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摄影】吕澎论肖全:历史的语境与肖像

2023-03-15 16:17 新民周刊  主页 > 趣旨 > 文化地理 > 人文国土 > 现代摄影 >

打印 放大 缩小

点睛:现代摄影
    署书:乔惠民(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深圳原《现代摄影》杂志编辑部主任、李媚助手)
    导读:李新宇(国土名片网现代摄影栏目主持)



历史的语境与肖像

 
新民周刊 2015年2期 

 

吕澎

肖全的这个摄影展命名为“历史的语境与肖像”,日前在成都当代美术馆开幕。这让我想起1988年,在一份由数页复印件构成的“杂志”《象罔》中,肖全被其中一张庞德的照片深深吸引:典型的欧洲绅士——礼帽、大衣,在翻开的白色衬衫领口衬托下的细方格西装,还有一根手持的拐杖。这是庞德于1963年在威尼斯的照片,有时间痕迹的脸在这个古老的城镇环境的呼应下,构成了一个可以不断解读的形象故事。

庞德特殊的经历以及他的复杂的文字,都给予肖全深深的打动,促使他决意从此开始拍摄正在创造和书写历史的“我们这一代”。

我是1990年在何多苓家里第一次见到肖全的,他将自己的照片(仍然是用复印的方式作为《象罔》的一辑,就像“庞德”专辑那样)给我翻阅。从此,我开始了解肖全并有了之后的“共同战斗”。

之前,我的《艺术·市场》第一期于1991年春天出版。由于经费问题,三期之后由湖南美术出版社转到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资金来自成都的一间公司。也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条件,我给了肖全1000元人民币,以帮助新版《艺术·市场》的宣传发行的名义。

肖全是“我们这一代”中的一员,秉赋与天性使他通过照相机成为“我们这一代”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他几乎是本能地记录着时间与变迁,感性地,瞬间而随意地。他的工作永远采用这个方式,观察大街小巷,抓住人物与细节,这使得那些通过审慎思考才可能按下快门的方式完全没有用武之地。可是,就在那些一刹那的瞬间中固定的情形,成为了让人难以忘怀的往昔,成为可以让人感知的历史语境。由于那些在瞬间中成形的图像来自感觉甚至神经末梢,也就不可能成为一种模型而构成形象的套语,在这个意义上讲,肖全的摄影属于卡帕、布列松、马克·吕布这个路数——瞬间、寻常却准确而保持着陌生。

肖全在文学、诗歌、音乐、影视、美术、演艺领域接触的“我们这一代”英雄人物不乏数量,他观察他们,并将他们的生活与工作记录下来,这些都构成了历史的语境的一部分。有知识的人一定会赞同:这个人类社会的一切,不过是互为语境,并共同构成了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那些发生在街头巷尾的故事及其人物,仿佛能够让我们看到“我们这一代”的社会环境,这个环境甚至规定着我们的言行。可是,当我们去了解历史的时候,这些故事与人物同样也是历史本身。尽管千百个事件与人物都有自身的特殊性,但是,肖全在诗歌、音乐、美术、电影以及舞蹈的几个个案拍摄,的确能够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时代的气息”不是套话,是历史学“语境”一词的一个高大上的替换词,不过是要表达人类与生俱来的历史同情心。肖全的摄影为我们提供的就是这样“历史同情心”。

历史不会重复,这不是一句套话,每一代人的经历与演变都有自身的逻辑,而作为见证人,肖全的感受与视角也是属于那个历史时期的。事实上,没有任何文字能够代替肖全的作品说话,我们只能够去静静地观看与感受,阅读与思想。肖全的照片首先是历史文献,很少有人像他那样能够在特殊的时期将文学艺术领域的不同人物的生活与工作记录下来,人们的确能够找到其他摄影者拍摄的有关“我们这一代”的照片,但是,我们很难见到像肖全这样用一种特殊而连贯的摄影语言如此完整的记录,它们提示了历史的形象与后面的故事。肖全的照片也是这个时代的艺术,任何将摄影看成是一种客观描述的意图,都是一种错误。

相信在多年之后,人们会一次又一次反反复复地感慨:肖全的摄影呈现了一个特定历史的语境和肖像。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