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卷土重来?京津冀气候变化引关注
2023-11-20 14:36:30 来源: 法人杂志
◎ 文 《法人》杂志全媒体记者 银昕
▲ 2023 年 10 月 22 日,河北板厂峪长城秋色 CFP
编者按:
今年以来,世界各地极端气候事件频发。1月,创纪录的冬季高温席卷欧洲;2月,美国遭遇“速冻”寒潮;5月,意大利暴雨成灾;6月至8月,高温热浪席卷北半球……人们更深切地意识到全球变暖比预期来得更快。在中国,临近11月,京津冀及周边区域共20个城市启动了重污染天气预警。有专家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空气质量反弹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会不会就此回到过去?”
这几天,经常有朋友向邹毅发出这样的疑问。北京市民邹毅从2013年开始,坚持每天拍摄北京的天空,10年间,他见证了北京的蓝天年年增多,雾霾几乎已经淡出人们视野的全过程。如今,他不仅是一个摄影爱好者,同时还是《北京·一目了然》的超话主持人、北京一目了然非政府组织中心主任。临近11月,北京连日出现程度不等的雾霾天气,在邹毅镜头的记录之下,10天内有7天天气不达标(空气质量未达到“良好”等级)。在他的记忆中,这在2020年后,还是第一次。邹毅相信,所有对雾霾有心理阴影的北京市民,最担心的就是回到过去。
11月5日,邹毅告诉《法人》记者:“放心,不会的。10年来的治理成果,哪里那么容易失去。”他每次都这样回答朋友。
20城雾霾预警
10月30日,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发布橙色预警:从10月30日到11月2日,北京将出现一次持续中度污染过程。这是北京今年秋冬的首个重污染预警,也是《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2023年修订版)印发之后,首次启动重污染预警。
10月31日清晨,北京的空气质量曾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受东北方向冷空气作用,东南方向的天津、河北唐山和廊坊一带污染物浓度水平较低,在东南风持续作用下,较清洁空气传输到北京,PM2.5浓度逐步改善至优良水平。但污染气团被推移至北部河北承德和张家口一带,北京的空气危机并未完全解除。受北部小高压作用影响,10月31日10时起,平原地区风场逐渐由静风转弱东南风,PM2.5浓度再次出现缓慢抬升,达到轻度污染。这一天,北京南部区域仍存在高污染区,污染物浓度有所抬升。
11月4日清晨,在新一轮冷空气的作用下,北京迎来大风天气,PM10和PM2.5指数均达到优良等级。11月5日,此轮冷空气作用持续并产生降雨,在风和雨的冲刷之下,长达一周的雾霾影响完全解除。
▲10 月中旬,北京还是秋高气爽。图为游客在前门步行街游览观光 CFP
实际上,本轮污染远不止北京一地。据统计,本轮污染过程中,京津冀及周边区域内共20个城市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其中,除北京外,天津,河北石家庄、唐山等13个城市,河南安阳、鹤壁等5个城市启动橙色预警,周口启动黄色预警。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专家解读本次区域污染成因时表示,区域工业企业、重型货车活动水平和秸秆火点数量环比上升,污染排放呈增加趋势。在工业源方面,10月下旬以来,区域工业用电量较10月上中旬增长约5%,其中水泥、砖瓦等行业用电量增幅更为明显,钢铁、焦化、石化等行业用电量基本持平。在移动源方面,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型货车交通流量处于秋冬季以来的高位,较10月上中旬偏高约14%。在面源方面,10月21日—28日,区域内累计发现火点325个,其中天津、河北、河南等地数量较多。
登山爱好者望山兴
北京西北郊外有一片孤山,被称为“香峪大梁”,是太行山余脉向北京城区延伸的部分,也是太行山余脉进入北京小平原前的最后一片山地。每逢节假日,这里总少不了前来踏青登山、露营野餐的市民。
住在山脚下的登山爱好者王敏,在雾霾天气的影响下,改变了每周三五次爬山的习惯。“2017年以来,只要不下雨、不生病、公司不开早会,这就是我雷打不动的习惯。但10月底,这个惯例被打破了。”
“90后”的王敏,自打一出生,就生活在这片紧邻西山的“山区房”中。但2017年之前,她并不喜欢爬山。“以前,北京空气质量不好,在灰蒙蒙的大气之下,山上也看不到美景,爬山也就没什么意思了。”王敏告诉记者,在空气污染最严重的那些年,她一出门就能闻到汽车尾气和煤烟混合的味道,即使她的家就在山脚下,但一眼望过去,只能看到若隐若现的“远山”。
2017年是王敏记忆中的转折点,从这一年开始,她明显感到蓝天变多了,山上的游人也多了,不少人甚至加入了“夜爬”大军,他们在日落前开始登山,只为在山顶看到灯火辉煌的北京夜景,“这说明空气质量真的改善了,城外的山顶变成了网红打卡地。”也是从那时起,王敏成了“夜爬”大军的一员。
然而,在今年10月底和11月初这几天,她似乎经历了一次“穿越”,久已不见的雾霾又一次在她的眼前。“由于地势较高,平日我一出家门就可以见到市区的高楼,也能看到万寿山和玉泉山。但这几天,真的太压抑了,近处的西山玩起了‘躲猫猫’,稍远一点的市区方向更是什么也看不到了。”王敏还告诉记者,她的一些邻居这几日坚持爬山,但刚走到山脚下通向山腰的消防通道,就折返回家了:“他们说看到了似曾相识的景象,市区方向似乎被一层浓雾笼罩。”
但与记忆中的雾霾有一点不同,空气中的味道还算正常。王敏记忆中浓烈的煤烟味道和汽车尾气味道,在这一轮雾霾天气中,基本没有闻到。
转变思路 开启源头治理
事实上,自2013年以来,北京空气污染治理经历了奇迹般的逆转和改善。
中国环境保护组织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表示,2013年,北京开始监测和发布PM2.5数据的第一个月,PM2.5平均值超过100微克,2013年均值接近90微克,重污染天数较多。经过10年治理,2022年,北京PM2.5年均值历史性地降至30微克。
马军表示,今年受气象条件的不利影响,PM2.5年均值略有反弹,至今约为34微克,但整体上仍低于国家二级标准规定的35微克。与10年前的年均值90微克相比,空气污染治理的历史性进展应得到正确认识。
“只能说,这一轮雾霾天气是10年治理创造奇迹之后,在继续推进治理的新长征路上,遇到的一次波动。”多年参与大气治理的各种论坛和研讨,邹毅对北京这一轮雾霾天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10年治理的重点思路,是先抓排放终端,包括汽车、煤炉、天然气排放口等。“针对燃油汽车,执行非常严格的国六标准;对于燃煤排放标准,国家规定标准值等同于天然气排放标准。应该说,这些年的治理思路,是将每一个排放终端纳入监测和统计范围,并最大程度地挖潜,提高终端排放标准。”邹毅认为,10年来,北京取得的大气治理奇迹,正是严格限制终端排放量的成果。
然而,终端治理的红利已经被最大程度挖潜,意味着这一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收效将越来越小。“以前我们是一年减少四五微克,大踏步前进,接下来也许就是每年减少1微克甚至半微克地小步走了。当然,遇到气候不利条件的影响,也许会有反弹,这很正常。”邹毅说。
近日,邹毅在参加一个有关空气治理论坛时,听一位与会专家表示,此次雾霾的“帮凶”是高温。10月下旬,京津、山东和河南等地气温较高,空气污染情况有所加重。10月底,华北、黄淮等地气温稳中有升,甚至打破往年纪录。根据预报,11月1日,郑州最高气温达到30摄氏度,这将是当地气象观测史上首次在11月份出现如此高温。
该专家同时认为,这种情况与全球气候变暖密切相关,而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应当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不能再依靠单一治理排放终端的路径。
下一步的治理思路,应该转向对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源头和排放过程的治理。
马军也曾公开表示,目前,消除雾霾尚无法彻底摆脱依赖天气和风力,要想继续取得效果,下一步还需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需与“双碳”目标相结合,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源头治理和过程治理,还涉及城市规划的调整,这是一台‘大手术’,要‘动刀子’的。”邹毅告诉记者。
就在这一轮雾霾未散之时,11月初,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工作组对外发布了《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2023)》,将结构转型当作中国进一步开展碳污协同治理工作的重要一环。报告建议,未来应将能源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转型、交通结构转型、建筑能源系统低碳转型和发展新型电力系统,作为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编审|渠 洋
责编|白 馗
校对|张 波 张雪慧
来源|《法人》杂志2023年11月总第2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