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强芳走遍祖国】正定

2021-04-20 15:23 天下口碑数据库  主页 > 走全球 > 强芳走全球 >

打印 放大 缩小






























正定概况
 
正定县(正定新区)辖8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74个行政村,面积486平方公里,人口51.7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正定历史源远流长,有1600多年的建城史。自北魏至清末1500多年间,是郡、州、路、府治所。“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有国保10处、省保5处、县保23处,馆藏文物7672件,有“古建艺术宝库”美称。
正定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源地、实践地、启航地。习近平总书记1983年—1985年任正定县委书记、县武装部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对正定知之深、爱之切。总书记离开正定后先后六次回正定视察,多次对正定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批示指示、指明方向。全县人民对总书记衷心爱戴、忠诚拥护。
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倾注了极大心血和深厚情感,为正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他政治坚定,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明朗;党性坚强,力促中央政策落实;思想解放,主张“拆掉围墙,八面来风”,构建开放型经济格局;锐意改革,开全省“大包干”先河,为正定发展破局开路;立足长远,制定县域发展规划;富有战略眼光,确定“半城郊型”经济、“旅游兴县”、“工业兴县”、“科技兴县”等发展路子;为减轻农民负担,亲自进京赴省调减粮食征购;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招揽人才,出台“人才九条”;传承历史文化,保护文物古建;加强党的建设,出台“六项规定”;他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体察民情,骑单车走遍了全县乡村;做了许多打基础、管长远的大事、要事和群众广为传颂的好事、实事,留下了实实在在的、人民群众满意的政绩,充分体现了他的为民情怀、改革思维、创新精神、开放意识、务实作风和责任担当,彰显着他对执政为民的深入思考和实践,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工作成果,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和动力源泉。
2013年8月24日,习总书记对正定古城保护作出重要批示,省、市、县和国家、省文物局、旅游局认真落实总书记指示,启动了古城保护风貌恢复提升规划工作。2017年1月,总书记亲自审阅了《正定县(正定新区)总体规划及古城风貌恢复提升规划与实施》,24项古城保护工程全部高质量完工并通过验收,受到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通报表彰,古城风貌有效恢复,“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已成为现实。
2017年9月,成功承办首届石家庄市旅发大会;2018年2月,成功承办全国厕所革命工作现场会;2018年3月,成功承办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2018年7月,荣获省级洁净城市。2019年7月,入选2019(首届)中国文化百强县。2019年10月,成功承办第四届河北省旅发大会;2019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在正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致贺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彰。2017年11月,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县城;2020年1月,被国家住建部正式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2020年7月,被国家爱卫办正式命名为国家卫生县城;2020年8月,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县,“四城”同创圆满完成。
2019年,全部财政收入完成51.9亿元,增长20.8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7.4亿元,增长2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62元,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10元,增长9.6%。2020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46.2亿元,增长4.2%,增速全市第二;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09亿元,增长449.2%,增速全市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增速全市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5.02亿元,增速全市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7139元,增长2.2%,增速全市第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9780元,增长3.6%,增速全市第六。今年上半年民生支出41.3亿元,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明显提升。先后荣获“十大中国旅游影响力旅游县区”等149项国家级、省级荣誉。产业结构合理,现代农业、旅游、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健康、商贸物流、体育、文化创意等产业快速发展。县内有正定国际机场、高铁、动车,京珠、京昆、石黄高速公路,交通发达。有承载文化、体育、教育、医疗、现代服务业、金融、会展、科技创新集聚功能的正定新区;综合口岸功能齐全的石家庄综合保税区;以新兴产业为主的高新区;承载省会群众饮用水的一级水源生态保护区;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
红楼文化经典
 
荣国府是根据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严格设计和建造的一座具有明清风格的仿古建筑群,分荣国府、宁荣街两大部分。整个工程于1984年12月破土动工,1986年7月竣工。
荣国府按照《红楼梦》中所描绘的“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的格局建造,占地面积2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有房间212间,游廊102间。整个府邸分中、东、西三路,各路均为明清五进四合院式。府的中路为贾政公务院,采用庄重的宫延式彩绘;西路前为贾母院,后为王熙凤院;东、西两路为内宅院,采用了明快的苏式彩绘。室内落地花罩典雅气派,明清式家具精美华贵,再加上1600多件古玩、字画,再现了“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翰墨之族”的富丽堂皇。府内西侧怡园内四季花亭古香古色,小桥迂回山水齐备,如一座小巧别致的苏州园林。后围房内新增设了《红楼梦诗词绘画、刻石展》,邀请了启功、张爱萍、黄琦、欧阳中石等二百余位著名书法家挥毫泼墨。其中部分为黄华、廖汉生、王首道、王任重等到国家领导人题词。
宁荣街是一条再现康乾盛世景象的仿古街道,参照乾隆南巡图设计,总长200米,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共有房屋120间,房屋错落有致,街上旗幌招展,牌匾齐全,再现了康乾盛世的原貌。
荣国府落成后,三十六集电视剧《红楼梦》在此拍摄了近两个月,共录制了2000多个镜头,其中的重场院戏“元妃省亲”“秦可卿出殡”都是在这里完成的。此后又拍摄了《雪山飞狐》、《古城黎明》、《东方商人》、《牛子厚与富连成》等170多部电视剧。因此,荣国府也被被誉为中国的“好莱坞”。1991年荣国府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基本建设先进工程,1995年由正定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冯素琴 吴军 杜平)
元曲创生中心
   
 
正定,古称真定。西依太行,北枕恒岳,南跨滹沱,自古为燕晋咽喉,更为京城屏障。
元曲与汉赋、唐诗、宋词并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元杂剧早期重要的创作中心和演出中心正是正定。由于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正定成为元大都以南的第一名城,元代的诗人陈孚这样赞叹:“千里桑麻绿荫城,万家灯火管弦清。”
公元1232年,30岁的史天泽作为蒙古灭金的汉族元帅,攻破了金朝都城南京开封。金哀宗弃城而逃。身为金朝枢密院判官的白华无奈留下家人,跟随哀宗渡河北上。在这场战争中,白华6岁的儿子白朴和姐姐失去了慈爱的母亲,多亏父亲的好友元好问把姐弟俩收留。
白华在金朝灭亡后,投奔到了驻守正定的史天泽门下并落籍。在白朴11岁的那年,元好问带着白朴姐弟路经正定见到了失散多年的白华,姐弟二人幸运地又回到了父亲身边。
元好问闲暇时会创作一些散曲,成为元曲的早期启蒙者之一。当时正定的最高统治者史天泽,不仅钟爱元杂剧,而且还亲自填词作曲。白朴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慢慢长大。一个元曲的作家群体活跃在正定城中。
成年之后,白朴游历于元大都等地,结识了关汉卿等一批杂剧名家,并与著名杂剧演员天然秀及其他歌妓、乐工成为朋友,开始投入元杂剧创作,表现出杰出的才气。元世祖中统二年4月,忽必烈命各路宣抚使推荐有文学才能的青年入朝为官,此时已成为中书左丞相的史天泽,亲自推荐了36岁的白朴。但蒙古军队血腥的杀戳场面在白朴幼年留下了难以平复的创伤,他谢绝了史天泽的推荐,选择了弃家南游,病逝后遗骨不远千里从金陵归葬正定朱骆村。

佛教临济祖庭
 
临济寺坐落在河北省正定县城内。原址在城东南的临济村,因濒临滹沱河渡口,改名“临济”。1983年国务院确定其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据《正定县志》记载:“临济寺,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建,早于临济宗”。唐大中八年(854年),义玄法师住持临济寺,并在这里弘扬临济宗禅法。他提出“三亥”、“三要”、“四料简”、“四照明”等参禅原则和宗旨,通过师徒问答的方式,了解对方悟境深浅,然後根据悟境深浅程度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教、接引禅人。其禅风以“单刀直入,机锋峭峻”著称,别成一家。在接引学僧时,对其所问不做正面回笞,只以棒打加口喝来促使对方:省悟,成语“当头棒喝”即源於此。义玄禅学很快得到北方信徒认可,前来问法求道者络绎不绝,并形成禅宗一大宗源,後世以寺名称之为“临济宗”,成为禅宗五大派别中流传最广的大家。
唐咸通八年(867年)义玄禅师圆寂。遗骸火化後,其弟子将舍利分建两塔藏之,一塔建於河北大名,今已不存。另一塔在正定临济寺内,唐懿宗赐谥义玄为“慧照禅师”,赐塔为“澄灵塔”。临济寺在宋金战争中毁於战火,唯塔独存。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金世宗予以修复,但仍保留了唐代建筑风格。
元朝时临济寺再度兴盛起来。海云和尚主持了重修和扩建,新建殿宇巍峨壮丽。元葛罗禄迺贤所著《河朔访古记》载:“临济寺在真定府城中,定远门街飞云楼之东。其三门下有唐吴道子所画布袋和尚像及摇铃普化真赞、东坡墨竹、绿筠轩诗等石刻,极为精细”。元至元二年(1309年),赵孟俯奉敕撰《临济正宗碑》文,立於寺中。
明朝正德六年(1521年),临济寺又进行了重修,当时寺内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澄灵塔、祖堂及僧房。新立石碑由王饼撰记,郭希愈书。到明末清初,寺院荒废。清朝雍正皇帝敕“封唐镇州临济寺僧义玄为真常惠幽禅师”,并拨银重修了寺庙。道光十年(1830年),总兵舒通阿出资再度重修,并将祖师殿移到大雄殿两侧,使殿堂布局有所改变。抗战时,临济寺除澄灵塔外,有祖堂三间东配殿三间,1947年底,这些殿堂都被拆毁,仅存澄灵塔孤荧而立。1984年,临济寺交给佛教界管理,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开放,这座千年古刹又出现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临济宗不仅在中国国内传播,还流传到海外。1168年日本滋贺县比睿山僧侣荣西到我国学习佛法,巡拜了天台山、庐山、阿育王寺,将临济宗黄龙派禅法传入日本,“学徒云集,朝野尊尚。”其後日本俊芿禅师入宋,传临济杨歧派禅法於日本。清初,福建福清县黄檗山万福寺临济宗隐元禅师赴日建“宇治万福寺”,立黄檗宗。因此,日本黄檗宗实为中国临济宗的一个支派,临济宗、黄檗宗至今仍是日本的重要宗派,拥有信徒三百多万,寺院六干多座。1979年5月,两宗联合成立了对外友好组织——日中友好临黄协会,从1980年起,每年派遣代表团访华,朝拜临济禅师塔,并捐款维修,为中日佛教界的友好交往写下了新的历史篇章。
 
1986年5月19日,以松山万密为名誉团长、盐泽大定为总团长的日中友好临黄协会访华团一百人同中国佛教徒一起,云集临济寺,隆重举行庆祝祖塔修复落成剪彩仪式和诵经法会。中国佛协赵朴初会长和松山万密长老为修葺一新的临济禅师塔剪彩。赵仆初会长为“重修临济塔功德圆满,书赠日本日中友好临济黄檗协会访华团诸长老大德”诗一首:“历历孤明,照彻边际。巍巍一塔,撑柱天地。曲唱黄檗,风嗣临济。法幢同扶,两邦兄弟。”
临济塔为八角九级密檐式实心砖塔,通高30.47米,建在八角形砖砌基台上。台上为石砌基座,再上是砖砌须弥座。束腰正面镶嵌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谕旨石刻。须弥座上由勾栏、斗拱组成一围平座,勾栏上雕“”字图案和花卉图案。平座上以三层仰莲承托塔身。塔第一层较高,四正面为砖雕拱形假门,四侧面饰方形假窗,转角刻圆柱,柱头有卷刹。正面有“唐临济慧照澄灵塔”石匾。第二层以上,层高逐减,密檐相接,各开间宽度也相应递减,形成协调轮廓线。塔各檐下均施砖仿木构斗拱,平座和第一层檐下为五铺作出双杪。塔身各檐角梁为木制,檐瓦、脊兽和套兽均为绿琉璃制作。各层檐角悬挂风铃,微风吹来,叮吟作响。塔顶覆绿琉璃瓦,塔刹由仰莲、宝瓶、相轮、圆光、宝盖、仰月、宝珠等组成。整个塔显得清秀玲珑,稳重挺拔。
自1984年以来,在政府的支持和日本临济宗、黄檗宗的帮助下,临济寺举行了佛像开光典礼。开光法会由中国佛协常务理事、广东省佛协副会长、光孝寺住持、临济宗第四十四代传人本焕法师和日本临济宗永源寺长篠原大雄长老主持。中日两国佛教弟子诵经回向世界和平两国人民友谊长存。目前,临济寺已修复了山门殿、大雄宝殿、法乳堂、传灯堂和僧寮,使寺庙初具规模。
山门殿为歇山式灰筒瓦顶,面宽呈明五暗七形式,殿中央立“义玄禅师大型石刻画像碑”。此碑选用青田石料,由碑身和须弥座两部分组成,通高2.90米。碑身正面镌义玄禅师半身画像,系用白描手法,以阴线镌刻而成。像的左上方刻中国佛协赵朴初会长题写的《临济义玄禅师像赞》:“无相示相,後人标榜。黄檗山头,滹沱河上。棒喝机锋,陶铸龙象。法流天下,千花竞放。”石碑背面刻《临济义玄禅师传略》,约800字,本宗法师撰。
大雄宝殿於1987年落成,坐北朝南,位于澄灵塔後,高11米,宽20米,面阔五间,硬山调大脊灰筒瓦顶,额枋绘旋子彩画。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和迦叶、阿难二尊者像以及文殊、普贤、观音像,两侧是樟木雕刻的十八罗汉像。法乳堂位于大雄宝殿东侧,殿内供奉菩提达摩大师、六祖慧能禅师、义玄禅师等三位祖师佛像。传灯堂在大雄宝殿西侧,里边供奉日本临济宗荣西禅师、南浦绍明禅师、日本黄檗宗初祖隐元禅师等三位祖师像。

京外名刹之首
 
隆兴寺是一座全国著名的佛教寺院。始建于隋,时称龙藏寺。唐改额龙兴寺。北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宋太祖赵匡胤来征河东后驻跸镇州(今正定),到城西由唐代高僧自觉禅师创建的大悲寺礼佛时,得知寺内原供的四丈九尺高的铜铸大悲菩萨毁于五代后汉契丹犯界和后周世宗毁佛铸钱的两次劫难,加之听信寺僧“遇显即毁,遇宋即兴”之谶言后,遂敕令于城内龙兴寺重铸大悲菩萨金身,并盖大悲宝阁。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兴工,至八年(公元975年)落成,并以此为主体采用中轴线布局大兴扩建,形成了一个南北纵深、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宋代建筑群。龙兴寺遂跃为“河朔名寺”而倍受历代封建皇室的重视。元代曾多次赐金重修,并赐田亩、经卷、长明灯钱资助寺院的经济和佛事,致使龙兴寺僧徒增多,规制完善,日臻隆盛。著名高僧胆巴曾一度住持龙兴寺,并施白金千两重修大觉六师殿。明万历年间敕修寺内主要建筑和佛像。清朝康、乾二帝出巡曾多次于此驻驾,拈香礼佛,以祈皇图永固。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至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至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两度奉敕大修,并于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在西侧增建帝王行宫、形成了东为僧徒起居之处、中为佛事活动场所、西为行宫三路并举的建筑格局,达到了鼎盛时期。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赐额“隆兴寺”,并被誉为“海内宝刹第一名区”。
清朝末叶至民国年间,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战争频仍,隆兴寺也随之颓败。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西路的行宫被天主教堂侵占,中、东两路建筑也是殿阁倾圮,僧堂损漏。寺院游僧日少,门庭冷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隆兴寺受到了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科学保护。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1953年成立专门文物保管机构至今,国家屡拨巨款对寺院进行修葺和扩建,使古刹逐渐恢复其盛世风貌。
隆兴寺现有面积82500平方米,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中轴线及其两侧。南面迎门为一座高大的一字琉璃照壁,自三路单孔石桥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牌楼门、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康熙乾隆二御碑亭、大悲阁、御书楼和集庆阁、弥陀殿、龙泉井亭,中轴线末端为1959年从正定城内崇因寺迁来的毗卢殿。院落南北纵深、重叠有序,殿阁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是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重要实例。
隆兴寺集宋、明、清建筑艺术与瑰丽多姿的佛教文化艺术于一体。其中天王殿、摩尼殿、转轮藏阁、慈氏阁这四座宋代殿阁结构上各具风格,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均占重要地位。
天王殿是隆兴寺的第一重殿,单檐歇山顶,七檩中柱式。虽经清乾隆年间改修,但从其梁架结构、斗拱运用和构件制作手法上分析,应是这四座宋代建筑中最古的一处。
天王殿后大觉六师殿遗址北面,为隆兴寺现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最高的摩尼殿。建于北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大殿建在1.2米高的台基上,殿面阔、进深皆七间,重檐歇山顶。奇特的是,正方形殿身每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使平面形成十字形。由于殿身和四抱厦的整体组合,大殿外观重叠雄伟。对此,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大加赞赏:“这种的布局,我们平时除去北平故宫紫禁城角楼外,只在宋画里见过;那种画意的潇洒、古劲的庄严,的确令人起一种不可言喻的感觉,尤其是在立体布局的观点上,这摩尼殿重叠雄伟,可以算是艺臻极品,而在中国建筑物里也是别开生面。殿内正中佛坛上供宋塑释迦牟尼和迦叶、阿难二弟子及明塑文殊、普贤二菩萨。内槽背壁的北面,通壁悬塑五彩海岛观音。山石突兀起伏,祥云萦绕其间,泉水喷涌,碧波粼粼,山中静修的罗汉和威武的天神各具风姿。而最令人仰叹的则是正中的观音像。像高3.4米,面容秀丽恬静,姿态优雅端庄、恰似世俗生活中一位完美的女性。她那人格化了的仪表,一扫宗教偶像的呆板作风,这一艺术上的突破,令人叹为观止。1923年鲁迅先生曾于北平山本照相馆购得此观音照片,并视若佛教美学佳作,陈放于自己的书案上。殿内各壁满绘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除内槽东、西扇面墙内壁的“十二圆觉菩萨”和“八大菩萨”为清代绘制外,余皆绘于明代。四抱厦绘佛教天神“二十四尊天”;檐墙内壁采用“分幅兼通景”的布局,生动地描绘了释迦牟尼降生、出家、苦行、成道、涅槃整个过程,称“释氏源流”。内槽东西扇面墙外壁分别绘“西方胜景”和“东方净琉璃世界”,画面长9.36米,高7米,构图宏伟,设色浓艳。保存较好的“西方胜景”,以西方三圣 一弥陀、观音、大势至为中心绘佛、菩萨、罗汉、乐伎、圣众400余身。作者依据佛教经典,以丰富的想象和绝妙的技法把虚无飘渺的“西方极乐世界”刻画得活灵活现,加上沥粉贴金的艺术处理,更显得富丽堂皇。
慈氏阁与转轮藏阁相对峙立于主体建筑大悲阁前,均为北宋时期的二层楼阁。在结构上,慈氏阁采用的减柱造、永定柱造和转轮藏阁采用的移柱造、叉柱造都是宋代建筑中罕见的作法。转轮藏阁底层正中的八角形木制转轮藏为现存宋代小木作稀有遗物。
在慈氏阁和转轮藏阁的陪衬下,大悲阁越发显得雄伟高大。阁内所供铜铸千手观音高21.3米,四十二臂,为我国现存古代铜铸佛教造像中最高大者,与沧州狮子、定州塔、赵州大石桥并称为“河北四宝”。寺内现存的一通宋碑记录了它的铸造过程,开宝四年七月二十日,三千工役聚于龙兴寺,开始了这一浩大的工程。挖地基于黄泉后,一层礓砾、一层土石、一层石灰、一层土将基础铺墁夯实。距地平六尺深处留一边长四丈的方坑,内栽七根熟铁柱,每根铁柱用七条铁简合就,其间以铁绳捆系。然后方坑内注满生铁水。其上立一大木为胎,先塑千手观音泥像,并依此制出内模外范,最后采用屯土的办法,全身分七段接续铸造而成。像下石须弥座上精美的雕刻也出自宋代能工巧匠之手。
中轴线末端的毗卢殿内,安奉着由三层四身相连、面向四方的坐式毗卢佛和各层下面的莲座摞置而成的铜佛像,高6.72米,自下而上依次缩小。三层莲座的千叶莲瓣表面均铸雕一坐式小佛,表情、手印富于变化,形成“千佛绕毗卢”的格局。此像造型独特,构思巧妙,技艺精湛,堪称海内孤例。为明神宗与生母慈圣皇太后御制。
寺内现存古碑四十余通,均以翔实的资料记述了寺院的沧桑变化。其中价值最高者首推隋龙藏寺碑,此碑驰名中外,称为“隋碑第一”。书体方整有致,平正婉丽,上承南北朝之遗风,下开唐代诸家之先河,在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
隆兴寺是座千年古刹,也是一座古代文化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如同一颗颗耀耀闪光的明珠。它闪烁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之光,显示着我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千百年来,以强大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人。随着岁月的流逝,其艺术之光将更加绚丽多彩。
三国子龙故里
  
 
无论《三国演义》还是正史,对赵子龙的记述,简直没有瑕疵:
长得好,仪表堂堂,白马银枪;
武功好,出入万马军中如入无人之境;
统兵好,很少伤亡,考虑周全,号称常胜将军;
品行好,久经考验,忠于君主,多次保着老主、少主虎口脱险,而且战贵阳的时候,以社稷为重,个人婚姻大事放在其次。
尤其是人缘好,因为刘关张结义在前,不然的话,肯定带上赵子龙,史称刘关张赵为“四义”;蜀汉五虎上将,赵云位列其中;刘备感到赵云兼备了关张的优点而没有他们的任何缺点,所以始终重用、器重;诸葛亮也把赵云作为挑大梁的主心骨爱将;赵云长坂坡一战,博得了曹操的爱将之心,要求不准放箭;赵云陪同刘备江东招亲,其威武英气震慑了江东一干人等,不敢对刘备造次。
所以,赵云得到了包括自己人、对手的一致认同、敬重。
1958年10月,毛主席在天津会见正定县委书记杨才魁时说:“正定是个好地方,那里出了个赵子龙!都说一吕二马三典韦,我看应该是一吕二赵三典韦才对,马超这个人不简单,文武全才,但是在三国演义里他是比不上赵子龙的”。“正定是个好地方,那里出了个赵子龙”这句话,现在就悬挂在赵云庙外的牌坊上,彰显着正定人的风范。毛主席还经常把自己欣赏的将领杨成武,比作赵云。从中也看出,赵云的人格魅力贯古今。
正定赵云庙前有一尊赵云的雕像,白马白袍,跃马横枪,英武之气昭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赵云的形象,幻化成了各界对正定人印象的化身。同行的朋友说正定县城还有子龙广场,有更大型的赵云塑像,更威武。
赵云庙,说是庙,其实是多座大殿,有很多以赵云为主角、主题的雕像,其中包括刘备与赵云亲切交流而关张在身后肃立的,有赵云统兵升帐的。还有关于赵云生平介绍的碑刻、纸质宣传品,从中知道赵云活了81岁,在那个时代,是难得的。除此之外,“仁者长寿”,赵云不做坏事,胸襟坦荡,与人为善,淡泊名利,心无旁骛,可能也是长寿的原因。
再往后,有以活生生的景观树为材质制作的士兵“俑”,在庭院两侧站立,手执十八般兵刃,很有特色,再往后,是一个标明大型演武场的场地,比较开阔。
“庙”内还陈列了这里出土的自商代以来的陶器、瓦当等文物,使大家的思路瞬间穿越时空隧道,行进在历史的回廊中。
正定古城文化保护高峰论坛上,有学者建议提炼和弘扬正定人文精神。在正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一条特有的、主流的、清晰的精神脉系,彰显这一方水土、一方人的品格,激励正定人去“铁肩担道义”、去求学上进、去创业、去开展文化艺术创作。使得正定人才辈出,使得在正定文化氛围中有过经历的人的品性,受到陶冶。这中间就包括着赵云的“忠勇、治军有方”等品格。
探访赵云庙,感觉赵云的形象、品格,确实是历史留给正定人的一笔文化、人文精神财富。发扬这样的品格,在当今时代,报效祖国、建功立业,应当是包括正定人在内的我们所有人的不二信念。为着中华振兴、民生幸福而执著努力,我们的生命历程就更有价值。

 
在当时的正定,除了白朴,还活跃着一个元曲的作家群体。他们不仅为元曲艺术的发展写下了灿烂的篇章,也创造了中国文学艺术的一个高峰。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