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共同特质及其发展趋势
作者:刘纪兴
黄河与长江是中国最大最长的两条内河,也是孕育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母亲河,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和中华民族的尊严。自古以来,无论社会如何变迁,黄河与长江始终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浪涛奔涌,以巨大的水量和无坚不摧的动能奋勇前行。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5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史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黄河与长江才能在人民的治理下水波安澜岁月静好,从水害变为水利,为中国人民造福,为民族复兴助力;也只有在社会主义新中国,自然的黄河与自然的长江才能转化为文化的黄河与文化的长江,升华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厚积着推动国家建设和历史前进的磅礴伟力。本文拟从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宏观角度,以客观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维,尝试研究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共同特质,探讨其在新时代的发展趋势,提出进一步深化研究的思考与建议。
一、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共同特质
从自然与人文的综合思维角度看,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共同特质:
(一)同根同源的文化血脉
万物因水得生,人类择水而居。在青海省西南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腹地,河流广布,湖沼众多,雪山冰川云集,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湿地面积最大、河湖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也是世界著名的“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每年输出约600多亿立方米清洁水,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均来自于这一地区。因此,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这片面积不到10万平方公里的高寒山区集中发源三条大江大河,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自然奇观。三江流经的区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成为世界东方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从自然地理看,黄河、长江、澜沧江都发源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根据2009年7月14日评审通过的《三江源头科学考察成果》 (由青海省人民政府组织、国家测绘局指导、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技术支持、青海省测绘局负责实施,于2008年9月6日至10月16日进行考察),重新确定了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源头地理位置。①其中新确定的长江源头为当曲、黄河源头为卡日曲,均属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是同一个江河源区。二者的发源地虽然不是一个“山头”,但行政区划上都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源头的直线距离,据1985年8月22日的《参考消息》报道,由中日联合组成的黄河水源探查队的探查证实,黄河源头卡日曲的水源和长江支流的水源只间隔约200米。这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地理上同根同源。
从历史人文看,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伏羲、女娲、炎帝、黄帝、嫘祖、蚩尤等部落领袖们的主要活动区域均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他们的文化活动理应成为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共同源头。例如,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阳,高阳有圣惪(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②由此可见,黄帝及其后代族裔的活动范围是在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黄帝故里在今河南新郑市,葬地桥山在今陕西黄陵县;嫘祖故里在今湖北宜昌远安县(河南西平县亦有嫘祖故里,并举行祭祀活动;河南新郑市已先后举行了四届中华父母节暨恭拜黄帝嫘祖仪式及中华父母节文化大讲堂活动),嫘祖被誉为“华夏之母”,远安县从1984年开始举办嫘祖庙会节,一年一度从未间断(2016年以后改为“嫘祖文化节”),影响力不断扩大。2011年,远安“嫘祖信俗”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7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认定远安县为“嫘祖文化圣地”。黄帝的大儿子青阳降居的江水就是长江,二儿子昌意降居的若水即四川的古若水,据考证是现在的长江支流雅砻江,昌意与蜀山氏女所生的儿子高阳即帝颛顼,又是楚人屈原的祖先,屈原在《离骚》中第一句就称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由此看来,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确实是血脉同根、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
(二)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
作为中国最大的也是世界著名的两条大江大河,黄河与长江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穿过雪山草地,跨越深涧峡谷,一路吸纳飞瀑流泉,汇聚江河支流、湖沼湿地,浸润荒漠沃土、山林草木,以一往无前的雄伟气势斩关夺隘,著名的黄河壶口瀑布、三门峡,长江虎跳峡、三峡等天险就是生动例证。黄河的主要支流有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窟野河、无定河、渭河、汾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主要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等。长江更是支流众多、水量丰富,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赤水、沅水、清江、湘江、汉水、赣江等10大支流,据统计还有700多条小支流、3600多条小小支流,4万多个中小湖泊和水库,以及无数的细流像毛细血管一样丰富,又像蛛网一般密布,汩汩地注入长江;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等五大淡水湖中的4个与长江相通;南水北调工程分东、中、西三线从长江取水;京杭大运河由北向南纵贯北京至浙江等6个省市,在扬州通过里运河与长江瓜洲古渡口连通。在此,长江与海河、黄河、淮河、钱塘江全部贯通,然后继续东去,从吴淞口汇入滔滔东海。发达的长江水系,沁养着大半个中国。③千百年来,黄河与长江的这种自然奔流、汇纳百川的磅礴气势和巨大能量,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心灵震撼和精神升华,催发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奋斗的精神品格。从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轨迹来看,绝大多数的文化名品几乎都是因黄河长江而成。从地面的建筑文物到地下的考古遗迹,从古代的水利工程到四大发明乃至现代的水利水电设施,从古代文坛巨匠的诗词歌赋到近现代伟大思想家、革命家的壮丽诗篇和雄文巨著,书写的大都是黄河、长江流域的万千气象,体现着吞吐宇宙、胸怀天下、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三)异彩纷呈的特色文化
黄河、长江的雄浑壮阔,也造就了两岸风光的奇绝景色和社会人文的异彩纷呈。一是以千姿百态的冰川草甸、高山峡谷、飞瀑流泉、丹霞地貌、黄土高原、奇峰秀木、溶洞天坑、大漠草原、湖荡沼泽、森林湿地、沃野平川等为代表的自然地理造化,形成了特色各异的风景胜地。九寨沟、香格里拉、壶口瀑布、长江三峡、秦岭、华山、太行山、泰山、张家界、大别山、黄山、庐山、洪湖、洞庭湖、鄱阳湖等黄河与长江流域的著名地标,就是这种自然风景旅游文化的特色标志;中华独有的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藏羚羊、雪豹、金钱豹、中华鲟、江豚、黄河鲤鱼等自然精灵,为黄河与长江文化增添了灵秀神气。
二是以威武挺立的古城关隘、栈道津梁、堤坝水渠、楼台亭榭等为代表的古今建筑工程,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建筑文化。平遥古城、西安古城、荆州古城、南京古城、丽江古城,都江堰、灵渠、郑国渠、红旗渠、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枢纽、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枢纽、南水北调工程、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黄河刘家峡、青铜峡水电站,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以及现在数不胜数的跨越黄河、长江及其支流众多天堑的特大桥梁、穿山隧道、城市地铁工程,就是这种建筑文化的突出代表。
三是以美味养人的风味小吃、地方特产、果品糕点、名酒佳酿、名菜名茶等为代表的区域饮食文化。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要解决人们的吃喝问题,必须有发达的农耕文明和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从神农炎帝、轩辕黄帝教民耕种和养殖牲畜家禽家蚕的大量史料记载来看,中华农耕文明的源头无疑是在黄河与长江流域。考古发现也证明,中国水稻的栽培历史已有了1万多年,中国粟类栽培的历史已经有了7000多年,中国的小麦、大麦、高粱、稷的栽培历史,至少也有了5000多年。④从现实来看,青藏高原的虫草、糌粑、牦牛肉、酥油茶,青甘宁陕晋豫鲁诸省区特色各异的面食文化,内蒙的牛羊肉与奶制品,四川的川菜与重庆的火锅,湖南米粉、长沙臭豆腐,武汉热干面、武昌鱼、天门蒸菜,安徽淮南豆腐宴,以及全国“八大菜系”为代表的饮食名菜,山西汾酒、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等为代表的中国名酒佳酿,六安瓜片、碧螺春、普洱茶、恩施富硒茶等为代表的中国名茶饮品,洪湖莲藕、奉节脐橙、宣威火腿、东阿阿胶、中宁枸杞、温县山药、富县苹果、南丰蜜桔等为代表的著名地方特产,素有“国色天香” “国树” “国花”之称的牡丹、荷花、桂花、兰花、茶花、水杉、红豆杉、楠木等名贵花草树木,也以黄河、长江流域最为丰富繁茂。
四是以特色鲜明的民间歌舞、传统曲艺、绘画剪纸、手工技艺、服装服饰等为代表的民族文化艺术,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瑰宝。藏戏、陇剧、蒙古剧、秦腔、晋剧、豫剧、曲剧、吕剧、川剧、傩戏、花鼓戏、汉剧、楚剧、黄梅戏、采茶戏、昆曲、评弹、越剧等众多的地方戏曲艺术,是黄河与长江孕育出的民族文艺精华;流传几千年的养蚕纺织、缫丝刺绣工艺,蜀锦、湘绣、汉绣、苏绣、蜡染等民族服装服饰工艺,以及中国的历代瓷器名窑,基本上都出自于黄河与长江流域。
五是以民族英雄、杰出人物为代表的中华群贤文化,形成了推动历史前进、巍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伟力。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科学家等著名代表人物,基本上都集中于黄河与长江流域。例如,从伏羲、炎帝、黄帝到尧、舜、禹,从夏启、商汤、周武王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从管仲、老子、孔子、孙子、范蠡、商鞅、扁鹊、屈原、司马迁、张仲景到曹操、诸葛亮、华佗、祖冲之、陶渊明、孙思邈,从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中淹、王安石、苏轼、陆游、朱熹到王阳明、李时珍、戚继光、徐光启、徐霞客、顾炎武、曹雪芹……可以说他们都生活和奔走于黄河与长江之间。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中国反帝反封建救亡图存的革命斗争,大多数的革命志士仁人集中出现在黄河与长江流域。例如,中国红色革命文化的主要英雄人物几乎都出生在黄河与长江流域的省份,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以及众多的元帅、大将等将军们,无不流淌着黄河与长江的血脉。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也是在长江与黄河流域的万水千山之间穿行。
六是以巾帼英雄为代表的中华女性文化。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说过:妇女能顶半边天。古往今来,从古代的女娲、嫘祖、妇好、孟母、西施、王昭君、蔡文姬、长孙皇后、文成公主、穆桂英、李清照、梁红玉,到近现代的革命家秋瑾、向警予、杨开慧、赵一曼、刘胡兰、江竹筠,以及最近荣获党的“七一”勋章的马毛姐、张桂梅等众多女性的杰出代表,她们都是生长活动于黄河、长江流域的巾帼英雄,以自己的崇高品德、贤明智慧、坚强意志和艰辛劳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自立自强作出了伟大贡献,创造了万古流芳的中华女性文化,使中华文明之光更加绚丽多姿、灿烂辉煌,理应成为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七是以名山古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黄河、长江流域的宗教名山古寺众多,是中国传统的儒、释、道和伊斯兰教文化的汇聚融合之地。从黄河一线看,有青海西宁塔尔寺、玉树文成公主庙,甘肃麦积山石窟、甘南拉卜楞寺、临夏清真寺、敦煌莫高窟,宁夏银川海宝塔寺、中卫保安寺、同心清真寺,陕西扶风法门寺、西安大慈恩寺、华严寺,山西恒山悬空寺、五台山佛光寺、显通寺,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白马寺、龙门石窟,嵩山少林寺、开封大相国寺,山东德州金山寺、烟台蓬莱阁、长清大灵岩寺、济南兴国寺、曲阜孔庙等等。从长江一线看,有西藏拉萨哲蚌寺、布达拉宫、大昭寺,云南大理崇圣寺、中甸松赞林寺、昆明圆通寺,四川峨眉山、青城山,乐山大佛,重庆罗汉寺、华岩寺、慈云寺、大足石刻,湖北武当山、当阳玉泉寺、汉阳归元寺、黄梅五祖寺,湖南长沙麓山寺、开福寺、株洲龙山寺、衡山雁峰禅寺,江西龙虎山、庐山东林寺,安徽敬亭山、九华山、天柱山上的弘愿寺、天台寺、甘露寺、化城寺、三祖禅寺,江苏南京的栖霞寺、鸡鸣寺、苏州寒山寺,上海的静安寺、真如寺、龙华寺、洪福寺等等。黄河和长江流域这些著名的名山古寺是中国宗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历史底蕴丰满厚重,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日新月异,高速公路、高铁、航空、航天、桥梁、隧道、卫星通信和5G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独步全球,以黄河、长江综合治理为代表的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工程和小流域治理工程全面推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三峡大坝、黄河小浪底、南水北调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效益显著,尤其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规划,为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基础。从未来发展看,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将集中体现为三个方面的基本趋势:
(一)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引领,守护和传承好民族根脉
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根脉就是黄河与长江。古代的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著名的神话传说故事,就发生在黄河与长江所流经之地,真切反映了中国古人为实现心中梦想而忘我奋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历史发展的纵向看,诸如尧舜禹禅让、夏商周三代更替, 《周易》八卦、河图洛书、老庄义理、孔孟之道、百家争鸣,秦汉雄风、楚辞汉赋、三国鼎立、魏晋风骨、隋唐科举、盛唐气象、四大发明、 《诗经》 《史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数千年间这些传统文化的主旋律始终在黄河与长江流经的大地奏响,融汇成中华文明的动人乐章。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横向看,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几千年间,以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始终处于世界先进文化前列,中华民族在人类农耕时代的文明进程中,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还是在文化、教育、科技、手工业等主要领域,都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领先者,更是传承5000多年而不中断且赓续创新的唯一文明形态。只是到了近代以后,中国才落后了,逐步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断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负和侵略。经过100多年的英勇顽强抗争,中国人民才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压在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强。当前,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增强这种文化根脉上的民族自信,是我们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重要文化底气。值得欣慰的是,近10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和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显著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全球华人的寻根问祖意识日益增强,而作为孕育中华民族根脉的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自然得到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保护和传承。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对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炎帝、黄帝和至圣先师孔子的公祭活动,其中由国家有关部门和省政府参与主持的公祭就有7个。
一是陕西黄陵的公祭黄帝大典。陕西黄陵的黄帝祭祀活动起于秦汉以前。元封元年(前110)冬,汉武帝率领大军北巡朔方,返回时专程来到桥山,祭祀黄帝之冢。这也是历史上最高统治者首次亲临黄陵祭祀黄帝。唐代的祭黄典礼正式升格成为国家大典,其后历朝历代祭祀不断。1937年清明节,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共祭黄帝陵。毛泽东亲笔撰写祭文,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争取抗战胜利的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全面抗战。新中国成立后,自1955年起,清明节公祭黄帝陵恢复,由陕西省人民政府领导人主祭。1964年至1979年公祭活动中断。1980年恢复。自1988年起,每年农历九月九重阳节,黄陵县各界还举行民间祭祀活动。从1994年起,每年都有国家领导人参加公祭黄帝陵仪式。每年的公祭、民间祭祀活动有数千至上万人参加,包括陕西省党政主要领导和各界代表以及全国许多省、市、区的代表,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代表等。近年来一般都有一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或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有关部委办负责人参加公祭大典。
二是河南新郑的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从2006年起,河南新郑正式将农历“三月三”祭拜轩辕黄帝的仪式升格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大典仪程为九项:盛世礼炮、敬献花篮、净手上香、行施拜礼、恭读拜文、高唱颂歌、乐舞敬拜、祈福中华、天地人和。2008年国务院确定新郑黄帝拜祖祭典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为提高拜祖大典的文化层次,还同时举办“黄帝文化国际论坛”,2021年已经举办到第15届,论坛主题为“建党百年与文化自信”。据悉,今后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将把黄帝文化与黄河文化融汇在一起,整体提升拜祖大典“根脉所系、魂魄所依”的时代主题和历史定位。同时,将在网上开辟专栏、开设论坛、广泛征集关于黄河文化与黄帝文化的论文,梳理延续历史文脉,挖掘传统文化时代价值,丰富拜祖大典文化内涵。
三是湖北随州的“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暨拜谒炎帝神农大典”。自2009年开始,由湖北省人民政府联合国家有关单位主办、省直有关部门和随州市承办的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已经在湖北随州连续每年定期举办。一年一度的“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暨拜谒炎帝神农大典”已然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缅怀始祖、慎终追远,并藉此联结海内外同胞骨肉亲情、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文化盛事。大典严格遵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州神农祭典”九项仪程进行,包括:大典致辞、大典开幕、恭启圣门、点燃圣火、敬献花篮、敬献高香、恭读颂祖文、共拜始祖、唱诵始祖。2021辛丑年寻根节延续“四海一家亲,共圆中国梦”主题,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湖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拜祖大典由湖北省副省长张文兵主持,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高云龙宣布大典开幕,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平,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应勇恭启圣门。 “人民英雄”张定宇、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白晶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吴天祥、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共同点燃圣火。寻根节融入建党一百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等内容,充分彰显湖北主题和随州特色。除举办“开幕式暨辛丑年拜谒炎帝神农大典”主体活动外,同时举办炎帝神农文化高端论坛暨炎帝文创精品发布会、炎帝神农故里国际创新发展(应急装备产业)论坛、 “炎帝故里寻根之旅”研学旅行推介会、 “随我寻根”短视频创意大赛、炎帝文化季电竞嘉年华、炎帝神农文化庙会等6项城市品牌宣传营销活动。经过多年来的持续打造,世界华人炎帝故里随州寻根节已经成为在全球华人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民族文化品牌。
四是湖南炎陵的祭祖大典。在传统的祭祀炎帝典礼中,主要形式是官方祭祀、民间祭祀以及神灵祭祀。官方祭祀是由政府组织的祭祀活动,民间祭祀是由当地群众自发组织的祭祀活动,神灵祭祀是把炎帝神农氏作为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祭祀。按照祭祀地点分,主要形式是庙祭和陵祭。按照祭祀内容和方式分,主要形式是文祭、物祭、乐祭、龙祭、鼓祭、舞祭、药祭等。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的炎帝陵是寻根谒祖、旅游观光、研究炎帝文化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据文献记载,汉代以前此地有帝陵,唐代奉祀以昌,宋乾德五年(967), “立庙陵前,肖像而祀”,同时诏禁樵采,置守陵户。北宋以降,历代不辍祭祀、不失修葺。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进行一次修复,1986年8月再次整修,1988年10月陵殿修复竣工。修复后的炎帝陵按清皇宫建筑格局布置,炎帝陵殿共分五进:一进为午门,二进为行礼亭,三进为主殿,四进为墓碑亭,五进为陵墓。2006年5月,湖南省炎陵县的炎帝陵祭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炎帝陵祭祀大典已成为湖南省对外开放和宣传的重要窗口,自1993年恢复官方祭祀以来,湖南省人民政府已逐步形成了一任省长主祭一次炎帝陵的定制。值得重视和肯定的是,为更好的传承和弘扬炎帝文化,湖南省炎帝陵基金会从2013年开始先后联系湖南工业大学、株洲市委党校、炎陵中学等开展“炎帝文化进校园”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政干部、高校师生和中小学校的传承普及;2017年又联合株洲市教育局,在株洲10个县(市区)各遴选一所完全小学,创建“炎帝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目前,试点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主要体现在:依托本地特色资源优势,将其与树立文化自信、传承文化文明、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有机结合;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将其与学校德育教育、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党政领导重视支持、市县教育部门合力推动、试点学校自主尝试,为活动开展形成了良好的氛围。这些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推广。
五是甘肃天水的公祭伏羲大典。甘肃省天水是伏羲文化的发祥地,有“羲皇故里”之称。天水伏羲庙又名“太昊宫”,是一座专门祭祀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的明清宗庙建筑群。现存建筑建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总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整、建筑年代最早的祭祀伏羲氏的庙宇。天水伏羲庙又被人们尊称为“中华第一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988年天水市政府恢复了历史上公祭伏羲的活动,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1988年以来,公祭伏羲大典已成功举办了31届,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天水伏羲庙每年举办三次大的祭祀伏羲活动,即正月十六日前后以民间祭祀活动为主的春祭传统庙会,6月22日由国家有关部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公祭伏羲大典,以及农历七月十九日秋祭伏羲活动。2021年,由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天水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于6月22日在天水举行。公祭大典以“弘扬伏羲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为宗旨,以“同根同祖、中华共祭”为主题,同日同时,在台湾新北市举行共祭伏羲典礼。典礼期间,组织开展圣像迎送巡游、鼓乐贺寿、祈福平安、伏羲祈福挥毫、伏羲文化谣等活动。天水市还将搭建“同根同祖、中华共祭——亿万中华儿女线上祭祖”平台,开展线上祭祖。通过连续举办公祭伏羲大典,大大提升了甘肃的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了加快甘肃发展的自信心。
六是山东曲阜的孔子国际文化节和祭孔大典。1948年,末代衍圣公孔德成离开孔府,大陆祭孔大典就此中断。1986年,沉寂了近40年的祭孔大典经曲阜市文化部门挖掘整理,在当年的“孔子故里游”开幕式上得以重现。2004年以前,大陆祭孔一直处于民间状态,直到2004年曲阜市政府介入才成为政府公祭。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活动使祭孔成为规模空前的盛会。2006年祭孔大典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祭孔大典”是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集乐、歌、舞、礼为一体,是每年孔子文化节中的核心活动。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在曲阜孔府考察时指出: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⑤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强调“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⑥2014年9月28日举行的祭孔大典由山东省副省长季缃绮主持,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恭读祭文。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敬献花篮。山东省有关领导分别代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敬献花篮。国家部委代表,孔子教育奖获奖者代表,驻华使节、国际友城、外国友人、国际机构代表,以及社会各界代表也分别敬献了花篮。目前,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的系列活动基本定型为三项: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祭孔大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仪式。这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建了重要平台。
七是浙江缙云的祭祀黄帝大典。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是全国唯一以轩辕黄帝名号命名的县,是“中国南方黄帝祭祀中心” “中国南方黄帝文化辐射中心”和“中国南方黄帝文化研究中心”。据考证,缙云仙都祭祀轩辕黄帝始于东晋年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1998年缙云重建了盛唐风貌的黄帝祠宇并恢复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此后每年,由丽水市人民政府或缙云县人民政府主办祭祀典礼。2011年“缙云轩辕祭典”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14年成为浙江省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保留的节庆项目。2021年7月,经全国清理和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工作领导小组批复,同意中国仙都祭祀轩辕黄帝大典主办单位变更为浙江省人民政府,一年一届。至此,浙江缙云与陕西黄陵、河南新郑形成了三地共祭、层次相当的全国轩辕黄帝祭祀格局。2021年10月14日,由浙江省人民政府首次主办的“辛丑(2021)年中国仙都祭祀轩辕黄帝大典”在丽水市缙云县仙都黄帝祠宇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奇葆,中共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省委副书记黄建发等省领导出席祭祀大典,省政协主席葛慧君主持。中国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程学源,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林书成,吉林省政协副主席兰宏良,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同德出席祭祀大典。省委书记袁家军向轩辕黄帝像敬献花篮、美酒,并仔细整理花篮缎带,行鞠躬礼。据悉,这是浙江省首次以省政府名义主办中国仙都祭祀轩辕黄帝大典,丽水市人民政府、缙云县人民政府承办。活动以“四海同心祭始祖,共同富裕启华章”为主题,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办,全球华人可通过“中国仙都祭祀轩辕黄帝大典”网上祭祀平台参与网上献花、祈福等活动。祭祀大典后,还举办黄帝文化学术研讨活动、 “庆丰收”系列活动、海峡两岸交流系列活动等。
此外,山西高平、陕西宝鸡也充分挖掘本地丰富的神农炎帝文化资源,分别举行一年一度各具特色的炎帝祭祀拜祖大典;河南淮阳利用太昊陵伏羲文化资源,在每年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之间举行祭祀伏羲庙会,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支撑,全面保护好中华民族母亲河
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母亲河。站在当今时代发展的制高点来看,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核心根本,就是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规律的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其中,对黄河与长江的治理与保护,是这一思想最重要的核心内容。几年来,习近平风尘仆仆亲自调研和部署生态文明建设问题,黄河与长江的山山水水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赤子情怀,特别是在主持召开长江经济带座谈会上的三次重要讲话和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二次重要讲话以及在视察黄河入海口时的讲话中,习近平一再强调:长江、黄河都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都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保护好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养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长江、黄河流域繁衍发展,一直走到今天,新时代,我们要把保护治理母亲河这篇文章继续做好;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长江与黄河治理保护的系统战略思想,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努力讲好“黄河故事”和“长江故事”,对于在新时代条件下传承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新型生态文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生态力量,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通观中华文明发展史,从黄土高原到黄淮平原,从金沙江畔到江南水乡,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可谓人杰地灵,陶冶历代精英思想,涌现无数风流人物。自古以来,黄河与长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文化大系统,今天更成为连接“一带一路”的重要纽带和主要支撑。随着“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将进入到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全面提高的关键环节,要求我们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因此,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是在全流域加快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发展理念。正如习近平2021年4月22日在世界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将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国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强调“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⑦毫无疑问,深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努力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让黄河和长江永远造福后世惠泽人民,将是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研究面临的新时代课题,也是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创新转化和传承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以传承红色文化为动力,守护和建设好红色江山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郑重宣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坚定决心。回望一百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衰败凋零面貌,黄河、长江也是千疮百孔,时常泛滥成灾,人民或为鱼鳖,帝国主义的炮舰在中国江河上横冲直撞。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朝气蓬勃的繁荣盛景,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黄河、长江雄姿英发,大坝电站、南水北调、长桥飞架、隧道连接,天堑变通途。过去一百年来,黄河、长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奋斗历史,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共同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这么一种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谱写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乐章。从地域来看,中国共产党的这种伟大精神谱系几乎都产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可以说是红色文化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也是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和闪亮标志。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铸就的红色文化资源宝库,代表着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着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党的红色血脉,如同黄河与长江一样在中华大地奔腾不息。习近平指出: “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回望过往历程,眺望前方征途,我们必须始终赓续红色血脉,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继往开来,开拓前进,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努力创造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⑧因此,从发展趋势看,红色文化资源将在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进一步融入到党史、国史、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活动中,并在开展红色旅游、扩大对外开放、打造文化品牌、实现发展转型和提升区域竞争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三、深化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研究的思考与建议
对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研究,目前还停留在分散的拜祖寻根以及局部单一的学术探讨上,缺乏整体擘画和综合系统的统筹规划,尚未深度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潮流之中。为此,笔者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提高寻根问祖的文化层次,将祭祀大典上升为国家祭祀
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各地都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基础。伏羲氏、神农氏和轩辕氏以及女娲、嫘祖等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理应享受后世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祭祀敬仰。这种祭祀敬仰不是宣扬鬼神迷信的宗教仪式,而是不忘祖根的民族精神记忆传承,是5000多年来中华文明的血脉赓续。建议将各地分散举行的祭祀伏羲、炎帝、黄帝等公祭中华人文始祖的活动固定化,直接上升为国家祭祀,由中央有关部门统一管理,合理安排陕西黄陵、河南新郑、湖北随州、湖南炎陵、甘肃天水、浙江缙云、山东曲阜、山西高平、陕西宝鸡、河南淮阳等现有的公祭大典活动。每年清明时节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举行一次全球华人公祭大会,由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参加,向世界昭示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和国家完全统一的坚定意志。陕西黄陵、河南新郑、湖北随州、湖南炎陵、甘肃天水、浙江缙云、山西高平、陕西宝鸡、河南淮阳等现有的伏羲炎黄祭祀重地,作为地方公祭和凭吊的分会场所,由地方主要领导参加。通过伏羲炎黄祭祀活动平台,不断增强海峡两岸和全球华人的民族根魂意识,系好骨肉亲情纽带,提高国家统一共识,共谋团结协同发展。显然,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区域的有关省份,应当切实发挥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努力做好协同配套、传承保护和创新转化工作,在提高寻根问祖的文化层次上狠下功夫,为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锻造坚固平台、打好坚实基础。
(二)高度重视人文生态保护,充分彰显中华文化影响力
自然领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而社会人文领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则须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过程来实现。令人忧虑的是,近几十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影响日见式微,而欧美日的文化理念却在野蛮生长。大学教育如此,中小学教育亦如此。更有甚者,现在的婴幼儿教育灌输的几乎全是欧美日文化理念,以动画片为例,从 《变形金刚》 《圣斗士星矢》《忍者神龟》 《狮子王》到以中国文化元素为题材的《功夫熊猫》 《花木兰》等等,都在或多或少地宣传着西方文化的价值观。甚至有些国产的动画片如《喜羊羊与灰太狼》 《熊出没》等等,也基本上没有中华文化的表达方式和文化符号。现在一些城市中炙手可热的婴幼儿教育培训机构所用的教材、课程软件等内容,讲述的也主要是欧美日化的家庭文化故事,虽然有一些中国古诗词的学习,但占主导的是欧美日文化理念。这种状况若任由其发展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现在的婴幼儿长大后,也许真要变成世界公民了。从目前来看,这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恶果正在演化为突出的家庭社会问题:年轻一代的生存压力和不孝行为,使众多的农村老人乃至城市老人承受着无可奈何的孤独悲凉,不少人郁郁寡欢,甚至为了不拖累儿女而含泪自尽。⑨这种令人不寒而栗的社会悲剧决不能再继续下去了。首先,应当从文化教育的层面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问题,加大创作和创新转化力度,使中华孝道、仁爱善良的传统美德不断发扬光大,从根本上彰显中华文化影响力。其次,加强法治的激励和惩戒作用,通过政治的、经济的手段惩恶扬善,从精神文化上激励全社会人心向上向善,构建良好的社会人文生态环境。做好这些工作,应当是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研究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三)保护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新时代共同精神家园
红色文化是构成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重要主体,红色文化资源在黄河与长江的文化资源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所有省份,可以说都是红色文化资源的特色富矿,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低碳发展和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习近平2019年9月在河南考察时的一次讲话中指出: “党员、干部要多学党史、新中国史,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常学常新,不断感悟,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⑩由于年代久远、战争破坏以及建设中的拆迁等因素,许多历史文物需要加大保护力度。要坚持全面保护、整体保护的原则,注重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相结合、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保护相结合,以确保红色文物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将红色资源与红色旅游、红色品牌、特色产品、特色小吃、娱乐休闲、文化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也明确要求“传承和弘扬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井冈山、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目的地”。因此,认真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黄河与长江流域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为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提供充足的红色文化精神食粮,不断增强理想信念,不忘初心接续奋斗,将是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建设中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四)增强应对突发灾害抗御能力,擘画城市建设管理千秋大计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极端灾害天气出现的频率持续升高。干旱高温、极冷酷寒、暴雨洪灾、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因素往往给人们带来灭顶之灾,使得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变得十分脆弱不堪一击。例如,2021年7月20日郑州地区的特大暴雨灾害使整个城市的运行完全陷于瘫痪状态,除了地铁、隧道淹没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外,停电停水停运、没有信号网络,人们习以为常的支付宝、微信等购物方式突然中断,银行、超市、医院无法开门营业,也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遭遇极大困难。这种深刻的教训实际上是在为城市的建设管理者们敲响了警钟,即城市的建设管理特别是大城市、超大城市的建设管理一定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要想到至少500年甚至1000年以后仍然是安全宜居的。不要相互攀比高楼大厦、地铁隧道,追求眼前的面子工程而盲目草率。真不敢想像,现在那些几百米高的大厦再过几百年后会是什么样子,也许会成为城市的沉重包袱。由此可以设想,目前非常时髦的 “数字城市” “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城市建设的“新概念”,一定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地处黄河与长江边上的城市建设,一定要与黄河和长江的实际相结合,与黄河和长江支流的实际相结合,一定要考虑特大自然灾害的影响,甚至要考虑战争的破坏,从千年一遇乃至万年一遇的底线来设计打造,从而即使出现极端天气或突发特殊情况,也能从容应对,及时疏通缓解,将灾害降至最低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们应该学会认识、尊重、敬畏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自觉地按照规律办事。显然,作为以“水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必须高度关注对增强突发灾害抗御能力的系统研讨,以高屋建瓴、直面未来的战略前瞻眼光,为党和政府擘画城市建设管理的千秋大计,寻求标本兼治之策。
注释:
①韩宏、肖子树等: 《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地理位置重新认定》, 《中国水运报》2009年8月3日。
②《史记》卷1《五帝本纪》。
③刘汉俊: 《有一个故事,叫长江》, 《人民日报》2021年3月31日。
④林河: 《中国巫傩史》,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⑤习近平: 《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9日。
⑥习近平: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
⑦习近平: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人民日报》2021年4月23日。
⑧习近平: 《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新业绩》, 《人民日报》2021年6月27日。
⑨参见宣金学: 《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社会学研究:农村老人自杀的平静与惨烈》, 《中国青年报》2014年7月30日。
⑩习近平: 《用好红色资源 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求是》202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