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深呼吸之道组讯|北京市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召开2024年全体(扩大)会议

2024-09-11 07:47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官网  主页 > 关注 > 深呼吸数据库 > 共建发展 >

打印 放大 缩小








市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召开2024年全体(扩大)会议
来源:市委生态文明办秘书处 时间:2024年09月05日 字体:【  

  2024年9月3日下午,市委生态文明委召开2024年全体(扩大)会议(与市政府常务会议套开)。市委副书记、市长殷勇主持会议。

  会议强调,要切实发挥市委生态文明委作用,聚焦污染防治、绿色发展、生态保护、花园城市建设、碳达峰碳中和等重点领域,进一步加强制度设计、深化改革创新,做好统筹协调、组织推进、督促落实等工作,全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的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完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机制,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强化对企业的政策引导、行业管理,督促其落实主体责任,引导公众和社会组织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3年成效考核结果分析和转化应用,扎实推进各项问题整改,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要严格落实城市总规,扎实稳步推进自然教育,引导公众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助力全域森林城市高质量发展、花园城市建设。要进一步加强鸟类资源保护,立足市民需求,因地制宜规范建设观鸟基地等基础设施。
 

和美乡村 绿色循环 北京市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
来源:宣传教育处 时间:2024年08月27日 字体:【  

  美丽乡村是美丽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北京市全面落实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水务、城市管理等多部门协同,根据生态环境质量、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和村民期盼,从农村环境整治、种植业污染防治、养殖业污染防治以及监测监控、长效机制等方面,系统推进农村农业污染治理。

  “十四五”以来,北京市新增完成632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自然风光得天独厚,乡村生活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新成效。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

  北京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努力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治理农村污水,突出建管并重、长效管护,对日处理能力20吨及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开展巡查监测,推进污水处理设施稳定化运行。例如,大兴区利用村庄废弃坑塘,改造为功能生态湿地,净化污水的同时,也提升了村庄景观。

  建立了市、区、乡镇(街道)、村四级河湖长体系,实施农村小微水体网格化管理,“巡河+保洁”模式,保障农村小微水体整治成效。科技赋能,试点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农村小微水体,及时发现问题线索,探索“遥感监测-现场核查-整改反馈”闭环管理,提升监管精准化、智慧化水平,提高监管效率。

  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常态化摸排调研,查村容、看水体、访村民,持续巩固农村环境整治成效,推动村庄环境努力实现“三基本”,即基本看不到污水横流,基本闻不到臭味,基本听不到村民怨言,治理成效要为多数村民群众认可。

  农业发展,生态循环是方向

  坚持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努力处理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粮食安全、农民增收、产业发展的关系,统筹兼顾、系统治理,促进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多元替代,加强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推进重点地区化肥农药“零”使用,因地制宜、多措并举,进一步减少化肥、农药施用。推进园地“沃土”工程,提升土壤环境质量。

  科学使用和回收农膜。科学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有序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健全规范高效回收利用体系,从源头减量、绿色替代、回收利用等环节,减少农膜污染。

  资源化利用有机废弃物。近年来,在平谷区成功探索废弃桃枝变身有机肥的“生态桥”模式后,各区因地制宜探索“农业+环保”新路径,将作物秸秆、林果枝条、尾菜瓜秧、畜禽粪污变成有机肥料回归土壤,推动农林废弃物由“治”到“用”转变。试点工作多点开花,成效初显,涌现出一批农林废弃物生态循环的典型案例。

  顺义区探索菜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平均每年回收菜田废弃物12万吨,制成有机肥约3万吨/年,做到取之于田、还之于田,进一步改良土壤、肥沃地力。西城区探索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每年把2万吨园林绿化废弃物变为6000余吨“黑土”有机基质,再返哺到400万平方米土壤中,促进城市园林土壤生态群落健康发展。大兴区探索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多元模式,小麦玉米秸秆直接粉碎后全部还田、尾菜瓜秧拉到工厂制成肥料、果树枝条粉碎后制作食用菌基质。海淀、通州、密云等区也在积极探索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动“种养循环”“变废为宝”,实现农业生产生态良性循环。

  美丽北京,和美乡村是“靓点”

  今年7月,北京市出台了《关于全面建设美丽北京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其中提出,要建设和美乡村范本,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推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农业中关村建设。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科学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垃圾整治、污水处理、厕所革命全覆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试点推广农宅光伏发电、分布式能源等。

  生态环境改善了,生活才能更美好。按照“实施意见”擘画的愿景和蓝图,下一步,北京市将聚焦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科学有序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因地制宜推进绿色生态循环,提升生态宜居水平,厚植美丽乡村建设的绿色基底,满足村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新需求、新期待,努力建设生态宜居的和美乡村范本。
 

低碳日解锁北京绿色低碳发展“密码”
来源:宣教处 时间:2024年05月17日 字体:【  

  创新驱动 试点先行

  低碳日解锁北京绿色低碳发展“密码”

  2024年5月15日是第十二个“全国低碳日”。当天上午,在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全国低碳日”北京主场活动拉开帷幕,活动由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丰台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主题为“绿色低碳 试点先行”。

  低碳试点如何助力首都绿色发展?北京做出了怎样的示范?企业与公众如何参与低碳试点创新工作?聚焦这些问题,来自绿色低碳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交流,分享优秀案例和经验,为首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智慧和力量。当天活动中,25家单位申报的项目被授予了2023年度北京市低碳试点优秀项目称号。现场还正式启动了2024年北京市低碳试点创建工作,今年北京市低碳试点申报时间全年开放,定期组织评审。

  开展低碳试点工作,通过“创新引领”推动“重点突破”,是北京市探索低碳发展的有效路径和创新特色。2022年以来,北京市开展了先进低碳技术、低碳领跑者、气候友好型区域、气候投融资工具等四类试点,着力探索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路径创新、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各领域标杆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应对气候变化新路径新机制,为首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

  技术创新,加速绿色低碳转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从2022年开始征集先进低碳技术试点,聚焦绿色制造、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碳汇、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等重点领域,遴选出一批技术水平高、减排效益好、示范作用显著的先进技术应用项目,向全市范围推广,以技术变革加速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2023年全市共有14个项目获评先进低碳技术试点。活动中,联想(北京)有限公司、市热力集团丰台分公司作为2023年先进低碳技术试点代表发言交流。联想公司开发的微型计算机产品绿色设计平台,通过构建信息通信技术产品生命周期评价体系,精准追溯和帮助减少每个部件、材料的获取、生产、运输、废弃回收等阶段碳排放,在打造生命周期绿色产品设计和制造新模式方面有较大示范推广价值。丰台区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综合能源应用项目作为典型的既有建筑供暖改造项目,采用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技术、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BIM组配式安装技术、智慧能源管控技术,较一般公共建筑碳排放降低了60%,是可再生能源供热(制冷)和综合能源服务的新样板。

  2022年以来已有26个项目先后获评北京市先进低碳技术试点,初步测算年减碳量可达到51万吨,各个项目的示范推广效应可圈可点。

  领跑者示范,打造行业低碳标杆

  企业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主体。为鼓励企业低碳发展,北京市结合产业结构和碳排放特征,依托10年碳市场建设经验,在重点行业中鼓励评选出一批碳排放绩效优、管理水平高、技术应用领先、有推广示范性的低碳领跑者企业和机构,鼓励和支持企业科学制定实施碳排放控制目标、战略和措施,定期发布排放信息、减排进展和成效,带动供应链上下游协同降碳。

  2023年在高校、电力生产和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等3个行业评选出5家低碳领跑者。其中华北电力大学坚持硬件、软件“两手抓”,引入分时分区供暖系统和分布式供暖技术,建设多能互补系统,推进零碳校园建设;构建新型能源电力特色学科,加快培育“碳中和”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通过建立节能管理制度、建设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应用压缩空气系统分压改造等节能减排技术、搭建能源管控平台、建设绿色供应链,近5年碳排放总量下降16%,碳排放强度行业领先。

  区域试点,引领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气候友好型区域是广泛动员全社会投身低碳发展、探索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空间载体。北京市面向不同区域管理主体,遴选培育区域边界明确、工作基础较好、实施意愿较强的街道、乡镇、园区、社区、村等区域,开展不同类型的气候友好型区域试点建设,探索低碳发展模式。

  2023年3个社区、3个村被评为北京市气候友好型区域。活动中,平谷区万庄子村、顺义区江山赋社区作为气候友好型区域代表介绍了典型做法。平谷区万庄子村以“分布式光伏、充换电站、智能微网”为基础打造零碳智慧乡村,建成分布式光伏发电站265座,年减碳量约3100吨。顺义区江山赋社区带领社区居民开展生态堆肥、垃圾分类,产出堆肥“黑金土”惠及160多个种植爱好者家庭和多个有机农场;发挥社区示范效应,面向更多社区(村)、学校建立共学工作坊、开展志愿者宣讲行动。

  国家支持,贡献应对气候变化“北京经验”

  在开展本市低碳试点工作的同时,北京市还积极参与国家组织开展的各类型应对气候变化试点工作。2023年,北京作为全国81个低碳城市试点之一,在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进展评估中位列榜首。2022年,北京市通州区、密云区入选国家首批23个气候投融资试点,积极搭建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健全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为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积累成功经验。

  据了解,在同日举办的“全国低碳日”国家主场活动上,生态环境部公布了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北京市门头沟区、延庆区、通州区入选。

 

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城市生态品质实现提升,生态系统结构得到优化
来源:宣教处 时间:2024年05月21日 字体:【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北京市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两山两河”北京湾的生态格局,为城市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基底和生态屏障,孕育了丰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

  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家园,北京市严格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统筹部署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工作,建立生物多样性协同保护工作机制。将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任务纳入每年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自然生态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生态系统质量保持稳定 城市生态品质提升

  按照《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北京市持续对全市及各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统一监测评价。2023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为70.8,生态系统质量保持稳定。生态涵养区持续保持生态环境优良。首都功能核心区、中心城区和平原区EI继续保持良好水平。

  全市集中建设区生态环境状况良好,其中绿视率为26.96%。绿视率指标主要表征区域内人视野范围里绿色生态空间占比的平均值。这项指标从公众的视觉感受出发,评价城市公共空间的“含绿量”,它贴近公众的真实感受,反映了城市生态的品质。在公园中、社区里、林荫路上……城市里许多的角落,市民们都能用眼睛轻松“测量”绿视率,都能感受到视觉、精神的舒适。北京市逐绿而行,统筹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通过见缝插绿、疏解建绿、建设小微绿地、丰富绿化层次,为公众打造了“出门见绿、开窗即景”的良好城市绿色生态空间。

  生态保护红线林地生态系统质量提升,其中林地面积同比提高5.44%,生物量密度同比提高3.60%。重点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状况良好,生态系统质量保持稳定。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雾灵山市级自然保护区、野鸭湖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系统质量保持优秀水平。其中,雾灵山市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为78.1,同比提高0.61%。

  绿化隔离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有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同比提高1.04%。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绿色空间比例进一步提升,其中林地面积同比增加0.32%,草地面积同比增加0.68%,建设用地面积同比降低0.92%。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水域覆盖面积同比增加6.43%,建设用地面积同比降低2.23%。

  摸清“家底”科学保护 生态系统组成和结构优化

  2020年以来,北京市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摸清“家底”,支撑指导科学保护。

  2023年,全市生物多样性调查实地记录73种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灌丛、草地、沼泽与水生植被等类型,2020-2023年累计记录136种,调查记录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类型持续增加,其中中心城区记录到23种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通过持续的近自然生态修复和建设,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得到优化。

  2023年,阶段性调查实地记录各类物种2906种,2020-2023年累计记录6895种。实地记录被纳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的外来入侵物种19种,2020-2023年累计记录外来入侵物种26种。

  生态环境好不好?小动物们来投票。以蝴蝶和蜻蜓为例,它们生命周期短,敏感性强,对环境变化、生态系统健康、人类活动干扰可以起到良好的指示作用,是国内外常用的指示物种之一。2023年在中心城区记录到24种蝴蝶和29种蜻蜓,分别约占全市调查累计记录的24%和36%,表明中心城区整体生境质量较高,生态系统状况健康。2023年在天坛公园记录到13种蝴蝶,是蝴蝶在核心区最重要的栖息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记录到16种蝴蝶和24种蜻蜓,是中心城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促发展 打造一批特色示范样板

  北京市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抓手,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两个称号。到目前为止,北京市已经有延庆、密云、门头沟、怀柔、海淀、平谷、丰台、朝阳、昌平9个区获得命名,其中5个全域生态涵养区全部获得双命名,并辐射到中心城区,实现了生态进城、“两山”进城。

  9个区立足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统筹实施创建规划或方案,打造了各具特色的示范样板。其中,生态涵养区坚守生态屏障,持续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打造生态+农文旅等模式的两山转化样板;中心城区则立足“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生态精细化治理水平,以生态优化政务、商务、生活、消费等场景,不断擦亮首都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例如,丰台区实施“绿城九法”,探索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绿色发展新引擎的实践案例,入选了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模式与典型案例;朝阳区把将府公园这样的生态公园代表,与郎园station这样的城市生活代表,有机的融合起来,探索城市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特色路径。

  近年来,社会各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一步,北京市将继续协同发力,期待公众和社会各界持续积极参与,共同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家园。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