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策略
《文化产业》杂志 2022年12期 作者:高琰鑫
国家文化公园是我国在新时期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概念,与国外许多国家所实行的国家公园管理制度有着明显区别。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深化改革会议上,对长城、大运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提出了重要指示。国家文化公园包含了三个重要概念内容:首先,国家代表着文化公园的层级和规格,同时意味着相关建设工作的经费支持直接由中央财政提供。其次,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强调对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性传承,从而进一步提高国民文化认同感。最后,公园的概念代表着其物质载体属于全民性的公共空间,因此国家文化公园不仅具有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还具有服务大众、公共教育等其他价值。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意义
有利于保护传承文化文物资源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有助于进一步保护长江流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无论是巴蜀文化、吴越文化,还是荆楚文化都是承载着几千年民族发展记忆的文化基因,反映着不同时期民族发展的精神特质,同时也是新时期增强当地人民精神文化认同的重要依据,能够进一步激发新时期文化创新的动力。因此,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助于进一步保护和传播长江流域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在新时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只有进一步重视传统文化保护性传承,才能实现城市文化的构建,从而形成独特的文化发展品牌[ 1 ]。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流域所保留下来的丰富性文化遗产不单单属于聚居于长江流域的百姓,它蕴含着所有中华儿女的文明记忆、文化信仰和文化基因,能够为新时期的人们提供情感依托。
有利于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有助于进一步融入周边城市文旅融合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格局,进一步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多维度延伸。长江流域不仅沟通了我国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还进一步推动了改革开放以来由沿海向内地的跨区域发展进程。因此,建设長江国家文化公园有助于进一步树立文旅融合发展的品牌意识,将长江流域的各个地区“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将不同省市的世界遗产、地质公园、旅游示范区、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景区、旅游发展村落等多种形式相融合,进一步构建长江流域文旅融合发展一体化品牌[ 2 ]。例如,可以将武当山文化、太极文化等养生文化对外传播,进一步加快国家文化品牌的构建。
有利于保护长江沿线的生态环境
长江流域不仅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带和经济带,还是我国重要的自然生态带。因此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有助于进一步从区域发展、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等角度更好地处理好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的关系,更好地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相信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进一步推动下,长江经济带能够更好地成为我国绿色生态发展的前沿阵地,成为引领我国新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3 ]。例如,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构建可以从生态保护层面进一步守护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根基,充分唤醒人们对于长江自然生态保护的意识和本能,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和环境生态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有助于从长江流域生态性修复着手,进一步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为长江经济带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原则
中央统筹与地方建设并举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新时期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载体,肩负着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的重要使命,它关系到新时期国家意志的重新塑造和强化,是一个涉及周边多个省、区的国家级文化工程,要求具有一流的水准和技术。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首先要遵循协同推进的原则,国家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进一步把握工程建设的主要方向,明确文化发展的主题。要对各个项目进行统一管理,明确文化公园的整体标准[ 4 ]。相关部门也要形成协同合作的合力,共同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发展。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周边地区文化发展资源的统筹调配,要根据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具体现状,分层级、分区域逐步推进长江流域文化的协同发展。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举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因此,在进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过程中,首先,相关参与者要把握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社会效益。要以历史文化发展为主题,进一步弘扬长江流域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多方面内容,不断创新文化传承载体,服务社会大众,从而进一步突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公益属性,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的文化发展需求[ 5 ]。其次,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还应该进一步融入周边城市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整体格局,不断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运营和发展过程中,提高文化经济发展的活力,实现在公益性价值发挥的基础上形成产业经济效应。
文物保护和有效开发并举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进一步杜绝无节制的文化遗产开发利用,要进一步尊重长江流域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树立“有效利用是最好的保护”理念,避免机械化的文化传承。长江流域拥有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果单纯注重文物保护的完整性,一方面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型发展,另一方面也无法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对于传统文化资源的认同感。尤其是长江流域所涉及的区域跨度较大,文化遗产地也分布较广,许多历史文物或历史遗迹都在城市化发展或历史演变中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6 ]。尤其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由于现代社会的转变,许多非遗传承人数量逐渐减少,使得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因此要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处理好继承传统和创新发展的关系,实现文物保护和有效开发的协同并举。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具体策略——以湖北十堰为例
挖掘湖北十堰历史文化文物资源
长江流域被誉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尤其是新时期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提出,使长江流域文化保护和发展具备重要的战略发展意义。湖北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省份,其广泛分布的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同样是构成长江文化保护性传承的重要内容。因此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相关文化工作者要进一步加强对湖北十堰历史文化遗迹的挖掘和整理。早在1975年,湖北十堰郧阳区就考古发掘了古人类化石,因此当地也被认为是古人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7 ]。另外,还应该进一步挖掘并传播湖北十堰当地浓厚的民俗文化和非遗文化,要进一步构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与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合作开发机制,进一步加强对长江文化的学术研究和历史溯源,同时对长江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进一步减轻城市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对长江流域文化遗产的破坏和冲击,实现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
整合湖北十堰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发展角度来看,湖北十堰拥有非常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湖北十堰有着“仙山”“秀水”“汽车城”等多种称号。“仙山”主要指的是当地有我国道教名山武当山,武当山更是具有“无双圣境,第一仙山”的美誉。“秀水”主要指的是湖北十堰位于长江流域所具有的独特水域,它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水源地,同时拥有著名的丹江口水库。另外,湖北十堰还被人们称作“东方底特律”。
湖北十堰还拥有多元化的历史文化资源,例如,有世界闻名的道教文化、七夕文化、女娲补天文化、诗经文化等内容。首先,武当山的道教文化举世闻名,武当山也被人们作为道教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一方面,道教拥有底蕴深厚的哲学理论内容,对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各项实践活动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武当山道教保留下来的各类文学艺术和古代建筑也对新时期文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 8 ]。另一方面,由张三丰发扬壮大的武当武术体系,也是中华传统武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湖北十堰还是女娲补天传说的起源地,许多人都将当地盛产的绿松石认为是女娲补天时所用的材料。尤其是竹山县被誉为“中国绿松石之乡”,当地世代流传女娲补天的古老传说。
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格局
湖北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还可以进一步发挥出当地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优势。湖北十堰拥有非常豐富的旅游文化资源。牛郎织女传说、武当山、女娲传说等传统故事使湖北十堰在人们心中拥有了一层浪漫的面纱。因此要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当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更好地满足新时期旅游消费者的个性化文化需求,同时提高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以及湖北十堰历史文化项目的知名度,进一步展示湖北十堰众多景区以及丰富的水域风光、历史遗址、地文景观等各类资源优势,为当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9 ]。同时还可以与四川等其他相关省份达成跨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整体布局,扩大长江流域对外开放水平,形成有助于文旅融合发展的长江流域旅游圈。
创新文化传播与表达
湖北十堰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还要进一步创新文化宣传与传播的方式和途径。例如,随着周边城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更多的人希望通过参与各种文化活动进一步感受长江沿线的自然之美和艺术文化之美。湖北十堰也可以进一步发挥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优势,开辟线上直播和网络购物等全新传播渠道,进一步提高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知名度。尤其是在当前云计算、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下,湖北十堰的有关部门可以针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发展规划目标构建各种历史文化项目的“云展览”[ 1 0 ]。例如湖北十堰是传统文化中牛郎织女传说以及七夕节的起源地,有关部门可以组织进行网络形式的文艺活动表演,以“七夕文化节”为主题,进一步融合湖北当地民俗音乐和舞蹈,使更多的人感受到湖北传统历史文化氛围。尤其是在如今这个时代,云传播的形式能够进一步降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运营成本,同时实现更加理想的传播效果。
总而言之,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构成,长江流域所蕴含的生态文明理念、传统文化发展理念代表了我国几千年文明发展的智慧结晶,同时也是新时期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标识。国家要进一步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发展为契机,弘扬长江流域历史文化资源生态保护理念,引导人们共同传承中华民族的共有记忆与情感,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共同构建全民参与、协同治理、融合发展的文化发展新格局。
参考文献
[1]王健,王明德,孙煜.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8(05):42-52.
[2]李飞,邹统钎.论国家文化公园:逻辑、源流、意蕴[J].旅游学刊,2021,36(01):14-26.
[3]蔡武进,刘媛.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价值及路径[J].决策与信息,2022(01):81-89.
[4]李后强.“长江学”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J].当代县域经济,2022(03):18-21.
[5]周泓洋,宋蒙.国家文化公园创新策略研究[J].文化月刊,2021(09):108-111.
[6]张祝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时代价值、基本原则与实现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2(03):154-161.
[7]秦宗财.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系统性建设的五个维度[J].南京社会科学,2022(03):162-170.
[8]柏贵喜.系统论视域下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结构、功能、机制[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01):100-108.
[9]梅长青,尹峻,赵兴,等.基于产品差异化视角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究[J].文化软实力研究,2022,7(01):41-50.
[10]汪愉栋.国家文化公园协同保护路径构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视角[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01):98-10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