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问陶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作者:胡传淮
(蓬溪县政协,四川 蓬溪 629100)
张问陶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胡传淮
(蓬溪县政协,四川 蓬溪629100)
摘要:2014年是清代大诗人、杰出书画家张问陶诞辰250周年、逝世200周年。2014年11月20日,在张问陶故里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召开了张问陶全国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河北、陕西、重庆、四川等省市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专家学者共计100余人参加了会议,大会收到论文45篇。专家们就张问陶的诗论、思想、诗歌、书法、师承、影响、家族、故里开发等方面,进行了研讨,达到了预期的文化学术目的。
关键词:清代诗歌;性灵派;张问陶;张鹏翮;研讨会综述
2014年,是清代大诗人、著名书画家张问陶(号船山)诞辰250周年、逝世200周年。为此,在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筹备,于11月19日至20日,在张问陶故里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如期召开了“张问陶诞辰250周年纪念大会”和“张问陶全国学术研讨会”。这是继2000年10月25日至27日在四川遂宁市召开的“第一届张船山全国学术研讨会”之后,召开的“第二届张问陶全国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河北、陕西、重庆、四川等省市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专家学者共计100余人参加了会议。本次研讨会收到论文45篇、30余万字,专家们就张问陶的诗论、思想、诗歌、书法、师承、影响、家族、故里开发等方面,进行了研讨、论证和建议,达到了预期的文化学术目的,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将此次会议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本次研讨会论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些论文涉及到张问陶研究的方方面面,研究深入,观点新颖。论文大致可以分为八个方面:
1 张问陶诗论、思想
张问陶是清代思想家、性灵派理论家,构建了自己完整的诗学理论体系。探讨张问陶诗论、思想的论文有五篇:张隆溪《法自然或法古人:略论张问陶吟咏性情的诗学主张》一文,系统地论证了张问陶的诗学主张是强调性情和诗人自我之表现,而不是强调学问和师法前人。法自然或法古人,重性情或重学问,看似相反,实则相互补充,缺一不可。蒋寅《乾嘉之际诗歌自我表现观念的极端化倾向——以张问陶的诗论为中心》认为:清代乾嘉之际,在性灵派思潮的鼓荡下,诗歌写作明显形成了一种强调自我表现而走向极端化的倾向,具体表现为由反对模拟进而漠视古人和传统,强调自我表现的绝对价值,以至于放弃独创性概念。被视为性灵派后劲的著名诗人张问陶正是一个有典型意义的代表,他的诗论清楚地显示出性灵派走向极端的趋向。张问陶是乾嘉诗坛宣扬极端自我表现论最集中最有影响力的诗人。郑家治《张问陶儒家伦理思想初探》,详尽深入地论证了张问陶一生以儒家思想为主而又兼及释道,其儒家思想既包括仁政思想与仁政实践,也包括通常所说以“三纲五常”为主的儒家伦理思想。梳理《船山诗草》的有关诗歌,可见其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忠孝与忠义、孝悌与亲情、爱情与节烈三个主要方面。张问陶一生信奉并践行之,可称当时正面伦理实践的典范,而且写下了大量的有关的诗歌,其内涵与艺术都值得进一步研究。张问陶的思想,比李白、杜甫更复杂一些,因此更有研究的必要。罗应涛《张问陶“天真说”论析》一文,阐明了张问陶在对前辈诗学理论扬弃的基础上,既“专主性灵”,又“独出新意”,标举“天真”之说,倡导从“天真”处抒写“性灵”。张问陶对其“天真说”毕其一生躬行实践,创作的大量“性灵”诗作,充满了诗人悯民忧国的风雅情怀。温秀珍《张问陶性灵诗论兼与袁枚、赵翼性灵说之比较》,采用比较的方法,将张问陶的性灵说与袁枚、赵翼的性灵说相对照,强调张问陶超越同辈性灵诗人之处在于其标举风雅之精神,切入角度和论述方法都十分新颖。这组论文理论性强,不少论文能发前人所未发,有一定的创见。
2 张问陶诗歌创作
张问陶是乾嘉诗坛射雕手,存诗3500余首,他的主要成就是在诗歌创作方面。研究张问陶诗歌的论文共有十三篇。这些论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讨了张问陶诗作。张寅彭《张船山诗初读札记》一文,从《船山诗草》的版本及成书情况、编年与分体、七言近体摘句、船山诗的主题、船山为乾嘉性灵诗三大家之一等五个方面,较为全面地探讨了张问陶及其《船山诗草》,认为张船山是一位擅作七言今体尤其是七律的诗人;船山诗的精华,尽在《奇零集》后的六卷中。船山诗的主题,一个可谓为“思家”也;“佛”、“尘”与“仙”则组成了船山诗的另一个主题,即他对人生意义持续不断的思考,以及从中所获得的信仰;临近四十以后,佛家的慈悲和道家的求仙思想越来越冲撞他的儒家情怀,“思家”的主题遂得以拓宽为“思人生”,“思家”也就不再只表现为个人情怀,而得以接通人间的一般情怀了。船山的思考与关怀说明他终究是一位儒家的“天下士”。张船山有大量的关心兵灾民瘼的作品,此类作品以《宿宝鸡县题壁》为代表而广为人知。乾嘉诗坛向有袁、蒋、赵“三大家”之说,其实蒋士铨之诗并不近性灵,反而船山诗的“性灵”性质,加上其诗的成就与影响,足以取而代之,钱钟书先生即有此说。《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载:“余尝谓乾嘉三家,当以船山配袁、赵。”乾嘉诗坛,船山是绕不过去的人物。这些论述,视角独特、见解新颖。时志明、王金星《鸟怜杜宇皆思蜀,山爱峨嵋不向秦——张问陶的山水诗述论》一文,详细论述了清代诗派众多,而性灵派因其卓异特出的诗论主张,及其诗人群体领先清代诗坛,成为那个特殊年代诗歌领域的一个标签。张问陶是继袁枚之后性灵派崛起的又一重要诗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大清由盛而衰的转折期,时代变革的印迹体现在诗人的创作中,就形成他性情自在、性灵独抒的诗歌风尚,以及诗酒清狂、孤高绝世的人格特征。张问陶的山水诗是诗人整个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诗人性灵诗论主张的物质体现,因为山水诗本来的自然状态恰恰符合性灵派天籁自成、不拘陈式的诗学主张。张问陶足迹遍人寰,江南京师、湖湘齐鲁,特别秦蜀古道、长江三峡都有他千里奔波的身影,故而他的山水诗不但题材丰富、内容纷繁,而且意境高远、情韵绵渺,具有很高的诗学研究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滕伟明《匠心独运,自然天成:略论张船山的语言风格》一文,阐述了张问陶、赵翼、袁枚并称乾隆三大家,创作主张相近,但语言风格却有差异:赵翼走的是苏东坡的路子,重在理趣;袁枚走的是王梵志的路子,油滑而见性灵;张船山走的是陆放翁的路子,重在描摹,尤其长于内心描写。张船山在清诗中理应名列前茅,可惜《中国文学史》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把张船山与四川诗人相比,我们惊奇地发现,四川诗人尽管各有个性,但却有群体风格存在,那就是鲜明、省净、睿智和幽默。这个特点这张船山身上尤为明显,我们把他当做蜀派诗人的始祖也未尝不可,张船山已经竖起了蜀诗的旗杆。张海、陈颖《简论张问陶的巴蜀情结》,阐述了张问陶虽然在蜀中生活的时间并不长,但对故乡巴蜀感情至深;他用诗歌抒发思蜀之乡情,描绘巴蜀之盛景,关怀蜀中之百姓,敬仰蜀中之先贤,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其萦绕心中的巴蜀情结。曾添、周于飞《从记游诗看清代四川三才子诗歌创作》,从“清代四川三才子”张问陶、彭端淑、李调元三人在不同时期创作的纪游诗来分析各人的诗歌创作特点。张问陶在诗学史上有“清代蜀中诗人之冠”的美誉,其人“清狂”,诗风沉郁,任性而发,秉信“好诗不过近人情”。张问陶论诗尚气,重视性情的抒发,为诗尚杜甫、李白及苏轼,也有不少近白居易的平易之作,及近袁枚的性灵诗。总体而言,沉郁顿挫稍逊于杜甫,狂放不及李白,而兼有二人之长,与苏轼近似之处颇多。张问陶以诗著称,不仅传世作品较多,而且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情感复杂而冲击力甚强,不愧为盛世悲歌,不乏一流名篇。胡传淮《清代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诗歌初探》一文,介绍了清代蜀中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十六位诗人的基本情况、现存诗作数量、诗学主张、诗歌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家族诗风成因,论证了黑柏沟张氏家族是一个特色独具的“诗歌家族”,在其两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张鹏翮、张懋诚、张勤望、张顾鉴、张问安、张问陶、张问彤、张问莱、陈慧殊、林颀、杨继端、张问端、张筠、张知简、张知雄等以诗歌、书法和绘画著称于清代诗坛艺苑的文化名人。张氏家族诗人现存诗文集40余部;现存诗作6000余首,其中张问陶3500余首、张问安840余首、张鹏翮600余首、杨继端近500首、张问彤200余首、陈慧殊100余首,其他张氏家族诗人200余首。还有五篇论文具体探讨了张问陶山水诗中的三峡诗(滕新才、贺玉《张问陶三峡风物诗探赜》);川南诗(赵永康、陈志林《张船山万里长江最上头》、赵永康《张船山衔杯却爱泸州好》);栈道诗(袁永冰《彭田桥<栈行杂诗>与张问陶<宝鸡县题壁>》、邓厚忠《才子蹉跎意不失,为有松柏劲挺姿——说张问陶<剑州官道古松歌>》)等;有两篇论文分别探讨了张问陶诗歌的审美风格和艺术特征(李建强、汪旭《试论张问陶诗歌的审美风格》;梁劲松《张问陶诗情景结合的艺术特征初探》)。这些论文研究张问陶诗歌创作,有的以新颖的见解取胜,有的以详实的论据服人,有的以视角的独到见长。大体上是从某一角度、某一侧面或某一点上深入下去,进行探幽发微,内容丰富,质量上乘,但还缺乏从整体上全方位研究张问陶诗歌创作的论文。
3 张问陶诗日本选本、书法
张问陶诗歌书画,名播环宇。早在清代就已经传至日本、朝鲜、琉球等国,价重鸡林。周斌《张船山诗日本选本及其评论》一文,详细介绍了张问陶诗歌在清代就传入日本,并出现多种刻本:1815年至1828年,日本有四种张船山诗歌选本。1848年至1850年,日本又出现了两种船山诗歌选本:即日本嘉永元年(1848)刻本《船山诗草》初集三卷,每卷一册;日本嘉永三年(1850)刻本《船山诗草》二集六卷,凡四册;此二刻本均于1977年收入了《和刻本汉诗集成》(第二十补篇第四辑)之中影印出版。嘉永之时,日本视张问陶为“名家”,各处书铺竞相刊刻此选本,由此可见张问陶诗在当时尤受欢迎,风行一时,很有洛阳纸贵的气象。明治初年,日本诗坛领袖森春涛将张船山、陈碧城、郭频伽的绝句选编成《清三家绝句》一书,1878年刊刻,著名诗人小野湖山撰《序》曰:“春涛森翁所选三家绝句,三家为谁?曰张船山,曰陈碧城,曰郭频伽,皆近世巨匠。”此时,张船山在日本诗界已经由“名家”一跃而为“巨匠”了。日本上野雄图马《吾家之友》一书(明治二十九年—1896铅排本),收录了他的《家庭诗人张船山》一文,以二十二页的篇幅,对张船山诗歌作了系统论述。日本仓石武四郎于1946年在其《日本中国学之发展》讲义中,将张船山划为以王士祯为代表的神韵派。邢飞、唐希鹏《张问陶书法简论》认为:生活在清代乾嘉时期的张问陶,他的书法必然会受到来自多种书风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有着不同的表现。他的楷书和行楷,受到“馆阁体”影响颇多,其笔法多有清代书家之风格,丰腴而圆润,但是其结构上则在努力寻求一种自我的风格,这一点来说又是对“馆阁体”的一种挣脱。张问陶的行草作品则表现出另外一番气象,这也是生活在这一时期的书家的共同追求,无论是否临习“碑学”,求新求变的追求,一直是明末清初书法家的一个追求。乾隆之世,已厌旧学,因此,“碑学”只是一个契机,而思变之心早已成为书法界的一种风气。从张问陶草书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变化之风。这里所说的变化之风,主要是指他用笔上所呈现出来的一些新元素,这与他在楷书和行楷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用笔依然有所不同。这构成了其独有的书风,使得张问陶的书法造诣颇高。清代书法界,名家辈出,张问陶书法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研究者也少有论证,甚为遗憾。研究张问陶书法艺术,有利于更家全面了解张氏艺术的全面性。李宝山《张问陶与<红楼梦>》一文,梳理论述了张问陶与《红楼梦》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张问陶之诗为“高鹗续书说”留下了如山之铁证;张问陶被尊为清代诗坛的“蜀中诗冠”,与袁枚、赵翼齐名,人称“性灵派三大家”,并为性灵派的旗帜人物。张问陶与曹雪芹,有性灵之契。这组论文中,还有三篇分别介绍了张问陶的书柬和游踪等(邵福亮《张问陶书柬四通简释》、袁永冰《张问陶与凤县》、王承军《李崧霖次张问陶诗及其人》),亦颇具学术价值。
4 张问陶师承、影响
张问陶善于学习,博采众长,转益多师,终成有清一代影响深远的诗坛大家。施霞、游翠萍《论张问陶对陶渊明的接受》一文,论述了“清代乾嘉性灵派三大家”之一的张问陶,其人格精神、为诗作文深受陶渊明的影响。考证其生平,可见张问陶既推崇陶渊明任真自然的生活态度又追慕其率真自然的诗品风格。张问陶结合陶渊明的“任真”言论,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性灵入天真”的诗论,发展了自陶渊明以来的任真诗论,对后世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邹鹏、罗莹《张问陶高祖张鹏翮对其诗歌创作之影响探微》一文,阐明了张问陶高祖张鹏翮的道德人品、仕宦生涯、诗学观念以及创作技巧对张问陶的深刻影响。张鹏翮的道德人品和仕宦生涯对张问陶诗歌创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张鹏翮清正廉明的家训世代相传,深刻影响了张问陶的价值观,塑造了张问陶正直磊落的个性,进而成就了他雄直阳刚的诗风。其二,张鹏翮仕宦生涯的艰辛令张问陶很早就对仕途产生了厌倦之情,从而创作了大量以思乡念亲为题材的诗作。张问陶受张鹏翮影响的诗学观念主要有三个方面:即“重情尚真”、“风格雅正”及“强调识力”。张鹏翮创作技巧对张问陶的影响有:擅长“纪梦”、语言清新。张鹏翮不仅在道德人品方面是张问陶修身进德的高标,其诗歌理论和创作技巧也对后者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张问陶是位“早熟”的诗人,很多根本的诗学观念和诗歌风格在他尚未“出山”之前就已基本定形。因此讨论张问陶诗学渊源目光不能局限于乾嘉名流,张氏家族诗人的影响也应该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刘扬忠《当代诗词爱好者和习作者如何向古代优秀作家学习——我举清代中期性灵派大诗人张问陶为学习对象》一文,阐述自己在“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中,推荐张问陶为参赛青年朋友们的异代老师和知心文友。李宝山、宋长丰《接地气而不失灵气——张问陶诗对当代诗词写作的启示》和胡亮《涪江流域诗群:传统、生态与特征——从陈子昂,经张船山,谈到涪江流域现代诗》两文,阐释了张问陶强调诗歌要直接抒发人的性灵、表现真实情感,在近代和现代文学史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还影响到今天的蜀中涪江流域诗群。
5 张问陶家族诗人
清代遂宁黑柏沟张氏家族,为著名“诗人世家”。成镜深、汪旭《天下廉吏,卓然完人:张鹏翮之人品》和肖刚《孟春相知张鹏翮》两文,评析了张问陶高祖、清代台阁诗人张鹏翮的人品,介绍了张鹏翮在今重庆市铜梁县留下的题刻和诗歌,可补史之阙。王洪林《盘歌缝里看蓬溪张家》一文,简介了清朝民间文学《盘歌·遇行家》说:“四川胜过张鹏翮,湖广赛过米翰林”,四川是个人口大省,名流辈出,歌手夸海口打赌,说除了当今皇上就数自己最棒,在四川胜过张鹏翮,在湖广赛过米芾,足见清朝市井文化对宰相张鹏翮极度景仰。何胜莉《论张问安诗歌中的“唐风”》一文,论证了张问陶之兄张问安的诗歌以“唐风”见长,尤擅古体。其“唐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王、孟清新优美之风;二是效杜甫沉郁顿挫之风。同时擅长使事用典,表现出“学人诗”之特色。张问安在精神上认同船山,风格上追摹少陵,而又博采盛唐大家的“宗古”、“求新”调和者形象从乾嘉诗学史的角度来看具有特别的意义。冯岁平《被冷落的清代诗人张问安》一文,简析了张问安的诗风和诗作,可详史之略。6张问陶家族
清代四川遂宁黑柏沟张氏家族是一支兴盛时间长达两百年左右,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有重要影响的大家望族,被称为“清代蜀中第一家”。一人入《中国通史》,二人入《辞海》,三人入《清史稿》列传。该家族重视教育,人才辈出,人称“一家男女尽能诗”。胡传淮《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探析》一文,从政治实力上、文化实力上和综合实力上全面考察了黑柏沟张氏家族作为“清代蜀中第一家”的依据,论证了张氏家族兴盛和衰落的具体原因。张鹏翮为清代蜀中官位最高、相业最优、名声最显的人物;张问陶乃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诗人,东坡之后,一人而已。唐学镛《遂宁黑柏沟张氏家族的重要分支——绵竹唐氏家族源流世系探考》,详细介绍了明末清初遂宁黑柏沟张万后裔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悲剧,其中一人与张鹏翮同祖,年幼全家被杀,有唐姓者怜而抚为己子,遂改名换姓为“唐敬一”,清代著名诗人绵竹唐乐宇即其玄孙。绵竹唐氏实为黑柏沟张氏家族的一个重要分支,丰富了张氏家族研究资料,弥足珍贵。
7 张问陶故里
张问陶故里位于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黑柏沟,风光旖旎,人杰地灵,距遂宁市城区仅8千米,文化遗存保护较完好,极具开发价值。温勉双《关于开发名人故里,打造“清代四川第一家”旅游区的建议》,提出依托成都、重庆两座特大城市和遂宁市城区,加快蓬溪旅游发展,将张问陶故里打造成“张氏祖居地、四川第一家、移民寻根处、休闲养生园”的建议,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操作性。胡传淮《重修清代大诗人张船山墓记》一文,详细介绍了位于蓬溪县金桥镇翰林村二社唐家湾月亮坪的张船山墓重修经过。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中,各地争相挖掘古墓,船山墓亦未能幸免,1959年3月被当地农民挖毁。2014年8月,在蓬溪县政协温勉双、胡传淮呼吁支持下重新修复。新修船山墓长6.5米、宽4米、高七轮石。墓碑亭为古牌坊式,由三座碑高低有序并立,碑亭高达3米许。正中主碑高1.55米、宽0.85米;左右两边陪碑高1米、宽0.55米。墓前祭台长2.57米、宽2.06米,用青石铺成;祭台外石栏杆上,点缀有花草浮雕,高洁雅致。船山墓碑联和碑文由胡传淮提供。主碑文字,右上角:“公元二О一四年八月”;正中:“皇清诰授朝议大夫山东莱州知府张船山府君之墓”;左下角:“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重立”。主碑墓联,横额:“蜀中诗冠”;上联:“画为写意高人笔”;下联:“诗是登坛大将才”。此联集清代著名诗人陈用光《喜晤张船山前辈》诗句而成。陪碑墓联,横额:“钟灵毓秀”;上联:“至情至性”;下联:“亦佛亦仙”。此联集清代两江总督李宗羲《船山先生像赞》而成。右边陪碑碑文为《张船山生平简介》,由胡传淮执笔撰写,其文曰:“张船山(一七六四—一八一四),清代杰出诗人、诗论家、书画家。名问陶,字仲冶,号船山,贤相张鹏翮玄孙。乾隆进士,官翰林院检讨,擢山东莱州知府。嘉庆十九年三月初四日申时病逝于苏州。著有《船山诗草》,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亦是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诗人。”左边陪碑碑文为《张船山先生事略》,摘自清代著名学者李元度撰《国朝先正事略》,其文曰:“幼有异禀,工诗,有‘青莲再世’之目。其诗生气涌出,沉郁空灵,于从前诸名家外,又辟一境。其《宝鸡题壁》十八首,指陈军事,得老杜《诸将》之遗,传诵殆遍。国朝二百年来,蜀中诗人以船山为最。”这组论文,虽然数量不很多,却都不作泛泛之论。
8 张问陶研究
张问陶与唐代李白、宋代苏轼,并称古代巴蜀诗歌史上三位最杰出的天才诗人,从清代至今,对其研究甚多。胡传淮《清代大诗人张问陶研究概述》一文,全面评价了200余年来张问陶研究情况。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至宣统三年(1911),为张问陶研究发轫期。清人对张问陶评价相当准确,不发空话,且多发明,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为张问陶研究开了一个好头。1912年至1949年,为张问陶研究消沉期。民国学者对张问陶研究不多,大都照搬前人之论,有些粗糙和简略。1950年至1979年,为张问陶研究停滞期。本期张问陶研究较为寥落,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80年至2014年,为张问陶研究繁荣期。1980年至今,无疑是张问陶研究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研究论文、专著大量出现。张一璠《读懂张问陶:浅说“张学”研究的路径选择》认为:张问陶是一位真正值得纪念、具有很高纪念意义的文学家、书法家。日本汉学家真田但马、宇野雪村著《中国书法史》(瀛生等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载:“他(张问陶)精于诗,继承袁枚的性灵说,诗风充满生气,称为蜀中诗人之冠。著有《船山诗草》,在日本也流传甚广。他的画有徐渭风,称为绝妙。其书可称险劲(《清史稿》),骨骼有力。人们评论说:‘人称其诗,而不知书画俱胜。书法放逸,近于米芾。’(《墨林今话》)杨守敬评论说:‘乾嘉间之书家,莫不胎息于金石,博考名迹,惟张船山、宋芷湾绝不依傍古人,自然大雅,由于天分独高,故不师古而无不合于古。’”可见船山先生,当属清代“帖学派”代表书家之一。张一璠还在论文中阐释了“蓬溪现象”。他说:“时逢盛世,优秀传统文化得以重视与回归,蓬溪县领导层的自觉与自信,有胡传淮这样的淳厚勤奋学者。终致研究成果丰硕,誉满巴蜀,驰名华夏。这就是我所谓的‘蓬溪现象’。”又说:“传淮先生在张问陶乃至整个蓬溪文化研究中的贡献是十分突出的。可以这样说,传淮先生是张问陶乃至整个蓬溪文化研究第一人。其实绩都在前面提及的书单里:那些有扎实学术功底的、十分厚重的学术著作,几乎都与‘胡传淮’三个字连在一起:或主编或独著。这样的实绩,在学风浮躁的今天,尤其难能可贵。这是一个高度,是先生对乡邦文献、文化、船山的热爱、真诚与敬畏。我认为,四川蓬溪胡传淮堪比清代甘肃武威学者张澍(号介侯,1781—1847),是当代四川的张澍。可以这样说,笔者所谓的‘蓬溪现象’,其中,胡传淮先生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放在今天的华夏文化领域来加以考察,也是极具分量的。张问陶因有蓬溪而‘重生’,蓬溪因有传淮而增分量;胡传淮是张船山的异代知音,真正的‘精神传承人’。”邓尚培《张问陶学术研究的现实意义》、王勇《问陶文化的时代价值》等文,阐明了研究张问陶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给人以启发。
本次研讨会受到全国许多张学专家和广大张学爱好者的广泛关注、积极参与。生平研究有新发现,思想研究有新启示,作品研究有新拓展,遗址研究有新突破。从多方面填补了张问陶研究空白,将张问陶研究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张问陶.船山诗草[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胡传淮.张问陶年谱[M].成都:巴蜀书社,2005.
[3]胡传淮.张鹏翮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
[4]胡传淮.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
[5]胡传淮.张问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M].蓬溪:四川省蓬溪县政协委员会,2014.
责任编辑:周哲良
中图分类号:G 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94(2015)02-0041-05
收稿日期:2014-12-01
作者简介:胡传淮(1964-),男,四川省蓬溪县政协编审。研究方向:清诗、巴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