯行。次年,苏德战争爆发,该片制作停顿。他想经新疆回延安,却因当地军阀盛世才反共、交通中断而未成,被迫羁留于哈萨克的阿拉木图。在供应十分困难的战时条件下,他相继完成了《民族解放交响乐》(“第一交响乐”)、《神圣之战》(“第二交响乐”)、管弦乐组曲《满江红》、交响诗《阿曼该尔达》和以中国古诗为题材的独唱曲。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1945年初,苏联有关方面将他送到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医院接受治疗。刚住进医院,冼星海便开始创作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但病魔无情,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克里姆林宫医院,年仅40岁。1945年11月14日,延安各界为冼星海举行追悼会,毛泽东亲笔题辞“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1999年11月,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拉木图市的弗拉基米尔大街被命名为冼星海大街。江泽民主席访哈时还到冼星海当年的故居凭吊,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这位音乐家的永久怀念。

折叠作品特点

冼星海指挥排练《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面。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在抗战烽火的洗礼下,迅速成长为中华儿女爱国救亡的号角;与此同时,以其所负载的精神力量和民族个性,在海外华人及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而到了和平年代,它犹如一位战功累累的元勋,继续驰骋在国内外乐坛,成为中华民族傲人的艺术财富。

冼星海指挥排练《黄河大合唱》冼星海指挥排练《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一问世,就迅速在中国大地上传唱,成为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并推动了团结抗日的形势发展。首演时,乐队只有两三把小提琴,二十来件民族乐器,低音弦乐器是用煤油桶制成,打击乐器有脸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摇晃选成效果……这支原始的乐队烘托着40多位势血青年放声高唱,《黄河大合唱》从此传遍了延安,传遍了中国,飞向了世界,此起彼伏,回响不绝,震撼人心,经久不衰。毛主席看了演出后,特别高兴,站起来使劲鼓掌,连声说:“好!好!好!”周总理也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

在冼星海的歌曲创作中抒情性的独唱歌曲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中大多是为舞台剧和电影所作的插曲。这些作品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了特定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或倾诉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或抒发投入斗争的热切情感。如:《夜半歌声》《莫提起》,充满激情和幻想,唱出了横遭封建势力迫害和国土沦丧后的痛切感情与战斗呼号;《热血》和《黄河之恋》都是慷慨悲歌,表达了为自由而战的坚强意志和胜利信心;《做棉衣》《江南三月》和《战时催眠曲》等,则以优美亲切、纯朴清新的民间音调,抒发了抗战妇女的爱国深情。

冼星海雕像为了表现广阔的现实生活和使歌曲更具有民族特色,冼星海还探索创造了一些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歌曲样式。其中有将抒情性与战斗性两者不同的表现特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歌曲,如《在太行山上》《三八妇女节歌》;有颂扬性的歌曲《赞美新中国》;还有将民间说唱音乐与战斗性的群众歌曲音调相结合的叙事性歌曲,如《梁红玉》和《打倒汪精卫》等。他很善于发掘歌词语言的韵律美,在表现主题形象的前提下予以音乐性的发挥。他也很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歌曲演唱形式,如独唱、齐唱、领唱、合唱和有说有唱等,特别是在群众歌曲中广泛运用轮唱和二部合唱的形式,在当时的抗战歌咏中具有创新的意义,并具有广泛的影响。此外,他在去苏联期间,主要采用中国古典诗词谱写的艺术歌曲,在探索新的体裁和民族风格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冼星海在音乐创作上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开创了表现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并具有民族特点的大合唱创作。所作4部大合唱,在题材、内容的现实性和表现形式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是相同的,但又根据不同的题材、内容,以不同的艺术手法进行处理,而使各个作品具有不同特色。作于1939年3月的《生产大合唱》,以载歌载舞和戏剧表演相结合的形式,通过“春耕”、“播种与参战”、“秋收突击”和“丰收”4个场面,表现解放区人民的生产劳动和抗战生活,音乐具有民间风味,合唱粗犷质朴,其中的《二月里来》和《酸枣刺》两个段落,常被作为独唱和童声合唱曲目,流传至今。为纪念“九一八”事变8周年而作的《九一八大合唱》,是一部叙事性的大合唱,采用交响性和回旋曲的形式结构,全曲以具有舞蹈特点的音乐主题和悠长深沉的副主题对比贯串和反复出现,其间插入许多不同性格的段落,表现人民群众在欢庆胜利时回顾抗战历程,激发起抗战到底的决心;其中的女声独唱与合唱段落《九一八子夜歌》,运用了戏曲、说唱音乐中的板式变化手法,具有戏剧性效果。《九一八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的乐队伴奏,在对民族打击乐器和中国音乐风格的节奏的运用上很有特色。作于1940年3月的《牺盟大合唱》,是为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的抗日决死队写作的一部群众歌曲联唱形式的大合唱,包括齐唱、独唱、轮唱、合唱等6个段落,音乐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折叠代表作品

冼星海一生创作的音乐作品近三百件,代表作品有: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歌曲《游击军》《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黄河之恋》《夜半歌声》等。

折叠家庭成员

祖父冼星海和妻子钱韵玲冼星海和妻子钱韵玲:冼容添,番禺人

祖母:卢氏

冼星海和妻子钱韵玲外祖父:黄锦村,住澳门,操打渔及航海业(冼星海出生后至7岁一直寄居外祖父家)

父亲:冼喜泰,番禺人,操打渔及航海业,36岁时被大海吞没了生命

母亲:黄苏英,广东人,住澳门,33岁生冼星海(遗腹子)

岳父:钱亦石(1889—1938)

岳母:王德训(1891—1985)

夫人:钱韵玲(1914—1994)

女儿:冼妮娜

外孙女:郭敏

折叠人格品质

哈萨克斯坦冼星海大街哈萨克斯坦冼星海大街星海的人生经历可谓丰富而艰辛。在短暂的40年生命历程中,他经历了从一个普通贫苦船工的子弟,到音乐家,再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转变。冼星海之所以能够达到人生较高的境界,与他自身的经历、能力、思想境界追求以及自身的品格、作风等有直接的关系。冼星海的人格品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刚毅坚韧,自强不息。这是冼星海人格品质中最突出的特质。冼星海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积弱积贫的年代,国家民族的不幸使每个中国家庭的生活更加艰难。冼星海从小父亲早亡,只依靠母亲做零工养家度日,这正是上个世纪初中国千百万家庭生活的缩影。但冼星海没有因为家贫缺衣少食而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他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生活习惯,养成了刚毅坚韧、自强不息的品质。所以,他能在粮食不足、营养不良、抱病的情况下,自我激励,写出了举世闻名的《黄河大合唱》。

(二)志存高远。做人要胸怀大志,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教育其弟子做“修身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之人。明代理学家张栻认为,理想的道德人格应该能“传道济民”。这些古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贫寒出身的子弟去执著地追求理想,并成为国家栋梁之才。这种理想道德人格在冼星海身上也得到了极好体现,冼星海虽然出身贫寒,但志存高远,他的人生理想是创作出中国的交响乐,使中国成为世界音乐强国。为了实现人生理想,他只身到法国勤工俭学,生活艰苦,以至于几度饿昏过去,但却义无返顾,并最终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为理想的实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三)求真务实。冼星海求真务实的作风最主要体现在他的治学作风上:一是他对中国大众文化的现实需要方向上的正确判断和把握,开创了中国大众的革命音乐的创作道路;二是他探索出了中西结合的有鲜明民族特色、为人民所能接受的民族音乐创作之路。从1935到1940年的5年间,冼星海写出了几百首抗战歌曲,为民族解放运动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作曲家的作品要让人民接受就必须采用人民熟悉的音乐语言,冼星海深入挖掘民族音乐语言,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为人民大众所接受和喜爱。

折叠人物评价

冼星海既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也是为中国抗战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无 产阶级革命家。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在民族抗战时期广为传唱,成为唤醒民族觉醒意识的号角,而且在他去世后的60多年里仍然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从冼星海的生平事迹透视其人格品质,并对其人格品质生成的历史文化基因与现实土壤进行分析,对于当今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过程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会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折叠大事年表

1905年

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

1918年

考入岭南大学附中学习小提琴。在广州岭南大学附中半工半读时,就参加乐队并担任小提琴、单簧管演奏员,还担任指挥。

1926年

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选修小提琴。

1928年

冼星海雕像入上海音乐专科音乐学校,学习小提琴、钢琴。此期间,发表有《普遍的音乐》等音乐评论。

1929年

因参加学潮被迫退学后赴巴黎勤工俭学,师从丹第(V.D'INDY)学提琴,从师杜卡斯(Paul Dukas)学作曲理论与作曲。

1931年

电影插图电影插图

考入巴黎国立音乐学院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留学期间,创作有 《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中国古诗》等十余件作品。

1935年

毕业回国,积极投入抗战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创作大量群众歌曲,并为进步电影《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及话剧《复活》、《大雷雨》等作曲。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并赴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

1938年

任延安鲁迅文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延安女子大学兼课。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音乐系主任时,为光未然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写下了这部名垂青史的音乐名作。并创作有《生产大合唱》等著名作品。

1940年

赴苏联。次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无法回国。因生活艰苦,疾病缠身。

1945年10月30日

病逝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在莫斯科病逝,年仅40岁。

折叠人物名言

“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冼星海

“每个人在他生活中都经历过不幸和痛苦。有些人在苦难中只想到自己,他就悲观、消极,发出绝望的哀号;有些人在苦难中还想到别人,想到集体,想到祖先和子孙,想到祖国和全人类,他就得到乐观和自信。”——冼星海

“中华民族的解放胜利,就是要每一个国民贡献他纯洁的爱国之心。”——冼星海

----------------------------------------------------------------

冼星海 - 2005年中国程生生导演电影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所属类别 :
电影
 

《冼星海》是由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影视部、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电视台、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等单位联合摄制的电视剧,段果平、程生生导演,马晓伟、唐国强、刘劲等主演的的一部历史传奇类电视剧,该剧主要讲述了冼星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创作了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创作举世闻名的黄河大合唱。该剧于2005年7月30日在中央电视台首播。

 
 
  5
本词条 正文无图片,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 对白语言

    汉语普通话

  • 制片地区

    中国

  • 性别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演职员表

折叠演员表

角色 演员 备注
冼星海 马晓伟(Xiaowei Ma)  
毛泽东 唐国强(Tang Guoqiang)  
周恩来 刘劲(Jin Liu)  
钱母  宋晓英(Xiaoying Song)  
钱韵玲 刘琳(Liu Lin)  

折叠职员表

导演 程生生、Shengsheng Cheng

[1]

 

-----------------------------------------------------------

冼星海 - 马晓伟主演电视剧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所属类别 :
其他人物相关
 

《冼星海》是由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影视部、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电视台、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等单位联合摄制的电视剧,段果平、程生生导演,马晓伟唐国强刘劲等主演的的一部历史传奇类电视剧,该剧主要讲述了冼星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创作了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创作举世闻名的黄河大合唱。该剧于2005年7月30日在中央电视台首播。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冼星海

  • 类型

    历史传奇

  • 出品公司

    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影视部、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电视台等

  • 制片地区

    中国大陆

  • 发行公司

    广东电视台、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

  • 首播时间

    2005年7月30日

  • 导演

    段果平、程生生

  • 编剧

    王朝柱

  • 集数

    20 集

 
  • 每集长度

    45 分钟

  • 在线播放平台

    爱奇艺优酷网土豆网西瓜视频

  • 出品时间

    2005年

  • 语种

    汉语普通话

  • 出品人

    张惠建、李海元

  • 总策划

    朱小丹、何敬修

  • 总顾问

    逢先知、金冲及

  • 总制片

    胡国华、王克曼

  • 总监制

    方健宏、白玲、何日丹

 
 

折叠编辑本段故事梗概

1929年,胸怀音乐救国大志的冼星海告别了故乡和亲人,踏上了巴黎求学之旅。在异国他乡,他饱尝了屈辱与磨难;也享受到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甜蜜;更收获了音乐的硕果。

当日寇的铁蹄踏在了中国的土地上时,冼星海毅然离别了热恋中的巴黎女友。回到了祖国,他用满腔热血谱写出一曲曲激昂的音乐去唤醒民众,鼓舞人民的斗志。

在延安,冼星海谱写出了举世闻名的大型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成为中华儿女爱国救亡的号角。

冼星海逝世之后,毛泽东同志于悲痛之中亲笔写下挽词:"向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折叠编辑本段演员表

角色 演员 备注
冼星海 马晓伟

配音  :-

备注  :中国大陆著名作曲家、音乐家

钱韵玲 刘琳

配音  :-

备注  :冼星海夫人

周恩来 刘劲

配音  :-

备注  :中共中央副主席

邓颖超 黄薇

配音  :-

备注  :周恩来总理的夫人

毛泽东 唐国强

配音  :李立宏

备注  :中共中央主席

分集剧情

内容来源:
第1集
1928年,苦难的中国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京、津、沪等大城市掀起了闹学潮之风。年青的冼星海从上海回到了故乡广东番禺,受聘于岭南中学。星海的母亲和乡亲们都为星海的归来感到高兴,深为星海母亲喜欢的儿时女伴三妹内心也激动不已。不曾想将振兴祖国音乐为已任的星海回乡不久,就向三妹抒发了自己的志向,告诉她自己决定远赴巴黎求学深造。请求三妹帮忙照顾自己的母亲。 星海说服了自己的母亲,踏上了去巴黎的航程。因为囊中羞涩,他不得不在船上做起了司炉工。在漫长的海上旅途中,他结识了充满正义之心的法国船员古久里,古久里得知了星海的情况,内心对这个热血青年充满了好感。同船的另外两个中国留学生柳莺和德烈对贫穷的星海不屑一顾,柳莺还怀疑自己所丢的项链为星海所窃,在船上的外国巡警抓捕星海之时,古久里站出来为星海解了围。 终于来到了艾菲尔铁塔下的洗星海内心充满了壮志豪情,可是巴黎并不是他所想象的人间天堂。租房碰壁的星海在向往已久的巴黎音乐学院门口又遇到了门卫的阻拦,著名的音乐教授杜卡斯又因星海被迫卖掉小提琴而不愿继续与他谈音乐之事。 星海在雨中怅然离开了音乐学院大门…… 星海提着皮箱继续寻求租房,但屡求不成,只得夜宿塞纳河边。
第2集
冻饿交加的冼星海突然间听到了街上传来的“国际歌”声,只见一大帮巡警正在追打游行的义士,巴黎街头一片混乱。船上结识的法国友人古久里也在被追赶的人群中。星海瞒过了法国巡警,使古久里免遭毒手。 古久里领着星海来到一家餐厅,找到老朋友——中国厨师老王,让老王帮星海找份活干,老王说服餐厅老板娘留下了星海在餐厅打工。星海在这些好心人的帮助下,终于在一个狭小的阁楼里落下了脚。 星海一边在小餐馆里辛勤的打工,一边勤奋地写曲吹箫,厨师老王对这个忠厚的年青人十分关心照顾,在圣诞到来之际,要把餐厅老板娘送给自己的皮鞋转送给星海,这使喜欢王厨师的老板娘十分不快,从此对星海加大了工作量。 阁楼中星海思乡的箫声打动了不远处住着的法国女孩路易丝。她常常望着那扇阁楼的窗户,久久凝思。 有一天,星海兴奋地告诉老王哥,自己买了一把小提琴。餐厅的法人——一个善良的法国老兵取笑他自不量力,星海也笑言:你们等着看吧!在巴黎餐厅打工的日子里,星海依然沉浸在自己的音乐创作激情之中。因此,经常受到餐厅老板娘的呼喝责骂。
第3集
一天,星海的旧时同学夏童领着一位小老乡来到了餐厅,经介绍,星海方知这位比自己更年青的海丰老乡便是久已闻名的巴黎音乐学院第一位学小提琴的中国留学生马思聪。两人一见如故,从此星海更加刻苦练琴,马思聪给予了他极大的关心和帮助。 星海因过度劳累摔倒在餐厅楼梯口,被老板娘怒骂,星海不堪忍受法国老板娘对他人格的侮辱,离开了这家餐厅。 马思聪将星海引荐给了巴黎音乐学院的著名教授,星海在奥别多菲尔教授面前拉了一曲广东音乐《饿马摇铃》,教授十分赏识星海的才气,认为他更适合于考作曲专业,但又告诉他不练习钢琴还是不行的,星海也认为教授所言极是。 在巴黎街头星海看到了一则招聘家教的启事,遂按地址找到了那家主人,他做上了家教。在那里他一边教法国小男孩拉小提琴,一边借用主人家的大三角钢琴苦练。业余时间,他还到一家家酒吧为客人们拉小提琴赚取房租费,优美的琴声把那些开始瞧不起他的洋人们给震住了。可是,千辛万苦赚来的银俩也只够填肚子交房租,依然无法实现心中的理想。夜里,星海点起蜡烛,用小刀在床上方的木板上刻下了“音乐,我的生命”几个大字,他心中那希望的火焰还在熊熊燃烧。 路易丝一直关注地倾听着星海从内心深处发出的琴音。
第4集
和星海同船来到巴黎的柳莺和德烈因父辈与中国驻法国的文化参赞是故交,顺利的到中国驻法国使馆领取了丰厚的助学经费。而同时前往使馆申请助学金的星海却被势利小人参赞大肆揶揄嘲讽,星海愤然离开使馆。 航海归来的古久里却原来便是路易丝的哥哥,热情的古久里要请星海来家里做客,路易丝听了十分开心。 一家咖啡馆里,星海为客人们演奏着《饿马摇铃》的小提琴曲,柳莺和德烈也在客人们中间,柳莺被星海的琴声折倒,赞不绝口,一旁的德烈十分不快,恶意贬低星海,且出拳重击星海,星海爬起身跌跌撞撞走出咖啡厅,不一会就晕倒在街头,幸好被上街购物的路易丝母女相救,将他扶回自己家中疗养。 古久里、路易丝兄妹热情地接待了星海,古久里还让妹妹帮星海实现音乐理想。路易丝帮助星海安排了与杜卡斯教授的相见,但杜卡斯对星海的钢琴演奏十分地不满意。星海解释自己很久没摸过钢琴了,今后会加倍努力,但杜卡斯并不以为然。 回到小阁楼的星海躺在床上苦思冥想,正在这时,厨师老王痛哭着来找星海,告诉他东北三省被小日本侵占了,并给他捎来了一封家书,老王泣不成声地离去了。星海也陷入了无边的沉痛…… 在昏暗的阁楼里,星海奋笔写下了抒发爱国情怀的交响曲《风》。
第5集
冼星海内心悲愤万分,他拿起小提琴站在窗台上拉了起来。从黑夜拉到清晨,他的琴声让路易丝和在街头漫步的杜卡斯教授为之动容,两人不约而同的走进了星海的小阁楼…… 在杜卡斯教授的安排下,星海谱写的《风》交响音乐会在巴黎音乐学院礼堂举行,星海希望和路易丝一起去听音乐会,路易丝高兴极了,精心装扮了自己,两颗年青的心越靠越近。 音乐会上,柳莺和德烈也在座。德烈万万没想到《风》的作者竟是冼星海。音乐会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杜卡斯终于收下星海为自己的学生。 艾菲尔铁塔下,星海内心充满了各种滋味…… 路易丝和她的家人们也由衷的为星海感到高兴,路易丝决定进一步帮助没钢琴可用的星海,并将自己不愿示人的隐痛对星海和盘托出。原来路易丝早已考上巴黎音乐学院作曲系,但因她自视甚高,好高骛远,最后被杜卡斯教授贬为没有天赋的学生而被学校退学。她说是星海的音乐给痛不欲生的自己活下去的勇气。 星海终于拿到了巴黎音乐学院的准考证,他兴奋地拉着路易丝的手旋转起来…… 杜卡斯教授将被门卫拦住的冼星海接进了音乐学院考场。星海的出色演奏令考官们十分赞赏,他终于成为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的学生。


---------------------------------------------------------------------------
 

冼星海 - 王亨里执导电影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所属类别 :
电影
 

《冼星海》是珠江电影制片厂1994年出品的一部传记片,由王亨里执导,张志忠哈斯高娃管越、夏和平等主演。

 
 
  5
本词条 词条结构待完善,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冼星海

  • 类型

    人物传记

  • 制片地区

    中国大陆

  • 发行公司

    珠江电影制片厂

  • 导演

    王亨里

 
  • 编剧

    王亨里 卫宁

  • 主演

    张志忠、哈斯高娃夏和平

  • 上映时间

    1994年

  • 对白语言

    普通话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导演: 王亨里

编剧: 王亨里

影片类型: 传记

国家/地区: 中国

对白语言: 汉语普通话

色彩: 彩色

摄影 :王亨里

摄影指导:黄小忻

制作公司:珠江电影制片厂

主演:哈斯高娃、管越、夏和平

折叠编辑本段剧情简介

通过杰出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生活历同名电影剧照同名电影剧照 程的描写,表现了他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和奋斗精神。影片还对冼星海笔下大量著名抗战歌曲的创作和所经历的那些鲜为人知的生活细节作了真实生动的描写。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