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京三角
署书:乔惠民(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
导读:芬儿(国土名片网)
商洛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与破解之策
周省+周钰栋b
摘 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的核心要素是公正、高效、和谐和人文发展。商洛区位优势与生态优势明显,地质地貌结构独特,历史文化底蕴浓厚,人文社会发展和谐。如何发挥资源优势,破解商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诸多矛盾与问题,必须立足市情进行系统思维,采取大思路大手笔加以谋篇布局,全力推进商洛生态文明建设上台阶上水平。
关键词:商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困境;思路;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1-0069-03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商洛地处秦岭腹地和鄂豫陕交汇地带,区位优势与生态优势明显,生态环境是商洛最大的优势资源,生态文明催生现代生态产业的发展。商洛通过生态立市战略的稳步实施,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起步良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发挥资源优势破解商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诸多矛盾与问题,是摆在全市人民面前的大课题,必须立足市情进行系统思维,采取大手笔加以谋篇布局,在打造商洛经济升级版的过程中,全力推进商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与创新,这对建设生态宜居的幸福商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商洛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十一五”以来,商洛市围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目标,适时提出“生态立市”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治污护蓝增绿工程,将生态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生态立市战略稳步实施过程中,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林业生态系统建设快速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成效明显,节能减排推进工作成效显著,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环境保护质量水平明显改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建设生态文明依然面临诸多的困难与挑战。
1.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商洛地处秦岭腹地,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涵养区。一是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较多,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二是废气污染日益加剧,农村面源污染日趋严重。三是城乡居民及企事业单位的环保意识有待加强。四是环保制度建设与环保行为约束亟待强化。
2.生态保护压力依然较大。商洛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加速发展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矛盾凸显期。一是全市工业以矿产业为主,矿产资源的无序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矿区生态恢复难度加大。二是工业企业生产普遍存在“三高一资”(高成本、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现象,短期内难以改观,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对生态环境破坏不断加剧。三是调整经济技术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节能降耗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重大。
3.生态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商洛山大沟深,呈现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特征。一是商洛立地条件差,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依赖愈加严重,林地、草地、湿地拓展的空间被进一步压缩,造成生态建设的支离化、破碎化、边缘化。二是全市水土资源有限,开发程度偏低、调节能力偏差、供水能力较低,加之面源污染不断加重,水域水质不断恶化,将进一步加剧我市水资源紧缺的局面。三是自然灾害较多,生态环境脆性加大,自我修复能力有限。
4.生态建设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商洛是国家贫困县集中连片的欠发达地区,改革开发起步相对较晚。一是法律体系不完善,现行法律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着“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不合理现象,环保执法效果还不够理想。二是管理体制不顺畅,生态保护与建设相关职能涉及的部门多,投资领域分散,政策配套较差,建设效率较低,缺乏综合性监测能力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三是投入不足,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多数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社会资本和个人投入的积极性不高,加之国家财政投入有限,生态建设投入明显不足。
二、商洛生态文明建设跨越发展的思路
坚持以人为本,发挥资源优势,建设生态文明,重在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构建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推进商洛生态文明建设健康发展,谱写生态宜居新商洛的光辉篇章。
1.坚持生态优先与以人为本、注重规划先行和因地制宜。一是生态优先,生态文明建设要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把充分利用本地可再生资源放在优先地位,根据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决定建设顺序和资金投入方向;二是以人为本,生态文明建设要有助于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与居住条件,建设方案应尊重当地居民意愿,建设过程应由当地居民代表参与管理,建设质量应让大多数利益相关者满意;三是规划先行,生态文明建设应由县政府根据全县的空间发展状况提前统一规划,并经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审定。县域的空间发展规划,既要符合国家和省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要求,又要有利于县域的生态环境改善和县域人民生活质量改善,且有一定的前瞻性;四是因地制宜,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强求一律,要根据各地的自然环境和民俗文化确定建设模式。除生态移民外,要尽可能保留原有的基层组织体系。
2.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立生态补偿激励机制。一是完善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生态林保护、防护林保护、草原保护、湿地保护”的补偿机制,既给承担保护责任的地方政府进行财政补贴,又给承担保护责任的个人和集体进行经济补偿,使保护生态的地区不再遭受经济损失。二是建立生态补偿激励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与森林资源保有量、洁净水外流量、生态保护类别、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相挂钩的机制,探索低碳经济激励管理新模式,促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三是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充分发挥其在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作用,促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交通、水利、通讯、信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体系上台阶。四是完善生态移民规划,用好移民搬迁资金,做好移民搬迁善后工作。endprint
3.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设生态文明村镇。一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要增强大局意识,积极保护生态环境,依据生态功能区规划管控规定,积极调整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促进生态功能恢复。二是采取多种措施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完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交通条件、信息技术等公共服务体系,来降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成本,促使他们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发展生态产业和保护生态环境。三是积极解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干部群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尽力帮助他们满足生产生活中的基本需求与发展要求,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四是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村镇的升级进挡工作,生态文明村镇建设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农民改善居住条件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与重要载体,县区人民政府应把加强生态文明村镇建设作为重点,统筹规划全面安排,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上台阶。
4.推广低碳生活与绿色现代模式,促进生态功能区转变发展方式。一是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主要是指生产生活及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主要是从节能、减排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对于生态功能区的居民来说,要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尽可能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量,按生态经济规律、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生态经济过程及生态功能和谐要求,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布局,增加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二是建立绿色现代发展模式,完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丢弃,并将其当作资源重新回收利用,防止整个经济循环扰乱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发展。三是生态功能区应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生态产品加工业、生态服务业,适度开发民俗旅游和生态旅游,以展示当地的生态文化。四是有条件地发展畜牧业,实行农林牧鱼综合布局与循环利用和集约化饲养与功能化管理相结合,防止面源污染与扩散。
三、商洛生态文明建设率先突破的路径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的基本要义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核心要素是公正、高效、和谐和人文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突出以人为本、和谐相处、协调发展,体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保证重点、照顾一般,强调知行合一、人为关怀、底线思维、法制管理。
1.不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一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以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为核心,以推进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两个转变”为目标,不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二是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广泛宣传《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不断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参与意识。三是在全社会营造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良好氛围,提高全民共建生态文明的参与度。四是着力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文明消费理念,确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传统消费向绿色消费转变,由黑色文明向绿色文明发展转变,促进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2.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一是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加快城乡绿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着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二是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新建一批城市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加大生态系统建设和保护,加快实施丹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推进工矿区生态恢复治理,改善水土和林业生态环境。三是大力实施“排污降尘护蓝”工程,抓好重点非电行业脱硫脱硝,强力推进烟煤禁烧,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强制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尾气排放治理,淘汰黄标车,加强建筑扬尘管理,不断提高空气质量。四是统筹规划新农村建设、农村移民搬迁、农村精准扶贫、生态文明村创建等诸多事宜,运用底线思维与系统谋划方式,采取总体设计一步到位与分步实施推进相结合的思路,下决心解决农村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尽量减少人为破坏,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3.切实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下大功夫做强“两大经济”。一是立足开发“金石药果”四大资源,加快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坚持以循环园区为载体,以10个县域工业集中区为重点,推进项目聚集、要素集约、产业集群,加快资源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构建具有商洛特色的循环产业体系。二是大力发展生态林业,以及休闲、养生、康体产业,加快陕南特色民居建设,把商洛建成西安的第二生活区,营造“生态宜居到商洛”的发展环境。三是突出“商洛山地农产品”开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做特做精农产品,使商洛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高山生态食品供应基地。四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打响“秦岭最美是商洛”品牌,实现由观光游向观光+休闲+度假游转变,由过境游向目的地游转变。五是充分挖掘商洛生态水潜力,大力发展高端水产业,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又实现“一江清水富商洛”。
4.切实加强环境综合治理,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一是大力开展生态县、生态镇、生态村创建活动,建立和完善农村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体系,统筹规划城乡环境基础设施,严把农村企业环保审批关,支持养殖业规模化、清洁化、资源化生产,推广“四位(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一体”生态发展模式,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二是突出以境内五大河流及其支流综合治理为重点,加快干支流沿线镇村污水垃圾处置能力建设,使丹江一级支流及境内汉江支流水质达到水功能区规划要求。三是加强城区垃圾排污综合治理力度,实现城镇污水管网基本贯通,生态基流保持正常水平。四是抓好丹江干流有色企业重金属污染治理,加大工业废水、废气、扬尘、建筑垃圾治理力度,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实施尾矿、工业废弃物等资源的综合利用,削减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实现工业达标排放常态化。
5.努力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和完善监督激励机制。一是建立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和耕地保护等刚性约束机制,加大对非法资源开采行为的综合整治力度,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污染源实施关停并转,倒逼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上台阶。二是以主体功能区为主导,完善促进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考核评价体系,适当增加生态环境指标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三是加大对破坏生态行为的执法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做到“保护者受偿、破坏者赔偿、受益者补偿”。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开展区域间生态补偿,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方式,发挥社会资本作用,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生态保护与建设领域,形成市场化、社会化运作多方并举、合力推进的发展格局。五是加快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水能和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产业,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endprint
6.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正确引导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一是充分认识制定科学评价体系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为评价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提供量化依据,又可以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舆论导向,更可以为党委政府谋划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参考,还可以为全社会监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途径。二是科学评价体系要明确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商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充分体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现状与进度相结合、功能与贡献相结合,更好地发挥其引导、督促、激励和约束的作用。具体来说,要把握好“四条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定量化原则、代表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三是科学评价体系的框架内容,既要全面系统,又要突出重点。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四个方面,主要涉及产业结构、主要污染物排放、资源消耗与资源节约、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质量、绿化和环境基础设施、环保知识普及、生态文明认知程度、生态素质提高、生态创建活动、投入保障、科学执政、信息公开等15个关注方向。四是落实主体责任,强化激励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 程修华.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商洛——关于加强商洛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决策参考,2013,(10).
[2] 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实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跨越发展[EB/OL].求是理论网,http://www.qstheory.cn/st/
stwm/201402/t20140210_319072.htm,2014-02-10.
[3] 朱克江.强化生态优势推进可持续发展[EB/OL].求是理论网,http://www.qstheory.cn/st/stwm/201402/t20140224_323921.htm,
2014-02-24.
[4]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G]//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11.
[5] 李克强.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中国政府网,2014-03-14.
[责任编辑 陈丹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