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水美版图
署书:乔惠民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
拓制:乔杨(燕桥小学)
荐读:国土名片网小编芬儿
国家乡村振兴规划下移民安置新村建设的分析和探索
——以溪洛渡水电站峨山化念安置区移民新村为例
李天慈,张燕萍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41)
金沙江下游溪洛渡水电站位于云南永善县与四川雷波县交界处,总装机容量1 386万kW,年发电量约600亿kWh,两省共安置移民约6.7万人,建设移民新村四川省16个,云南省9个。溪洛渡水电站云南库区峨山县化念镇移民安置区共建设4个安置点村落。移民新村的建设是以移民条例为纲,以移民安置规范及相关行业规范为基本要求,在生产方面为农民分配土地并完成配套;生活方面规划村落并完成基础设施建设。
1 化念安置区移民新村建设要点
集中安置点村落建设是以移民安置规划项目为主,以金沙江水电基金项目为辅,当地政府归口管理,全方位展开。
1)乡村产业建设。峨山县化念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距玉溪中心城区61 km,优势农业经济为蔬菜种植。移民新村产业规划以充分发挥当地蔬菜种植优势布局,全面整修当地主要灌溉水渠东、西大沟,进行了土地开发整理并配套水利、田间道路。同时,以水电基金项目进行生产设施的完善和维护,对河道加强防洪治理和灌溉修复,强化了抗灾能力。移民依靠当地成熟的蔬菜种植产业迅速恢复生产,同时也为当地带来新的农产品种植经验,优化了农业种植结构。
2)基础设施建设。新村建设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规划设计,与土地规划和当地实际相适宜;配套的基础设施包含了市政工程、对外道路、垃圾填埋场等,具有完备的现代化城集镇居住功能;而后又逐步完成了停车场、运动场、文化广场、小公园等配套设施,最具特色是的移民新村多功能公建房。公建房包含了村委会、科技培训室、妇女之家等办公室和活动室,同时又修建了厨房和文化活动中心。厨房是充分考虑到村民的红白事等作业场地需求。文化活动中心既是村里重要活动场地,又可以从事部分生产活动,比如蔬菜的分拣和包装,并为后续产业拓展留下空间。通过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硬件上保证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
3)教育管理。移民新村建设时对当地学校进行了扩容,以解决移民群众子女教育问题;并实行“三峡奖学金计划”,资助移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同时对峨山移民进行技能培训,有力提升群众发家致富能力。修建党建文化长廊,将党建、移民、法治、廉政等知识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到群众中,引导移民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了贴合实际的村规民约及完善基础设施管理制度,对遵守村规民约、自觉参加社区活动、爱护社区环境、稳定谋发展的移民户进行表彰,宣传家庭美德,提升爱国爱家、遵纪守法意识。
4)组织建设。对移民新村干部集中轮训,将优秀返乡青年、农村致富带头人、大学生村官等纳入镇青年党支部直接培养,储备基层党员干部后备力量。对在日常管理工作、党建工作、带领移民(包含当地原住居民)发展致富中事迹突出的党员干部和普通党员进行表彰。对优秀党支部进行表彰,加强各基层党组织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对方党建工作经验,坚持政治学习与业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
2 移民新村建设改进方向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化念安置区移民新村建设的改进方向主要在市场和乡村人文两方面。
1)把握市场规律,优化产业结构。峨山化念安置区的蔬菜种植对市场预期不足,品种和产量不能及时满足市场需求,存在跟风种植现象;产业结构相对单一,销售渠道不足,产品初加工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此,可以成立合作社来统筹种植和销售,提高抗风险能力,在产品主要销售地建立市场调查和反馈机制,逐步建立蔬菜下游产业。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发展应具有长远规划或预留空间,发展方向需紧靠市场,在市场机制调节下形成农村生产合力。
2)回归乡村,留住乡愁。乡村振兴本质上是乡村的振兴,不是简单的乡村城镇化。乡村文化传承本质上是农耕文明的传承,乡土人文也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1]。既要保留乡村本质的宁静与质朴,和睦与融洽;又要让乡村融合现代城镇,开创新的乡村文化[2]。“回归乡村,留住乡愁”将是化念移民新村重要努力方向,对此,可依靠云南丰富少数民族文化特点,适当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促进移民与当地居民交流融合。乡村文化振兴的一方面对优秀民俗民风要发扬保留;另一方面也要利用好现代设施和媒体来重建乡愁。
3 乡村振兴与移民安置结合关键点
为落实国家乡村振兴规划,促使移民安置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参考峨山化念移民新村建设经验,乡村振兴与移民安置的结合关键点在以下方面。
1)产业定位合理,重点规划。乡村建设的目标需建立在充分把握本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以围绕着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来补短板,产业布局需与区域发展势头要相适应。化念新村建设是以迅速恢复生产为第一要务,着重依靠本地良好交通,其产业规划围绕充分开发蔬菜种植潜力来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建设重点在水资源利用和减灾抗洪。
2)循序渐进的乡村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以城镇的建设标准和管理制度推动乡村的现代化,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本质上是城镇化的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下的基础设施建设应适应乡村的现实环境,具有经济型、亲民性、实用性和易维护性;且建设过程不宜过急过快,应充分考虑村民的实际需求[3],应逐步建立起持续可靠的管理维护机制和农民主人翁思维。
3)宣传引导,长效管理,生态宜居。乡村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属性决定了其生态宜居的天然优势[4]。建设美丽乡村除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外,关键还在于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设施并规范村民的生产生活行为;为此需加强村民关于环保、卫生的宣传教育,建立适宜的管理体制。宣传内容和管理制度应根据当地村民生产生活中具体事项来制定,且通俗化、简单化,既要告诉那些事不能做,还要告诉应该怎么做及为什么。适当的举行一些引导活动,发挥好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作用。长效的管理体制建立和设施的运行尽可能的让村民参与其中,让其真正成为宜居乡村的亲身创造者。
4)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振兴应充分发挥村集体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村干部党的政治理论学习,着重培养一批基层党员干部后备力量。党组织建设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提升群众凝聚力为基础[5],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作用。
4 结 语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道路,肯定了农村发展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移民新村的建设情况与其他乡村的建设不近相同,乡村振兴需遵循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坚持因地制宜[6]、循序渐进,把农村建设工作落地实处,将产业、居住环境、人文和管理有机统一,才能让农村真正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