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富春山居|多元视角下水岸山居对江南传统村落空间类型的继承(作者:陶垠颖

2024-04-23 22:43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杂志  主页 > 关注 > 美在家乡宝 > 富春山居宝 >

打印 放大 缩小





多元视角下水岸山居对江南传统村落空间类型的继承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杂志 2021年1期 
 
作者:陶垠颖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水岸山居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南面的坡脚,近临一条名叫杜家浦的小河。隔岸望去,硕大的屋顶掩映在山脚河边的香樟林中,只探出一个黑青瓦面的头来。临近入口,顶上的木构连绵起伏、铺天盖地。项目建筑师本人甚至无数学者都感慨:“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房子,这是在一个屋顶下覆盖的村子。”[1]
 
大屋顶营造的兴起,源于建筑师曾在1987年沿着沅江游历至洞庭溪的个人经验。整个村子人烟稠密、商旅辐辏,上百栋建筑连同所有大小街巷都被木构的瓦屋面所覆盖。这样的传统村落建筑形式与房屋组织结构被建筑师类比到观看北宋山水画的经验。北宋山水画被建筑师称为“世界观制图”的制图手法,再由此描绘出一个连绵的、有差异且细节丰富的世界,又在建筑的内部、在建筑的一层层剖面上得以呈现。因此,该建筑对江南传统村落空间类型的继承是在剖面上营造丰富的建筑内部世界,而后在大屋顶下进行演绎与组合的。
 
1 水岸山居对江南传统村落空间类型的继承
江南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由街、巷、院3 个层级构成。村落形态以聚落民居为基础,因地制宜、有机生长,形成一种生动的空间肌理。
 
首先,建筑师对江南传统村落的建筑单元进行了抽取、重组和形变。其空间操作手法以合院作为基本类型,包括天井式、四合院、三合院3 种不同类型。又在各合院之间散落不同类型的单体,有单一体块的,也有多体块组合的。其次,以“街巷”作为空间结构,进行单元之间的串联。最后,这几种空间单元自西向东依次排开,在方向上又随机的微微错动,使之更接近传统村落自然生长的状态(见图1)。
 
2 多元视角下水岸山居对江南传统村落空间类型的继承
水岸山居对江南传统村落空间类型的继承有诸多值得学习和讨论的地方。笔者从城市、建筑、力学视角对该建筑进行建筑评论。
 
2.1 城市视角
从城市视角出发,建筑从来不是孤立形成的,而是城市的构成[2]。水岸山居在建筑布局上讲究传统的“自然之道”,也继承了杭州市“一半山水一半城”的文脉。
 
水岸山居与周围自然融合紧密,建筑空间对城市山水进行了回应。一方面是建筑尺度上的控制,虽然整栋建筑与过去该地块上的民居相比尺度略大。但是这样的尺度放在中国美术学院的校园中却不会显得突兀,那是因为水岸山居与其他校园建筑尺度保持了一致,并且开口均面向校园中心的象山,其本质是以山水肌理作为延续,使得山水舒展的姿态成为象山和校园建筑之间的巧妙过渡。另一方面是将山水作为设计元素吸纳进建筑本身,将山带入,使水活络。建筑体块的摆放对原有山地地形和溪水的回应是巧妙的,水岸山居背靠香樟林,俯瞰杜家浦。而且建筑师将临近的涓涓细流引入建筑内部,让建筑微环境得到改善和提升的同时,也让建筑的内部空间有了水乡的灵动与韵味[3]。这既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对自然的回应。当观者穿行于水岸山居时,体会到的亲山、亲水自然之道则不言而喻。
 
2.2 建筑视角
从建筑视角出发,水岸山居在形态上模拟传统村落中的街巷结构。沿着滨水的路径,建筑师布置了一条贯通巷道的“水街”。同时,在内部的6 个空间单元之间插入6 条巷道,以此作为功能空间组织的主干,观者穿行其中时有漫步村落巷道的感觉。形成该体验的原因如下:
 
一是水岸山居重新演绎传统巷道的连续性。传统村落的巷道空间既在每个民居宅院的外部,又处在村落的内部,兼具民居外界面与村落内界面的双重身份。并且,巷道作为民居的外界面具有两边连续界面、一边连续界面、两边无界面3种不同的类型。行走在水岸山居中,上下错落的走廊与山水相辉映,时而遇见断头路,时而又柳暗花明。看似错综复杂的路径既演绎了江南传统村落中连续巷道的有机感,又演绎了江南传统园林的游廊的蜿蜒感,曲折丰富的体验让人感觉意趣盎然。
 
二是水岸山居的流线组织继承了传统村落中的交通组织。水岸山居的“巷道”为6 条纵轴,通过水街贯穿辐射,也通过走廊缜密连接。这样的流线组织与传统村落中各民居之间的小径相似,如阡陌纵横。建筑师的做法让建筑“内结构”有机形成且彼此关联贯通,使得建筑整体给人开敞、通透且形式多变的感受(见图2)。
 
至于传统空间类型的继承,除了空间形式,更重要的,笔者认为应是继承且营造出传统村落市井生活的丰富性。如果仅仅只是通过空间原则去继承传统空间类型,则是陷入了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泥潭。市井感,或者说生活感,是由人和活动2个必要要素所构成的。
 
水岸山居虽然是酒店,是一个临时性的居住建筑,但是建筑师创造了丰富多样的可停留空间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熟络感。人们可以在亲水平台上品茗聊天,也可以在游廊尽头凭栏远眺。水岸山居所继承和转译的传统村落结构框架促使人可以发生多种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大量积极空间的营造将传统村落中鲜活的生活场景返还到建筑空间中,生机勃勃。
 
2.3 力学视角
从力学视角出发,水岸山居分为顶面的成片木构瓦面和顶下的主体建筑。主体建筑又由7 个独立的结构单元组成,以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为承重结构体系。木构瓦面由顶下主体建筑上设钢结构连接支撑。
 
水岸山居的承重体系看似由厚600 mm夯土墙构成。但由于夯土墙本身的承载力较低、耗能能力较差等特点,并不能胜任此处的建造。所以,建筑师巧妙地将钢柱隐藏在夯土墙中,实现了承重体系与空间的高度统一。同时,顶作为建筑的第五立面,具有重要的维护作用。水岸山居的大屋顶与下方的主体建筑看似脱离却咬合恰当,连绵成片的木构瓦面再现了建筑师30 年前在洞庭溪所见尔后难以忘怀的空间意向,实现了维护体系与主体建筑的意境升华[4]。
 
因此,无论是夯土墙还是大面积的木构瓦面,均是建筑本身最有力的结构系统,建筑师继承地域性文化的同时将传统建筑所具有的真实性表达了出来。
 
 
 
图1 水岸山居对传统村落中建筑单元的继承 (作者自绘)
 
 
 
图2 水岸山居内部空间 (作者自摄)
 
3 结语
水岸山居利落的线条和回转的空间对江南传统村落空间类型有所继承,也有所转译。并且建筑师在创造空间、组织空间的同时将传统江南园林的“偶成”纳入其中。该建筑形式自身的合理性及其与功能的关系井然有序、逻辑自洽,再通过对地域性文化进行抽象的、升华的转译,实现建筑栖居的诗意。
 
就笔者看来,建筑师是在把做建筑、造房子当成文本创作,彷佛每个空间操作都字字珠玑,需要反复考量。他以多样、多层次的体验性流线取代了单一的功能性流线,营造出对江南传统村落的场景感,并对中国式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也使得建筑类型具有了独特性。观念不仅影响设计的高度,更影响创作时处理建筑与环境及建筑自身各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水岸山居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建筑师的思想不失为经典,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