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惠民、王合成:“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深度开发研究课题小结报告(2004-2007)
与其说这是一个课题,毋宁说这是几年来贵阳市与海内外专家团体紧密携手为缔造“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形象,深化发展贵阳避暑旅游产业、避暑人居产业、避暑经济与避暑文化所作的全程实验探索,全程实践记录,全程实战体会。
基于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环境背景,静观2004-2007这几年,中国“多彩贵州”省会贵阳在全国气候旅游经济方面率先打头阵,兴起避暑经济热,以及激发与此相关的生态养生热、乡村度假热、休闲文化热、红色旅游热、温泉疗养热,甚至超常规出现了“第四黄金周”现象,值得全国旅游界关注。特别是回味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在2007年贵州省第十次党代会指出要科学、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贵州气候资源的讲话精神,可以说一向旅游业不温不火的贵阳,似乎突然走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本课题组乐观地预计:“中国避暑之都”贵阳将进一步迎来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春天,并将进一步迎来大旅游业发展多彩绽放的季节。
贵阳地处中低纬度高海拔显著特征的中国西南喀斯特亚高原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温和气候,兼有高原性和季风性气候特点,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大自然馈赠,加之生态系统得到长期有效之人工保养与维护,形成了“山青水秀,清凉宜人,微风微润,低紫低尘,绿色富氧,天然节能,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总体城市风貌特色与避暑旅游气候资源特色。
“天然空调城中在,空气可当商品卖”。对于众多远足来贵阳旅游的外地人来说,最为令之诧异的莫过于在这个接近北回归线的中国南方城市盛夏时节竟很少有人持扇纳凉,甚至夏夜睡觉还要盖上一层薄被。与只有数百公里距离的重庆相比,七八月的重庆气温炎热难耐,而此时贵阳却清爽宜人。
然而长期以来,贵阳的气候优势并不为人熟知,给外地人的印象莫过于“天无三日晴……”。如今,贵阳老百姓自豪地说“全球变暖,我自清凉”,这是一句简洁朴质的新地域宣言。“清凉”二字,正是贵阳正在显现的不可多得的自然生态气候环境基本特征,“清”是清新,这些年贵阳的环境空气质量清新度总是令人羡慕;“凉”是凉爽,这些年贵阳四季绿意、夏养凉爽的好气候更是令人欣赏。
从过去被外省人嘲讽到如今登上“中国避暑之都”宝座,并迎来一批批来自海内外的避暑旅游者与避暑人居投资者,贵阳城市形象战略“反弹琵琶”非常成功,在环境气候特点上的确走过了从“被误会”到“被发现”再到“被确认”、“被热追”的曲折历程。当然,贵阳夏季气候的舒适度并不是凭空而论,它有着每一个亲临其境的人的切身感受,有包括本课题研制的“贵阳指数”等一系列气候舒适度“硬指标”科学地支撑着这个结论。
“贵阳指数”研发过程主要学术贡献专家、贵州省山地环境气候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郑小波认为:
当环境气温保持在摄氏18度至24度之间时,人体感觉最舒适。他根据贵阳近50年来的气候资料统计,贵阳夏季(6月至8月)平均气温为摄氏23.2—24摄氏度,最高温度一般在摄氏25-28度之间,最低气温在17-20摄氏度之间,高于摄氏30度的最高温度日数很少。有关实测指标相比较,贵阳的夏季气温是很适宜人的。
贵阳的夏季不仅不热,而且“不干”。贵阳的夏天相对湿度平均值在65%至76%之间,与人体感觉舒适的空气相对湿度范围(45%至70%)十分接近。难怪旅游界新民谚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气候适宜数贵阳”。
从气象科学的角度对过去“天无三日晴”的贬语做出新解,还可得出贵阳夏季气候优势的其它特征——紫外线较弱、始终微风习习、无一日沙尘暴侵袭、夏夜清爽凉快……等等。由于滇黔静止锋与孟加拉湾来的暖湿气流影响,形成了贵阳地区的多云清凉天气。其中,多云的天气使紫外线被较厚的云层过滤,让贵阳人“晒不黑、晒不伤”;降水则主要出现在夜间,即当地谚云“晚上下雨白天晴”,因此夏日昼夜常显得舒适凉爽,空气如洗,十分清新。其全年平均低日照天数、夏季低太阳辐射给人们带来的爽适度,加之冬无严寒,四季舒适,环城绿肺供氧,星罗棋布的温泉沁泡,消热避暑气候优势在省会城市中堪称胜绝。
近两年,人们就特别留意到,贵州省委、省政府领导和贵阳市委、市政府领导,特别重视率旅游推介团,上京城,闯上海,下广州,推销贵州美丽山水、文化、风情,为贵州的夏天“卖清凉”,吆喝避暑旅游。人们还看到,贵阳市委书记李军作客新浪网,精辟地为“多彩贵州”概括出几大亮点:第一,贵州是一个大宝库;第二,贵州是一个大公园;第三,贵州是一个大空调;第四,贵州是一个大家庭。贵州的领导对多彩贵州气候之彩推销得很好,世人瞩目。而大家更有目共睹,近几年亚太环境保护协会、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经济导报《中国城市》杂志、香港中城院等多家海内外城市研究机构、环境组织、媒体和专业群团共同举办的2004/2005/2006/2007连续四届关于“中国避暑旅游城市”的公众口碑调查与专家评价活动中,贵阳以“具有全年特别是最热月平均气温舒适度”、“具有世界喀斯特精华位置的多样性人文与生态旅游景观资源”、“具有在岩溶生态脆弱环境中创建森林之城的典范性”等特殊优势,并以公众口碑高,支持率和专家赞许度高而除第一届高踞前二外,连续三届荣登“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榜首,并在每届获得该评价活动首席公信官代表联合评价机构题赠的城市品牌形象美誉——“避暑之都”。2006年初,贵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蒋星恒、分管外宣工作的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高艳,在组织贵阳城市形象大赛活动中重视邀请“中国避暑旅游城市”联合评价机构公益携手合作研究创新提升和传播贵阳城市品牌形象,开始进行贵阳“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形象的广泛宣传推广,引起省内外媒体广泛报道,得到市民和全国各地游客广泛支持。
2006年10月15日,贵阳大剧院,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GN)、经济导报中国城市杂志社、亚太环境保护协会(APEPA)中国委员会、亚太人文与生态价值评估中心、中国城市研究院(香港)口碑中心、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绿色版图工程生态示范基地等多家机构(桂强芳担任总评价师及课题组长,因此简称桂强芳研究团队),将“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形象命名牌匾全公益性授予了贵阳市政府,同时赠予包罗贵阳历史文脉和锦绣百景的“避暑之都古今美景千字联”,中共贵州省委常委、时任贵阳市委书记王晓东(现任中共贵州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贵阳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袁周,从“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联合评价机构首席公信官手中接过金匾:贵阳独享“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形象美誉。
最了解活动来龙去脉的贵阳资深媒体人穆培贤,用六个字赞扬该项重大研究评价和公益授牌活动:公益、公允、公正。
气候资源是旅游与人居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与人居舒适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避暑型舒适型气候资源,则是旅游与人居资源中的稀缺性资源。负责避暑旅游城市研究评价的独立第三方联合机构,从公众口碑与专家评价的层面,证明了避暑资源、舒适的气候资源,确实是多彩贵州及其省会贵阳弥足珍贵、具有特殊性、排他性的环境资源、旅游资源、人居资源。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为了将“好气候”打造成贵州省省会贵阳的重要品牌,为促使贵阳“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优势转化为城市产业、经济优势,提升贵阳城市综合竞争力,优化贵阳投资环境,促进贵阳城市和谐发展,2007年,根据贵阳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贵阳市委宣传部、外宣办主持,正式邀请桂强芳研究团队(主要是亚太环境保护协会APEPA、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GN、中国城市研究院CUI等机构)合作,在原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启动了《“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深度开发研究》课题,同时面向全社会配套启动了“中国避暑之都”避暑旅游、避暑产业和避暑经济创意方案征集活动,得到了贵阳市各区市县、各委办局的鼎力支持与积极参与。
2007年6月5日,李军履新于贵阳市委书记岗位,在贵阳市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中深情地说:“我在贵州工作了将近4年,已经把自己当成地地道道的贵州人;作为生活在贵阳的市民,我深深热爱着我们这个森林之城、避暑之都”。
6月21日,“夏至”在即,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周代表贵阳市委、市政府率团赴京在首都钓鱼台国宾馆举办“2007’首届中国(贵阳)避暑旅游经济论坛”,以“气候是财富”为题,作了精彩的讲演,同时拉开了中国贵阳“避暑节”帷幕。桂强芳研究团队协办该论坛,协助贵阳邀请到国家部委领导、国家级学术机构、社团特别是国家级气候科学、旅游管理最高研究机构的权威专家,以及国内外避暑旅游城市的代表们出席会议,大家紧紧围绕《“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深度开发研究》课题初步报告, 就“中国避暑之都”品牌的形成、“避暑气候”、“避暑经济”等与“避暑”相关的概念、话题、产业展开了研讨。该次论坛补充完善和丰富了本课题主要内容,提出了“气候让城市更和谐”,大力发展“城市气候”事业及气候旅游经济等发展理念,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李维京博士、国家林业局原局长、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原副主任王志宝、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张坚钟等有关专家、领导,分别作了“气候与城市”、“气候创模式”、 “气候出新篇”、“气候重养育”、“气候要谋划”、“气候出品牌”、 “气候有个性”、“气候有商圈”、“气候须共赢”等专题发言,贵阳市政府副市长季泓发表了《气候,让城市更和谐》的总结性演说,系统地从多个角度论证和肯定了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塑造及本课题提出有关深化研究发展问题的重要性、科学性、可行性,探讨了避暑旅游城市建设与避暑旅游经济发展的问题,并提出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避暑旅游城市如何恪守生态文明、呵护舒适度气候环境、合理规划城市人居空间、防止尤其是支持论坛所发布的本课题核心成果:中国避暑旅游城市评价基准参考指数——“贵阳指数”。有关联合评价机构在论坛会上宣布,从第五届(2008年)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第二届(2008年)全球避暑旅游名城口碑金榜起的每届专题研究评价活动,都将引入“贵阳指数”作为基准参考指数。“股市看恒生指数,避暑看贵阳指数”,成为诸多媒体流行语。“避暑之都”和“贵阳指数”催促贵阳特殊、稀有、优越的气候资源转化为强劲的避暑旅游经济优势和避暑宜居产业优势。
继2006年成功举办“森林之城,魅力贵阳 2006城市形象推广大赛”和正式荣膺“中国避暑之都”品牌授牌之后,贵阳市把向国内外力推“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名片确定为2007年对外宣传工作的重点之一,举办了“2007首届中国(贵阳)避暑节”,推出一系列活动。让“避暑节”成为外地游客和本地市民共同参与的互动平台,并形成了“避暑经济论坛”、“避暑之都主题歌曲”、“避暑之都生活地图”、“避暑之都卡通形象”和“避暑之都生活纪录片”等“五大成果”,充实丰富了“中国避暑之都”的文化内涵。
在首都钓鱼台举办的论坛会结束不久,2007年8月31日,贵市政府阳锦上添花,委托中国气象学会在京召开“中国避暑之都”科学论证会,对既有“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研究评价课题成果进一步进行了评议及论证,与会专家一致给予支持、赞同和确认,亦向贵阳市再次颁予“中国避暑之都”同名牌匾。在短短时间内,先后由有关专业学术团体两次向贵阳市颁发“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同名牌匾,体现了贵阳市决策层的学术谨慎,也印证了原“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研究评价课题及其深化研发的学术讲究与数据扎实,成为国内外媒体热议的特例与佳话。
2007年夏季,随著大量游人的涌入,贵阳市各大酒店、宾馆爆满,景区、景点人潮涌动,许多散客在贵阳市区甚至“一房难求”。庞大的人流有力地刺激了消费,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行业人气旺盛。在“多彩贵州”、“避暑之都”品牌与避暑节的带动下,据袁周市长的岁末总结统计,仅仅是1到11月份,贵阳市共接待国际旅游人数增加27.2%,接待海外旅游者同比增长了38.74%,旅游创汇4957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1.64%,国内旅游收入是113.98亿元,同比增长了41%,旅游总收入117.93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了41%。从这几个数据来看,贵阳旅游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旅游业正在成为贵阳市服务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基本处于三分天下有其一。
2007年贵阳市国内生产总值大概增长16%左右,与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的贡献是分不开的。由市委宣传部、外宣办牵头,贵阳市有史以来最成功地进行了规模性、创新性城市形象宣传,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贵阳除就地宣传外,更重视外宣工作,还组织到马来西亚、新加坡、长三角、珠三角,特别是到重庆、深圳这样一些地区进行了推介,让更多的人知晓贵阳,知晓“避暑之都”品牌。为此,贵阳人居建设也出现历史最好势头,重庆人、深圳人专门组织专列到贵阳买房。此外,课题组调研发现,以贵阳为辐射中心的六盘水—毕节—安顺—黔南—黔西南,亦因同处于“多彩贵州黄金避暑旅游带”而出现游客激增。
自北京论坛会发布本课题的核心成果“贵阳指数——中国避暑旅游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以来,“股市看恒生指数,避暑看贵阳指数”——成为媒体进一步擦亮“中国避暑之都”贵阳,向全社会广泛传播而最吸引人心的一句响亮口号,“多彩贵州、避暑之都”成为省会贵阳比较完整的、社会各界比较乐于接受的城市品牌形象定位语。2008年,“贵阳指数”——即中国避暑旅游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本课题组联合研制的重要评价工具,将正式应用到“第五届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第二届全球避暑旅游名城口碑金榜”,标志着避暑之都贵阳籍着“贵阳指数”,以独特的话语权地位走向全国,走向全球。
9月23日晚, 2007首届中国(贵阳)避暑节闭幕暨总结表彰晚会在贵阳大剧院隆重举行,硕果累累的首届中国(贵阳)避暑节落下帷幕。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贵州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谌贻琴出席了闭幕暨总结表彰晚会。资料显示,2007首届中国(贵阳)避暑节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发掘了贵阳在生态和气候方面的独有资源优势,树立起贵阳绿色环保与生态文明的城市形象,凸显了贵阳"宜居、宜游、宜商、宜业"的城市功能,使贵阳“中国避暑之都”的城市形象定位得到了普遍认可,对贵阳市经济尤其是旅游经济的拉动效应明显。
据光明日报2007-12-09报道,贵阳市委书记李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森林之城’、‘避暑之都’是我们贵阳的两大品牌,我们一定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它们。”2008年的避暑旅游节庆又将拉开序幕,根据有关方面提议,贵阳“避暑节”将改为“避暑季”。桂强芳博士近期在港表示,从2007年起,该研究团队在未来20年内,还将继续利用中国香港这个不可替代的国际窗口,公益性深化中外气候旅游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研究重点将从中国避暑名城延伸到全球避暑名城,从中外避暑城市延伸到中外避暑名山,从中外避暑旅游目的地延伸到中外避寒旅游目的地、中外四季如春旅游目的地、中外好空气旅游目的地等,尤其是强化气候旅游经济领域里国际性竞争发展的研究,从而多多争取该领域在国际舞台上的中国话语权。桂强芳同时表示:当前全球变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的增加,这是贵阳,也是目前许多背负避暑旅游美名的城市需要提起警觉的。因此,建议贵阳市从现在起,就要提前考虑城市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因素,努力加强“避暑之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千方百计遏制平均气温上升,千方百计保住贵阳来之不易的城市品牌。
2007-12-31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