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摄影】马克·吕布-他用镜头记录中国五十年巨变

2023-03-15 21:40 国际人才交流杂志  主页 > 趣旨 > 文化地理 > 人文国土 > 现代摄影 >

打印 放大 缩小

点睛:现代摄影
    署书:乔惠民(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深圳原《现代摄影》杂志编辑部主任、李媚助手)
    导读:李新宇(国土名片网现代摄影栏目主持)


他用镜头记录中国五十年巨变

 
国际人才交流杂志 2016年10期 

 

本刊记者整理

他用镜头记录中国五十年巨变

本刊记者整理

在一次街头拍摄中,肖全为马克·吕布拍下的工作照成为老人喜欢的肖像照。(肖全摄)

法国《费加罗报》消息,著名摄影师马克·吕布于当地时间8月31日逝世,享年93岁。

马克·吕布是上世纪50年代首位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多次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邀请来到中国,一生拍摄了无数中国主题作品,在他超越半世纪的摄影生涯中,访问中国竟然多达22次。他与中国有着极深渊源,代表作品有《马克·吕布:东方印象》《中国三面红旗》《中国印象》等。

马克·吕布喜欢中国人,中国仿佛是他的一位“哥们儿”,令他惦念。他曾在一本摄影集的前言中写道:“我在中国走啊走,看啊看,拍了不少照片。我还喝了很多茶,听了很多的报告……所到之处我看到并喜爱这些美丽的面孔、工具上的陈年铜绿、浩瀚又有些奇特的景观,到处都有一种尊严,取代了上世纪几乎整个民族的耻辱。”

行摄人生

1923年6月24日,马克·吕布出生在里昂的一个大家庭,是七个孩子中的老五,生性沉默寡言。16 岁时父亲的突然离世对他打击颇大。这位父亲在把自己参加一战和全球巡游时随身携带的心爱之物——柯达袖珍型相机送给马克时,对马克说了一句影响了他一生的话:“你不善言辞,那么你要学会观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克·吕布参加了法国地下反法西斯游击队,战后开始学习机械工程并于1948年毕业。但到了1951年,他决定放弃稳定的工程师工作,成为一名自由摄影师,并于不久后加入了著名的玛格南图片社。

早在少年时代,马克·吕布就有离家冒险的念头,而摄影师的职业实现了他的愿望——到陌生的地方旅行并安静地拍摄,这成了马克·吕布应对人生的方式。

1955年,马克·吕布开启了独自旅行的漫长征程。他开着一辆从乔治·罗杰(玛格南图片社的联合创始人之一)手里买下的二手路虎越野车,跨越了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1956年,马克在印度停留了一年,拍摄当地的风土人情。他住在嫂子克里希纳·吕布的娘家,这让他有机会接触、结识印度的艺术家。在法国驻印度和尼泊尔大使斯坦尼斯拉斯·奥斯特罗鲁格伯爵的帮助下,马克得以在加德满都拍摄尼泊尔国王的加冕典礼。1956年11月,在奥斯特罗鲁格伯爵的帮助下,他还获准为到访印度的中国国家总理周恩来近距离拍照。

虽然被称为历史的记录者,但马克·吕布最好的作品往往不是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他在世界各国旅行期间敏锐捕捉到的生活常态,即便是拍摄各国领导人,他留下的也往往是大人物们的可爱瞬间。因此,马克·吕布的新闻摄影报道不仅有客观的呈现,更有温暖的人文关怀与趣味性。比如他的成名作《埃菲尔铁塔的油漆工》就记录了一个正在给埃菲尔铁塔上漆的工人,那个工人戴着帽子、叼着香烟、拿着刷子,更像是在半空中跳舞。而这张照片也成为了马克·吕布进入玛格南图片社的入场券。

“我希望对生活进行深刻思考。”马克·吕布遵循恩师布列松安静拍摄不打扰对方的方式,遥远地观察,像一只猫一样靠近,然后准确地拍摄。他的作品曾刊登于世界知名报刊,获得众多大奖,那些著名的作品,如《日本妇女》、《加纳》、《北越:面孔》、《中国印象》、《火车和车站》等永远留存。

马克·吕布在长城拍摄的作品

与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缘分

“当一扇门是关着的时候,你会努力地去敲门,然后试图走进去。”马克·吕布与中国的缘分始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正在加尔各答旅行的他意外结识了一位认识中国总理周恩来的朋友,通过这样的关系,中国的大门第一次向西方摄

影师敞开。

1957年1月1日,马克·吕布从香港海关步入罗湖口岸。彼时,“百花齐放”运动正在中国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在香港开往广州的火车上,马克·吕布拍摄了第一张中国的照片。1965年马克再来中国时已经是“文革”前夕,他在北京拍下《琉璃厂古玩店的窗户》那幅再次载入摄影史的作品。1971年他第三次来访,抓拍到周恩来竖起两根手指做V 状的肖像。从1980年起,马克·吕布几乎每年都来中国。他一路沿途记录中国的人文风景和社会变迁,武汉建设中的长江大桥、北京天安门、上海的里弄,拼凑成了他为中国编写的一份历史档案。

在半个多世纪里,马克·吕布20多次来到中国,亲身观察和记录了中国的若干历史事件,出版了《马克·吕布:东方印象》、《中国三面红旗》、《中国印象》等摄影作品集,他自称徘徊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的次数比在巴黎香榭丽舍大道还要多。多年之后,马克在讲述他的壮举时仍带着骄傲的神情:“我的两个哥哥都是产业领航者,一位是斯伦贝谢石油公司的老板,另一位是达能集团的老板。他们已经习惯于对他们的朋友说我不干什么正经事。有一天,我告诉他们,上周我与毛泽东一起吃晚餐,他们不相信,直到我给他们看了我拍摄的照片!”

马克·吕布虽然如此频繁地来往中国,但是他却一直没有学习过中文。对于这样的疑问,他说:“不,我要保持外来人的新鲜视角。”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地方,生性内向腼腆的马克·吕布在拍照时并没有与被摄者有太多交流。他喜欢让自己永远都保持着一个陌生人和旁观者才具有的好奇心。工程师出身的马克·吕布对于结构和线条有着天生的敏感,他的照片中总能看到高度和谐的点、线、面构成关系。这样形成的强烈的视觉样式加上“陌生人”一般温情又好奇的视点构成了马克·吕布具有高度辨识性的镜头语言。就是这样的语言在当时的中国一经传播,立刻给中国摄影师带来了集体的文化震撼。在当时的中国,摄影要么是以宣传工具要么就是以沙龙摄影的样式出现。由布列松、罗伯特·卡帕和马克·吕布等人主导的玛格南图片社好像一阵强劲的旋风吹开了蒙蔽在中国摄影师眼睛上的“一块红布”,这股旋风对于中国的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都产生了很长一段时间无法消弭的影响。

2010年3月,马克·吕布最后一次来到中国,在上海美术馆参加了他的个人回顾展“直觉的瞬间”。当时主办方还找来了1971年马克·吕布在上海拍摄过的芭蕾舞演员唐雪娟,那幅照片是他对于中国美的直观感受,也成为了世界看待中国的另外一种方式。

这次展览期间,已经87岁高龄的马克·吕布冒着严寒一大早爬到上海大厦楼顶,最后一次用颤抖的双手记录这个他喜爱了半个多世纪的国家。“摄影无法改变世界,但能够展示世界,尤其是在世界不断变化之时。”马克·吕布说。

肖全镜头下的马克·吕布

曾被誉为“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拍谁就是谁一生中最好的照片”的中国著名摄影师肖全也和马克·吕布有过一段不解之缘。

1993年5月,摄影师肖全在朋友的介绍下见到了马克·吕布,并连续四年担任他在中国的摄影助理,与他有过深入交往。虽然只是辅助拍摄,但是对摄影十分用心的肖全还是从与大师的交往中得到了不少的真传。

“他总是精力充沛,几乎永远在路上,即便快90岁了,还能在广州街头大步流星地追着美女拍照。”肖全的印象中,恩师马克·吕布从不坐电梯,总是坚持爬楼梯锻炼身体,拍摄很勤奋,从不停歇。

在马克·吕布记录中国的同时,肖全也捕捉下了他在中国大街小巷上留下的身影。在肖全的镜头下, 70岁的马克·吕布身形矫健、灵活敏锐、幽默调皮,他会在上海弄堂里和一帮穿黑皮夹克的小孩子持(玩具)枪对峙,在深圳跟推销美女海报的报贩子开玩笑。

马克非常喜欢肖全抓拍他的那些工作时表情自然的照片,在他已出版的图书画册里,经常使用肖全为他拍摄的照片作为官方肖像。而每一次,马克都会不厌其烦地征得肖全的同意与授权,并叮嘱出版社在照片旁边署上肖全的名字——尽管这位法国摄影大师总是难以将肖全名字的正确汉语发音念对。肖全曾多次前往法国探望马克,并且发现马克将自己拍摄的毛主席窑洞里的炕,洗成一张很大的照片,挂在自己的家里。

马克·吕布在中国的声誉随着中国纪实摄影的发展与日俱增。1996年马克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马克·吕布中国四十年”摄影展,肖全见证了展览的开幕盛况。2001年首届平遥摄影节,成百上千

的中国摄影师对着马克·吕布按动快门,马克几乎被淹没在人群中,只有通过他的一头银发能够找到他。他为人亲善,幽默风趣,赢得了大批中国摄影师的好感。

1993年,马克·吕布在广州三元里。(肖全摄)

更加轰动的是2010年在上海美术馆马克·吕布回顾展“直觉的瞬间”开幕式上,马克·吕布发表演讲时,现场气氛异常火热,影迷的拥挤险些酿成一场骚乱。当时大家怎么也想不到,这会是马克最后一次出现在中国。马克在上海的一星期,肖全几乎每天都来看马克。从开幕前布展,到陪伴马克出门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取景再到在上海大厦屋顶上安静地等待马克在微雨中拍摄,肖全一直待在马克的身边。在世博园区还没装修好的法国馆工地上, 87岁的马克用颤抖的双手紧握相机坚持奋力拍摄他喜爱的建筑工人。

听到马克·吕布去世的消息时,肖全刚从自己筹备了许久的马克·吕布作品展览现场离开,他一屁股坐在上海的马路边上,特别难过。“我本来心里还想着说一定要再找时间去看看老马。”几乎所有媒体在发布马克·吕布去世的消息时,使用的都是肖全为他拍摄的那张肖像。那是在一次街头拍摄中,马克·吕布随意地伸出手向肖全打了个招呼,没想到如今成为了向全世界的道别。

“我觉得他是一个有着高屋建瓴的新闻观的人,他不只是拍摄一个人、一座城市,而是对一个国家、一段历史进行记录,对世界的发展变化有自己的观察。”肖全回忆起马克·吕布拍摄巨变的深圳,“他靠在一根竹竿上拍摄邓小平巨幅画像,拍了整整三个胶卷。”

“你的国家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一定要坚持拍摄,你的照片会非常重要。”马克·吕布曾如此告诫肖全,而肖全也不负所望,不仅成功记录了“我们这一代”,也记录下了那个记录中国的马克·吕布。

(根据《马克·吕布记录中国,中国摄影师记录他》、《他按下快门的一瞬间,记录下了我们时代的表情》等文整理。部分图片来源于肖全《跟着马克·吕布拍中国》)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