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陶瓷-师之道|国家级技能大师徐曼冰工作室陶瓷人才培养实践(作者:徐曼冰

2024-04-12 23:29 《陶瓷科学与艺术》杂志  主页 > 趣旨 > 美学国土 > 陶瓷美学 >

打印 放大 缩小

栏头翰墨:陶瓷 师之道
署书点睛:乔杨(十岁)
国土名片网钤印:王子廬
插播导读小编芬儿、张扬、李浩




原标题:实践产教融合,探索陶瓷产业人才培养现实路径
 
——国家级技能大师徐曼冰工作室陶瓷人才培养实践
 
 
《陶瓷科学与艺术》杂志 2022年8期   作者:徐曼冰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和2021年国家提出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又提出,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坚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大力发展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技工教育。深化全日制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在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动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相衔接,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由此可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回顾昨天,透视今天,瞻望明天,湖南陶瓷技师学院与地方陶瓷产业共舞,一直在共同谱写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跌宕起伏的舞曲音符,徐曼冰名师工作室就是湖南陶瓷技师学院实践产教融通、陶瓷人才培养的一个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号召我们从党的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我们也在湖南陶瓷技师学院百年办学历史中汲取人才培养的源动力。
 
一、脉络清晰的历史渊源
学院地处湖南省醴陵市。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是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技艺,2007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与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这一非遗之间有不解之缘。
 
学院的前身是1905年成立的“湖南瓷业学堂”。清朝晚期,因受到西方国家商品输出的压力,为了尽快摆脱困境,晚清政府无奈宣布“新政”。 在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熊希龄等一批有识之士呼吁“实业救国”。 1904年9月至1904年12月,熊希龄考察了日本陶瓷工业。回国之后,1905年5月,他前往醴陵的主要粗瓷产地进行实地调查,找出了醴陵瓷器生产落后的主要原因,随即向当时湖南巡抚端方正式呈交《为湖南创办实业推广实业学堂办法上端方书》,提出了“立学堂、设公司、择地办厂、窑户均立”等主张,得到湖南巡抚端方的大力支持。1905年冬,湖南瓷业学堂成立,熊希龄亲任监督(校长),这是中国第一所近现代瓷业教育机构。湖南瓷业学堂基本上是仿效西学制度开办,为教学专门设有实习工场。设备大部分是从日本进口,聘请日本人安田乙吉等5位技师分别担任制图、陶画、模型、窑务等课程教师。首届学员毕业后颁发湖南高等学堂(湖南大学前身)文凭。趁学堂正在筹办之际,熊希龄不失时机,又向端方上书《为创办醴陵瓷业呈端方文》,奏请成立瓷业公司,端方同意公司由官方出面倡办,商民集股投资。1906年秋季,湖南瓷业公司成立,熊希龄亲自任总理(经理)。1915年,学校附设“湖南窑业实验所”,这是我国第一所陶瓷实验研究机构。正是学堂、公司、试验所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使醴陵瓷业没有完全照搬日本窑业模式,也没有刻意模仿景德镇的陶瓷风格,而是集他人之长,进行技术和艺术创新,创生了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这是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史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活水源头。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培养产业人才,在更高层次上传承和发展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1958年6月,召集湖南瓷业学堂毕业生在学堂旧址成立醴陵瓷器公司瓷业学校。此后几经更名和管辖归属变化,1959年,改为湖南省轻工业学校醴陵分校。1965年3月,改名为湖南省醴陵陶瓷中等专业学校。1974年,改为湖南省醴陵陶瓷技工学校。1985年,改名为湖南省轻工技工学校,划归湖南省轻工业厅管辖。2002年4月,升格为湖南轻工高级技工学校。2009年6月29日,注册成立了湖南醴陵釉下五彩国瓷研究所有限公司。2009年6月,国家文化部在校内设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邓文科传承工作室。2013年1月,省人社厅在我校设立湖南省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陶瓷专业委员会。2020年5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湖南陶瓷技师学院。
 
因产业而兴,又因产业而运动变化和发展,这是职业教育演进的铁律。纵观学院演变历史,从百年前的湖南瓷业学堂到当下的湖南陶瓷技师学院,从百年前的湖南瓷业公司到当下的湖南醴陵釉下五彩国瓷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从百年前的湖南窑业试验所到当下的湖南醴陵釉下五彩国瓷研究所,都是在校企研三边联动中实践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印证了职业教育演进铁律。
 
二、全系统、全方位的现实路径
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战略、新部署、新方针和新要求,学院全系统全方位为地方陶瓷产业服务,努力探索实践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新模式。
 
(一)实施大师导师制培养,工学一体,半工半读,促使学生技能成才,为国家级非遗培养合格传承人。
教育部等六部委制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将民族特色产品、工艺、文化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着力推动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模式改革,逐步形成民族工艺职业院校传承创新的现代机制。学院在陶瓷美术专业教育实践中,大胆尝试了专业教学改革,实行了大师导师制培养,构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非遗学校传承模式。
 
学院构建的大师导师制非遗学校传承的基本范式是:首先,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创造前提条件,设立釉下五彩国瓷研究所和非遗传承基地,注册成立校办企业,建设釉下五彩瓷烧制车间,形成校企研联动机制。然后,在此基础上建模,以艺术(技能)大师工作室为教学轴心,按照产业岗位要求,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创新教学法,通过拜师学艺的形式,在技能教室或生产车间,由省级及以上艺术(技能)大师指导、培养一定层次的学生边生产,边学习,边研究。
 
1.设立非遗传承基地
 
2009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邓文科传承基地工作室落户我院。徐曼冰作为邓文科大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主持该工作的技术研究工作,2016年株洲市人民政府在我院设立非遗保护项目传承基地。2017年后,徐曼冰工作室相继评定为“株洲市名师工作室”、“湖南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2.建设技能教室或“学习工厂”
 
按照职业教育边学边做、学做结合的教学要求,学院改革传统教室的空间布局,将传统教室“秧田式”座位改为“独岛式”工位,使学生置身于“学习工厂”,利于学生边学边做。
 
3.改革课程,构建大师导师制培养的课程模型
 
(1)大师导师制培养模式的课程开发策略
 
按照职业教育要求,大师导师制培养课程的开发策略,概括起来,包括四个递进过程:
 
第一步根据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及岗位群,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第二步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第三步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重构行动领域并转化成课程;第四步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去学科系统化,最后形成各具特色、可选择性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立立体化的专业教学课程资源包。
 
 
(2)大师导师制培养课程模块及其结构
 
大师导师制课程包括通识模块、陶瓷工艺模块、陶瓷设计模块和综合实践模块。通识模块教学对培养对象的人文修养、科学艺术素养等方面进行基础性综合教育。陶瓷工艺模块教学使培养对象了解和掌握陶瓷产品生产的主要工艺流程、工艺原理、制作技巧和质量检测方法。陶瓷设计模块教学使培养对象掌握陶瓷产品造型设计和装饰设计技能,培养其艺术创新思维能力。综合实践模块包括景区写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使培养对象在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做,是实现工学研一体化纽带。
 
4.改革教学方法,实行“五步教学法”
 
推行大师导师制,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必须配套改革教学方法。为此,我们探索实验了“五步教学法”。所谓“五步教学法”是指以工作项目为导向,通过任务导入、项目分析、示范引导、模仿试做、纠错重做等五个步骤,完整地完成一个学习课题的教学方法。“任务导入”就是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下,接受工作项目,明确学生学习目标和任务;“项目分析”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解读完成工作项目所要应用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示范引导”就是教师进行案例分析,现场操作示范,展示陶瓷制作技艺和职业态度;“模仿试做”就是学生以小组形式,模仿实例,合作完成工作项目;“纠错重做”就是通过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发现错误,有针对性地纠错,改进完成工作项目在重做过程中“反思提升”引导学生回顾本工作项目的完成过程,总结经验,汲取教训,触类旁通,内化知识,提升技能,全面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五步教学法”是大师导师制模式下的工学一体教学范例,具有独特的职业教育教学品质。实行“五步教学法”,实现了学习课题与工作项目一致,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养成一体,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工作项目的实施三行为一并。
 
5.非遗学校传承取得重要成果
 
学校传承作为非遗艺传承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手段,实施“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在创新发展中传承”,是非遗学校传承最为核心的内涵。就学校传承的本质而言,乃是通过学校专业教育的手段对非遗技艺和文化进行保护、继承和发展。
 
(1)培育了一批具有传承和创新能力的釉下五彩瓷作品创作工匠
 
通过将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植入专业课程,打造陶瓷美术专业品牌,学院举办高级技工、预备技师班,为釉下五彩陶瓷产业培养了一批具有传承和创新能力的作品创作工匠。如:陈丽娜同学设计的陶瓷作品《家园》在首届“大地奖”陶瓷作品评比中荣获金奖;罗金同学设计的陶瓷作品《梦江南烟水路》荣获第14届“中南之星”大赛银奖;吴奇全同学的作品《绝壁深秋》参加在杭州环球雅葵艺术馆举办的“树石记忆”艺术作品展,被雅葵艺术馆收藏,作品《幽香》参加第三届中国(北流)国际陶瓷博览会创新设计评比中荣获铜奖;朱子昂同学的作品《梦曲》获第二届中国(北流)国际陶瓷博览会银奖,等等。学院学生在各级各类陶瓷艺术作品大赛中所获奖项数不胜数。近几年来,学院陶瓷专业毕业生面向主要陶瓷产区,包括景德镇、佛山等地就业,对口就业率100%,有许多毕业生已成为一些大中型陶瓷企业的技术(艺术)总监或其他方面的管理骨干,有部分毕业生留校担任专业实习实训教学工作。
 
(2)引领了釉下五彩文化传播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文化是产业永远的经济增长点。”文化经济是对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智能经济等的总体性概括。新型文化经济影响下的现代陶瓷产业,不仅要求产品造型观念的大转变,而且要求以相应的民族地域文化作为创新源泉,在新的价值观中找到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被誉为“国瓷”的醴陵釉下五彩陶瓷品牌将百余年来醴陵社会发展的每一个时期的民风民俗、社会经济、审美取向、科学艺术,都在历代陶瓷艺术作品上得到集中体现,形成特有的釉下五彩瓷文化。传承文化是非遗学校传承的一个重要功能。学院责无旁贷地承担了釉下五彩瓷文化传播的重任。学院陶瓷艺术(技能)大师、专业教师、学生创作的陶瓷艺术作品,或者参加上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至省市有关政府部门协会团体举办的竞赛,分别获得金、银、铜奖,或者选送为中央领导出国访问礼品瓷。研制的《和谐盛世》《太液晴波》《万花赏瓶》《天球瓶》《玉壶春瓶》等陶艺作品,被选送给中央领导作为接见外国元首或出国访问的礼品瓷。通过作品参赛、被选做国家领导人出访礼品瓷,使得釉下五彩文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得到传播。
 
(二)依托学院教学资源,入企办学,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边工作边学习,促使员工技能晋级,为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国家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徐曼冰工作室与地方龙头陶瓷企业合作设立培训平台,入企办学,举办企业新型学徒制班,是实践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新举措。
 
主动与华联瓷业、新世纪陶瓷、泰鑫瓷业、陶润实业、阳东电瓷、华鑫电瓷、红官窑瓷业、科兴实业、精陶瓷业、醴泉窑艺等联合,成立产业商学院,成为区域内陶瓷专业教育联盟。
 
徐曼冰工作室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具有为行业企业精准培养人才的组织使命;第二,具有校企合作的组织治理结构、行业标准植入的教学模式、校企共担的教学团队、共建共享的教学科研基地。
 
 
工作室入企的独特优势有:一是可以让职业院校通过走产教融合道路精准培养行业企业所需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竞争力;二是可以更好地避免专业建设同质化,彰显区域性特色,有利于丰富职业教育发展生态与样式。三是具有稳定且便于复制的组织形态,在社会经济条件具备的地区有望成为职业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
 
近3年内,徐曼冰工作室的成员深入华联瓷业、新世纪陶瓷、陶润实业、阳东电瓷、华鑫电瓷、精陶瓷业等65家企业车间内设立课堂,开展培训教学活动。接受培训的人数达到997人。参与培训的人员包括车间主任、班组长和生产一线工人等等。培训的形式有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在岗工人技能等级晋升考证培训、新招员工新型学徒制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班,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修完全部课程,颁发相应培养层次的技工毕业证书。徐曼冰工作室充当校企融通的桥梁,充分挖掘企业内教育教学资源。课堂教学实行学院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双导师制”。学院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规划培训专业,共同设置培训课程,共同开发培训教材,在关键技术、核心工艺等方面共同研究创新,促进产业技术更新与升级。这种校企一体、产教融合的培训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全日制专业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三)参与地方政府实施先进陶瓷产业集群培育战略,联合湖南工业大学,与各大陶瓷龙头企业联盟,牵头组织成立株洲五彩醴陵陶瓷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促使先进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
学院处在湖南陶瓷核心产区醴陵。陶瓷产业是湖南省十大标志性产业之一,湖南省重点发展的二十个新兴优势产业链之一,是株洲市重点培育的五大千亿产业之一,是株洲市“3+5+2”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株洲·中国动力谷”建设中,被定位为“动能转换产业”,也就是由传统产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的代表性产业。2000年,株洲市陶瓷产业实现总产值712亿元,现有覆盖陶瓷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各类企业75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72家,高新技术企业67家。目前,株洲市已形成在国内具有较强引领力、在国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陶瓷产业群。以醴陵市为核心聚居区,辐射全省陶瓷产区,构建了集陶瓷材料、陶瓷装备、陶瓷制造、陶瓷商贸、陶瓷文化等五位一体的产业链。
 
组织成立株洲五彩醴陵陶瓷产业发展促进中心。《湖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要紧密对接国家、湖南发展战略,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依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湖南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株洲市“十三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株洲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五年行动方案(2017—2021年)》等文件精神,2020年3月,学院联合湖南工业大学,与各大陶瓷龙头企业联盟,牵头成立株洲五彩醴陵陶瓷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以下简称“促进中心”),促进中心将株洲先进陶瓷产业集群申报为湖南省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奖励项目。我院院长被推选担任陶瓷产业链副链长,具体负责先进陶瓷产业集群培育的领导工作。参与地方政府培育先进陶瓷产业集群战略,是学院实践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新高度。
 
 
2020年4月,在醴陵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促进中心编制了《培育先进陶瓷产业集群实施方案》。该方案确定了集群培育的指导思想、整体思路、培育目标和集群建设的基本路径。
 
集群培育的指导思想是:围绕“传统产业的先进制造”任务,深入推动“多维度支撑”的供给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多链条耦合”的产业发展生态,全面打通“多主体协同”的纵横向融合通道,实现集群高质、高端、高效、高位发展。
 
集群培育的整体思路是:着力构建“三四六”集群培育体系,形成引导和带动我国陶瓷产业向集群化、绿色化、智能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的示范体系。具体包括:实现“三大转型目标”,即推动陶瓷产业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传统生产向先进制造、同质竞争向特色发展的有效转型;破解“四大发展瓶颈”,即聚焦融通发展、技术创新、先进制造、绿色生产,破解转型升级的长期瓶颈;推进“六大重点工程”,即实施产业集聚、集成创新、管理提质、要素聚合、融合发展、品牌塑造等六大工程,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
 
集群培育的目标是:通过两年时间的集中培育,使本集群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行列;通过五年时间的系统推进,将本集群培育成为全国陶瓷行业首个千亿产业集群、全国陶瓷产业创新发展先行集群、全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集群。
 
集群建设路径是:实施“六大工程”,即产业集聚工程、集成创新工程、创新提质工程、要素聚合工程、融合发展工程、品牌塑造工程等。
 
工作室充分发挥陶瓷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桥梁作用,通过参与地方政府实施陶瓷产业集群培育战略,与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与园区联结,在高位上实践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有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促使先进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几点理论思考
我们总结工作室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作是在学校教育生态系统内予以进行的。学校教育是一个整体系统,要把握这个整体系统的形成、演化历史和规律,关键是要把握系统的要素、结构,以及要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某类学校教育生态系统的形成,以这类生态系统的要素的出现与结构的形成为标志,其演化则源于它的要素与结构的根本性改变。社会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是学校教育生态系统的上级系统和外部环境。不同的社会生态系统有不同的要素、结构与特征,也就有不同的学校教育生态系统。在这里,我们基于学校教育生态学和系统科学方法,通过徐曼冰工作室的工作经验,提出学校教育生态系统概念。提出学校教育生态系统这个概念的本身说明了,我们总结学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作的方法是生态学方法。生态学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它更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生态学方法就是“用生态观点研究现实事物,观察现实世界,思考问题”。[1]
 
生态观点是一种宏观的整体思维方式,它不同于那种拘泥于细枝末节的思维方式,用生态学方法总结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作,就要跳出学校专业教育的狭隘视域,要关切地方产业的整体发展战略,在地方产业的发展战略中构建专业教育的新模式。
 
生态学观点是一种联系的思维方式,它不同于那种机械的、孤立的思维方式,用生态学方法总结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作,就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学校专业教育运行,看到学校内部各教学资源要素之间,看到学校外部各教学资源要素之间,看到学校内部教学资源要素与外部教学资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生态观点是一种动态平衡的思维方式,它不同于那种一味追求增长指标、不顾协调发展的思维方式,用生态学方法总结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作,就要正确处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有机衔接和动态平衡的问题。
 
四、总结
徐曼冰工作室建立以来,一直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文化优势,实践工学一体,探索三导师制陶瓷人才培养新模式,不忘陶瓷人才培养的初心,始终拥有一份促进醴陵陶瓷产业发展的情怀,努力而为,过去的一年,省委书记、省长先后莅临视察,我们有信心进一步将工作做得更好,将自身真正融入到产业发展中去,做好陶瓷产业人才的培养。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