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宝点睛:七彩家乡宝
栏头合署:胡正钧、惠民、乔杨
国土名片网钤印:王子廬
插播导读:国土名片网小编芬儿、新宇、张扬
杨慎诗咏大理
TLB519 2016-05-11 |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511/02/5974204_558106870.shtml
杨慎(公元1488-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代著名文学家,因参与“议大礼”,违背世宗意愿受廷杖,被远谪到云南永昌(今保山)。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永昌大疫,他避疫来到大理,与李元阳、杨士云、赵雪屏、董其昌等结为诗友,足迹踏遍大理的名山胜水。其间,他吟诗作赋,咏颂大理神奇、瑰丽的山川风物,再现了480多年前大理生动、优美、和谐的社会风情画卷。
杨慎谪戍云南后,其诗风有了很大的变化,他广泛吸收六朝、初唐诗歌的一些长处,形成他“浓丽婉至”的诗歌风格。杨慎视大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大理的历史文化及淳厚的民风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游览了苍山洱海,还到感通寺、清碧溪、崇圣寺三塔、蝴蝶泉、洱源茈碧湖、剑川石宝山和巍山巍宝山等地游览考察,对于大理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可谓极具赞美之情。在其《游点苍山记》中,对苍洱全景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及至龙尾关,全行且玩,山则苍龙叠翠,海则半月拖蓝,城郭奠山海之间,楼阁出烟云之上,香风满道,芳气袭人。余时如醉而醒,如梦而觉,如久卧而起作。”
在杨慎的彩笔下,大理的山川风物可谓奇观处处,异彩纷呈,如他游览苍山,“化城楼阁壮人寰,泽国封疆镇两关。云气开分银色界,天工斫出点苍山。”他游览弘圣寺塔,“松在东而塔在西,松高不与塔高齐;塔高有定松无定,翌日松高塔又低”。他观三塔寺龙女花:“天女来看龙树花,空香随步惹瓶沙。烟花点缀慈云薄,韶景留连慧日斜。”杨慎对大理石也情有独钟,“苍山嵯峨十九峰,暮霭朝岚如画虹。何年巧匠斫山骨,缩入君家石屏中。”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篇,构思新颖,文字畅达,清新绮丽,别出新境。
杨慎对大理的风花雪月“四景”推崇备致,诗句极尽赞美之词,颇有特色。《海风行》写了下关的风:“苍山峡束沧江口,天梁中贯晴雷吼。中有不断之长风,冲波动林沙石走。咫尺颠崖迥不分,征马长嘶客低首。”气势雄伟,有雷霆万钧之力。大理山茶甲天下,杨慎灵感泉涌,挥毫留下“绿叶红英斗雪开,黄蜂粉蝶不曾来。海边珠树无颜色,羞把琼枝照玉台”的诗句。他在《滇南月节词》中曾写到大理“五月卖雪”的情景:“五月滇南烟景别,清凉国里无烦热,双鹤桥边人卖雪,冰碗啜,调梅点蜜和琼屑。十里湖光晴泛艓,江面海菜鸾刀切,船尾浪花风卷叶,凉意惬,游仙梦绕蓬莱阁。”而《龙关歌》写出了洱海渔舟灯火,月映水波,细腻清新的夜色之美:“双洱烟波似五津,渔灯点点水粼粼。月中对影遥传酒,树里闻歌不见人。”这些瑰丽的诗篇,描绘得何等生动逼真,简直是气势飞动,浑然天成。而面对这一幅幅奇美画卷,令人身临其境,神思飞越,为之心醉神迷!
在大理,杨慎与李元阳相识相知,两人结成了挚友。李元阳陪他同游感通寺,住宿于寺中斑山楼。杨慎在游山观海之余,在楼上写千字韵,著《转注古音略》,后李元阳为此楼题名“写韵楼”,以表对杨慎的敬爱和怀念之情。面对感通寺古朴恢宏的三十六寺院,杨慎写下广为传诵的《感通寺》一诗:“岳麓苍山半,波涛黑水分。传灯留圣制,演梵听华云。壁古仙苔见,泉得瑞草闻。花宫三十六,一一远人群。”大理感通寺下有一块大石,形似卧牛,人们叫它“卧牛石”。传说古时候苍山马龙峰脚下出没一条野牛,年深日久修炼成精,能钻山过海,肚食千斤粮,胡乱糟踏庄稼,玉帝得知这个畜牲乱糟踏粮食,就命令雷公霹之,将其化为石牛,千百年石牛一直卧在感通寺下,杨慎饶有兴致地给卧牛石赋诗一首:“怪石生来一卧牛,桑田犁过几千秋;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撒浑身如汗流;丛生青草不入口,天地为庐夜不收;不用牧童来看守,金鞭任打不回头。”在蝴蝶泉,杨慎从蝴蝶泉联想到庄周梦化蝴蝶,飞游天宫仙境,以《蝴蝶戏珍珠》为题来赞美蝴蝶泉,为世人描绘出一幅奇妙生动、形象逼真的蝴蝶奇观盛况:“漆园仙梦到绡宫,栩栩轻烟袅袅风。九曲金针穿不得。瑶华光碎月明中。”在所在咏蝴蝶泉的诗篇中,杨慎的这首《蝴蝶戏珍珠》堪称极佳之作,迄今还没有能超过其神思意境的。
洱源古称浪穹,群山环抱,湖水清澈,温泉众多,被人们称为“温泉之乡”。热水沿街渠纵流,冬春热气缭绕,绿树红楼交相辉映,婉若仙都美景,令人心驰神往。杨慎一来到浪穹,就被这里的“阳春烟景”所吸引,写下七律《浪穹县》:“凫雁唼喋菱荇光,翡翠摇裔兰苕芳。古寺双林带烟郭,平湖十里通春航。远梦似鈿经此地,游子恍疑归故乡。桃园仇池到处有,萍浮梗泛悲苍茫。”洱海之源的茈碧湖,风景秀丽,水质清澈,每当风平浪静之时,湖底的热水气泡纷纷冒上来后,因受湖水冷却,气泡在接近水面时又纷纷破灭,在阳光照射下,湖水中就出现一株株神奇魅丽的“水花树”奇观。杨慎观赏了茈碧湖水花树后,欣然写下《观宁湖跃珠》一诗:“手挈青丝白玉壶,青山游遍属狂夫。灵峰树绕云千壁,茈谷花深雪满湖。龙女镜中梳石发,鲛人波面掷明珠。挥毫却忆千年事,醉归烟绡看水图。”他还在《泛浪穹海子》中写道:“峯头才见一泓幽,沙尾惊看四岸浮。□水罗文堪并色,嘉陵石黛迥添愁。秦源欲问桃花渡,楚望浑迷杜若州。亦有沧浪旧歌曲,晚来乘兴更扁舟。”
洱源有名鸟吊山,剑川闻名石宝山。鸟吊山是洱源罗坪山的主峰,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记载说:“叶榆县西北八十里有鸟吊山,众鸟干百为群其会,……俗言凤凰死于此山,故众鸟来吊,因为吊鸟。”每年中秋节前后,成千上万的鸟类从四面八方飞来这里集会,五彩缤纷。金秋时节的一个夜晚,杨慎一行来到鸟吊山时,只见“土人乘夜举火张罗之,多得异禽。百鸟哀鸣不绝。”杨慎睹物伤己,感叹身世,含泪写下了《鸟吊山》一诗:“鸟吊山头鸟道微,梧叶陨黄青蕧稀。九苞文彩谁得见,千古画图知是非。”据云,杨慎的《鸟吊山》一诗,在鸟吊山麓的凤羽坝子广为流传,从那以后,很少有人再上鸟吊山上“张网捕鸟”了。
洱源县牛街乡的龙门舍,倚山临湖。山叫莲花山,山不高而秀雅;湖名海西海,湖不大而妩媚。据《康熙鹤庆府志》载:“海西海,其先密箐也。一夜水泛成海,广袤约十里许。奇石玲珑耸峭,无一不堪下拜者。四面值荷花开时,宛然一幅西子照镜图。”寥寥数笔,颇多赞誉。每当风平浪静之际,海西海岸边莲花山上的悬崖峭壁、古庙溶洞、绿树红花,倒映在湖水中,形成了令人称奇道妙的“海映山奇观”。杨慎在李元阳的陪同下,慕名到海西海泛舟,领略海映山奇观,杨慎与李元阳呤诗作赋,好不惬意。杨慎颇有兴致地题了“澄潭竹树”四字,并作七律一诗:“一鉴连空碧似银,四山环抱竞嶙峋。渊鱼适意堪论道,野鸟忘饥自习人。岸柳未雕经岁雪,陇梅先放隔年春。拂衣得道来栖息,何必桃源去问津。”这情景交融的诗篇,既描绘了海西海的奇特景色,又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随遇而安的旷达心情。景以人扬名,景以文扬名,从那以后,不少迁客骚人、宿儒名宦,纷至沓来,观赏海映山奇观和杨状元的墨迹,“澄潭竹树”成了“鹤阳八景”之一。
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春,杨慎和李元阳同游剑川石宝山,至兴教寺时,正值海棠盛开,杨慎触景生情,写下《兴教寺海棠》诗一首,借咏海棠而言自己谪废远戍之苦,亦寓孤芳异俗之情,读来感人至深:“两树繁花占上春,多情谁是借芳人?京华一朵千金价,肯信空山委路尘!”李元阳也为其所动,当即和诗一首:“国色名花委路旁,今年花似去年芳。莫方空知音绝,也有题诗玉署郎。”以此向杨慎表示同情和慰藉,原诗书于寺壁,一直为后人吟诵凭吊。杨慎与李元阳两人同登石宝山,游观了宝相寺、石钟寺和南诏石窟等名胜古迹,并写下了十多副对联赠予寺僧。杨慎还有《石宝山探梅》、《石宝山与李元仁甫(元阳)同赋》等作,既描述名山峰峦,寺庙楼殿,陶冶于“灌木长藤绕,幽篁细路分”的自然风物,亦有“兴因灵运发,人是谪仙群”的超尘之感,心情颇为舒畅。
杨慎在大理期间,十分注重民间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他认为民间文学作品“其宛转附物,惆怅切情,盖不啻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而已。”他对当时流传在大理白族地区的民间歌谣、童谣、谚语、俗语等潜心研究,并研习白语,著书立说。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杨慎与世长辞,时年72岁。临终时,他还以“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自勉。
杨慎调查大理地方史实,传播白族先进文化,促进明代大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白族人民永远铭记着他。正如大理白族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四川状元郎, 流放到云南。寓居点苍山,美名天下扬。”(罗正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