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地理旅游标志人物】中国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旅游文学家徐霞客

2021-04-10 11:17 360百科 天下口碑数据库  主页 > 走全球 > 强芳走全球 >

打印 放大 缩小





【天下口碑数据库插注:2013年5月19日,为纪念《徐霞客游记》开篇400周年,徐霞客列入世界文化地理旅游标志人物名录】

徐霞客

【360百科】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朝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明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的作者,被称为"千古奇人"。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 。"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 ,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徐弘祖

  • 别称

    徐霞客

  • 字振之, 号霞客

  • 所处时代

    明代

 
  • 出生地

    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

  • 出生日期

    1587年1月5日

  • 逝世日期

    1641年3月8日

  • 主要作品

    徐霞客游记



剑桥四小一一班乔杨金拓徐霞客像,以志纪念。   (天下口碑数据库)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少年立志

徐霞客徐霞客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年),徐霞客出生在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一个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读书人。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交往,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观。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徐霞客十五岁时,应过一回童子试,但没有考取。父亲见儿子无意功名,也不再勉强,就鼓励他博览群书,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徐霞客读书非常认真,凡是读过的内容,别人问起都能记得。但家里的藏书渐渐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到处搜集没有见到过的书籍,只要看到好书,即使没带钱,也要脱掉身上的衣服去换书。

折叠游历天下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徐霞客十九岁,父亲去世。徐霞客生来有奇癖,很想外出探询名山大川的奥秘,而且想绘天下名山胜水为通志,但因为有年迈的母亲,不忍成行。

徐母心胸豁达,通情达理,与父亲的“志行纯洁”比起来,母亲的“勤勉达观”对徐霞客的影响更直接,“弘祖之奇,孺人成之”,积极鼓励徐霞客放心远游。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二十二岁的徐霞客终于正式出游。临行前,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离开了家乡。从此,直到五十四岁逝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

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后,无论多么疲劳,无论是露宿街头还是住在破庙,他都坚持把自己考察的收获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地理考察记录。

徐霞客游历生活的第一阶段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28岁以前的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

第二阶段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28岁至崇祯六年(1633年),48岁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

第三阶段为崇祯九年(1636年)51岁至崇祯十二年(1639年),54岁的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

徐霞客最后一次出游是在崇祯九年(1636年),时年已五十一岁。崇祯十年(1637年)正月十九日,徐霞客由赣入湘,从攸县进入今衡东县境,历时55天,先后游历了今衡阳市所辖的衡东、衡山、南岳、衡阳、衡南、常宁、祁东、耒阳各县(市)区,三进衡州府,饱览了衡州境内的秀美山水和人文大观,留下了描述衡州山川形胜、风土人情的15000余字的衡游日记。他对石鼓山和石鼓书院的详尽记述,为后人修复石鼓书院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这次他主要游历了中国的西南地区,一直到达中缅交界的腾越(今云南腾冲),到达腾越后,徐霞客不幸身患重病,终止游历被送回江阴老家。

徐霞客游历考察的三十多年间,在完全没有他人资助的情况下,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跋涉,足迹遍及相当于现代的江苏、浙江、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和北京、天津、上海等21个省、市、自治区,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更可贵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至的边疆地区,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

折叠病逝家乡

明崇祯九年(1636年),徐霞客远游至云南丽江后,因足疾无法行走,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崇祯十三年(1640年),病况愈甚,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到江阴。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56岁的徐霞客病逝于家中。遗作经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广泛流传。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成就

折叠人物成就

徐霞客的游历,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他在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徐霞客对许多河流的水道源进行了探索,象广西的左右江,湘江支流萧、彬二水,云南南北二盘江以及长江等等,其中以长江最为深入。长江的发源地在哪儿,很长时间都是个谜。战国时期的一部地理书《禹贡》,书中有“岷江导江”的说法,后来的书都沿用这一说。徐霞客对此产生了怀疑。他带着这个疑问“北历三秦,南极五岭,西出石门金沙”,查出金沙江发源于昆仑山南麓,比岷江长一千多里,于是断定金沙江才是长江源头。在他以后很长时间内也没有人找到,直到1978年,国家派出考察队才确认长江的正源是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冬的沱沱河。

徐霞客还是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科学考察的先驱。徐霞客在湖南、广西、贵州和云南作了详细的考察,对各地不同的石灰岩地貌作了详细的描述、记载和研究。他还考察了一百多个石灰岩洞。他没有任何仪器,全凭目测步量,但他的考察大都十分科学。如对桂林七星岩十五个洞口的记载,同今天地理研究人员的实地勘测,结果大体相符。徐霞客去世后的一百多年,欧洲人才开始考察石灰岩地貌,徐霞客称得上是世界最早的石灰岩地貌学者。他指出,岩洞是由于流水的侵蚀造成的,石钟乳则是由于石灰岩溶于水,从石灰岩中滴下的水蒸发后,石灰岩凝聚而成钟乳石,呈现出各种奇妙的形状。这些见解,大部分符合现代科学的原理。

徐霞客通过亲身的考察,以无可辩驳的史实材料,论证了金沙江是长江的正确的源头,否定了被人们奉为经典的《禹贡》中关于“岷山导江”的说法。同时,他还辨明了左江、右江、大盈江、澜沧江等许多水道的源流,纠正了《大明一统志》中有关这些水道记载的混乱和错误。他认真地观察河水流经地带的地形情况,看到了水流对所经地带的侵蚀作用,并认识到在河岸凹处的侵蚀作用特别厉害。他还注意到植物与环境的关系,观察在不同的地形、气温、风速条件下,植物生态和种属的不同情况,认识到地面高度和地球纬度对气候和生态的影响。对温泉、地下水等,徐霞客也都有一定的科学认识。在徐霞客对地理学的一系列贡献中,最突出的是他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他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考察的地理学家。欧洲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广泛考察和描述的是爱士培尔,时间是1774年;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分类的是罗曼,时间是1858年,都晚于徐霞客。

徐霞客在地理科学上的贡献很多,对火山、温泉等地热现象也都有考察研究,对气候的变化,对植物因地势高度不同而变化等自然现象,都作了认真的描述和考察。此外,他对农业、手工业、交通的状况,对各地的名胜古迹演变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也都有生动的描述和记载。

徐霞客不仅对地理学有重大贡献,而且在文学领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写的游记,既是地理学上珍贵的文献,又是笔法精湛的游记文学。他的游记,与他描绘的大自然一样质朴而绮丽,有人称赞它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折叠人物影响

徐霞客在世界科学史上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就考察范围来说,徐霞客远远大于西方学者。徐霞客在中国西南热带、亚热带岩溶发达的地区考察了3年,该地区碳酸盐岩连续分布面积达5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之最;西方学者早期对岩溶地貌的考察和论述几乎只限于欧洲温带岩溶区和地中海一带,考察范围远远不如徐霞客。就时间来说,徐霞客远远早于西方学者:

对热带岩溶的考察,西方直到1845年才有德国旅行家容格·胡恩对爪洼“千山”地形的描述,比徐霞客晚200多年。对洞穴的考察,现存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中的加法雷尔的《地下世界》(残稿)有所涉及,但含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比徐霞客晚十来年;瓦尔瓦索的《克莱茵公爵的荣誉》记述了他家乡及邻近地区的洞穴、落水洞等,发表于1689年,比徐霞客晚半个世纪,而且仍具神秘主义色彩。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的《论地层》(1763)论述了石钟乳,比徐霞客晚130多年。

就论述的内容来说,徐霞客比西方19世纪以前的同类学者远为丰富全面。19世纪以前,西方只有少数研究者对局部岩溶区域和某些岩溶现象作过观察和解释,内容零散,对岩溶成因和地理分布等都没有清晰的概念。徐霞客却在17世纪30年代已经对热带亚热带的岩溶现象作了大范围的相对系统的考察和描述,并对岩溶现象的成因和地理分布提出了一些科学的观点。徐霞客记载的地表岩溶地貌类型和数量之多,不仅当时在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即使今天仍难能可贵。在岩溶学方面,西方直到19世纪50年代,克维治克的成就才超越了徐霞客。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折叠总体评价

徐霞客徐霞客作为明代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从旅游的角度看,其对壮游山水的全身心投入,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他的旅游文学经典巨著,是其所有成就中的高峰。随着徐霞客这种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旅行家的出现,旅游才正式作为人的生存方式之一,迅速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生活之中,并从士大夫济世人生的附庸生活中独立了出来,步入迅速发展的时代新轨道。因此,《徐霞客游记》堪称中国旅游史及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徐霞客以其《游记》,生动传神地描绘了涉及今天大半个中国(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众多山水名胜、奇观异景乃至风俗民情、社会生活等,给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文化财富,在旅游学、地学、文学、文化、经济乃至动植物、生态、政治、社会、宗教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无怪乎人称《徐霞客游记》是“明末社会的百科全书”。

徐霞客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徐霞客在国际上具有不同凡响的影响力。《徐霞客游记》被学术界列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20部著作之一,除中国大陆与台湾外,现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都建立了“徐霞客研究会”。徐霞客在地学,特别是岩溶地貌的考察研究方面,居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徐霞客与13世纪西方大旅行家马可·波罗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分别被推尊为“东、西方游圣”。徐霞客及其《游记》在世界各国所享有的这些影响和声誉,是中国旅游走向全球的重要文化基石之一。

折叠名人评价

徐霞客徐霞客毛泽东曾先后两次盛赞徐霞客及其《游记》。

1958年1月28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明朝那个江苏人,写《徐霞客游记》的,那个人没有官气,他跑了那么多路,找出了金沙江是长江的发源。‘岷山导江’,这是经书上讲的,他说是错误,他说是金沙江导江。”“我看他不到处跑怎么能写得那么好?这不仅是科学作品,也是文学作品。”

1959年4月5日,毛泽东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的讲话中说:“如有可能,我就游历黄河、长江,从黄河口子沿河而上。搞一班人,地质学家、生物学家、文学家,只准骑马,不准坐车,骑马对身体实在好,一直往昆仑山,然后到猪八戒的那个通天河,翻过长江上游,然后沿江而下,从金沙江到崇明岛。我有这个志向,……我很想学徐霞客。徐霞客是明末崇祯时江苏江阴人,他就是走路,一辈子就是这么走遍了,主要力量用在长江。《徐霞客游记》可以看。”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于希贤认为:徐霞客一生所追求的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他把山形水势、晴空阴云情趣化、拟人化、性格化,体现了对大自然的仁爱”。他同时指出,《徐霞客游记》很好地说明了中国传统科学是一种“活的科学”,不仅将“人”纳入景观宇宙之中,而且在生存危机中关注对自身生活方式的调节,以更适合自然环境,达到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姚伟钧以《徐霞客游记》的“故事”来例证徐霞客是一位理性的生态学者:“他反对人畜共处,较早指出牲畜饲养和采石、烧石灰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强调政府的禁令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歌颂良好的生态环境。”他认为,徐霞客的生态思想,对于当今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湘江遇盗

徐霞客徐霞客在四百多年前,交通很不发达,徐霞客游历了如此广阔的地区,靠的完全是自己双腿,而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险滩呵。不难想象,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随时有丧生的危险。从中也可以看到,徐霞客践行生命的决心是如何大,意志是如何坚强。

徐霞客在游历考察过程中,曾经三次遭遇强盗,四次绝粮。湘江遇盗,跳水脱险的事,发生在崇祯九年(1636年)他51岁时的第四次出游中。这次出游,他计划考察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出游不久,就在湘江遇到强盗,他的一个同伴受伤,行李、旅费被洗劫一空,人也险些丧命。当时,有人劝徐霞客不如回去,并要资助他回乡的路费,但他却坚定地说:“我带着一把铁锹来,什么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尸骨呀!”徐霞客继续顽强地向前走去。没有粮食了,他就用身上带的绸巾去换几竹筒米;没有旅费了,就用身上穿的夹衣、袜子、裤子去换几个钱。重重的困难被踩在脚下,他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

徐霞客经30多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在去世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明朝万历四十一年至明崇祯十二年间(1613年—1639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在文学上的主要特点是:

(1)写景记事,悉从真实中来,具有浓厚的生活实感;

(2)写景状物,力求精细,常运用动态描写或拟人手法,远较前人游记细致入微;

(3)词汇丰富,敏于创制;绝不因袭套语,落入窠臼;

(4)写景时注重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同时注意表现人的主观感觉;

(5)通过丰富的描绘手段,使游记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具有恒久的审美价值。

此外,在记游的同时,还常常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等情事,多为正史稗官所不载,具有一定历史学、民族学价值。《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侯仁之任美锷陈述彭周廷儒等知名学者、专家为代表,对徐霞客研究和评价进行了开拓性研究。突出的贡献有三:一、论述了徐霞客及其《游记》的科学价值;二、肯定了《游记》在地学史和世界科学史上的地位;三是运用历史唯物论观点,论述了产生《游记》的社会背景。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指出:“《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20世纪的野外勘查家所写的考察记录。”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纪念

折叠徐霞客墓

徐霞客徐霞客徐霞客墓在江阴市马镇乡南肠歧村,原在江阴县市前马桥、南肠歧小学(后改名为徐霞客小学)之北。1978年,将徐霞客墓迁至晴山堂后院。

徐霞客墓为仿明式移葬墓。1978年迁入,1985年按《徐氏宗谱》 所附墓制图重建。墓地面积754平方米,墓圈青石砌就,高1.50米,墓围7.93米,封土高0.37米。墓坐西朝东,竖有清初花岗石原碑,碑高1.20米,宽40厘米,碑顶横书阴刻“十七世”3字,中间直书阳文“明高士霞客徐公之墓”。碑前有青砖侧砌铺成的祭台,长6.20米,宽4.90米。祭台前立有1尊高2.7米的徐霞客全身塑像。塑像左右两侧各立卧式纪念碑1块,左为李先念题词“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右为周宁霞撰文、潘琪所书徐霞客塑像碑文。墓园内遍植松柏花卉,并有鹅卵石小径环绕。

晴山堂为1978年在村南璜溪河畔重建,坐西朝东,三面环水,占地538平方米。仿明式建筑,3间敞连,10架进深,古色古香。正中“晴山堂”匾额,为朱穆之所书,前置1.8米高徐霞客母子塑像,南、西、北壁间嵌砌着晴山堂石刻76块、《晴山堂帖叙略》木刻2块。

折叠徐霞客故居

徐霞客故居在江阴马镇南岐村(马镇现已改名为“徐霞客镇”)。

明末遭兵燹,清顺治年间徐之侄孙徐君铨重建。至1984年,仅存面阔七间二进瓦房,1985年,政府拨款大修。现有三进、十七间正房、两间厢房,占地二亩。大门正面悬“徐霞客故居”匾额,两边立盘陀石。门背面镌“绳其祖武”砖额。第一进前为天井庭院,两侧厢房,东西置花坛,大厅前有“承前裕后”砖刻,厢房和大厅辟为展览室,陈列徐霞客生平事迹及溶岩标本。第二井遗有一棵古罗汉松,相传为徐霞客手植,已有400年左右树龄。第二进大厅为“崇礼堂”,正中悬徐霞客画像,陈列当代书画家为纪念徐霞客所作的书画作品,以及拍摄的徐霞客游历过各地的风光照片。胜水桥,架在徐霞客故居前的枕塘河上。据传是徐霞客当年出游船只停泊处,此桥亦有400年左右的历史。1985年重修,它保持着明代江南小桥的风格。[1]

折叠中国旅游日

2001年5月19日,浙江宁海徐霞客旅游俱乐部向社会发出设立“中国旅游日”的倡议,建议以《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定名为中国旅游日。

2009年12月0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设立“中国旅游日”的要求。

2009年12月04日,国家旅游局正式启动了设立“中国旅游日”的相关工作。

2011年0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自2011年起,每年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2]

 
参考资料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