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关注】贵阳连续16届名列“全球避暑名城”榜 每届稳踞前十

2023-08-11 00:52 未知  主页 > 关注 > 气候经济 > 避暑之都 >

打印 放大 缩小

国土名片网小编张杨、李浩、芬儿推介导读
形象点睛:全球避暑名城 
栏头署书:乔惠民   拓制:乔杨

国土名片网钤印:王子廬



贵阳连续16届名列“全球避暑名城”榜 每届稳踞前十


背景链接:航空新闻网http://news.cnair.com/c/202307/126204.html


       

     近日,第十九届中外避暑旅游目的地排行榜(2022/2023),共分为夏令时六个专项榜单在港结题发布。
中国贵阳以爽爽之歌”形象锦言名列“全球避暑名城”前十。经国土名片网和天下口碑数据库统计,2007年以来,贵阳已连续16届入选全球避暑名城榜,每一届始终保持在前十名位置。
       新一届该榜由香港桂强芳全球竞争力研究会、世界航空小姐协会、走遍全球旅游协会、香港《中国城市》杂志社、世界文化地理研究院、亚太环境保护协会,以及共同组成的中外气候旅游目的地研究课题组联合主持研发。
       香港学者桂强芳博士一直担任该项课题总评价师。本届终审环节照例指定桂强芳文化地理顾问、贵州财经大学校友会港澳分会荣誉会长、首届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入围奖获得者乔惠民参与公信把关,并撰署形象锦言墨宝予以一一“点睛”推介。桂强芳表示:因疫情影响和极端天气搅扰,该项榜单迟滞一个年度后再度审慎登台。本届两个年度合并发布该榜单,榜名略有调整,甲类榜单为2022/2023全球避暑名城榜暨世界避暑名山榜;乙类榜单为2022/2023中国夏养都市榜、中国夏养名山榜、中国夏养小城榜、中国夏养金坐标榜,分别评价推介中国夏季气候舒适度较高且适于康养休闲度假的都市群、小城群和景点、园区、社区群。
    据世界航空小姐协会(WASA)秘书长曾雪霞介绍,该会会员遍布全球各航线,积极参与了桂强芳研究团队中外气候旅游与康养经济比较优势课题合作,即便近年遭遇疫情影响,其各地会员仍比一般人群更能够亲身飞临全球各旅游目的地参与气候舒适度体验,并尽力访问当地市民、旅客、旅行社口碑意见。她说,贵州省的贵阳市、六盘水市、毕节市、安顺市以及黔南、黔西南州,是空姐会员特别喜爱、竭力推崇的好气候目的地。因此,从本届起,该会正式成为该课题主要成员。为表达对中外空姐公益劳动的尊重与谢意,课题组一致确定本届发布的甲类榜单全部名次,以及乙类榜单前二十名,同时列入“WASA世界空姐心仪目的地”数据库重点名录。
    桂强芳回顾:2003-2023,整整二十年,一个课题廿年做,久久为功公益行,是本课题的最大特色,值得纪念和小结。从上世纪昆明99世博会起,该研究团队便开始与云南世博集团有关专家启动气候旅游经济合作研究。2003年,中外避暑旅游目的地研究课题组在云南世博花园酒店组建。当年夏季,在香港建立天下口碑-中外气候旅游数据库,在昆明世博园研发《中外避暑旅游目的地评价指标体系》。
       该体系共八条基本指标,包括“⑴具有浓郁的地域人文、生态、景观旅游资源禀赋及旅居康养产业发展优势;⑵具有夏季特别是最热月适于避暑的地势、海拔、气温、日照、紫外线、风力、雨量、空气湿度、空气清新度、负氧离子量等综合旅居环境舒适度优势,宜于出行的舒适度天数相对较多,极端高温时日短促;⑶综合植被覆盖率与土地绿化率较高、沙尘与细颗粒气象影响较小;⑷主要水系水体水质较好并注意综合维护治理、公众与旅游者可获得较好亲水消暑感受;⑸重视旅游吸引物与品牌形象塑造、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旅游市场和夏令主题活动应时组织;⑹重视生态保育、植被繁育、清洁卫生、园艺景观营造、生物多样性发展;⑺倡导绿色出行与低碳生活,善于利用山地、森林、草原、海滩、田园等自然资源为旅游者提供夏令降温、纳凉、避晒、康乐享受;⑻远足旅游者通过实地体验对当地夏季旅游舒适度给予较好口碑赞许”等,几经推敲修订,以此作为每年夏季不间断研究评价中外避暑城市、避暑名山、夏养小城、夏养坐标等的主要团队标准,2004年在港向全球发布首个研究榜单成果。
    桂强芳连线同时表示,2005-2007年,在研究评价中外避暑旅游目的地过程中,其研究团队应邀配合了贵阳市外宣部门、气象部门主持研发的中国避暑之都“贵阳指数”,2008年,配合毕节地区文旅部门主持研发了山地避暑旅游“阿西里西指数”。“贵阳指数”及“阿西里西指数”在中外气候旅游经济发展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话语权意义,一直成为其研究团队具体评价目的地气候旅游舒适度的基准参考指标,对激发避暑旅游市场逐步形成热潮所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
      桂强芳亦特别指出,近年来全球持续变暖,极端天气诡异,热岛效应凸显,大气与水土自然灾害与污染指数严重,将导致海平面上升,破坏原有气候旅游舒适度机制,对全球气候旅居康养环境形成严重干扰与影响,必须高度警惕。尤其是近期以来,全球极端高温在局部区域频频爆棚,乃是气候全球变暖的直接警示信号,严重威胁人类和地球生命,中外避暑旅游目的地绝不可能独善其身。如当前不加以警惕,人类活动和气候政策不积极参与共同应对,到本世纪末,许多今天的“清凉地”“避暑地”会变成明天的“火炉子”“烧烤地”。
     因此,桂强芳称,贵阳是中外避暑旅游目的地发展的一个特色范本,其研究团队将进一步加强对贵阳等中外避暑旅游目的地的全过程跟踪观察、研究、评价、传播与促进活动,一是大力倡导发展以低碳、低耗、节能、绿色为主要特征的气候旅游康养经济,努力提升课题精准评价质量,进一步辅助中外旅游者精准寻找目的地;二是及时面对中外旅游者开展必要的环保科普宣传,凡前往有关目的地,均建议关注最新天气预报,关注当地生态文明,重视卫生出行,安全出行,绿色出行,低碳出行,文明出行;三是提醒每一位地球公民,不仅要做气候旅游资源的获得者、消费者、共享者,更需要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责任者、参与者、共建者。


  (国土名片网小编张杨、李浩、芬儿整理与推介导读)

------------------------------------------------------------------------

附-专家视角】


贵州旅游气候优势及品牌效应初探

作者:王方芳胡跃文徐丹丹丁立国
中低纬山地气象杂志 2022年5期 

 

王方芳,胡跃文,徐丹丹,丁立国

(1.贵州省气象学会,贵州 贵阳 550002;2.贵州省气候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2)

0 引言

旅游业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极大改变。研究表明[1-2],旅游业是极度依赖气候的行业之一。一方面,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气候又是旅游要素得以充分实现的重要条件,对旅游者出游的“决策行为”和“空间行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极端天气频发的前提下,气候条件对旅游发展的“推拉作用”日益突出。北京、海口、张家界、昆明等典型城市的气候舒适度与旅游客流量相关性成果表明[3],综合气候舒适指数每变化1个单位,游客网络关注度将增加(或减少)0.641万次,我国入境及国内旅游客流量将增加或减少1.852万人次和35.263万人次,由此可以看出气候对旅游经济影响极为显著。

贵州省气象部门充分认识到气候资源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将独具魅力的气候优势作为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以“气象+”模式持续打造具有贵州气候和地域特色的旅游气候品牌。以避暑气候优势为重点打造了贵阳、六盘水、毕节等避暑旅游品牌,以“气象+天文”为重点打造了平塘天眼科普旅游品牌,以“气候+养生”为重点打造了黔西南、花溪、罗甸等养生旅游品牌。通过深入挖掘气候生态旅游资源的品牌价值、经济社会价值,为塑造多彩贵州新形象作出极大贡献。系统地梳理贵州气候资源优势,深入分析旅游气候品牌为贵州发展带来的经济、社会效应,能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对开展全域旅游、全时旅游,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4-5]。

1 贵州气候优势

1.1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

贵州位于副热带东亚大陆的季风区内,气候类型属中国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具有高原性与季风性的特点。盛夏时节,全省大部处于副热带高气压中心区西侧,受西南气流控制,气候凉爽宜人。全省年平均日照时数1182 h,平均相对湿度80%,全年空气湿润。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2%,环境质量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

贵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温暖湿润,雨热同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亚热带季风高原型气候特征。冬季大部分地区平均温度4.0~8.0 ℃,与纬度相近的东部地区比,春季气温回升早,冬季非常短促;夏季全省大部地区平均温度22.0~26.0 ℃,较邻省更为凉爽舒适,素有“天然大空调”的美誉。

1.2 多夜雨、少辐射、空气清新

多夜雨、少辐射是贵州气候资源的特色之一。据气象资料统计,全省各地多夜间降水的现象非常普遍,并且降水时段多在下半夜和凌晨,夜间降水量占了总降水量的60%~70%左右,这种现象在4—6月更为突出。夜雨之后,大气中的尘埃被清洗干净,次日的空气湿润清新,大气透明度好,这也是贵州多年来空气质量好(全省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5%以上,绝大多数乡村达到100%)的主要原因之一。贵州大部地区处于全国太阳辐射低值区,在户外旅游活动时所受的紫外线辐射伤害小,这无疑会大大提升旅游者的旅游体验。

1.3 气候的地域和垂直性差异显著

由于受地形条件影响,贵州各地气候条件差异很大,“立体气候”明显。“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贵州气候地域和垂直性差异均显著的鲜明写照。如省会城市贵阳与南部罗甸县,相距约100余km,海拔相差630 m,年均温相差4.3 ℃。冬季1月平均气温,贵阳5.0 ℃,而罗甸高达10.0 ℃,贵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而罗甸则春秋相连,长夏无冬,终年温暖。海拔高度落差很大的山区,气候垂直差异更是显著。如苗岭主峰雷公山海拔2178 m,与西坡山脚下的雷山县城直线距离仅13 km,海拔却相差1338 m。雷山县城年平均气温15.4 ℃,在1000~1500 m的山腰,降低到12.0~14.0 ℃,山顶则只有9.0 ℃[6]。

2 立足气候优势打造贵州旅游品牌

2.1 气候资源造就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

贵州海拔高差悬殊,地貌类型复杂,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象要素从河谷到山顶都发生显著变化,导致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各种气候类型交错分布,引起动物、植物、地貌的多样性[7]。按照文献[8]分类,贵州有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建筑与设施、历史遗迹、旅游购品、人文活动等8类景区。其中5A级景区9个,4A级景区134个,其他A级景区428个。贵州独特的气候条件所形成的天象与气候景观,赋予这些景区独特的魅力。如梵净山、赤水丹霞神秘的“佛光”,乌蒙山、梵净山、雷公山、大娄山蒸腾的云雾,阿西里西韭菜坪、花溪高坡扰绕、兴义玉皇顶壮观的日出日落、夜空星辰,以及贵州西部和中东部高海拔地区冬季的冰雪等等,极大地丰富了各地景区的观赏内容,增添了景区的神秘感和吸引力。

多样的气候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生物资源,立体气候的差异还导致民族服饰、民居风格,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的明显差别,形成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适宜的温度、丰富的降水和立体气候使贵州一年四季植被常绿,为开展旅游和休闲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也是贵州旅游气候资源类型多样、层次分明、多种自然景观共存的主要原因。

2.2 避暑旅游品牌的打造

2.2.1 避暑资源禀赋优异 避暑优势无疑是贵州最大的旅游气候优势之一(图1)。根据贵州省避暑旅游气候舒适度指标,对贵州避暑旅游气候舒适度空间分布进行分析。从垂直分布来看,一般区主要分布在158~915 m,较舒适区分布在600~1000 m,舒适主区主要分布在1000 m及以上区域。从水平分布上看,省的中部及中部以西以南大部分地区、北部部分地区以及东部高海拔地区避暑旅游气候舒适度为舒适—较舒适范围,省的东部大部分地区、北部局地以及南部边缘地区避暑旅游气候舒适度一般。避暑旅游气候舒适区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8.3%,较舒适区占16.7%,一般区占25.0%,全省3/4的地区气候条件适合避暑旅游[9-10]。另外,即使夏季避暑旅游气候舒适性一般区域,由于山地立体气候显著,在武陵山脉、苗岭山脉、大娄山区,夏季仍有避暑游的舒适区。《2018全国避暑旅游城市发展报告》中,安顺、贵阳入选“十佳”避暑旅游城市;六盘水入选“十佳”最具潜力避暑城市;桐梓县、毕节市成为2018年避暑旅游城市观测点。贵州因不可复制的“金不换气候”成为“第四届中国避暑旅游产业峰会”的最大赢家。

图1 贵州省避暑旅游气候舒适度空间分布

2.2.2 避暑旅游成为贵州旅游的金字招牌 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开发避暑旅游产品,推动建设一批避暑度假目的地”,标志着避暑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贵州省气象局立足于旅游资源丰度及旅游潜力研究,创立了中国避暑旅游气候评价指标体系——贵阳指数,成功打造“中国避暑之都·贵阳”“中国凉都·六盘水”,贵阳和六盘水成为火炉城市居民避暑出游的首选地。2017年贵阳第3次获“中国最佳避暑旅游城市”,在全球避暑名城榜单中,贵阳又以“避暑之都”美称,荣居全球第10位,“中国凉都”六盘水名列第88。同年,中国避暑名城、避暑名山、避暑休闲百佳县榜单中,除贵阳、六盘水外,“花海鹤乡”毕节、“雄瀑观止”安顺、“爽爽新城”贵安、“好花正红”黔南州、“心静自凉”修文县、“天河北斗”毕节七星关区等5个市州区、7座名山、11个市区县也榜上有名。2019年贵州省气象局联合中国气象学会打造“毕节·中国花海洞天避暑福地”,再次丰富了贵州避暑旅游品牌。如今,中国已经形成全球最大的避暑旅游市场,五成游客选择避暑度假产品,而贵州已成为暑期最具人气跨省游目的地,夏季“到贵州避暑、进乡村纳凉”已经成为旅游品牌,贵阳、六盘水、安顺、毕节等众多城市更是游客向往的避暑之都[11]。

2.3 “气象+”模式持续打造旅游品牌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贵州以自身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载体,融合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文化、丰富的自然景观,以建设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全国山地旅游大省为目标,全力打造“多彩贵州风·山地公园省”,开发出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农业体验游等山地旅游产品。贵州省气象部门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深挖各地气候资源特色,以“气象+养生”为重点打造“中国天然氧吧”梵净山、赤水市、凤冈县,“一级气候养生地”花溪,“贵州最佳避寒地” 罗甸。“气象+天文”打造天眼科普旅游地平塘,“气象+生态”打造“贵州阳光城”威宁、“云上大塘·最美茶乡”平塘等一批气候旅游品牌。2019年再次联合中国气象学会打造“中国四季康养之都·黔西南”。“气象+”模式为贵州持续打造旅游品牌作出极大的贡献。

3 旅游气候品牌效益显著

3.1 助力旅游业“井喷”式增长,经济效益显著

随着贵州加大宣传力度,全力打造贵州旅游名片,旅游业增长保持“井喷”势头,有力带动了服务业较快发展。2006年贵州省旅游人数(国内+入境,下同)4726.7万人次,旅游收入387亿元。自2007年以来,以打造中国唯一的“避暑之都·贵阳”为开端,经过一系列由避暑旅游辐射开来的全省生态旅游“集团化”品牌的持续打造,贵州旅游逐渐受到全国乃至世界的关注,2012年开始全省接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快速增长。据统计[12],2012—2019年贵州省旅游人数增速基本保持在20%左右,旅游人数从2012年的21 401.5万人次增长至2019年113 526.31万人次,增长了92 124.81万人次。在旅游收入方面,贵州省旅游收入增速连年保持在20%以上。2016年旅游收入突破5000亿元,2019年突破1000亿元增至12 381.81亿元,增长十分迅速(图2)。

图2 2012—2019年贵州省接待旅游总人数及旅游总收入

对比分析2006年和2019年旅游数据可知,贵州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24.01倍、31.99倍,旅游业已成为贵州省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特别是2018年以来全省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持续保持30%以上增速,进入中国旅游第一方阵[13]。

近年来,贵州省气象局紧紧围绕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气候生态旅游资源的品牌价值、经济社会价值,深挖气候生态资源,助推全域旅游新品牌。经过对气候资源一系列的深挖精造,贵州旅游气候产品已形成规模,气候品牌助力旅游成效显著。2019年,贵州省旅游总收入跃居全国第3位,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增至11.6%。分析2019年逐月旅游总人数及旅游收入可知(图3),除4、5、10月因有长假出现旅游小高峰外,全年旅游峰值出现在7—8月,正是贵州避暑旅游优势最为凸显之时。尤其是贵州省气象局、贵州省文旅厅于2019年8月联合发布的《贵州避暑旅游气候优势分析》指出:贵州已成为暑期最具人气跨省游省份;避暑气候是贵州省最大的旅游气候优势,贵州夏季(6—8月)平均温度为23.6 ℃,全省约3/4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合避暑旅游。加之系列配套政策的实施,更是极大地带动了一波入黔避暑的热潮[14]。

图3 2019年逐月旅游人数与旅游收入曲线图

3.2 转变地域形象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

贵州因地形复杂、立体气候明显,旅游气候资源的评价和开发不足,长期以来的城市形象较差。省气象部门针对贵州旅游气候特点开展气候和环境优势论证,打造了多个避暑旅游品牌,贵阳从“天无三日晴”华丽转身为“中国避暑之都”,六盘水完成从“江南煤都”到“中国凉都”的飞跃,偏处高原一隅的威宁县成功打造为“阳光城”等。通过避暑旅游品牌打造和品牌延伸战略,贵州省有6个城市或地区跨入中国著名避暑旅游排行榜,在此雄厚的避暑旅游气候品牌群基础上打造了中国独一无二的金字招牌——避暑旅游天堂。这一系列的品牌打造有力改变贵州气候及形象劣势,2009年开始每年一届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大大提高了贵阳市的国内国际知名度。避暑旅游品牌价值除了影响到旅游业,还辐射到地方经济、社会,对贵州招商引资、就业率、新农村建设等带来积极的影响。根据2020年贵州统计年鉴数据,2015年全省旅客运量87 541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469.73万人、第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46.2%,到2019年分别增至93 756万人、598.42万人和50.3%。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带来更多机遇,贵州依托特有的气候优势,大力发展民族风情游、乡村生态游等,并按照“四在农家·美丽乡村” 部署,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拉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广大农民更新观念,增收增产,对加快城镇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

3.3 生态效益显著

旅游业发展,不仅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008—2018年间贵州省旅游业、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旅游业发展的增势尤其明显;旅游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靠山吃山的现状,减少了森林植被的破坏。贵州省2021年生态气象遥感年度报告[15]指出,2000—2021年期间全省98.71%的区域植被覆盖度呈改善的趋势,2021年全省植被覆盖度大部分地区都在65%以上,植被生态质量指数71.78,为2000年来最好。旅游业发展带来生态保护意识的加强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使贵州山区和广大乡村成为山更清、水更秀,环境更优美的优良生态区,为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3.4 发掘新亮点,开发气候旅游品牌新产品

从目前贵州旅游现状来看,贵州夏季避暑旅游比重远远高于冬季旅游,避暑品牌的打造和宣传也远远高于其他季节的旅游品牌。这体现出贵州旅游发展的不均衡性,也显现出贵州旅游发展的短板。有关专家预估:到2030 年,在全球变暖趋势下,西南地区气温可能上升1.6~2.0 ℃,贵州省年平均温度没有明显的变暖趋势, 但平均温度呈冬暖夏凉更加明显的气候趋势。随着气候变化影响,贵州冬季增暖幅度将更加明显。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贵州正扬长补短,在继续利用夏季气候优势打造避暑旅游攻势的前提下,根据贵州立体气候特征以及极具贵州特色的喀斯特地域地貌,开发贵州冬季避寒养生旅游品牌。同时大力发掘山地旅游新亮点,如春秋物候旅游产品:金海雪山、黔东南梯田等,冬季气候旅游产品:梵净山赏雪、草海观鸟、冬季滑雪游、温泉度假等。通过打造精品、突出特色,不断开发出更丰富的旅游气候品牌,为发展贵州全域旅游、全时旅游提供支撑和助力。

4 结论和讨论

①贵州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的特点,多夜雨、少辐射,避暑资源禀赋优异,避暑旅游气候舒适区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8.3%,较舒适区占16.7%,一般区占25.0%,全省3/4的地区气候条件适合避暑旅游。

②贵州多样性、立体性、舒适性并存的气候资源优势,造就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贵州立足优势,着力打造避暑旅游精品,由避暑旅游辐射开来形成了全省生态旅游品牌。贵州已成为暑期最具人气跨省游的省份,“入黔避暑”成为吸引国内国际游客的金字招牌。

③贵州以气候旅游资源为吸引,统筹相关旅游资源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等成为文旅扶贫的重要渠道,逐步形成“气候+”的模式,充分发挥了气候旅游资源的品牌效应,有力助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辐射出极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同时,也不断改变贵州地域形象,推动贵州地方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

④从目前贵州旅游现状来看,贵州夏季避暑旅游比重远远高于冬季旅游,避暑品牌的打造和宣传也远远高于其他季节的旅游品牌,这体现出贵州旅游发展具有不均衡性。贵州应在继续利用夏季气候优势打造避暑旅游攻势的前提下,根据立体气候特征以及喀斯特地域地貌,进一步发掘新的气候旅游资源,如冬季避寒养生、康养气候旅游、生态气候旅游等,加快建设多元化的旅游目的地,更好地助力贵州全域旅游、全时旅游产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