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专著第八章|现代化美丽的花园村——走高质量发展的共富路

2023-04-14 16:50 天下口碑数据库  主页 > 关注 > 共富之路 > 花园共富路 >

打印 放大 缩小

         
    主旨点睛:花园共富路
                栏头署书:乔惠民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国土名片网总编辑、署书员
                 插播导读:国土名片网小编芬儿、李新宇、李浩、张杨
     



创新托起大智慧  共富滋养新文明
 
 
现代化美丽的花园村
 
——走高质量发展的共富路

第八章
 

卢凤君  张敏  金琰  沈泽江  等 著
 
 
中国农业出版社

 

目  录
上篇  巨变之奇
第一章  品赏花园村
第一节  路中有道
第二节  村市联城
第三节  新型集体
第四节  富美智康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智解花园村
第一节  系统思想
第二节  发展演进
第三节  化融创强
第四节  融创突破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心读花园村
第一节  资本是经济的实力表
第二节  智本是追高的创新泵
第三节  人本是求远的能量池
第四节  信本是图强的增值器
本章小结
中篇  融创图强
第四章  产业经济现代化
第一节  产业经济现代化的机理
第二节  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化
第三节  红木家具产业现代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消费业态城市化
第一节  消费业态城市化的机理
第二节  经常性消费业态城市化
第三节  耐用品消费业态城市化
第四节  高品质消费业态城市化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智能智慧全景化
第一节  智能智慧全景化战略
第二节  智慧工程平台体系化
第三节  智慧运营管理现代化
第四节  智慧花园体系生态化
本章小结
下篇  共富文明
第七章  共同富裕时代化
第一节  共同富裕时代化的系统认识
第二节  小花园阶段的共富道路探索
第三节  大花园阶段的共富道路实践
第四节  泛花园阶段的共富引领示范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文明融治生态化
第一节  生命生态的文明演化
第二节  图强高远的精神文明
第三节  谋局建序的治理文明
第四节  开放共享的文明学创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文明融治生态化

花园村从自身创业致富跨越发展,到一村并九村再并九村,带着19个村组成的新花园村实现共同富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村市城发展之路。在此过程中,破解体制机制之困,构建融合发展之局,建立共进共生之态,都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坚定的精神信念、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高效的组织治理,而贯穿始终的是人的全面充分发展,促进生命能量的提升、供需价值的放大、关系生态的形成,最终将会实现的是文明化和生态化。花园村的实践让我们认识到,基于长期形成的价值取向,通过关系治理的调节,可以不断凝聚精神力量,增强精神信念的引领作用。

第一节  生命生态文明演化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起源于上古、来源于乡村,乡村的资源养育了人类、乡村的文化传承了经典。如果把人比作一棵树,那么城里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些缺固本之“根”,根不深就比较容易飘,尤其是从乡村去到城里的人;乡村的人则相反,根比较深,但“光合作用”不足,容易缺生茎之“脉”。只有根脉相通,才能厚积薄发、茁壮成长。花园村起源于村、发展为城,将根脉融为一体,就像一颗大树,内生则根深、外适则叶茂,不断汲取滋养、固本强脉。

一、文明的生态系统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花园村40多年的发展过程,不仅实现了物质财富的丰富,更积淀了丰富的精神文明、制度文明成果,实现了乡村文化的繁荣与活跃。根据生态系统的理论,文明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从内部来说,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等构成要素和谐发展;从外部来讲,文明与外部影响因素包括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道路制度等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和关系机理。对花园村的研究应结合文明文化大生态系统的视角,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立足过去与现实思考乡村文明“来龙去脉”,站在未来与梦想设计“去脉来龙”,基于大时空、高站位、深逻辑践行“共生当下”。

(一)文明的构成要素

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明是“人之为人”独特创造力的体现,是人类社会建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人文基础,也是对于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和趋势进行认识、把握、运用的自主过程。文明包括以下构成要素。
物质文明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体现,包括文明赖以存在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状况。花园村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建设过程都可以沉淀在建筑、设施、用品上,这也是文明的“物化”。在花园村“村筑城”的过程中,形成了共创共建共享的物质文明与发展成果。
精神文明是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等。花园人创造发展奇迹的背后,离不开精神文明的引领和滋养,在花园村发展过程中,精神文明充分体现了其价值与作用。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花园村的人居环境、高品质的配套设施、高水平的社会福利以及和谐高效的组织治理,形成了基于城乡融合的生态文明。
制度文明是人类在特定历史时期改造自然界、人类社会及自身所取得的所有制度方面的成果。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与关键,根据制度进行治理的过程及形成的成果是治理文明。花园村主要体现为治理文明,形成了党建引领下德治、法治和自治有机结合,智治全面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了良好的社会生态。

(二)文明的作用价值

文明是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经济问题,进而解决社会问题,最终解决文明问题,核心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美好生活,过程中形成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制度的优越性,需要关系治理的有效支撑,最终成为历史发展的见证。花园“追高求远图强”的精神力量实现了“五富和谐强村、五路聚合兴业、美康花园圆梦”的发展成果。
文明是历史传承与创新的有机载体。物质文明化意味着能有留存,过程中形成更高的精神,实现精神文明化,进而生态化,然后借力科技进行数字化传播,甚至影响其他文明,由此得以保留下来的可能性也就更大。文明的历史沉积通过文化的方式进行代际传承。文化是母体,文明是父本,教育能把文明父本和文化母体结合起来,既有基于组合创新的“向外追”,又有基于优秀母体的“向内求”。花园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这一机理,对花园这一微观案例的深入剖析与推广也是同理。
文明是不同区域融合发展的粘顺剂。花园的文明是城乡融合的文明,在动态平衡中实现传承与发展。相对城市,花园具备乡村文明属性,以精神文明为主;相比乡村,花园有显示出城市文明的特点,以物质文明为主;在城镇化、现代化图强追高的过程中依托“新集体”走得远,主动城镇化到互动城镇化,乡村文明根脉与城市现代文明的融合是文明在城乡融合、区域协同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三)文明的形成关键

花园村从贫到富、从小到大、从村到城的发展历程中把握住了历史发展的主动脉,挖潜出内生动力的主动性,形成了对环境氛围的影响力和正向反馈机制。
道路制度的导向。文明花园的创造过程,离不开新中国成立70年的时代北京,离不开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脉络,更离不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未来30年的发展引领。文明花园既是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时代发展缩影,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明缩影,更富含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在数千年文明互鉴与融合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明基因活力。从时代变迁、制度演化和文化传承的角度更容易理解和认识到文明花园的人文本质、文明规律和跨越式的发展趋势。
内生动力的驱动。花园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来自于“人”,“村筑城”的现实创造充分体现出了花园人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是一种内生智慧和内生资源,普遍存在于人心、人性之中,一旦被激活、开发和转化,将形成巨大的创造力,这就是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文明花园带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启示:人的创造性是可以形成多维价值和财富的,一旦形成内生开放的发展模式,对于破解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多种发展困境具有借鉴意义。
环境氛围的影响。花园村发展实践的是一种自主性的发展方式,主动融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的发展类型和模式参照系。在浙江省高质量发展的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正成为一种极其有益的示范影响。在花园模式的背后,存在着向善向上的文明发展趋势,内聚外融的价值创造规律,向内向前的生命生态本质。花园模式不是完美的,在发展规律的实践方面却是极其有价值的,通过对花园模式不断的总结、提升,可以解析出不同层次的可借鉴的发展规律。

二、文明花园的演进和发展

(一)文明花园的环境与条件

文明花园形成的历史底蕴。文明花园的形成是有其人文基因的,这个人文基因的源流根脉可以追溯到花园村邵氏先祖邵礼,邵礼之前追溯到邵氏在河南的先祖邵雍。这种人文基因的传承奠定了花园文明的源和流,易经文化为为花园文明的生命源,数理规律为花园文明的意识流。
文明花园发展的时代环境。时代环境是激活花园文明得以生发、生长和生成的外部条件和萌芽契机。在经历了新中国成立30年和改革开放40年两个周期转换的阶段,旺盛的市场需求和有限供给之间的差距孕育了文明花园的萌芽。浙江从历史上就开始积累而成的商业底蕴为文明花园的发展提供了滋养,一个划时代的时空环境为花园村提供了发展的历史舞台。
文明花园升华的人文条件。拔掉穷根共同富裕的坚韧志向让邵钦祥担起了花园发展带头人的担子。带头人的代际传承与信权交接让邵钦祥获得了花园村最宝贵的财富-人心。并村连理的发展理念与发展集体的公平原则让花园村从小变大,获得了发展资源。尊师重道的发展智慧与商业理念让花园事业形成了吸引力,建立了共同发展的支撑体系。也构成了文明花园得以升华的人文条件。

(二)文明花园的演进与发展

小花园阶段的精神内核。在并村之前的小花园阶段,初步凝聚了花园人“奉献、公平、公开、公正”的精神内核,也形成了花园发展的智本之源。这也是花园能够不断的得以发展壮大,良性发展的根基所在。精神内核的形成,是带头人自身的精神品格、思想理念、行为示范跨越了当代性,接通了薪火相传、历史传承过程中经过实践检验的文明资产;激活了普遍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人文信念,形成了花园人的群体意志力。
大花园阶段的文明体系。在两次并村的大花园阶段,深度融合了花园城“富裕、现代、融治、和谐”的文明体系,也形成了花园发展的人本之基。花园村在并村、筑城、展业、融社、兴文、育人、示范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新集体为特征的,在社会生态学语义下的一个最小规模的文明体系。已经具备了用好人吸引人、尊重人留住人、服务人发展人、培养人造就人的发展氛围,正在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才培育体系,也构成了创建未来花园文明体系的重要根基。
泛花园阶段的智慧芯片。在面向未来的泛花园阶段,花园人正在创设花园模式“智本、价值、资本、科技”的智慧芯片,形成了花园发展的信本之芯。花园村是一种发展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模式实践。在花园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智本是超越和创造发展条件的,是花园村最有价值的财富之一,是对所有的村庄发展都可以形成普适性借鉴意义的。资本是运用和改造发展条件的,是花园村最有智慧的创造,是对追求卓越发展的村庄具有经典性借鉴意义的。
经由智能智慧转化,形成来自花园又超越花园的解决方案,让花园模式立起来,让花园经验活起来,让花园精神飘起来,让花园故事讲起来,让花园智慧走出去,让花园伙伴走进来,让花园创造的美好生活在新时代的大地上火起来。

(三)文明花园的思考与借鉴

花园发展的代际性。文明花园的形成具有代际性。每一个代际发展的过程都会有核心人物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邵钦祥正是这样核心人物的最典型代表,带领着花园人创造了今天的成绩。在这成绩的背后,有着中国发展阶段的时代性、自主发展动力的人文性和内生发展机制的集体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随着花园发展的代际进程,花园发展所处于的时代背景、环境条件、人文结构以及制度演化等诸多发展要素的变化。影响花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否会产生变化?会产生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花园发展的影响是什么?这些都是伴随花园发展所要思考的问题。在这些思考的背后,是对于发展规律的本质把握以及对于代际传承的深层次思考,也是文明花园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的价值所在。
花园实践的传播性。文明花园是一个实践发展的过程,看到的是结果,价值创造在过程。花园实践的过程价值是学习花园、借鉴花园、传播花园所必不可少的内容。对过程价值进行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的总结,可以凝练出花园实践过程中价值形成的实践本质、共性规律和发展趋势。通过对价值实现过程中领导层的核心战略、骨干层的关键管理、执行层的有效行为进行体系化的总结和分析,求解花园实践过程中的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组织资本、行为资本等一系列资本形成的过程价值,对于花园实践的传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花园模式的生态性。文明花园如果作为一种模式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进行推广,就需要从生态演化、价值转化和模式泛化的角度来升维思考花园模式的价值体系。花园模式作为一种发展类型的参照系,折射的是中国与世界范围内文明与社会发展的生态性、类型性和方式性。从这样一种生态视角再来重新认识、梳理和挖掘花园模式的类型价值和比对价值,就会求解出不同的花园模式+和+花园模式的“泛花园”或“无界花园”的价值体系,进而形成花园模式的价值生态,这也是花园模式的隐性财富和增量价值发展空间。这种财富和价值是更大范围、更广空间、更高维度、更深层次的文明花园,也是花园模式的生命力。

三、文明花园的传承和创新

(一)花园实践的根脉传承

花园村的发展折射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自发、自觉的发展实践,是每一位中华儿女血脉深处所蕴含的朴素、美好愿望的人文呈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成果展现,是新时代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模式示范。站在文明演化的时空视角来看,花园实践是一种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脉传承的创新发展过程。
中国“勤劳、谦卑、善良、勇敢”的人文传统,“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博”的家国情怀天下观都是花园村实践的文明文化根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所共同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优势,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方案,是花园村实践的当代文明文化源泉。
文明的根脉传承,需要通过文化、教育和宣传等方式来实现。花园村在小花园阶段形成了人本,大花园阶段抓住人心,通过宣传、活动等各种方式推动文化发展,从党的教育、学龄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多个维度,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到泛花园阶段,基于更大的生态共同体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对文明花园在发展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隐性财富进行体系化的挖掘梳理,有助于在实现共同富裕和现代化过程中,对中华文明的基因类型、中国社会的人文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以及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文明范式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发挥更为内在的作用和影响。

(二)花园人才的思想创新

花园村的成功首在带头人形成的引领示范效应。花园人才是花园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最宝贵的财富,也是花园村赖以发展的智本基础。从贫穷落后、资源匮乏的花园村到富裕美丽现代化和生态化的花园村,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花园人由内而外形成的一种由思想意识和精神意志所主导形成的发展哲学与方式方法,组织治理与关系生态,思想创新与智慧源泉。使得花园村能够实现解困破局,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运用历史的人文资源,发展无限的智力资源,积累增值的人力资源,接通顶层的政策资源,转化丰富的社会资源,创造市场的产业资源,并最终把资源转化成为发展资本。
这一切都源于思想上的创新和精神上的追求,在实践中转化成为开拓进取、公私兼备的精神品格,追求卓越、超越发展的意识习惯。思想创新打开了花园人的智慧源泉,逐渐形成了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等多种创新形式。也实现了从人力资源到人力资本的跨越。

(二)花园集体的制度优化

集团-集体-集群“三合一”的新集体是花园村发展的一大特点。花园村之所以能够以很有限的资源创造了一种村域发展的奇迹,也与这种新集体制度融汇的优势相关。集团的发展是一种融合了东西方发展哲学的价值体系,是花园模式的精神父本,代表了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融合了科技、人文、现代等发展元素。集体的发展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的精神力量,是花园模式的人文母体,代表了包容公平的人文承载,融合了文化、教育、社会和制度等发展元素。集群的发展体现的是一种融容的市场活力,是花园模式的繁衍子代,代表了富裕繁荣的发展业态,融合了商业、规范、自律和服务等发展元素。
花园“新集体”是一种体系化的创新,系统性的创造,是改革开放进程中与时代和世界交互过程中生产的一种的发展范式,是融合了文化底蕴、政策优势、地域特点、发展机遇、制度特色、人文精神、发展智慧于一体的文明创造,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了连根通脉的人文积累和与时俱进的时代增值。

第二节  图强高远精神文明

精神是文明的基础和条件,驱动着文明的产生和发展。精神形成人的面貌、意识和意念,反映支撑、导向和灵魂。精神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主要包括信念信仰、思想道德和文化智慧。

一、精神文明系统认识

精神文明是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人类行为实践中的积淀,反过来又影响人的行为与历史的进程。花园的精神文明是以花园精神为核心形成的成果,并且通过宣传、教育、学创的方式传播、推广以及进一步衍生创造。花园精神贯通人文历史、融入共富现代、接通智慧未来,形成了多元和谐的生命生态,体现在小花园、大花园、泛花园各个阶段,体现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特征,推动了花园的城镇化、现代化和共同富裕。

(一)花园精神的内涵解读

 
 
1997年,花园村提出精神立村,初步凝练出“团结拼搏、务实创新”的花园精神,这与2000年浙江首次提炼出的浙江精神“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是同向同步的。2005年,花园村提出了“求实、创新、求强、共富”的花园精神,并以此为核心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发挥了凝聚共识、提振人心的作用,形成了丰富的精神文明成果。基于对花园村四十多年不断奋斗历程的品赏、智解与心读,研究团队从“局-位-序-构”对花园精神进行了解读,分析了“追高、求远、图强”的精神内核(见图8-1)。
图8-1 花园精神内核的解读
“追高+求远”格局高势能。花园村的每次重要都能够站位在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大格局上,城乡一体和乡村振兴的大尺度上,与国家战略保持高度一致,甚至先行先试,进而获得更多的政策机遇与关注,以国家政策为导向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带来的有力因素,善于主动出击,乘势而上,因时适变,不断突破和挑战自己,成为引领、先行和示范,同时获得政策红利与政治资本的高势能驱动。
 “追高+图强”把位大场能。花园村打造中国乡村第一城、中国红木家具第一村,维生素D3占全世界56%的份额等,都体现了花园村勇于占位、善于构序的首创精神——敢于突破固有的观念、程式,进行创造性的思想和活动。花园村的首创精神,与浙江人善于“闯”、勇于“试”、敢于“冒”的文化渊源相契合,这种精神能够打开局面、包容创新,形成大场能效应。
“图强+求远”构序强动能。如果说花园村的初始动力来自穷则思变,那么其持续奋斗的动力来自远景的梦想驱动,正如邵钦祥所说:“当初刚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就是感觉自己这么穷不能让人家瞧不起。但一步一步地走过来,梦想一个一个地实现。达到一个梦想,又想着下一个新的梦想。”花园村从1996年开始就制定“五年”规划,通过长远规划引动、阶段目标实施,能够在发展中有序动态调整,控制风险,形成持续的动能。

(二)精神文明的主要来源

以花园精神为内核的精神文明来自于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弘扬和来自行为实践的理论提升。花园人不仅善于埋头做事,同样能够抬头看路,懂得沉淀、总结、反思与宣传推广,形成了花园的精神文明。
宣传主流价值观形成精神文明。在花园村党群服务中心,能看到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位伟人的雕塑以及各自的经典话语:“天下为公”“为人民服务”“发展就是硬道理”。花园村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三位伟人的敬仰,也构筑花园人的精神高地,使主流价值观深入人心。“天下为公”就是要求从花园村发展大局的利益出发,坚持“人人都是花园人”的共同理念,坚持平等、包容、开放的心态;“为人民服务”则是体现花园村党员干部的格局与追求;“发展就是硬道理”就是坚持发展共富。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精神文明。在花园村,“板凳龙”活动不仅仅是一项民俗文化活动,而是具有深远意义的集体文化活动。“板凳龙”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是由“舞龙求雨”古老的习俗延续而来。而在浙中地区,“板凳龙”背后是一个关于“奉献、牺牲与感恩”的传说,是人民感谢为百姓施雨而被玉帝剁段的蛟龙的一场祈祷。花园村有两项“板凳龙”的吉尼斯世界记录,第一次是2003年的龙身1788桥,长度约3.5公里,第二次是2009年的3500多桥,长达5.5公里的龙灯。这种需要全民参与、齐心合力的民俗活动,极富形式感与感染力,致敬的是“为民奉献”的伟大情怀,升华的是“并村并心、同心同德、共创共富”的共识,宣示着花园的富强与崛起,提升着花园村人的自信与精神,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总结反思实践感悟提升精神文明。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副会长骆友生先生谈起对邵钦祥的印象:“他给我印象很深的是两点:一是他的创业精神,二是他的奉献精神。他之所以能够成就现在的大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善于学习。”邵钦祥不仅自己善于学习,孜孜不倦地寻求最新颖的知识学问,及时拓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阅历,更加具有教育家的情怀与思维,特别关注花园人的学习成长,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学习进修制度,督促鞭策集团领导成员、职工与村民进修学习,不断充实知识。善于总结与反思,从实践中提升理论,形成了花园学习型组织,并不断积淀、吸收智慧。

(三)精神文明的价值体现

精神文明有利于价值认同。“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这在花园得到了充分印证。花园村的精神文明形成了领导的核心、组织的中心、平台的芯心,对政治制度、道路选择、价值理念产生理性的认同和情感的接受。花园人由此坚定了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形成了制度自信,并正在与科教研究机构合作强化理论自信。
精神文明有利于关系生态。花园村的精神文明给乡村社会带来秩序的和谐与稳定,这种稳定和谐就会让村民产生相对稳定和成熟的社会心理,实现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相统一。“矛盾不出村”本质上是一种高质量的关系生态,包括小花园村人与并村后花园村人,花园村本地人与外来人口,花园村与周边区域以及城市与乡村的关系生态。
精神文明有利于代际传承。物质文明会随着时间在历史长河中迭代更新,精神文明则在人类的繁衍中代际传承。花园村从先祖邵雍到园丁邵礼,到邵钦祥再到新一代的花园人,花园精神得以传承弘扬,并不断融入时代精神与时俱进,形成新的流变与形态。在城乡割裂的二元论中,乡村文明似乎成了落后、保守、土气的代名词,而花园村代表着中国大地上新生的、勃勃生机的乡村精神文明,这是破解城市“新二元”的文明密码。

二、奋斗开放为公图强

(一)艰苦奋斗经济图强

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就是发展生产力。勤奋进取精神,深深融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从一穷二白到年产值数百亿,也是一部鲜活的勤劳奋斗的历史。花园村的共富过程就是这样的勤劳进取努力奋斗的过程。从开始创业到联动发展,花园人始终没有满足过现状,产业一直在调整优化,共富和现代化都走在了前面。
邵钦祥等人带领村民办工厂、做集团,创业致富的示范引领,总能走在最前面。以服装产业为例,闯市场、购买原材料,销售半径做的越远,产业也做的越大;红木家具产业也是一样,既要采购全世界的原木材料,销售范围也是全世界的市场。图强精神在高科技产业表现的尤为突出,花园集团与中科院合作研发维生素D3,铜业建成了年产6万吨1320mm超宽幅精密铜板带项目,最宽可达1500毫米,并成为世界生产精制铜板带最宽的生产企业。在国内国外双循环大背景下,花园集团体现着自力更生、敢于竞争的产业图强精神。

(二)奉献为公集体图强

在个私经济高度发展的花园村,如果没有贡献就形不成公共的资产和福利,村集体就不容易得到认同,人们的心理距离也会拉大。然而,花园领导干部却善于付出贡献得到依存,赋能他人得到滋养,基于分享推动共创,基于分担实现共进,形成了良好的关系生态,有助于村市城演变和各项产业事业的发展。纵观发展好的村,很多村的带头人及骨干成员都有“利他无我”的理念信念、精神意识,就像花园村两委干部,不仅多年来村里的领导干部平时工作从来不拿工资,而且还都给村里捐资。这种氛围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推动着各类主体更好地为花园村发展贡献力量。

(三)开放容融文化图强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世界各国文明在同一舞台上共舞,需要有打造命运共同体的大格局。乡村发展和城乡融合过程中,同样需要有开放互联的心态,才能不断拓展规模和范围,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和社会融合共进。花园村发展过程中,也始终怀有开放包容的心态。例如,从1个村19个村,从496人到6.5万人,花园村坚持促进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的融合。对于外来人口,鼓励本村将自有住房出租给外来人口,与他们共同居住、加快融合。村里投资兴建的剧院、图书馆、医院、学校以及免费公交车等公共设施服务,外来人员与村民享受同等待遇。这都为花园村营造了融合共生的发展环境,有利于吸引外来人到花园村就业创业和生活,有利于构建经济、社会、文化的良好生态。而这种规模的扩大及影响的提升,也进一步巩固了花园村的“核心”。

三、首创专精为兴追高

追高精神体现为重视专业程度,坚持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突破,实现超越发展。“专”就是专一、专心、专注于细分市场,不好高骛远、不朝三暮四;“精”就是发扬“工匠精神”,精心制造、精心管理、打造精品。有了专精,才能不断推陈出新、做出特色,实现首创和超越,打造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花园村从小花园到大花园的发展过程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点。

(一)首创为兴思想追高

乡村振兴的目的是实现基于美好生活的充分发展和均衡发展,只有破除传统城乡二元格局,敢于首创,才能弥补现代化的弱项和短板,从而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起到引领带动作用。花园村的首创精神,体现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在经济上,花园人勇立潮头,闯出一条“以工富农,以企兴村”的花园之路;在社会方面,两次并村皆是壮举,为村庄带动周边区域实现连片发展做出了示范;文化方面,组建花园文化中心,开了农民办报纸的先河;教育方面,与浙江师范大学合作共建16年一贯制的国际化双语寄宿制学校等等。

(二)专精极致产业追高

“工匠精神”,就是生产、设计者在技艺和流程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以质量和品质赢得行业领先和消费者信赖的精神。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花园村以红木产业为载体,传统弘扬“工匠精神”,实现了文化艺术、工匠精神与传统产业的有机融合,用文化艺术为其提质、用工匠精神为其赋能,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高新产业上更加体现了专精追高的精神,引进了最先进的技术,体现了基于专业从精致到极致的花园精神。

(三)专精细致服务追高

花园村的服务产业精细化程度已经具备了城市的程度。在花园红木家具城入口的明显位置,可以看到这样两行大字:“你经营,我服务”、“你发财,我发展”。这两句看似平凡的口号,反映了花园的服务意识和理念。广大客商在花园村做经营,让他们直接得到第一次分配,基于市场的供求,让客户自己自由去选择,花园村给做服务,做好服务的同时,也促进了花园村自身的发展,并就有了价值留存。同时,服务好、发展好的结果,会让更多人在花园村增加消费,这也是对经济发展的一种促进。

四、内聚外引为民求远

(一)重信守诺信本求远

诚信与感恩是花园村内聚的精神力量。而这种感恩的精神最初生发于乡土情怀,升华于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已经超脱了对个体的回报,放大成为对国家和社会的强烈使命感。邵钦祥感恩党的领导,感恩先辈的遗传、感恩所有帮助过他的人,他心底有一股力量,要全心全意为家乡父老乡亲积善造福,要带着花园村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花园人的重信守诺,促进了企业快速发展,提升了村庄的信用。信用是无形的背书,花园人也因花园村的“信”拥有了自身的“信”,如每户村民都有不用抵押的信用授权,为花园人创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撑,也提高了花园人的自信。

(二)借智引才智本求远

乡村在技术、资金、资源、人力等方面都处于相对落后的境地,人才资源制约了乡村各领域的发展。花园村充分认识到智力资本和人才的重要性,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引进人才,运用更灵活的方式服务人才,制定更多的优惠政策留住人才。在维生素D3的研发过程中,与中科院等机构合作;在五星级酒店的运营面前,引进雷迪森大世界连锁酒店的专业运营团队;在成立东阳花园外国语学校的时候,也是与浙江师范大学联合创办,充分体现了花园村善于引智借力发展的特色。花园村制定引进高级人才落户花园村相关政策,旨在吸引、留住、培养更多高级人才。

(三)文化教育人本求远

花园村除了积极引进外部人才,还十分重视培养和孵化人才,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高级人才回村创业就业,建设省级重点幼儿园、中学和职业院校,积累人力资本。同时,基于村内产业和公共事业的发展,为双创者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目前,花园村已吸引5万多外来人口在这里创业就业,2020年该村实现营业收入610亿元,拥有个私工商户2949家,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4.2万元,接待游客370万人次。这些内外汇聚的人才,成为花园村发展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
花园村基于图强、追高、求远的精神,实现了思想的超前与行为的领先,使其在改革开放中走在前面,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走在前面,在农村现代化方面还是走在前面。从花园村开始创业到高速发展,花园人始终没有满足过现状,思路一直在与时俱进,产业一直在优化调整。在此过程中,意识和理念变成了哲学和思想、方法和行为。这条路充满摸索的艰辛与现实的骨感,却造就了浙江的花园、中国的花园以及未来走向世界的花园。

第三节  谋局建序的治理文明

精神可以转化为力量、质量和能量,继而创造财富,而财富的创造和分配,必然要面对多元主体与丰富载体的复杂关系,这就需要治理发挥调优作用。治理是在思想理念引领下,采取一系列方式方法,形成基于体制机制的组织体系的过程,实践中可以形成治理文明,即文化文明、价值文明、制度文明、行为文明和器物文明等。治理主要是靠局位序构实现的,局要统筹、位要协同、序要创构,基于局位序的融合匹配、集成创造,花园村构建了关系治理生态。

一、治理文明系统认识

(一)治理的内涵和规律

“治”是针对带头人、群体、集体、团队而言,有国家角度自上而下的,也有基层角度自下而上的;“理”是理顺,包括长远目标阶段化、阶段目标眼前化。治理是低能级、低秩序变成高能级、高秩序的过程,核心是对权力行使过程的治理,对内减熵赋能增效,对外创新发展增值。治理需要解决信息对称问题,因此需要有公平、公正、公开的过程和手段。
根据“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治理是个人和制度、公共和私营部门管理其共同事务的各种方法的综合。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中,冲突或多元利益能够相互调适并能采取合作行动,既包括正式的制度安排也包括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在各治理主体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特色及在国际体系中的不同地位,体现出三种不同的模式:一是国家中心治理模式。即以主权国家为主要治理主体的治理模式。二是有限领域治理模式。即以国际组织为主要治理主体的治理模式。三是网络治理模式。即以非政府组织为主要治理主体的治理模式。
治理的核心是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对立统一关系的有机把握。逻辑智库专家经过深入研究探讨,提出治理的本质,在于对局、位、序的把握。唯有善谋局、精把位、优建序,方能实现善治。谋局,是对时空的把握,需要基于智慧找到路径;把位,是用微观机制对接宏观体制,需要基于生命确定角色;建序,是基于组织治理的方法体系,可以通过生态提高效率(见图8-2)。“局-位-序-构”是每个组织都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是具有普适性的逻辑机理。
花园村发展过程中,领导集体始终具有清醒的头脑和机敏的眼光,善于抓取转瞬即逝的关键机遇,善于构建科学有效的治理体系。归结起来,他们是做到了善谋局、精把位、优建序,实现了组织层面的协同、匹配、集成、融合和可持续的“五位一体”,还将在智能智慧数据数字等现代化手段的支撑下实现“多元E体”,这是我国所有村庄领导干部和组织集体都需要具有的格局和智慧。
花园村领导集体善于思考大局、把握全局,这是谋局的大智慧。花园村基于“一分五统六融合”,实现了集体、集团和集群各自定位清晰,党员、干部、社会力量各司其职,村庄、企业管理现代科学,这是把位的精准度。花园村通过接通、转化和践行,不断跨界、超越,形成顺向的、逆向的双螺旋,进而实现良性循环,形成领导生态、组织生态、思想生态等若干个生态的叠加,实现了小花园、大花园直至未来的泛花园的追高、求远和图强,这是构序的体系化。
 
 
 
 
 
 
 
 
 
 
8-2 “局--序-”关系治理模型

(二)乡村治理关键要项

治理离不开组织,组织需要有领导和队伍。没有组织的领导和队伍不能“顶天”也不能“立地”,没有制度和治理保障的组织缺少“生命”、不能“活化”。体制机制和制度相配合规范治理依据。体制是宏观的,对接国家政策要求;机制是微观的,对接具体治理目标;制度和治理都是手段,制度偏硬、治理偏软,在制度的制定与落实中,在治理的有效实施中,体制机制得以更好实现。
乡村治理的对象,主要是土地、人和资本三个层面。土地是乡村最重要的资源,包括集体土地和家庭土地,是乡村发展的空间载体;人是乡村最核心的主体,属于社会层面,只有人充分发展成为人才,通过劳动创造价值,乡村才能有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支撑;资本是可以创造价值的价值,体现为科技、数字、信息、人才等多种形式,属于经济层面,一旦有了资本,便可以更好地与外部对接要素,也可以在更大范围对接市场和新的资本。
在小花园阶段,花园村主要是个体做创业摸索和发展带动,将资源用集体的方式进行聚集和集体化,聚集的资源进行价值化和资产化,进而实现市场化;大花园阶段,集团经济实力增强,集体回归到做保障的角色,为集团的发展保驾护航,也为个私经济的发展提供平台和舞台;到了泛花园阶段,花园村将基于平台与网络、文明与智慧实现新集体和村市城的进一步成熟发展,实现更高能级、更大范围的生态化。从各个角度获得全球的社会资本,通过“劳人才”形成智力资本,进而汇聚和提升金融资本,最终形成生态资本(见图8-3)。
 
图8-3 花园村“土地-人-资本”治理模型

(三)花园村的治理文明

2017年7月18日,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对花园村“最多跑一次”改革作出批示,指出值得总结和在基层借鉴。2017年5月、7月、8月和9月,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袁家军也先后四次批示要总结“花园村经验”,指出:花园村农村治理经验和做法具有典型意义。积极打造“枫桥经验”花园升级版,实现矛盾不上交、纠纷不出村、村民零上访、办事不出村。
花园村的治理,是对枫桥模式的继承和发展,花园村也做到了坚持党的领导和充分发动群众,同时还促进了德治、自治、法治的融合,补充了智治的支撑。总结而言,花园村在实践中形成了“131融治模式”,即:以党建为引领,坚持德治、自治、法治有机结合,用智能智慧手段全面贯穿和支撑的治理体系。这种治理模式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实践中可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秩序,促进发展规模的扩大、工作效率的提高和行为效能的提升(见图8-4)。
 
 
 
 
 
 
 
 
 
 
 
8-4 花园村131”融治模型图
花园村治理实践的成功,得益于花园精神的驱动、领路人的带动、组织团队的行动以及宣传、教育的推动,最终形成了和谐的关系生态,实现了生命的被尊重及全面充分发展。在此过程中,沉积了丰富的治理理念、方法和成果,比如:科学有序的空间布局、功能多元的建筑设施等是器物文明的体现,各种学习方式、工作流程、服务方法等是行为文明的体现,“一分五统六融合”等规则以及系列管理措施是制度文明的体现,如此种种,举不胜举。可以说,花园村的治理文明,已经融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说到底,花园村治理文明是基于对局、位、序、构的深入认识和灵活把握,通过“131融治”的结构模式和具体路径,作用于其村市城演变的整个历史过程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各个主体、客体和对象,最终形成的先进的思想理念、科学的方式方法、高效的组织治理、良好的关系生态。

二、党建引领明方向

党建引领,即在坚持党的领导前提下,实现“党建+”与各项工作的有机结合。在我国,治理体系是由众多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核心是党的领导。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党建引领与治理深度融合。党建与治理不能是“两张皮”,关键是要融合与创新,加快精细化、精准化、网格化、智能化管理,切实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落到实处。那么,花园村是如何树立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又是如何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呢?

(一)组织创新奠定党建基底

党建需要基于党组织,党组织需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通常情况下,按照党员人数及所在地、所在单位设置党支部,是党组织设置的一般原则。在花园村,党员们的所在地、所在单位随着两次并村、工作变化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设置党组织,对于党建工作至关重要。
小花园阶段,花园村只有一个党支部;第一次并村过程中,为了平衡新旧组织和党员,花园村基于“一分五统”重新设置了4个支部;第二次并村过程中,又将9个村党支部打乱,成员分插在原4个支部里,同时增设2个支部,既促进了并村后的融合,也避免了新旧党员的矛盾。2020年,花园村新设了花园“两新”党委,成立了花园集团机关党委、花园生物公司党委、花园外国语学校党委,有利于发挥党员在产业发展和公共事业进步方面的积极作用。这些组织创新的举措,有利于凝聚党员力量、发挥党员作用,体现了党建过程中的谋局、统筹、把位、创构和建序,有利于巩固和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领导带头做好核心引领

党建立得住,关键要看党支部。支部强不强,主要还看“领头羊”。党组织需要以少部分灵魂人物为核心,不管是中央还是县、镇、村,都是如此。对于花园村来说,这些人显然就是邵钦祥书记及其他几位主要领导干部。
他们身上有一种“天下为公”的使命意识,他们带着广大村民创业实现脱贫致富,一村并九村再并九村,带着新加入的18个村和数千个体工商户实现共同富裕。这源于始终具有天下为公的使命意识。邵钦祥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有两句话让很多人耳熟能详,一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一生的追求,带领村民共同富裕是我一生的愿望。”,还有一句是“一村富不算富,村村富才是富。”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使命感,花园村领导班子切切实实做到了融入群众、融入时代,带领广大村民创造了花园村的“巨变之奇”。
小花园阶段,他们以企业家的清醒头脑和机敏眼光,抓取机遇带领村民办工厂,为共富奠定了物质基础,为集体凝聚了核心力量;到了大花园阶段,随着区域规模的扩大、人口数量的增加、产业链条的延伸、公共服务的多元,他们的全局思维,将党的组织领导、市场的经济规律、社会的和谐进步有机结合,推动了区域的全面发展。以后发展到泛花园阶段,人的全面充分发展至关重要,那么基于人力资本的系统培育,则需要邵钦祥等领导干部具有教育家的思维。
推而广之,我国乡村的发展,初期阶段都是需要通过发展经济增加财富积累,这时更需要党组织带头人具有“企业家”的思维,能够带领党员群众创业致富;当发展到融合阶段,就需要党组织书记有思想、善于统筹,像“思想家”一样能够创新构建各种体制机制;再到多元共生的发展阶段,则需要带头人具备“教育家”的素养,不仅能实现各领域的层级打通、横向打通、内外打通,还能形成基于人才发展的教育生态,进而形成生命的生态。企业家思维推动产业经济发展,思想家思维构建和谐社会,教育家思维关注生命生态。

(三)党员争优做好示范带动

巩固党的领导,不在于党员的数量多不多,而是在于的质量高不高,能量大不大,影响好不好。花园村党委和集团党委坚持每月培训、每年大讨论等制度,党员专心致志以敬其业,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既彰显了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也为花园积累了正能量,为群众提供了身边可学可跟的榜样。
在花园村,党员半月一次的“党员学习制度”、一月一次的“民主生活会”从不间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使广大村民学有方向、做有榜样。花园村组织生活会上,除了学习时事政策外,党员们的中心话题是如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如何改变村容村貌,如何美化生活环境。支部会的记录本上记载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决策:拓宽花园村至南马镇的水泥道路、兴建影剧院、打深井安装自来水、购置安装发电机组、改造用电线路……这都是党员以村庄发展为己任,努力推动花园村前行的现实成果。在党员的示范带动下,全村一直无违章建房、无学龄儿童辍学、无超计划生育、无盗窃、无赌博、无封建迷信活动。
一直以来,花园村党委始终坚持党员干部带头,坚决实行“奉献、公正、公平、公开”的办事原则。例如,在并村后的大会上,支部向全体党员干部提出了要求:“建设新农村,要牺牲一代人的个人利益,要辛苦一代人。”“要求群众做到的,党员干部先做到;困难的事,党员带头做到;有利益的事,群众先享受。让中国梦里的花园村更加美丽、富裕、和谐。”
花园村党员的“两带头”,是带头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完成各项任务,带头致富奔小康。1993年,花园村邀请专家对村庄重新勘察设计,根据规划实施旧村改造工程。旧村改造牵涉到旧房产权、邻里关系等复杂因素,工作难度较大。村里的党员干部先拆自家的房子,再挨家挨户上门做拆建户的思想工作,结果仅花了一年时间,全村旧房全部拆除,村民都住上了规划整齐、宽敞舒适的别墅楼。在花园办厂创业过程中,也是党员率先走在前面,先富带后富带动了发展。

(四)群团伴生做好辅助支持

这里所说的群团,既包括团委、妇联、民兵组织,也包括新乡贤、社会组织。党组织带领党员群众创业干事的过程中,离不开群团组织的支撑,他们从不从角度融入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充分激发了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巨大创造力,有力保障了党的工作传导迅速、落到实处。正是这样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彼此协同,才构建了花园村多维度、全方位的管理服务体系。
花园村党组织充分重视发挥团委、妇联、民兵等传统群团组织的职能作用,不断增强群团工作、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巨大创造力,积极引导群团组织成员爱岗敬业、建功立业,使群团组织成为与群众挨得最近、感受群众“冷暖”最敏感、群众最贴心的“娘家人”。
花园村的老年协会、志愿者协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很好地弥补了集体的力量,成为党组织与群众间的一座座桥梁,推动了很多关键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2004年并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排全村700多名老人来原花园村参观,老花园村的成就令老人们赞叹不已,让他们感受到了做个花园人真幸福。2017年3月第二次并村时,花园村再次组织召开了新并入9个村老年协会成员大会,并组织1000多名老年人游览了花园村各景点并听取介绍。老人是原来旧村具有威望的人,他们的观念改变也应该是最难的,但恰恰是通过这样的组织化行为,最先让他们看到不同、做出改变,对并村等决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作为一种“软约束”与“软治理”,花园村的乡贤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是基层群众的无形指引、潜在规范,是引导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也是社会道德约束的有力标尺。花园村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同时,吸引和凝聚各方面的成功人士返乡,共同建设美丽花园。

三、三治结合促融通

“三治”即德治、自治和法治。德治讲“情”、自治讲“理”、法治讲“法”,三者有机结合,从情、理、法的角度交互作用,共同推动乡村融治的实现。基于此,花园村构建了有效的机制与方法,形成了丰富的理念和经验,实现了40年“矛盾不上交、纠纷不出村、选举不拉票、村民零上访”的善治成效。

(一)懂人心重人本坚持德治

德治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安而向善、重视集体,更利于形成善治局面。
德治的关键在于懂得用好人之常“情”,情源于“心”、心起于“性”,所以人性、人心是其关键。人性生而有之,不易改变,但可以被影响;人心是场景化的人性,可以通过外部作用使之改变。要做好德治,需要抓住本质,基于人性、作用于人心,求解出人本,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见图8-5)。
 
 
 
 
 
 
 
 
 
图8-5 “人性-人心-人本-人发”逻辑关系模型
花园村集体把资金资源投到教育条件、党建场馆、文体设施等软硬件方面,在把物质财富通过分配过程转化成了精神财富,这也是解决社会层面公共、共享和长远问题的有效途径,体现了基于人性、影响人心、提升人本,促进花园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共富和谐、现代美丽的花园村发展。
同时,花园村还从人们最为关注的出生来源、精神寄托、后事归宿等方面统筹规划、悉心安排,得到了群众的认可,汇聚的人民的力量。例如:
并村保留村庄根脉。花园村两次并村形成新花园,那么原来的村是不是就没有了呢?不是的。比如,花园村新建社区的名字是用原来的村名命名的,这样村民感觉生活在原来的“村”里;新建的五星级酒店雷迪森大世界里包厢的名字,也是用了原来的各村村名,细节传承的是集体记忆,留存的是心理归属。
庙堂统一融合文旅祠堂寺庙是传统乡村的精神场所和交流空间。花园村并村之前,每个村也都有自己的村庙,包括神仙庙、家庙、土地庙等,有的村甚至多达十几个。并村以后,花园村在吉祥湖边的核心位置建设了一座寺庙——南山寺。南山寺全木结构建造,各层材料不同的壁画,也体现了不同元素的有机融合。就是这座寺庙,统归了各村各类分散的小村庙,促进了不同村人、内外人在花园村的大融合,并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文化旅游景点。
公墓建设移风易俗。乡村城镇化过程,墓葬移风易俗是文明治理的重要部分。花园村并村过程中,面对土地整治,如何安排墓地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第二次并村时,花园村做了公墓规划,在村北拿出了一片整齐的土地建设花园村公墓,就像花园村的小区一样,每块墓地的大小也是相同,所有村民,不管新村、旧村都是同等待遇。花园村对墓地的安排方式,让村民老去有归路,少了后顾之忧。
花园村用德治促进人性向善、人心汇聚,形成巨大的能量,又与外在能量和能力结合,形成了高质量、大能量、强力量。用思想的生态武装人,将组织的生态变成战斗力,基于关系的生态发挥每个人的价值和作用,使有生命力的生态花园得以健康持续发展,这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

(二)保权利讲义务优化自治

自治是基层除了受国家、政府或上级单位领导外,对自身事务行使一定的权力,是在规律规定的框架下,民主决定权力的来源并行使的过程。在我国,基层自治体现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和路径,实践中还需结合各地方的实际场景进行创新和演化。
在花园村,自治突出体现“理”,保障权力、履行义务、各司其职、和谐共进,做到了分得清、融得深、创得高。这一点,突出体现在花园村的“一分五统六融合”。“分”是分得清,从关系上先梳理清楚,体现了对权属的尊重,可以让个体更好的参与市场竞争,实现自身价值;“统”是产生整体效应,解决结构统一的问题,体现了对均衡的兼顾,利于消除矛盾,实现物理层面的“组合”;“融合”是面向发展、面向未来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对目标的追求,能够彼此互相渗透并得到额外的回报,实现化学层面的“一体”(见图8-6)。
图8-6 “一分五统六融合”的逻辑模型
 
 
花园村的分、统、融,不仅应用在并村过程中,也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包括前文所述新集体的“三集”。
集群是个私经济的聚合,体现了“尊重权属分得清”。花园村通过产业发展给个体工商户们搭建了发展平台、增加了就业创业机会。比如建设红木家具市场、木材市场等,可以让本村老百姓去发展企业,也吸引了外面的人来办企业经商,一批具有职业精神的能人基于共同的职业,扎堆做交流和交换,赢得认同和发展,最后获得分享和分配,对个私经济的支持,让花园有了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集体是村民共有的组织,体现了“兼顾均衡融得深”。花园村犹如一条“龙”,在实践中舞起来需要不断增大频率、调优结构、形成生态。花园村集体的发展,不是来自于传统方式上的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产生价值,而是先靠领导干部带动能人讲奉献捐资建集体,然后通过壮大了的集团反哺集体,最后实现自发展并滋养集团,保障了均衡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集团是奋斗图强的龙头,体现了“目标协同高”。花园村产业要适应市场发展形势,并带领群众实现共同富裕和现代化,需要集团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因此,花园集团和相关企业在逐渐走向高新的过程中,目标明晰、借力引智,依赖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的聚集和配置,促进价值的转化、交换、发现、创造、分配和循环,实现了追高、求远、图强的创新发展。
就这样,花园村集体做引领保障方向,集团做龙头发展经济,集群有平台为个体提供舞台和机会,使得独立有活力、分开有多元、联合做大事,集体、集团和集群各司其职、有机结合,形成了良好的关系基底。因此,“一分五统六融合”是花园村自治的精髓所在,对乡村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具有借鉴意义。
同时,花园村还自创了很多特色理念和土方法优化自治。比如,随着花园村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大量外来人员涌入花园村创业和生活。面对瞬间增多的劳动纠纷,花园村作了硬性规定:党员干部与村民闹矛盾,首先受到处理的是党员干部;村民与外来人员起争执,首先受到批评的是村民。这个规定,让村民基于“主人”站位提升了处事格局,让外来人因为被格外“照顾”有了向心归属。

(三)畅通细规则强化法治

乡村振兴、法治同行。花园村在构建乡村公共法律服务网络、提供多元化法律服务、建设法治文化等方面都体现了文明化、现代化的意识。花园村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是多功能、全方位的“基层村级派出所”,依法维护社会治安、执行巡逻任务、调解矛盾纠纷、处置突发事件,工作基本覆盖全村所有的矛盾纠纷协调化解范畴。花园村在矛盾纠纷的处理上非常重视速度和落实。如遇突发事件,村巡逻队确保在接到求助电话后5分钟内赶到现场处置。对矛盾纠纷的处理,还有回访制度,监督落实。花园村明确规定,治安小组3天内解决不了的,交给法律事务部解决。法律事务部15天内解决不了的,移交出村,由国家公检法部门解决。花园村的法律事务部是 “基层村级法院”,负责争议纠纷案件的处理,制定了从受理、调处到归档的一整套规范流程。村政法大楼、法治文化广场、红木家具市场、露天舞池、吉祥湖畔……随处可见法治雕塑、法治长廊、法治名言警句、古今中外法治历史等法治元素,村民在这样的氛围中感受着法治文化。

四、智治支撑增效能

现代社会的治理需要插上智能智慧的“翅膀”。 智慧治理作为一项时代命题,突破了单纯科技层面的创新,得到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面的驱动,最终形成更具包容开放、透明服务、责任高效的社会。花园村也高度重视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的应用,在智慧手段的支撑下,治理效能得到了全面提升。

(一)基于治理推进智慧党建

优化流程改进党建效果。花园村利用智能软件,根据各级党组织的需要,设置党建工作流程,为党务工作人员提供辅助,如“三会一课”工作的开展、如何发展党员、民主评议流程、评议结果公示等。党务人员利用平台设计工作环节,并根据工作流程的反馈,做出科学调整,以改进党建工作效果。
实时同步提高党建效率。在智慧党建平台的支持下,花园村党员、党务工作者只需要下载APP,就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办公,如党员通过登录平台,可以完善党员档案、报名参加党建活动、进行党员间的交流互动等,并保证信息在手机、电脑上的同步更新。如党员量化考核中,及时组织在线学习、考试,推送知识库,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时更新,大大提高了党建工作效率。
活用信息优化党员服务。智慧平台本身就是信息技术与党建工作相融合的产物,在党务工作中,花园村党组织对信息数据的收集与利用打破了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不仅能及时而全面地掌握党建资讯,还能够创新服务模式,如在线交纳党费、在线申请困难党员救助、在线办理党组织关系转入、在线开会与培训等,便利了党员管理与服务,提升了管理服务的效率和效能。

(二)基于平台开展智慧服务

信息互联提高工作效率。花园村高度重视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应用。从21世纪初就步入信息化、网络化新时代。2020年,花园村启动智慧乡村建设,致力于打通各端数据,便于高效管理。泛花园阶段,将实现网络化与数字化、平台化与智能化、智慧化与生命化。基于“芯心”的服务力为主,兼有影响力和创新力,将基于新集体形成思想政治生态、网络平台生态、生命文化生态。
功能互补提高服务水平。生态位的核心是绝大部分人都有人力资本、有社会影响,绝大部分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组织,让环境适合不同类型、不同能级的人。花园村构建了多元互补的服务平台,对人才进行合理匹配,对制度和治理做动态协同。因为有这种机制,所以村民愿意把人财物给到集体,平台协同、舞台匹配,形成功能集成,最后是理念的融合、行为的同步。
多方联动提高监管能力。花园村的治理是基于契约和规则的逆熵化过程,其集体在自律上、能量上、能级上和能力上都比较高,花园村解决了将狼群中每个人的需求变成一个均衡的契约,变成一个心理契约和行为契约,来约束自己和他人。基于此,在确定和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这种规则不断得以传播,形成了既能把自己事做好、又能把相互事做好的自律互促、多元共治的局面。

(三)基于数字提升智慧资本

数字化改革是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把数字化、一体化、现代化贯穿到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各方面。智能智慧将越来越多被应用,空间、心理、社会等距离会越来越小,沟通的成本降低、工作效率提高,统筹协同匹配更加容易,省下来的时间和人力、物力、财力就可以做公共的事、未来的事、世界的事。数字也是生产力,需要通过工具数字化、分析数字化和流程数字化实现。随着花园土地和资本要素的增多,花园村的创新力、服务力、影响力还会更大,通过数字化改革更高效用好土地等资源,用好科技信息等资本,呈现基于生命与生态的高能量。
花园村通过党建引领下三治融合、智治增效,实现了每个场景下局位序的构建和优化。在此过程中沉淀的治理文明,是花园村宝贵的财富,也是为乡村发展做出的有益探索,值得深入解读和学习共创。

第四节  开放共享的文明学创

站在人类文明的宏大时空尺度上,花园村的文明经验或许沧海一粟。但有意思的是,宏大的文明历史又是无数个微观的细胞构成,而其中一部分来自基层的、先行的引领者又能产生巨大的示范和扩散效应,推动了更多主体的跟随与涌现,驱动制度的创新和机制的改革,甚至推进文明的创新、融合和进步。在此过程中,需要坚持开放共享的理念,推动融合共创的实践。
花园文明是可学习、可推广、可输出的,可以成为沉浸式的、探究式的教育、学习、体验、参与、研究、实践、创新、创业的学创平台和教育营地,汇聚更多人力智力资本,创造更多文明价值,实现更大范围、更高等级的共建、共创、共享,用教育实现代际传承,用文化实现传承的创新,用文明实现创新的传承,促进花园文化旅游休闲教育会展等新业态的发展,实现花园的持续迭代创新,走向下一个四十年,甚至更远。同时联动更多主体,构建更大更多元的生态。

一、以“新集体”为特色的文明学创

(一)在文化节庆活动中学创“新集体”文化

赋予花园村“板凳龙”等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在集体组织协作的体验中国文化巨大的潜在价值,传递社会资本的价值能量。以“新集体”为主题,通过影视传媒、新媒体传播等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一系列文化挖掘与传播,重温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复述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集体记忆,实现传统文化传承的创新和创新的传承,使花园村精神成为传承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岩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共产党“新集体”文化的精神堡垒和文化地标。

(二)在名村党建考察中学创“新集体”治理

依托“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村官培训基地”“党员干部红色教育基地”“金华市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全国新农村建设A级学习考察点”等荣誉与品牌,丰富花园村名村党建考察游的教育研修研学功能,发挥花园大学作用,开展一系列党建主题与“新集体”治理的培训,体会中国改革红利,学习超前的思想理念、现代的方式方法、科学的组织治理。为各级各地政府及村镇的领导打造“新集体”领导团队与治理创新的学创平台。组织开展各类“新集体”治理的学术研究、案例分析,开发智库研究功能。

(三)在花园共富体验中学创“新集体”精神

依托村史馆、博物馆、文化广场、花园传统民居等文化场所,感受花园四十年巨变之奇的震撼,体验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集体记忆,体会浙江精神的内涵与迁徙族群的“抱团奋斗”文化,体验集体主义视角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互动。 

二、以“工匠精神”为主的组织学创

(一)在产教融合平台中学创“工匠精神”的代际传承

充分利用东阳木雕之乡、建筑之乡、教育之乡的资源,依托“花园红木全产业链集群+花园中学+花园大学”,打造红木产业产教融合创新示范区,发挥花园集团产教融合型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通过“双导师”的方式推动教育供给侧的改革,将红木产业各环节行业标准体系与花园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深度融合,实现花园“要培养年轻人,坚定不移地把红木工艺传承下去”的教育理想,促进花园红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在多匠演化升级中学创“工匠精神”的传承创新

依托花园已经聚集的万名工匠资源,结合时代需求,以创新的视角将工匠精神与现代企业相融合,通过学创活动将“工匠精神”具体化、社会化、制度化,聚集行业领袖“巨匠”,以大视野大格局引领行业创新、开辟产业蓝海;孵化具有超越常规的创新思维与创业精神的“创匠”;打造具有高度的团队合作精神开展协同创新的“团匠”,推动花园红木产业平台化创新、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产业链纵深化相互叠加融合。

(三)在文旅融合研修中学创“工匠精神”的创新传承

提升花园已有的红木产业购物休闲旅游的文化品质与学创功能,借助红木长廊等鲜活的、可体验的场景,进行职业精神与产业文化的宣传。未来可以花园为龙头,带动区域及其他强村名村组成“乡村振兴+工匠精神”的研修学创联盟和营地联盟,在全社会着力培育面向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发展战略,以及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意识,实现“工匠精神”的创新型传承。

三、以“新场景”为载体的平台学创

(一)依托“乡村振兴+数字经济”开展学创

借助花园村举办全国“村长论坛”的契机,开展智慧会务场景,将“乡村振兴+数字经济”研究院作为学创共享的平台搭建者,开展会议论坛,建立智库,组织研学研创,为智慧智能技术企业提供新产品新技术发布、应用场景实验示范、会展交流、客户培训等综合服务。

(二)依托“智慧智能+文旅教育”开展学创

花园村作为全国首个“村域小城市”试点,作为全国村庄的排头兵和领跑者,已经在治理文明+互联网文明方面做出了探索,可以通过搭建文旅学创平台,联结更多的乡村共同探索互联网时代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以及随之带来的一系列文明深度嬗变。将智慧智能技术应用于“乡村振兴+工匠精神”的研修学创联盟和营地联盟等文旅教育场景,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体验教育,开发课程,传播文化,开展深度体验式的学创活动。

(三)依托“智慧智能+社区治理”开展学创

结合“村域小城市”试点,聚焦小城镇和乡村特色的智慧社区、智慧生活、智慧养老、智慧治理等新场景,开展研发创业大赛等系列活动,探索构建乡村振兴领域的社会治理数据中心及大数据分析能力,为乡村振兴数据赋能搭建学创共享的平台,促进“制度重塑”与“数字赋能”形成双轮驱动,推动着治理体系改革。

四、富美康为目标的生态学创

(一)结合休闲度假体验开展“富美康”深度游学

花园之美主要体现在九个方面:村域布局规划美、清洁卫生环境美、绿水蓝天生态美;融智和心思想美、追高求远精神美、重劳尊教文化美;经济富裕生活美、产城融合工作美、景区共享宵闲美。花园之康主要体现在十二个方面,包括:设施配套宜康,村域环境宜康,村城生态宜康;食物营养利康,锻炼身体利康,医疗保障利康;文化教育助康,社会心理助康,思想精神助康;经济富裕健康,生活美好健康,文明融治健康。基于花园村“九美十二康”的“新生活”场景,可以开展生态文明学创。基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现实需求,结合各类休闲文旅、健康养生项目,推出“富美康”的深度体验游,激活人们对生态文明的思考与重视。同时,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营造崇尚身心灵全面健康的美好生活导向与氛围。

(二)基于规划设计人才推动“富美康”研究创设

花园村基于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驱动,形成了“村筑城→村变城←村融城”的融合模式,实现了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有机融合,构建了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体现了社区宜居、街区宜商、厂区宜产、园区宜业、城区宜管、院区宜康、校区宜教、馆区宜文、景区宜游的高质量规划设计。通过“逻辑智慧+花园村”的共同梳理,研究新型城镇化中美丽健康乡村、城镇的基本特征和指标要项,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规划设计人才培训与研修,培育一批高质量规划设计人才,促进专业人才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国城乡一体的规划、设计和营造提供顶层设计服务。

(三)通过名村名镇联动促进“富美康”共建共享

联动全国有基础、有条件、有共识的村镇,以及提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软硬件支撑或服务的各类企业、项目,形成“富美康”乡村振兴案例的资源池,共同打造学创研修的联合体、共同体,共同构建基于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生活生态,人人可以精彩绽放的生命生态。

本章小结

本章是“跳出花园看花园,站在未来看花园”,站在文明的内涵与规律、传承与创新角度解读花园村的文明特色,重点解读了精神文明和治理文明的形成路径,并提出了可以开展文明学创的角度和方法。花园村基于党的领导下,基于追高、求远、图强的精神驱动,通过谋局、把位、建序、创构中实现了共同富裕和现代美丽,在乡村振兴中已经走在了前面,可以承担其更大的责任和使命,立足全国、放眼世界,在更大的文明格局中,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从花园学创着手,推动共研、共学、共创、共享。未来,我们村村可以是花园、人人可以是花园,融入花园的关系治理、组织体系、获得模式,带走花园精神意识、思想理念、发展哲学,学创花园的机制机理、方式方法、价值逻辑,让更多村实现共同富裕和现代化智慧化,让更多人过上更加健康美好的新生活,让更多区域进入思想理念先进、方式方法科学、组织治理有效、生活健康美好的新生态。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