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现代摄影
署书:乔惠民(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深圳原《现代摄影》杂志编辑部主任、李媚助手)
导读:李新宇(国土名片网现代摄影栏目主持)
天籽:再造多样可持续生活方式
呼东方
“雨林再造之父”马悠博士十一年前猝然离世时,留给李旻果两个精灵般的女儿,还有天籽生物多样性发展中心。如今的李旻果已经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雨林生态系统专家和生态景观设计师。而天籽生物多样性发展中心则由一个环保家庭成长为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雨林农业体系研究与推广、民族地区文化传承的机构,其主旨也从再造雨林生活方式转变为再造多样可持续生活方式。
深秋清晨的浓雾还未散去,玉龙雪山下成熟的奎藜田中,三位身着长袍的东巴已经在忙活着为丰收祭祀做准备了……
这是李旻果近日发布在她朋友圈的视频之一。
从2021年10月10日开始,在云南丽江海拔2900米的太安乡天籽奎藜大田上,一条螺旋舞动的火束开始照亮夜空,标志着由天籽生物多样性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天籽中心”)创始人李旻果及著名摄影师肖全共同发起的“天籽奎藜大地艺术祭第2季暨籽火薪传计划”艺术展启动。
这个被取名为“籽火”的大地景观装置,以火龙形态涡旋向上七米的火焰景观致敬人类的坚毅、勇气和希望。此时正值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云南举办,李旻果想以这个“籽火”装置与她在当地发起的“藜麦种植计划”相呼应,呼吁公众保护和修复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老马留下的世界
2010年1月26日中午,被称为“雨林再造之父”的德国人马悠因心脏病猝然去世。他除了留给李旻果两个天使一样的女儿,还留下了6666.6亩初步被修复的雨林湄公山庄、中国首个民间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天籽老班章保护区”,以及天籽生物多样性发展中心。
当时41岁的李旻果,成了这片再造雨林里最孤独的守护者。
祸不单行。一场大火,烧毁了数千亩刚具雏形的雨林。面对丈夫去世、雨林被毁和两个幼小的女儿,许多人问李旻果今后的路怎么走?她给出的答案是:“一个老马倒下,十个站起来。方向我是有的,只是不知道从哪里做起,我要做更大的失乐园,大不了我就当墓志铭。”
一切从头开始。李旻果带着两个女儿和核心团队一起,继续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事业。从采种、育苗、栽种到研发,尽力做好每一个细节,并学着和政府、商人、村民等各个圈层打交道,用一颗至诚的心呼吁公众关注和恢复雨林。
2011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中国因你而美丽”奖颁发给了李旻果。
马悠当年为种子取名“天籽”,寓意“天赋籽权”。在他理念中,每一颗种子和地球上的万物生灵一样,都享有平等生存的权利。
可是,当时的西双版纳不仅雨林饱受戕害,一片片古茶园林及其周边生态系统也岌岌可危。为了帮助当地居民提高收入,并找到橡胶种植的替代物,李旻果团队与当地村民签订收购合同,并提供最先进的种植技术,鼓励他们在荒山荒坡上种植茶树。她还成立了一个拥有5000亩轮歇地的“生物多样性茶园林保护区”,希望能通过雨林生物多样性发展恢复土地健康,让经济效益不再那么简单粗暴。
老马在世曾培育了1000公顷兰花,法国化妆品牌娇兰公司主动与他们合作。李旻果觉得“娇兰”这个名字有非常优雅的女性特质,就把重建的雨林中一条长满兰花的路称作“娇兰道”。
老马走后,李旻果继续与娇兰公司合作,以布朗山为基地进行兰花培植。全世界两万多种兰花,西双版纳就有500多种。
李旻果还与娇兰公司合作,用云南茶叶做化妆品,她要用西方奢侈品运营的团队去讲东方的故事。
2012年12月12,经过两年探讨,“茶靈”这个名字诞生了。对于品牌中用了繁体字“靈”,李旻果解释道,茶叶只有生活在森林里才有灵魂,长在森林里面的茶,吸到的是天地之精华。“所以我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护肤品,让大家了解到背后那个山、那个森林的故事。这样的东西是有灵魂的,而你喝这样的茶和用这样的产品,也许你就帮助再造了一片森林。”李旻果说。
2013年,李旻果获“中国十大公益女性”奖项。
一切从种籽开始
2020年8月14日,著名攝影师肖全以一段在云南西双版纳持续多年的跟踪拍摄影像汇集成展。这个被命名为《肖全和妲妲的世界》的展览,讲述了西双版纳雨林中一对纯真的女儿“野蛮生长”,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从2013年开始,肖全在西双版纳跟拍李旻果一家。起初,这只是一次商业摄影计划,但见到这家人后,肖全觉得自己疯了。“刚刚到湄公山庄的时候,我完全想象不到在景洪城市里还会有这样一块净土,大树遮天蔽日,房子全藏在树和树之间,猫猫狗狗跑来跑去。”肖全指着大树问李旻果,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她告诉我说,一切都从种籽开始”。
从此时起,肖全觉得自己也是一颗种籽,他开始了持续的跟拍。那时候,李旻果的两个女儿林妲和宛妲还小,他觉得她们就是老马和李旻果投入到地球上的种籽,继承着理想和责任。“而我作为一个记录者,也是一颗种籽,多拍摄一张她们的照片,让多一个人看到,就是把种籽多传递到一个地方。”肖全说。
自2014年起,肖全拍摄的“人间精灵”陆续面世,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他的影像,从更多层面了解了这个环保家庭的一点一滴。
这一年,亚太地区14国政府林业部门在昆明召开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组织会议,天籽中心受邀参加,李旻果讲述了天籽中心作为私人民间机构所进行的独特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即为生物多样性创造附加价值。
2015年,天籽中心与中科院合作人工繁育出不足100株白旗兜兰苗,这种濒危兰种被还原在天籽生物保护区的雨林中,茁壮地成长起来。
2015年4月12日,在上海世博馆第18届“中国(上海)尚品生活展”现场,天籽中心携天籽金兰惊艳亮相。品牌大使杨紫琼激动地说:“这是个很特别的地方,天籽园区的热带雨林再造计划,为珍贵兰花提供了莫大的保护。”
金兰是一种七年开花一次的珍稀兰花,曾一度绝迹,所幸在马悠博士夫妇努力下,用十二年时间奇迹般地复育成功,也让娇兰实验室科学家们得以从天籽金兰中发现让细胞长寿又有活力的奥秘,并推升至医学等级。
李旻果多年的坚持,也让布朗山的土地从橡胶林变成了雨林。李旻果一直认为,橡胶是大自然的抽水机,会严重降低土壤的有机浓度。过去,为了追求利益,西双版纳的农民砍伐了大量原生雨林,种上了橡胶,这种做法一方面严重破坏了雨林的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因橡胶本身经济寿命不长,一片土地种完一轮橡胶后,就几乎会寸草不生。为了培养大众雨林保护意识,天籽团队决定把这块土地对外开放,规划了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兰花种子博物馆等设施,建筑整体上全部由竹子搭建完成,没有水泥,没有空调,去过的人无不为之震撼。
从此时起,天籽中心为整个团队制定了一个长期愿景,即“尊重自然和文化,保护并创造生物多样性,改善多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积极地承担起我们对当地和地球的责任,为人们能够健康地生活在一个健康的星球上而努力”。
2015年6月28日,“森林中国·2014中国生态英雄”揭晓,李旻果榜上有名。
走出雨林的多样性保护实验
在马悠博士离开后的十一年里,李旻果一直觉得他仍然在不断地给家人和团队以灵感和启示,“好像他早已经给出了轮廓和经脉根系,只要我们跟着他的线索走,就不会迷路,就一定能找到答案。”
在修复和重建雨林的同时,天籽中心把更多的人带到这里,理解雨林的美和雨林的意义,让物种落地,也让人心落地。十一年前,马悠博士离开时播下的这一颗天籽,早已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长成了一个多样化的生态景观。
2017年6月10日,首届“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云南省博物馆精彩呈现,李旻果获得首届世界遗产咏恒传播奖。
这一年,天籽中心第一次离开西双版纳,将再造多样可持续生活方式带到了天府之国的黄龙溪谷生态区。黄龙溪谷希望能在5000亩土地上恢复天府之国一百年前的物种,他们远赴西双版纳找到天籽中心,寻求自己内心的那颗种子。
对于天籽中心来说,能走出来实则也是不易的。“我们做的是再造雨林,这次的黄龙溪谷是一个亚热带的低山环境,和西双版纳有所不同,物种之间的差异是非常神秘的,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呈像,但我们相信它们的哲学是一样的,尊重大自然的物种安排。”李旻果表示,但凡有一块土地需要还原原生态的生物景观系统,天籽中心都是开放的。
2017年9月23日,“拾得天籽永续雨林聚落首届共建人大会”在昆明云玺15艺术机构举行。此次启动的拾得天籽永续雨林聚落项目,是有史以来天籽与其他机构最深入、最全面的合作。项目将在布朗山老班章村生物多样性茶林保护区打造包括酒店、慢食中心、雨林课堂等在内的内容功能,并将统筹开发雨林相关的各类物产并陆续推向市场,以此盘活雨林在地资源,为雨林保护形成真正行之有效的造血机制。
2018年8月30日,“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精选出的213幅照片,见证了1978年到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四十年。肖全摄影的“2016年11月云南西双版纳,致力于推进西双版纳雨林的恢复与保护的女儿林妲、宛妲与妈妈李旻果”入选其中。
2019年9月7日,天籽起初雨林生活体验空间雨林生活方式空降昆明。这个体验空间由台湾金马奖导演谢锡贤夫妇与艺术家邱雨玟共同设计,是将天籽中心的雨林产品和雨林体验在此有机融合一起的尝试。体验空间以“城市中的雨林”为主题,通过丰富体验还原雨林之味,令人从味觉、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深入探索雨林之美,以此激发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思考。
世界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生命系统
进入10月份后,李旻果的微信朋友圈发的几乎都是有关与奎藜、籽火有关的图片与文字。
马悠博士曾说过:“雨林和雪山注定是一体的,这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生命系统,雪山好了雨林才会好。”十年后天籽中心和李旻果的环保视角,真的从雨林顺着流脉回溯到雪山之下。
“雪山的雪是最洁净的,雪化成水,流经草甸、森林、坡地、最终才来到雨林。”而在这个循环中,任何一个环节和流域的污染,都会造成整个生态的瓦解,尤其是源头。当李旻果得知在云南雪山之下,很多农民因为种植马铃薯而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时,便意识到保护这个洁净源头的重要性。于是,她提出了“从雪山到雨林”的生命景观系统概念(Living Landscape),提出要彻底修复雨林,需要从修复雪山高地开始。她走出雨林,带着奎藜来到雪山脚下,践行天籽一以贯之的生物多样性生态修复理念,以奎藜种植来修复土壤。
李旻果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就是“一团和气”,和气了就能万物生。当不同物种各自处于合适的“生态位”时,才能形成一个生態系统,“每个物种都有合适的位置,你放错了它就变了,环境也会变得糟糕”。
“奎藜对大地的修复力量非常强。”这是李旻果选择在雪山种植奎藜的重要原因。天籽在丽江太安引种奎藜,并与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出版了《奎藜:促进世界粮食安全的一种古老作物》。在李旻果看来,奎藜是人类种植历史最为古老、营养价值最为全面的悦性粮食作物,是惟一的植物界全蛋白谷物,也是惟一单体植物,即可满足人类基本营养需求的食物。种植奎藜不仅能改善土地营养结构,恢复周边良性生态系统,还能给当地土壤一个自我修复的机会。
三年前,李旻果从雨林来到玉龙雪山的太安大田,以轮作奎藜介入农业生态恢复,并以艺术祭的形式推广生物多样性理念。这也表明天籽中心在做了二十多年的雨林系统修复保护后,已经从致力再造雨林生活方式转变为再造多样可持续生活方式。
2020年10月16日是第40个“世界粮食日”,天籽奎藜丰收节大地艺术祭首次在太安拉开了序幕。
起初,太安的乡民都不知道奎藜是什么,李旻果将其由来一一科普解释,并告诉他们“撒下一把种子,无需过多照料,秋天就能收获富含维生素与蛋白质的丰硕果实”。村民带着好奇,尝试种植。后来,当地著名的玛卡大王也带头参与到奎藜种植中来。
“我希望将丽江太安大地变成可食地景,让农民在这块土地里开始轮作,慢慢恢复生物多样性,出产健康的粮食。奎藜在这里生根,太安的后代们就有了一代一代的代际公平。”李旻果说。
2021年10月,“天籽奎藜大地艺术祭”第2季艺术节如期举行,于是便有“籽火”装置出现在太安乡的农田里。这次艺术节还汇集了油画、岩画、烧陶等艺术作品,许多艺术家都来自云南当地。李旻果还请来了展出地周边的村民制作美食,村民们既能收到一定报酬,也能接触到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
“籽火这个作品,就像生命一样,千姿百态、变化无穷。”在李旻果看来:“人类不能离开其他生物而独自存活,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通过艺术来传播,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李旻果的心愿,是在不远的将来,“籽火”能够沿着从雪山到雨林,从雨林到海洋的路线遨游,去链接整个生命景观系统,在城市,在乡村,在艺术殿堂,在荒野大地,人们因关照人类命运共同体而相互成就,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本文图片由天籽中心及李旻果提供,特别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