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浩气传千古
作者:列兵
《野火春风斗古城》《战斗的青春》 《敌后武工队》《烈火金钢》《小兵张嘎》……这些文学作品中脍炙人口的抗战故事,全部发生在冀中。而位于沧州河间市的冀中烈士陵园向世人展示的正是一幅全景式的冀中抗战画卷。
春雨中,我缓步走进宁静的冀中烈士陵园。这是10天之中我第二次来到这里。这座在河间烈士陵园的基础上扩建、完善的陵园,分为东、西两区。纪念馆大厅两侧延伸开的乳白色大理石上,镌刻着冀中军区98名县团级以上烈士名录,背面是154名营级以上烈士的英名。
我便从此处开始,深情回望和细细梳理冀中地区革命事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寻找一个个鲜活而感人的英雄事迹。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之际,遥望和致敬这些烈士,无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一
被誉为“华北粮仓”的冀中地区,不仅是一片肥沃的土地,也是一片红色的土地,中国共产党在这里有着深厚的基础。
安平县台城村党支部,创建于1923年,是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党支部。1932年六七月间,震惊全国的保定“二师学潮”和“高蠡暴动”,虽然最终被镇压,但它们所产生的影响犹如在平静的水中投入巨石,激起的波纹一圈圈向整个冀中扩散……
1937年,随着当时隶属于河北省宛平县卢沟桥的枪声响起,日本侵略者闯入了冀中。他们烧杀掳掠,肆意践踏这片美丽的土地。
那一年的10月12日至15日,冀中平原正是秋色醉人,藁城县梅花镇却被滚滚浓烟和血腥气味笼罩着,5000多名日本鬼子闯入镇里疯狂肆虐,在他们狰狞的笑声和刺耳的枪声中,一个个手无寸铁的百姓被杀害。4天3夜,1547名无辜群众惨死,其中46户人家被杀绝;100多名妇女惨遭蹂躏;600多间房屋被烧毁……繁华富庶的梅花镇变成了人间地狱。这就是震惊中外的“梅花镇惨案”。
国破家亡,强盗横行,热血儿女岂能任人宰割!
1937年10月14日,东北军六九一团团长吕正操,带领部队在藁城县小樵镇,宣布脱离国民党军队,成立“人民自卫军”,留在冀中抗日,冀中平原有了第一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1938年4月21日,冀中地区第一次党代会在安平县召开,宣布成立冀中区党委、冀中行署和冀中军区、八路军第3纵队,吕正操任军区司令员兼第3纵队司令员。冀中军区成立半年时间,就同日寇作战100多次,吕正操成为冀中抗日的一面旗帜。
孟庆山的河北游击军,马本斋的回民支队,张仲翰的河北民军……这些中国共产党领导或愿意接受共产党领导的队伍,纷纷吹响了集结号。
1939年1月25日,在河间县(今河间市)惠伯口村前,吕正操和贺龙两双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八路军120师开进冀中。冀中抗战力量的格局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那一天是农历腊月初六,平原上寒风刺骨,但惠伯口村前那热烈的场面,像一阵春风吹遍冀中。
这时候的冀中抗日根据地西迄平汉路,东至津浦路,南界沧石路,北达北宁路,拥有44个县,约800万人口,后发展到51个县,近千万人口。
按照传统游击战的经验和理论,平原地区是没有办法打游击的。但是,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说:“人民群众比山靠得住。”作为我党首创的平原根据地,冀中人民始终是军队的靠山。他们节衣缩食供给部队,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八路军战士,他们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亲人送上前线。120师开进冀中时只有6400多人,8个月后离开冀中时已有21900多人。这片红色土地上的人民,为革命事业奉献出了一切。
二
毋庸置疑,日寇确实占领了冀中,但同样毋庸置疑的是日寇一天也没有真正征服过冀中。在数万万站起来的人民面前,侵略者“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
陵园内,6尊汉白玉雕像分列在冀中烈士纪念碑两侧,他们是曾经担任过冀中地区党政军主要领导的贺龙、吕正操、杨成武、孙毅、黄敬、林铁。站在雕像前,我轻声对前辈们说:当年就是在你们的指挥下,让冀中地区的敌人不得片刻安宁。
贺龙率领120师开进冀中后,打了一系列漂亮仗,进一步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其中最为经典的是“齐会战斗”。1939年4月22日,日军第二十七师团第三联队吉田大队的800余人和200余名伪军一起,到达河间、任丘之间的三十里铺,寻找八路军主力。23日,日军发现齐会村有我驻军,马上发起进攻。贺龙准确分析敌我双方情况后,指挥我军对敌进行反“包围”。24日黄昏,贺龙一声令下,总攻开始。同一天,白求恩在前线设立了战地救护室。经我军内外夹击,昼夜激战,不可一世的日本王牌军吉田大队溃不成军。此一役,我军歼灭日寇700余人,创造了平原作战大规模歼灭敌人的范例。
马本斋的名字在冀中烈士陵园光彩夺目。1940年,马本斋奉命带领回民支队到深(县)南地区坚持斗争。该地区的康庄是敌人往来衡水县城和安家村两个据点之间的必经之地。1940年5月30日凌晨,由马本斋精心策划的“引蛇出洞,围点打援”的经典战斗,在康庄打响。回民支队一支小分队佯攻安家村据点,待敌人通过电话向衡水据点驻军求援后,回民支队割断了敌人电话线,断绝了两地敌人间的联络。救援的日军和伪军途经康庄村,正入回民支队伏击圈。马本斋一声令下,霎时伏兵四起,火力漫天。仅仅40分钟,一场漂亮的伏击歼灭战便告结束。援敌全部被歼,共击毙高田中队长以下日军60余人,俘伪军20人,缴获平射炮一门、重机枪一挺、掷弹筒3个、步枪60余支……
冀中地区的游击队和民兵,更是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让敌人防不胜防。《程子华回忆录》中记载了民兵埋地雷的情形:1941年秋,敌人要“扫荡”蠡县三区,在一个夜间,全区就埋了400多个地雷。每天夜晚以后,民兵以打锣鼓或点火为号,以示已埋地雷,各村爆炸小组开始活动,老百姓往来,必须在距村2里许即停止前进,经爆炸小组许可才能在指定的地点安全通过。每天太阳快出来时,如果没有敌情,各村就仍以信号互相通知,把地雷取出来。民兵还在据点周围设置几道爆炸封锁线,使敌人不敢轻易离开据点,阻止了敌人向周围的蚕食或突击。
我们有正规军,有地方主力部队,有游击队,还有数不清的民兵组织。我们有歼灭战,有游击战,有地道战、地雷战,还有叫不出名堂的战法,在整个冀中地区织成了人民战争的天罗地网。冀中大地,这片“怒吼的平原”在颤抖,在发威。
三
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战年代5万冀中儿女为国捐躯。5万人,是一支怎样庞大的队伍,又是一道怎样汹涌的卫国铁流。
他们中有人在战场上流尽了最后一滴血。1942年5月27日傍晚,八分区33区队来到河间县念祖村宿营,准备第二天去大城县留各庄,消灭驻守那里的日伪军。由于奸细告密,第二天清晨队伍尚未出发,便被敌人重兵包围,一场突围战打响。英雄的八路军战士在乡亲们的支持下重创敌人,而我军也付出了巨大牺牲。战斗结束后,鲜血染红了村庄,72名战士倒在了念祖村。
他们中有人因为被捕而从容就义。杨领梅1921年出生于晋县(今晋州市),1939年参加革命,担任晋县六区妇救会秘书。1940年3月23日在南田村开展抗日活动时,因汉奸告密,被日寇包围。敌人把全村群众赶到村西空地,逼问谁是共产党。为掩护群众,杨领梅挺身而出,高喊:“我是共产党!”被敌人抓走后,杨领梅受尽酷刑,被残忍地钉在城墙上,就义时年仅19岁。
他们中有人在高级指挥员岗位上为掩护战友而牺牲。1942年6月9日拂晓,八分区司令员常德善率部转移到了肃宁县的雪村一带。正在布置岗哨,构筑阵地,敌人纠集了七八千人奔袭而来,形成包围圈。在身体多处负伤的情况下,常德善抓过一挺机枪,掩护大部分同志冲了出去。由于失血过多,他严肃地对警卫员胡德兰说:“你不要管我了,我掩护你冲出去,到白洋淀去找地委书记金城同志汇报!”胡德兰哽咽着刚刚冲出包围圈,常德善便牺牲在敌人罪恶的枪口下,身中27弹。
革命需要前仆后继。常德善牺牲后,八分区副司令员孔庆同代理司令员。这位15岁参加革命的军人,曾经是红军出色的司号员。1942年10月21日,他带领手枪班前往河间左庄部署工作,被数倍于己的敌人包围。在身中数枪,子弹打光的情况下,孔庆同从容地取出两颗手榴弹放在身旁,从腰间解下跟随他多年的军号,隐蔽在一道土坎后。当敌人悄悄围上来时,孔庆同一跃而起,猛地掷出一颗手榴弹。随后,孔庆同一手叉腰,一手举起军号,雄姿焕发,嘹亮的冲锋号声犹如催动着千军万马,荡气回肠。恼羞成怒的敌人企图上前夺下他的军号,他取出另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将星陨落,而那激昂的军号声至今回响在冀中平原。这一天,距离前任司令员常德善牺牲不足半年。
徜徉在烈士陵园,除了油然而生的敬仰,还有深深的沉思与灵魂的拷问。
冀中烈士陵园中有一座无名烈士墓,将无名烈士们合葬到一处。当年在迁移烈士墓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其中一个墓穴里居然有两具遗骸,一具没有头骨,一具没有双腿。最令人哽咽的是,墓穴中有一块青砖,砖上刻着3个字:亲兄弟。为什么兄弟两人同时牺牲,又为什么一人没有头骨,一人没有双腿?没有人知道。后人只知道246座无名烈士墓中埋葬了247名烈士,只知道他们经历了那场残酷的战斗,牺牲得英勇而悲壮。
我站在无名烈士墓前,泪流满面,不断思索着那个刻下“亲兄弟”3个字的人,要是能刻下他们的名字该有多好,他们的母亲一定在盼着他哥儿俩回家……
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他们真正做到了不怕抛头颅洒热血,而且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在他们面前,诸如畏首畏尾,不敢担当;诸如追名逐利,搞形象工程;诸如居功自傲,不洁身自好……都显得那样渺小,那样猥琐。
四
在河间这块历史文化厚重的土地上,彰显红色文化的冀中烈士陵园,既与传统文化相互辉映,又独具光彩。成千上万的人慕名来陵园瞻仰、祭奠,感受那个血与火的年代,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传承红色基因。
河间历史上曾叫瀛洲,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包拯任瀛洲知州期间所写奏疏《论瀛洲度支》,充满了爱民情怀。熙宁元年河北地震,瀛洲重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写下了文辞优美的《瀛洲兴造记》。王安石的诗《过河间》开头便是“北行过河间,千载想贤王”。这里的贤王说的就是西汉河间献王刘德,那个因为在河间复兴儒家文化而被《汉书》称为“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人。
一代代河间人民精心呵护着陵园。1999年4月5日自陵园面向公众开放以来,已接待社会各界群众近120万人次,其中青少年近百万人次。成千上万的人慕名来陵园瞻仰、祭奠,感受那个血与火的年代,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
孙正开,一辈子从事技术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退休后,他倾情帮助陵园征集革命史料。当面拜访了廖汉生、孙毅等开国将军和在冀中战斗过的老同志,已经积累了3000多分钟的视频资料、130,000多张照片,并利用这些资料制作了《齐会歼灭战》《冀中抗日风云》等10余部专题片,编写出版了《在河间战斗过的开国将帅》等专著。今年,他已整整80岁了,疫情之后,又在河间融媒开办了《红色文化直播》。
于金盼,陵园主任,曾参军入伍,1996年转业到河间市民政局,5年之后自愿到烈士陵园工作。为学习兄弟陵园的布展和讲解,他曾经连续奔波,从献县马本斋烈士陵园到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再到南宫冀南烈士陵园。那天从冀南烈士陵园出来,他坐在长途汽车站的台阶上等车,手里拿着半个烧饼就睡着了,醒来已是满天星斗。为了不断挖掘、充实有关冀中抗战的史料,他处处留心。有一次深泽县有关部门的领导前来陵园瞻仰,看到冀中军区特务营教导员赵通三烈士的事迹介绍,说他就是贺龙和吕正操见面的联络员。于金盼马上记在心里,经过核实,以后讲述赵通三烈士的事迹时,又增加了这一重要内容。
如今,于金盼对于陵园中的一切如数家珍。他拿出一份资料指给我看:1993年5月28日河北省民政厅向民政部呈报的《关于将河间烈士陵园扩建为“冀中烈士陵园”的请示》中说:“近几年来,程子华、杨成武多次提出要求建设冀中烈士陵园问题,并提议在河间兴建,最近杨成武同志又催促此事。”于金盼说,老一辈革命家对于兴建冀中烈士陵园的殷殷关切,不就是对我们的嘱托吗?嘱托我们把烈士的故事讲下去,把红色的基因传下去……
今年56岁的老于,已经在冀中烈士陵园工作了17年。“只要领导同意,退休以后也不走,在这里守一辈子。”一句誓言让人肃然起敬。2020年,他荣获河北省“最美退役军人”称号。
“得到这个称号不容易啊。”听我这么说,他指了指院子里那一排排墓碑:“比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容易多了。”
见几位年轻人在院子里擦拭烈士墓碑,我问老于:“那是你的员工?”老于说:“是志愿者,经常来,节假日来得最多,有城市的也有农村的,义务为陵园做保洁。”
我停下脚步,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冲动,我想对着烈士纪念碑大声喊:冀中人民永远记得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