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大江一脉|昭通水路交通简史及地名浅释(作者:傅奠基 邓敏 胡声浩

2024-05-10 09:37 昭通学院学报  主页 > 关注 > 美在家乡宝 > 大江东去起点 >

打印 放大 缩小







● 乌蒙论坛
昭通水路交通简史及地名浅释
 
《昭通学院学报》2015第3期  作者:傅奠基  邓  敏  胡声浩
(昭通学院管理学院 , 云南  昭通  657000)

摘要:中国古代的交通命脉多以江河航运为主,河流既给人类带来了沟通千里的自然便利,同时也产生天 堑横绝的阻隔之苦。昭通因地处山区环境,众多的险滩、礁石、山崩、泥石流等地貌、地质因素,严重影响了江河 的通航条件,交通以陆路运输为主。但面对深沟激流,昭通先民仍然付出了艰巨的努力,或疏浚航道,或设渡 口,或架溜索,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山川阻隔,使天堑变通途。昭通大地上留下的众多险滩、渡 口、溜索等水运地 名,将永远铭记着先民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
关键词:古代水运; 江河险滩; 渡 口; 溜索; 昭通地名
中图分类号:K297 .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7408(2015)03 ‐0001 ‐08
 

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水陆  交通网络。如《吕氏春秋》所言:“如秦者,立而至, 有车也;适越者,坐而至,有舟也。”周代国都位于  渭河平原之上,水运有河、济、渭、洛等天然航道加  以利用;陆地交通则如《诗经》所云:“周道如砥,其  直如矢”。
古代陆路运输由于受技术水平和地形的限 制,运量和效益都远低于水运,与人背马驮的驿道  运输相比,哪怕是简陋的木筏也存在较大的优势, 故当时的交通命脉多以江河航运为主,除天然河  道外,还开凿了邗沟、鸿沟等人工运河。《尚书 ・    禹贡》篇中,已对全国水路通道做了纲要性的  记载。
在西南地区,秦国为实现浮江伐楚的战略,攻  灭巴、蜀之后,即命蜀郡太守疏浚航道,开渠行舟。 《史记 ・ 河渠书》云:“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 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 百姓享其利。”巴蜀由此成为秦汉时代经营西南夷  地区的主要基地。常璩《华阳国志》载,两晋时期  僰道(宜宾)至朱提(昭通)已开辟了水运通道:
自僰道至朱提,有水、步道。水道有黑水及羊官水, 至险,难行。步道渡三津,亦艰阻。[1 ]
昭通境内金沙江沿西北边境而过,横江贯穿 全区中部,牛栏江横断南部,纵横交错的山谷中奔
 

流着大大小小数百条河流。但却因地处山区环 境,众多的险滩、礁石、山崩、泥石流等地貌、地质 因素,严重影响了江河的通航条件,交通以陆路运 输为主。 昭通过去的水路运输情形,正如旧志 所言:
全境河流虽多,皆从山峡而下,冬季水浅,块石磷磷, 褰裳可涉,夏季淫潦,波涛汹涌,沿岸人畜常被淹没,仅顺  河可浮木筏,难通舟楫。[2 ]
古人云:“顺水而行,千里咫尺;乱流而涉,咫 尺千里”。河流既给人类带来了沟通千里的自然 便利,同时也产生天堑横绝的阻隔之苦,故民谚 曰:“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险”。昭通先民们面对 深沟激流,或设渡口,或架溜索,通过艰苦卓绝的 奋斗,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山川阻隔,使天堑成了 通途。
一、顺水而行,千里咫尺
金沙江及关河航道的开辟
金沙江河谷不论陆上或水上都是昭通西部交 通要道,金江航运一直受沿江人民重视,并为此付 出了艰巨的努力,始终不移地疏浚改造航道,保证 了较长时间的正常通航。成书于民国时期的《昭 通等八县图说》写道:
惟金沙江水深浩瀚,惜为两岸高山紧束,水势奔腾, 上段石险滩高,行舟不利,下段航路由宜宾溯流而上,只
 

能及井底、雷波间而止,设有疏通之术,其利何可胜言。
金沙江为长江上游,古称犁水、丽水、若水、黑  水、淹水、绳水、泸水等。长江干流从青海玉树至  四川宜宾段为金沙江,全长 2 308km ,以盛产“金  沙”而得名。史载金沙江“滩险水恶,舟多破溺”, 其流经昭通 458km  的河道内共有主要险滩 120  多处,惊涛拍岸,巨浪排空,行船异常艰难和危险。 清朝云贵总督张允随曾奏曰:“金江形势,百折千  湾,船在江心,前后不能直望三里”[3 ]。
虽然沿江几个县都有“金江自古不通舟”的说 法,但事实上,历代先民对金沙江水运的开发利用 从未间断。如司马迁《太史公自序》称:“迁仕为郎 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可知当 时金沙江有船可渡。据《昭通地区志》载:
周赧王三十年(前 285 年)“开五尺道,渡金沙江,以 通滇蜀”。唐宋以后,金沙江横渡多,尚有小船载运。 … … 明正德年间(1506 — 1621 年),马湖府商贾安监生从 禄劝放杉板到金沙江下游。[4 ]
直到明清时期,过往金沙江两岸的客货都以  船渡为主,每船一般配有二三名水手,载客一二十  人。因江宽流急,摆渡时须先将船只向上游划行 一段距离,然后驶入江心急流,奋力划桨冲破“水  筋”(急流),再顺流斜漂对岸码头。绥江民国旧志  载,滨江地带水运分横渡与长行两种。该志云: “绥邑地处边徼,交通梗阻,人民生活所关,大半仰  给于川省,滨金江东下二百余里,舟楫往来络绎 不绝。”[5 ]
金沙江下游昭通境内古称马湖江。公元 225  年,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进入南中平叛。 大军从成都出发,经岷江航行抵僰道后,又乘船溯 金沙江到安上(今四川屏山)登陆入越嶲(今四川 西昌)。《华阳国志 ・ 蜀志》云:“(僰道)治马湖江 会。水通越嶲,本有僰人”。
自唐宋时期开始,金沙江流域成为西南著名  的木材基地,史载唐会昌元年(841 年)大水,马湖  一带林木漂流而下,形成“浮木塞江”的景象。宋  代曾在马湖江设有 573 里水驿路。《方舆胜览》卷  六十五《叙州》马湖江条谓:“从马湖部之后,舟行  十余日方至平夷(今水富),合石门江,至三江口会  蜀江”[6 ]。淳熙八年(1181 年),有官员报告说: “泸叙一带,皆接蛮夷。叙州管下石门、马湖生蛮, 赴官中卖蛮马,常操舟顺流,抵叙州城下。”戎州

(叙州)之地,多民族长期杂处,彼此“市易”交流则 是必然的事。淳熙十五年(1188 年)“叙人与石门 蛮互市纷争”,“石门蛮”以江为名,即今滇东北横 江。[7]《宋会要辑稿 ・ 蕃夷王》谓:
盖石门,马湖生蛮所居巢穴皆在蛮江上游,通嘉、眉、 泸、叙蜀江… … 常年市马,操舟顺流直抵叙州城下。
元朝做过乌撒乌蒙宣慰副使的李京《过金沙  江》诗云:“雨中夜过金沙江,五月渡泸即此地。”可  见宋元时期金沙江尚可通航。明代也有一些木商  贩子从安宁河、雅砻江下游货舢板顺流直下江浙, 获取暴利[8 ]。明清四百年间,用于修建京城宫殿  的“皇木”就是由这条水路运输的。明朝正德年间  巡抚毛凤韶上议云:
云南有水路直抵四川马湖府。… … 摃官使之行李, 军民、商贾之往来,担负千里,筋力已疲,而土官、土舍,因  见道路阻绝,每怀异志。及今国家强盛,不行开通,将来  之悔,不敢谓无也[9 ]。
明正统年间,靖远伯王骥首倡开辟金沙江下 游航道的提议。其后,嘉靖、隆庆、天启年间,亦多 次讨论开浚事宜,并派官员到实地勘察,可惜均因 多重阻碍而未能实施。清康熙时,再议开金沙江 事,也未能实施。雍正九年,时任云南巡抚的张允 随在奏稿中说道:
窃照舟楫之利,以济不通,所关最大。滇省僻处天  末,山高路远,行旅货物,驼运维艰,物价腾贵,偶遇歉收, 外省米粮不能挽运接济,皆不通舟楫所致,若能随山浚  穿,直达川江,即可通行各省,实为万世无疆之大利。 … … 惟滇省资籍水利,较他省更钜,乃历来皆未疏凿,督  臣鄂尔泰仰体圣心,与臣悉意采访,详查各处河道,凡有  一线可通之处,必委员勘探办理[3](P.530)。
雍正朱批:“好,但此等事,若非真知灼见,不 可草率举行,恐徒浪费,复恐为地方年年开浚之 累,勉强遮掩粉饰,则无益也。若鄂尔泰之慎重才 识,朕实信之。及至与汝等,朕实不敢言其必可行 之举也,详慎为之。”雍正并未同意开浚金沙江的 建议。
清代第一次大规模疏浚金沙江航运的工程, 是由大学士鄂尔泰首倡,云南总督庆复率先赞成, 乾隆支持,降旨交办,由继任总督张允随躬亲督查  开浚。乾隆二年(1737 年),清廷商议开牛栏江以  通川江,鄂尔泰奏云:
滇属寻甸之牛栏江,其下有车洪江流水,可达川江, 舟楫可直通嵩明州之河口。 亦曾委员查勘,因形势险窄,


 

众议难行… … 川河前经引导,有可达昭通者。若有昭通 次第开凿,或可通牛栏江,益大有裨益。[10 ]
当时,为了节省从东川运铜的开支,拟开辟金 沙江水运,即所谓“于天地自然之利,开千古闭塞 之江”。对此,云南巡抚张允随认为:“兼之东 (川)、昭(通)两郡俱系岩疆,产米稀少,节年办解 京铜,人众食繁,陆路无从接济,欲筹水利,非开金 沙江别无善策”。他力主“开通川道,有备无患”。 乾隆五年云南总督庆复奏请开浚,终于获朝廷批 准,于次年动工。庆复曾上奏说:“金沙江通川河 道,原为从古未开之水径,但人力可施,尺寸皆有 利益”。他认为“滇省现运铜斤,若得改由水运,每 岁可省运脚之半。约计三四年,省出运费足以兴 修永远巨工”。[11 ]
疏浚工程实施之前,为慎重起见,曾两次派员  自巧家蒙姑到宜宾段进行勘探,并扎成木排载石 试运,获得成功。张允随把疏浚工程分为上游(小  江口至金沙厂六百七十三里)、下游(自金沙厂至  新开滩六百四十六里)两段,并提出“开通一节即  得一节之益”的实施方案。乾隆七年张允随奏称:
自小江口至金沙厂河口,计大小 50 余滩,内有最险、 次险、小险各滩,现已开修工竣,今冬可运铜斤。
金沙江为川滇界河,朝廷敕令云南总督庆复  与川陕总督尹继善(曾任云南总督)等“和衷议  妥”,但却遭到四川方面的反对,尹继善奏曰:“金  沙江通川河道,界接番夷,地多险阻,非可冒昧幸  成,实在不宜开凿。”天津镇总兵黄廷桂也质疑: “恐徒糜国帑,罔利舟楫”。乾隆对此极为重视,除  多次批示外,又令钦差新柱与尹继善、张允随三人  到施工现场“面勘”。担心他们“互相推诿,事终无  成”,还要求会商结果“必有一定之论,断无两可之  谋。”随后,张允随报称:“通川河道,实可开修”。 大学士会议根据钦差的上疏,也提议“既可次第开  修,即应兴工。”乾隆遂下旨:“既可开通,可详酌, 妥协为之,以成此善举。”
乾隆八年,金沙江试运铜斤成功,将下游六十 四滩分为最险、险、次险三类,继续施工。《云南铜 政考》说:“ 自叙州以上一千三百余里凿险滩一百 三十四处,边凿边通”。至乾隆十三年金江航道全 部通航。疏浚工程先后调集 80余万人力,从筹划 勘测至竣工,历时 10 余年,耗银 20 万辆,凿滩 100 余处,打通航道 1  300 余里。两岸悬崖绝壁

处,则开凿一万余丈纤路。至今巧家鹦哥咀、拖姑 江边山岩上,还能见到当年开凿的石柱;大寨乡金 沙江白鹤滩崖壁上仍存有“安澜吉水”摩崖,上书 受命督工的缪弘所题七绝一首:
金江自古不通舟,水急天高一望愁。何日天人开一 线,联樯衔尾往来游。
乾隆十二年,金沙江水运京铜 300 余万斤。 但只能在枯水期以盘驳、吊滩等办法才能勉强通 过;每至汛期水势、滩险情况复杂,毁船沉铜事故 时有发生。乾隆十三年张允随奏报:“ 自蜈蚣滩至 双佛滩一带险滩尽皆开通”,二至四月已运铜 32  万多斤至永善金沙厂河口滩,“安稳无虞”。乾隆 传旨嘉奖,并命军机大臣等收集资料,准备亲自为 此“千古之大功”立传竖碑,垂之久远。但次年四 月,却在巨石层滩发生了铜船沉损的重大事故,乾 隆的态度也由赞赏变为斥责,他说:“所称节省,有 名无实”;曾经满腔的豪情也化作一声无奈的感 慨:“大概山川形势,天险非人力可施”。金沙江上 段的京铜水运被迫终止,改陆路由东川经鲁甸过 昭通再到永善,于黄草坪上船航运泸州。绥江南 岸镇的铜船码头,就是当年水运京铜留下的地名。
从道光二十年京铜水运停止至民国31 年,金 沙江航道失修,加之地震引发的山崩、洪水、泥石 流等灾害,木船长途运输中断。辛亥革命后,云南 省府命金沙江沿岸 10 县知事,调查金沙江至巧家 数百公里的航道状况上报。1938 年 2 月,为解决 抗战军需,全国经济委员会组成勘查队,沿普渡河 到金沙江,经巧家、绥江、宜宾到达重庆,写出金沙 江试航勘查报告,提出分段整治、分段通航的意 见。1939 年 5 月,荷兰籍水利专家蒲得利受国民 政府交通部、经济部聘请试航金沙江,蒲得利于当 年 5 月 10  日在老君滩不幸遇难身亡。1943 年 6 月,交通部督察万琮受命再次试航金沙江,两船载 铅 6 吨自蒙姑启运,行至白鹤滩一船翻沉,6 人 遇难。
1963 年,交通部门共投资整治滩险 150 多  处,使新市镇至宜宾 105km 航道得到很大改善, 可以常年通行客货机动船舶。70 年代修通金沙  江沿江公路,水运急剧减少。80 年代以来,国家  对金沙江开发的决策和实施,主要集中在水电站  建设上。换个角度看,这些险滩正是金沙江水能  资源极为丰富的标志。

3

 

横江为昭通又一重要水道,古称朱提江、羊官 水、崩容江、石门江、土獠蛮江等。有趣的是《华阳 国志》载:“崩容江出好磨石,江多鱼害”。所谓“鱼 害”,有学者解释为洪水季节大量河鱼漫入稻田咬 食秧苗。著名的汉《孟孝琚碑》所述“寒水北流”亦 指横江,因其流向自南向北,横断东西,故称横江。 民国《盐津县志》谓:“朱提江为金沙江支源,长江 航路之一分起点,欲开发边疆国民经济,则此江之 疏浚岂容忽视。”[12 ] 旧志载横江通航情形为:
盐津河,从盐津县起,可达四川之磨刀溪,虽诸滩鳞 次,然少遇险失事。至磨刀溪则有滩,名九龙袤,长十余 里,河中乱石纵横林立水面,舟行至此,须起载,陆行十余 里至张窝,然后通行至叙州。惟夏季水涨满峡,此滩始可 无碍。[13 ]
横江干流在鲁甸县境内称龙树河,昭阳区境 内称洒渔河,大关、盐津至水富县两碗乡一段称关 河或盐津河,两碗以下称横江,早在晋代便可通 航。据蓝勇考证,宋代从阿蒙坝(豆沙关)可以双 舟并行 100km  到今 安 边[14 ]  。元 代 至元 年 间 (1264— 1294 年),在云南所设的唯一一条水路就 是昭通的关河航道,共设水驿站 4 处,有船 24 只。 由叶梢坝、盐井、华贴、滩头四站经四川横江站与 长江水路相连。据《经世大典 ・ 站赤篇》载:
乌蒙北至叙州,若造船立讫水站,则陆路七、八日程, 顺水一 日可到。俟立讫,来由水路者,使由水路为便[15 ] 。
至元二十七年四月,四川行省备右丞耶律秃  满答儿言:“窃见乌蒙迤北土僚,水道险恶,覆坏船  只。”当时关河水运之艰难,从元《混一方舆胜览》 的记载亦可见一斑:
土獠蛮江(今关河)。两山峡束五百余里,水中多巨 石,湍口峻急如万马奔,惟五板小舟可行,容使客二人,水 工六人[16 ]
《元史》亦载:“叙州、乌蒙,水陆险恶,舟多破 溺”。至元二十八年三月关河水运终因“叶梢站江 河险恶,船只不可进”而废止。从明到清初横江水 运阻塞难通。
横江纵贯昭通中部,是名副其实的中心水系, 其水运价值理所当然受到历代政府及百姓的高度  重视。张允随认为“关河水道与金沙江相为表  里”,鉴于昭通府地阻舟楫,物贵民艰,为了缓解铜  运艰难以及返程上运油米以济流通,于乾隆七年  奏疏请开关河航运。经过调查,盐井渡至叙州府  安边汛计有七十二滩,六十一滩略加修治即可上

下无阻;惟有黄角槽等十一处险滩需大加疏凿。 关河航道治理费时三年,至乾隆九年(1744 年)竣 工。“铜运坦行,商货骈集,克收成效”。乾隆大为 嘉悦:“若如所言,永收利赖之益,则甚美而又尽善 矣”。盐津墨石沟关河东岸尚留有乾隆庚寅年 (1770 年)所刊“达崎开塞”石刻,正是对关河水道 开浚后通航情形的描述。保存于盐津县城北 18km 的小木滩疏河石刻,亦记录了乾隆 43 年疏 浚关河水道的史实。
直至 20世纪 60 年代,关河水路运输既是盐 津县客货运输的主要形式,也是昭通地区货物入 川的重要通道。1979 年,213 国道全线开通,因修 路时开山炸石造成横江航道严重堵塞,关河水运 停止,仅有安边至横江镇一段 14km 的河面尚能 通舟行船。1984 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 邦到昭通考察时,还亲绘关河草图,建议重新疏浚 关河,以缓解运输压力,但终因时过境迁而无力 回天。
横江支流牛街河,又称白水江、戈魁河,河道  弯曲狭窄,滩多水急,牛街至两河口有 60处险滩, 平均不到一公里就有一个碍航险滩。 白水江上的  著名险滩有:麻柳滩、活麻滩、打罗滩等。1968 年  7 月,白水江山洪暴发,牛街下三公里处观音岩滩  被泥石流阻断,白水江航运彻底终止。
南广河即《水经注》所载源于南广县汾关山 (杨龙塆梁子)的符黑水[17 ] 。上游源于明清时期 的镇雄州境东北(源头在今云南威信县高田乡,当 地叫罗布河),北流四川珙县罗星渡,经庆符县城 (今高县庆符镇)在宜宾市南广镇注入长江。明代 曾在南广河干流上开凿过运粮航道,终因滩石险 峻,舟楫难通而废弃。乾隆七年,张允随奏准开凿 各滩。据威信县志载:
乾隆十年(1745 年),东川铜经贵州省威宁、云南省镇  雄州斑鸠沟运至四川省罗星渡上船,水运至宜宾、泸州, 送京城交兑铸币,年额 378 万斤[18 ] 。
乾隆十一年张允随奏报:“滇省新开金沙江、 盐井渡、罗星渡三处通川河道,所有京铜运道具可 改陆从 水。”三 处水 运 每 年 运 送 京 铜 650  余
万斤。[3 ] (P . 691 )
二、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险渡口、溜索地名
人们过河的方式,除架桥之外,则是直接踩着

4

 

河底涉水而过,或浮水而渡,或跨越水面“飞渡”。 对古人而言,渡河充满了极大的风险,古诗云:“公 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对此,唐 人王建亦有诗云:
渡头恶天两岸远,波涛塞川如叠坂。… … 妇人无力 挽断衣,舟沈身死悔难追。公无渡河,公须自为。
在昭通境内众多的江河山涧之上,过去除有 少数桥梁沟通之外,多数地方主要靠舟楫和溜索 渡河。其中渡口又有官渡、义渡、私渡之分,巧家 一县就曾有各类渡口 40 余处。至今仍保留在昭 通地名中,属于历史上重要渡口的有:位于金沙江 边上的巧家老渡口、龙王庙渡口、攀枝花渡口、蒙 姑渡口;永善的黄坪渡口、将军岩渡口、溪落渡;绥 江的中碛坝渡口、南岸渡口等。
老渡口为滇川间著名古渡。 民国旧志称其 为:“杨柳依依,夹荫两岸,商旅往来,扁舟横渡,自  朝至暮,络绎不绝”,又名“杨柳古渡”。 曾是川滇 交通要道。相传为汉时之“泸津”,是诸葛亮“五月  渡泸”的地方。龙王庙渡口,为清乾隆五十七年富  绅刘汉鼎捐田所置义渡,刘氏并作《咏可富村》诗:
川滇界连,中隔金沙江,两岸居民往来移家江岸者日 众,两省官兵亦每会哨于此,苦无守渡船户,余捐置田百 亩,请设义渡焉。
可富村边问古渡,浑茫时隔蚕丛路。
蛟龙白昼横拒人,望洋叹者不知数。
我生已乏济川才,轻舫小艇为君开。
从今莫唱公无渡,试看汗牛小队来 。[19 ]
昭通渡口地名中较为著名的还有盐津境内横 江上的普洱渡、盐井渡等。从语言学角度看,威信 的“人渡”这一渡口地名也很有意思,因为它强调 的是渡人,而不是牛马牲口及物资。与此相对的 是昭阳区“马渡口”,则是因运输物资的驮马必须 在此涉水渡河而得名,这一地名中赶马的人被暂 时忽略了。此外,在昭通地名中留下痕迹的渡口 还有:
巧家道角渡 口、棉纱湾渡口;鲁甸新渡、韦家渡;永善 大毛滩渡口、燕子岩渡口、羿子村渡 口、大糖房渡 口、哪皮 渡、船码头、六马厂渡 口;绥江石龙渡 口、罗卜石渡 口、黄 茅坝渡口。
镇雄斑鸠渡 口、渡船坝、小渡 口、大渡 口、果哈渡 口、 壁数渡口、田头渡 口、茅坝渡 口、湾头渡 口、河坝渡 口、三 岔河渡口、新滩渡口、坛子 口渡 口;威信顺河渡 口、河坝渡 口、罗布渡口、旧洞渡 口、彝良的大渡 口、渡 口;大关双河

渡口、撮箕河渡 口、长沱渡 口、金家渡;盐津半边渡、林家 渡等。
昭通另有一种介于桥和渡之间的溜索,即在  几十至数百米宽的沟谷中,横牵一根缆绳(过去多  用竹缆,现改用钢缆),人另用绳索系牢,悬吊在缆  绳上飞渡而过。这种跨越江河的方式,省时省力, 充满智慧,却又危险万分,时常出现断缆掉溜,造  成人员伤亡的现象。但过去在一些波涛汹涌,无  法行船的河段上,它却是唯一的选择。对此,蓝勇  指出:“溜索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索桥,而是一种与  索桥并列的交通设施,因溜索并不是作为一种索  桥雏形出现的,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的  差异而与索桥同时产生,并列发展的。他说:
如张泓《滇南新语》载:“澜沧江更觉险奇。 两岸险  逼,无隙可施铁索,土人乃作溜渡,俗名曰溜筒江。”姚莹  《康輶记行》卷 15 谈到:“松潘茂州之地,江水险急,既不  可舟,亦难施桥”,故才作溜索。李心衡《金川琐记》卷 6 :   “土民中有老年者为予言甚详。江面既阔,夹岸皆高山, 既不能立磉建桥,更不能建索桥,不得已为溜索。”有时索  桥因故毁坏往往又改为溜索,如贵州鸭池河铁索桥在咸  丰八年(1858 年)毁后便改为溜索。[20 ]
昭通过去还有一种将溜索与船只相结合的 “溜船”,其情形正如徐中舒所说:“古代居于西南 横断山脉间的人民,在溪流湍急,河道不甚宽广的 岩岸上,树立木桩牵引船筏,自此岸达波岸津渡 处。[21 ] 对此,明朝杨升庵《谈苑 ・  醍醐》中早有 提及:
牂柯今贵州地,其江水迅急难渡,立杙两于两岸,中 以絙的之,舟人循绳而渡,盘江、崇安江皆然。
中原地区亦有用木桩系船以济之事,唐张守 节撰《史记正义》,引《三秦记》云:“龙门水悬船而 行,两旁有山,水陆不通”。溜索、溜渡在昭通地名 中同样留下了不少踪影,如巧家关溜,永善的溜筒 江、溜上,大关的徐家溜口、沱溜湾,镇雄摆溜湾 子,鲁甸杨家溜等。
三、江险滩节密,水落且石出江河险滩地名
昭通众多的江河险滩地名,主要是清朝滇铜  运京,开通水路之后载入史册的。当时已将滩口  区分为最险、次险、小险、一般,共四个等级。金沙  江河道,自永胜金江街至宜宾一千余公里范围内, “计有险滩二百余处,无名急险滩一百余处,合计  约有四百余滩。又以两岸山崩,到处可见,水道形

5

 

势随时变迁。”正是这众多的险滩激流使金沙江航 运始终未能畅通。金沙江通航条件较好的下游河 段,仅在绥江县境内就有大小滩险45 个:
小雪滩、大雪滩、耍和尚滩、碎米滩、栈桥滩、和尚坡 滩、马皮包滩、牛皮滩、大滩、小新滩、大新滩、撤水溪滩、 清水浩滩、洪寅溪滩、猴儿溪滩、打样石滩、秤沱溪滩、门 坎溪滩、灰踏溪滩、黄坪溪滩、石棺材滩、燕咡岩滩、盐井 石滩、螃蟹滩、九步岩滩、新滩、锁滩、湾湾滩、判官墩滩、 鸡肝石滩、麻麻石滩、石溪滩、冷饭溪滩、新开滩、小汶溪 滩、磨盘滩、桂溪寺滩、庙基子滩、桅杆嘴滩、烧箕沱、烂 滩、大窝滩、石野滩、大鹿溪滩、石板溪滩。
这些滩口水情复杂,变化多端,既有终年碍航 的险滩,又有汛期和枯水险滩之别。下游尚且如 此,上游则可想而知。清朝每年约六百多万斤的 滇铜入京,主要是依靠一套全长超过六千公里的 水运系统。第一段由云南至四川泸州(计有 60个 次险滩,18 个险滩)。第二段则由泸州经重庆到 汉口,第三段由汉口到扬州;第四段由运河通京 师。沿途所经地方官员上自总督巡抚,下至府州 县官,都有监督协助运送铜材的责任。乾隆五十 五年令沿岸“各州县刊刻险滩名目,于两岸插立标 记,传知船户水手留心趋避,俾免冒险行”。乾隆 五十六年奏准:
各处险滩仿照救生船之例,酌募滩师四、五名,按所 在州县,捐给工食,令其在滩,专护铜铅船只。
铜铅遇有沉溺需“顾募水摸,探量水势,设法  打捞”。据《永善县志》载,清朝时期县内金沙江航  道主要运送京铜,年运量 60~ 80 万公斤。朝廷规  定须由知县和县丞亲自押运,若遇翻船失事,“定  罪不赦”。曾经有杨茂等两名知县因铜运船翻沉  而丧生。乾隆四十三年,铜运船在大汉槽滩覆舟, 副官村(永善分县)县丞朱朴因无力赔偿,投江而  死。后经钦定失事“准予赦免”的 18 处险滩为:
沙河滩、黑铁滩、羿子滩、乌鸦滩、务基滩、大虎跳滩、 小虎跳滩、溜筒子滩、特依滩、小锅圈滩、大锅圈滩、大猫 滩、冬瓜滩、大汉槽滩、木孔滩、苦竹滩、凹崖三腔滩、新开 滩等。
除上述 18 处险滩以外,失事必须追究责任, 分赔损失。清代永善县知县查枢,有诗描写金沙  江船行之难:
黑铁关前滩势急,七八月间雨尤集,下有大小之雾 基,上有沙河高丈级。滂沱一夜发怒涛,泉石飞坠鬼神 泣,纷纷块垒填江心… … [5 ] (P . 802)

巧家境内金沙江水道,上段由牛场坪至蒙姑, 王家坪以上水流平缓,以下有白鹤、铁厂河、老屋  基等险滩;中段蒙姑至县城,有三家村、双龙、黄家  坳、杨家沱、红路等滩;下段由县城至六城坝,著名  险滩有二龙沟、棉纱湾、老街子等滩。对此,《巧家  县志》的记述如下:
上下水行船,遇滩,需盘滩、吊滩或滮滩。“盘滩”,是  指上水重载船在过恶滩时,在滩口以下将装载的货物盘  驳上岸,挑到滩头,待船上滩后再装载前行。根据水情, 有盘“全载”和“半载”之分。“ 吊滩”,是指下水船过滩时, “ 背箍头”的 3 个人上岸,不时收、放拴在船头和船尾的  “箍头绳”,同船上掌艄、执篙的两人协同配合,控制船的  速度,迅速调整方向,以避开明石暗礁,安全过滩。如滩  口水太浅,必须先盘驳减载。“滮滩”,是指下水船在过滩  时,既不下人、减载,又无吊纤保险,重载闯滩。行船事故  多出在“滮滩”之际。[22 ]
这些历史上让人望江兴叹的险滩,而今多数 已被过去整治航道时炸毁,余下的已被向家坝、溪 落渡所淹没,巧家白河滩等亦将潜入江底,成为历 史的记忆。
“大江东去有新滩,舟子狂呼行路难,我道漫  言滩水恶,客书无不报平安”。提到金沙江航运, 不能不提到著名的“金江号子”。行船过程中,号  工根据前面的滩形水势领唱,主要起报告、提醒和  鼓劲的作用,后面的纤夫和水手则根据号工的号  子随时调整行船和拉纤路线,前呼后应,齐心协  力,共斗险滩恶浪。金江号子分为招架号子、扳滩  号子、下滩号子及抛河号子等二十余种,唱词有固  定的,也有随口道来的:
太阳出来三丈三,小小船儿下陡滩,行得正来坐得 稳,不怕风吹浪打翻。
关河航道虽经清朝疏浚,但从柿子坝白水江 口至安边,一百多公里的江面航行仍旧十分艰险。 顺流而下,多倾覆破溺之虞;逆水行舟,有背纤拉 船之苦。民国《盐津县志》载:“往来船只,稍一失 慎即遭覆溺,自昔迄今无时不闻”。到 20 世纪 50  年代,水位高时木船还可从安边行至盐津,通航里 程 86km , 低水位时只有张窝以下河道能通航。 据《昭通地区志》所载横江上有险滩 66 处,尤其以 凉水井、剑槽两滩最为险恶。加之,沿江滩情年有 变更,时有“新滩”形成,令人防不胜防。
关河航运亦有船夫号子,主要分为上水调与 下水调。 由一人领唱,众口帮腔,随航行所至平

6

 

水、激流、险滩的境遇而变换,提神鼓劲,触景生 情,见人唱人,见物唱物。有一首上水的长调,通  过船工之口,把沿途所经过的险滩地名一一唱出:
唱关河来道关河,嗨欧 !
河弯水急险滩多。嗨哟 !
剑漕、凉水(井)难飞渡、马桑的乱石铺满河。  九龙(滩)磨刀(溪)要启货,庙口闪出两岔河。 新滩原本借路过,杨柳(滩)沙坝石埝(溪)多。 板枷(滩)带起受罪过,青杠湾头安乐窝。
一座庙儿(庙子溪)多冷落,不为花坛(碛)所为何。 只见磨盘(嘴)不见磨,叫化挨(岩)打多软弱。
两平场地相对坐,回龙滩上现五沱(岩)。
干鱼(滩)下酒本不错,铁锤(滩)铜鼓(溪)遇石锣 (滩)。
九步(岩)石梯人人过,雨淋(碛)燕儿(燕子坡)飞 过河。
一条花蛇(溪)真歹毒,远望蛤蟆(石)往前梭。
硬起心肠(兴场)要咬我,幸有新兵(滩)来剪除。
猪屎(沱)臭来很心恶,大风(滩)吹来差不多。
将军(滩)石灶(孔)难封火,雀儿(石)唱起太平歌。
黄连(碛)苦来不算苦,癞洞螺子(滩)打破脚。 三道拐、荔枝沱,犀牛(牛滚凼)望月竹林角。  青菜(滩)当顿很难过,吊颈(滩)死去见阎罗。
土地(滩)老者岩上坐,一根杨柳(翻兜大树)倒下河。 猪圈(滩)门前猪一个,鱼跳(串)龙门天星窝。
真武(山)祖师倚岩坐,老鸦石占半边河。
小木(滩)提刀把大木(滩)破,芦槁(林)烧起下油锅。 弯弯(滩)要走油房(原在礁岩)过,石龙过江打筏沱。 三龙(滩)争斗比强弱,累得老龙揪腰壳(子)。
临江碛上花儿沱,沱湾鲢鱼洞内多。
杉木滩坡多杉木,大石新滩长黄桷(港)
拦河门坎(滩)水淹过,盐井(坝)熬的花盐多。 那怕老鸦滩险恶,(吊)钟岩响钟奏凯歌。
石门道通过盐井渡,铁索桥横锁大关河 。[23 ]
这首长调,船工行一路,唱一程,把沿途所见

及当时的情绪编串成调,别具一格,饶有情趣,不  失为了解关河航运史的生动材料。现在随着内昆  铁路、昆水高等级公路的开通,横江航运已经退出  历史舞台。数百年间响彻横江两岸的关河号子, 转瞬之间,已成遥远的回响。同时,因张窝等一系  列梯级电站的完工,那些曾经白浪滔天,令人壮怀  激烈的江河险滩,大多淹没在平静得让人窒息的  一潭潭死水之下,踪影全无了 !
四、结语
昭通全市 11 个县(区),有 7 个县城位于江岸 河边。此外,巧家县金沙江边的杨柳古渡、盐津县 横江边上的普洱渡、盐井渡、牛栏江边的韦家渡都 是因水运而兴起的居民点和集镇。正是在对河流 的治理与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过程中,锻炼和培养 了人类自己的文化。 目前昭通的内河航运,除水 富港外,金沙江、关河航道等,都因梯级电站及现 代交通的兴起而逐渐衰落了。许多与先民们生死 攸关的江河险滩,已随着库区的淹没,正在人们的 视线中迅速消失;而那些曾经深刻的地名记忆,也 将因其形态的改变,无可奈何地日渐模糊而远去。
渡口、溜索是过去人们横绝江河的主要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渡口已被路桥所取代。如  镇雄原在白水江上设有 10个渡口,而今已是渡船  不知何处去,此地空余渡口名 !这些曾经舟楫穿  梭的渡口,多半已化为地名,留在历史的记忆中  了。而鲁甸龙头山镇位于牛栏江边的曹家渡,早  已更名为“店子上”了。即使到了经济、科技高度  发达的 21 世纪,一些地方的渡口、溜索还在为当  地百姓的出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回顾历  史,昭通大地上这众多的险滩、渡口、溜索地名,将  永远铭记着先民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

参考文献:
[1 ]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1 卷)[M ] .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 301 .
[2 ]昭通旧志汇编编辑委员会.昭通旧志汇编(二)[M ] .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494 页 .
[3 ]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8 卷)[M ] .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 629 .
[4 ]昭通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昭通地区志中卷[M ] .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 165 .
[5 ]昭通旧志汇编编辑委员会.昭通旧志汇编(三)[M ] .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 853 .
[6 ]祝穆,祝洙,增订.方舆胜览(下册)[M ] . 北京:中华书局,2003 : 1131 .
[7 ]刘复生.僰国与泸夷[M ] . 成都:巴蜀书社,2000 : 166—167 .
[8 ]蓝勇.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M ] .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 : 218 .
・      ・

[9 ]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11 卷)[M ] .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 54 .
[10]李正清.昭通编年史[M ] .  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2009 : 260 .
[1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年间疏浚金沙江史料(上)[J ] . 历史档案,2001 , (2) :47— 61 .
[12 ]昭通旧志汇编编辑委员会.昭通旧志汇编(六)[M ] .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 1706 .
[13 ]昭通旧志汇编编辑委员会.昭通旧志汇编(二)[M ] .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494 .
[14]蓝勇.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M ] .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 : 220 .
[15 ]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2 卷)[M ] .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 634 .
[16 ]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3 卷)[M ] .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 108 .
[17 ]丽道元,注.民国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中册)[M ] .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 社,1999 : 2776 .
[18]云南省威信县志编纂委员会.威信县志[M ] .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 198 .
[19 ]云南省巧家县志编纂委员会.巧家县志[M ] .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 666 .
[20]蓝勇.西南历史文化地理[M ] .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27 .
[21 ]徐中舒.夜郎史迹初探[G ]//川大史学 ・ 徐中舒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2006 : 513 .
[22 ]云南省巧家县志编纂委员会.巧家县志[M ] .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 268—269 .
[23 ]云南省盐津县志编纂委员会.盐津县志[M ] .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473 .
 
A Brief History of Zhaotong’s Waterway Transportation and the Brief Explanation to its Place Names
 
FU  Dian ‐ji ,    DENG  M in ,    H U  Sheng ‐h ao
(School of M anagement , Zhaotong  U niversity , Zhaotong 657000 , China )
 
Abstract:River s hipping w as one of the transportation lifelines in ancient China . T he rivers not only endow ed the nat ‐ ural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that connected the faraw ay places but also formed natural barriers that caused painful sepa ‐ ration . T he ancient Zhaotong ’s maj or transportation , because of its  mountainous  topography  and its  tough geographical factors such as dangerous s hoals , reefs , land slides and deb ris flow s that severely baffled the river navigation , w as  land ‐ w ay transportation . In the face of deep valleys and riptides , Zhaotong ’s ancestors had made painstaking efforts to d redge up river navigating channels , or build ferries or ropew ays over rivers , to a certain ex tent overcoming the o b structs by riv ‐ ers and mountains and improving the traffic condition in Zhaotong . A lot o f place names of w ater transportation such as dangerous s hoals , ferries and ropew ays over rivers , w hich have been left behind in various places of Zhaotong ,w ill en ‐ grave our ancestors ’adventuring and pioneering spirits on the memory o f us successors forever .
Key words:w aterw ay transportation in ancient China ; dangerous s hoals of rivers ; ferries ; ropew ays over rivers ; place names in Zhaotong
 
 
收稿日期:2015 ‐03‐09
作者简介:傅奠基(1966 —    ) , 男,云南昭通人,教授,学士,主要从事区域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