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正操与冀中抗日
作者:欧阳青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57位开国上将中,吕正操没有红军经历,他1937年5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爆发不久即脱离国民党军队参加革命队伍。1937年10月担任人民自卫军司令员,1938年5月担任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司令员,在冀中平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建、发展和坚持了冀中抗日根据地,功勋卓著,成为一代抗日名将。
改编“人民自卫军” 开展平原游击战争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在华北大地长驱直入,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大片国土沦于敌手。在此国难当头的危亡时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第一一五、一二〇、一二九师,由陕西三原东渡黄河北上三晋大地,扶危救亡。9月25日,一一五师在平型关打响了八路军抗日第一枪。紧随其后,10月14日,原属东北军的国民党军第五十三军一三〇师六九一团主力从冀中南撤途中,在团长、共产党员吕正操的领导下,遵照中共中央北方局关于回师北上抗日的指示,脱离国民党军,于冀中晋县小樵镇誓师抗日,正式宣布改编为“人民自卫军”,吕正操任司令员,李晓初任政治部主任,下设3个总队,所辖1000余人。部队约法三章,严明纪律,不准扰民,官兵平等,坚决抗战。
六九一团前身是东北军第一一六师六四七团,深受张学良重视。六四七团团长吕正操参加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其间多次和来西安的中国共产党人接触,聆听了周恩来的教导,深切体会到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英明正确,更加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积极向党靠拢。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和第五十三军军长万福麟把吕正操视为异类并认定他有共产党的嫌疑,对其加以防范并随时准备扣押。而实际上,吕正操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影响下,以团里的经济委员会为基础,积极扩大“东北武装同志抗日救亡先锋队”(简称“东抗”),聚集和扩大革命力量。
1937年4月间,趁蒋介石缩编东北军的机会,万福麟把六四七团拆散分编到第一一六师和第一三〇师。宣布命令时,全体官兵群情激愤,反对改编;六四七团里的中共党员、“东抗”队员纷纷要求把队伍拉出去,西渡黄河去找红军。吕正操当即召开“东抗”干部会,决定派中共党员李晓初到北平向中共北方局请示。
李晓初去后很快赶回,传达了中共北方局的三条指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则是要求六四七团服从改编,分到各师去扩大党的影响和力量。根据中共北方局的指示,六四七团表示服从改编。
5月初,吕正操带1个营到石家庄与原第一一九师六五四团的2个营合编为一三〇师六九一团。5月4日晚,从定县往南去石家庄的途中,吕正操在一个行军帐篷里正式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
七七事变之后,吕正操率六九一团奉命从石家庄出发开赴冀中前线。9月15日,六九一團主力在永清县境内永定河右岸一个三面受敌的突出部与日军交上了火。而这时其二营却被安排在井陉看守军部弹药库,一直没能归队。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这是万福麟企图借日军的力量削弱六九一团的阴谋。在危急情况下,吕正操率部死守阵地,顶住了日军的攻势,迫使其寻求六九一团和第六九二团的接合部突破防线。接着,六九一团主力又作为第五十三军的掩护部队随军撤退,过了滹沱河,再到饶阳县、束鹿县(今辛集)东南耿庄村,奉命开往藁城(今石家庄藁城区)南四德村、梅花镇一带,掩护五十三军的左侧,尝够了嫡系先撤、杂牌殿后的危险和痛苦。
10月10日,团先头分队进抵半壁店村时,奉令急袭日军一个骑兵连。当晚,团主力部队进入指定位置,第三营到四德村,第一营进驻梅花镇,借助方圆4里左右、高丈余坚固的土围子防守御敌。经过一晚上激战,进攻日军大部被歼灭。
11日上午,日军援兵陆续抵达,将一营包围。这时,吕正操接到师长和旅长分别发来的电报,要求他放弃一营,带三营追赶大部队。吕正操坚决不同意,即派三营七连,在团属重迫击炮的掩护下,冲破围攻东门的日军阵地,接应第一营突围,经过一番血战,终于在黄昏时分突围成功。
当晚20时,吕正操在四德村一间大房子里召集营、连长开会,商议今后行动。他饱含深情地说:“一营是我们患难与共的弟兄,今天师长和旅长却来电让我丢下一营去追赶他们,我能坐视不管吗?”
大家一听说师长和旅长要丢弃第一营,都非常气愤,异口同声地说,他们太狠毒了,再不能跟着他们往南跑了!一营军官们更是一个个火冒三丈,连声叫骂。经过分析形势,吕正操归纳道:如果南下去追赶主力,肯定是死路一条;如果与当面重重包围之敌硬拼,肯定也是一条死路。所以,摆脱当前之敌,立即回师北上才是唯一出路。结果,大家都同意吕正操的意见。
当晚21时,吕正操率部从四德村出发,趁着夜色悄悄地越过敌人控制的沧石路,回师北上,向晋县东北的小樵镇挺进。从12日到14日,六九一团在小樵这个有着一两千户人家的镇子休整3天。在这里,先召开了党员会议,讨论今后部队整编和北上行动计划。接着又在一所小学校的大教室里,召开了有士兵代表参加的官兵代表会议,大家在会上一共提出二三十个改编名称。经过民主讨论,最后决定将部队改称为人民自卫军,臂章采用白底蓝边的长方形,上写人民自卫军5个蓝字,中间装饰一颗红五角星,具有鲜明的革命标志。
小樵改编后,吕正操率领人民自卫军北上到达深泽县,与中共地方组织取得了联系,宣布了坚决抗日、铲除汉奸、剿灭土匪、实行民主的政治主张,并提出了减租减息、硝盐公卖等口号,深得民心。当地党员和青年积极分子积极支援部队,踊跃参军,人民自卫军迅速扩大,并继续北上安国、博野、蠡县,先后与中共保属特委军委负责人侯玉田、刘亦君、孟庆山以及博野民军司令张仲翰等取得了联系。10月底,自卫军攻克高阳县城,武装解决了与当地反动奸商勾结、图谋不轨的原伪冀东保安队尹松山中队约200余人,当众枪决了罪大恶极的尹松山,震动了整个冀中。人民自卫军军威大振,人民群众抗日情绪更加高涨,出现了踊跃参军的热潮。各县师范、中学的师生,还有大批来自北平、天津、保定的青年学生和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也纷纷投笔从戎。人民自卫军迅速发展到5000多人,下设3个步兵团、1个特种兵团、1个特务营、1个模范营。
与此同时,中共保属特委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也得到很大发展。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冀中地区其他各县也纷纷组织起人民自卫团或县大队,以及各种名称的地方抗日武装。其中,接受人民自卫军指挥的有活动于任丘一带的“游击第一师”,活动于博野的“河北民军”,活动于蠡县的“华北人民自卫军第一大队”和保安团,活动于无极的“晋察冀抗日义勇军第二路第五支队、第八支队”,活动于饶阳的“人民抗日自卫军”,活动于安平的“抗日游击军”,活动于霸县的“华北人民抗日联军第二十七支队”,以及冀中各地中共地方组织领导的“人民自卫团”等。为加强部队的建设,人民自卫军在中共党组织的帮助下,建立了政治工作组织系统,以加强部队的政治工作。为培养干部,11月还在安平县成立了军政干部学校。另外,各县人民政权也相继建立起来。整个冀中到处呈现出一派蓬勃的抗日新气象。
人民自卫军到达冀中地区并打下了高阳县城的消息传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派人来了解情况。后又派曾在东北军中做过地下工作的孙志远来到人民自卫军帮助工作,并带来了电台呼号和密码。从此,人民自卫军与晋察冀军区正式建立了关系。
为了提高人民自卫军的战斗力,吕正操主动请求带人民自卫军主力部队到晋察冀军区去见习受训,得到聂荣臻的同意。于是,吕正操和孙志远率人民自卫军主力第一、二步兵团,特种兵团,特务营,于1937年12月12日出发前往平汉路西山区。
在平汉路西整训期间,聂荣臻对冀中的工作作了不少指示。根据这些指示精神,晋察冀军区划定了冀中的行政区域,明确了冀中下一步的工作任务:改造杂色武装,扩大人民武装力量,改造旧政权,广泛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安定人民生活,建立抗日秩序。1937年12月下旬,晋察冀军区召开政工会议,专门讨论了冀中区的工作,具体讨论了我军在平原地区如何与具有机械化装备的日军作战,开展游击战争的可行性和艰巨性的问题。聂荣臻在会上指出:“开展敌后战争,老靠山是不行的,首先要靠人民群众,只要有了人民群众,不论是山地,还是平原,我们都可以牢牢地站住脚。人民群众比山靠得住。”吕正操表示:在平原和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都需要人民群众。日军只是孤立地固守大城市和沿铁路线上的城镇,而各乡村和铁路线以外地区都处在我军手中。只要我们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正确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一定可以结出丰硕的成果。最后,聂荣臻鼓励大家说:冀中将是我们党领导的首创的平原根据地,成功了,对于全国其他平原地区的抗战,将提供借鉴的经验。
消灭土匪汉奸会道门 发展冀中人民抗日武装
吕正操率主力前往晋察冀军区后,留在冀中的人民自卫军第三步兵团、模范营,组成人民自卫军游击司令部继续活动。为适应形势需要,地方党组织将原人民自卫军游击司令部改为河北游击军司令部,司令部驻肃宁县,由孟庆山任司令员,侯平任政治部主任,统一领导冀中人民抗日武装。
1938年春节前后,吕正操率部整训回来,驻在安平县。遵照地方党委的决定,人民自卫军、河北游击军开始分头解决这一带危害百姓、阻挠抗日的地主武装、土匪汉奸武装以及会道门武装。他们先后消灭了盘踞在深县的徐二黑、深泽的张八和安国的高建勋等危害重、民愤大的土匪汉奸武装。对地主联庄武装,人民自卫军主要采取分化上层,争取下层,只对少数与我为敌的才用武力解决的政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先后争取和改造了大部分联庄武装,仅编入人民自卫军的即有2万余人。对于“天门会”“黄沙会”“和平会”等会道门武装,由于其成员绝大部分是被欺骗的农民群众,而且又大都是不脱离生产的,人民自卫军便通过宣传教育、破除迷信、解除其精神枷锁等一系列工作使其大部分趋于瓦解。我军在收编杂色武装的同时,还向日军所侵占的城镇和铁路沿线连续发动了攻势。如1938年2月,夜袭清苑县东石桥日军据点战斗,高阳县南、北于八村夹击日军战斗,挺進大清河北地区战斗;3月下旬,反日军三路围攻战斗;4月初收复河间、霸县、安国战斗,4月下旬收复高阳、安新战斗。这样,粉碎了日军对冀中地区进行的第一次春季“扫荡”。在此期间,冀中抗日军民还参加了破袭平汉铁路的作战。
1938年4月1日,冀中行政公署成立,吕正操任主任。5月4日,根据八路军总部和晋察冀军区的决定,冀中地区以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为骨干主体的抗日武装,统一组成八路军第三纵队,并成立冀中军区,军区机关由纵队领导机关兼,归晋察冀军区指挥。吕正操任纵队兼军区司令员,孟庆山任副司令员,孙志远任政治部主任,纵队下辖第七、八、九、十支队,以及第一师、游击第一师,还设有独立第一至五支队、北上挺进支队、回民教导总队等部。军区下辖第一、二、三、四军分区。全纵队和军区主力部队4万余人。
同年5月,整编工作开始,重点是加强党的领导,着重从政治考核选择干部,建立政治工作制度,进行以整编成八路军为荣的政治思想教育,批判怕艰苦,怕编散,怕离开乡土,怕与老上级、熟人分离等落后思想,形成了拥护改编的热潮。9月,又开辟了大清河北地区,成立了独立第一支队兼第五军分区。至此,东起津浦路、西至平汉路、北达平津路、南至沧石路之间的冀中抗日根据地已初步形成,并成为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挥三纵反围攻 整训作战两不误
冀中抗日根据地好似一把钢刀插在了华北日军的“心脏”地带,令其寝食难安。同时,也打破了华北日军完全占领“华北粮仓”的美梦。为此,华北日军先后调集2.6万余人,从1938年11月至1939年4月,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术,对初创的冀中抗日根据地相继发动了5次大规模围攻,企图消灭或驱逐八路军第三纵队,摧毁冀中抗日根据地,全面控制冀中平原地区。
面对日军优势兵力的大举进攻,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在吕正操的领导下,采取以一部协同游击队和民兵,在内线袭扰日伪军,大部转移到外线作战的方针,奋起进行反围攻作战。
1938年11月12日,日伪军6000余人分5路由天津、廊坊、北平、高碑店、徐水等地对冀中进行第一次较大规模围攻,企图肃清大清河以北雄县、霸县、永清、新城、固安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冀中军区以第三、四、五军分区部队打击当面各路日伪军。到12月9日,经过29次战斗,毙伤日伪军600余人,俘伪军1000余人,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