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不主张打仗的兵书
作者:尹世尤
作为兵家智慧的源泉、克敌制胜的法宝,《孙子兵法》毫无疑义是我国古代军事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杰作,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最有影响的古典军事理论名著。它构筑了中国古代兵学理论的基本框架,也深远地影响了外国的军事思想理论,历来有“兵家圭臬”“百世谈兵之祖”的美誉。
然而,作为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却不主张打仗,反而主张慎战,甚至不战,并以倡导和谋求和平为主旨,是一部实实在在的不主张打仗的兵书,堪称世界兵书中的另类。
“慎战”是《孙子兵法》战争观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贯通全书的指导思想。《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开篇便鲜明透彻地阐述了战争的地位和影响:“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一论断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不轻言战事,因为代价太大,国家之间动辄兵戎相见,不仅仅有财产损失,人类还要为此遭受苦难;二是迫不得已用兵的情况下,必须小心谨慎、周密细致地谋划。
《孙子兵法》的慎战思想浸透了深沉的理性和冷静,其对战争的理解和论述既没有欧洲一些战争论著中的激情,也不颂扬个人英雄主义。
孙子强调君主和将帅不可轻启战端,要做到“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他着重指出:“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因为“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这些论述既强调了战争的谨慎性,也揭示了战争的破坏性和残暴性。所以他说,对待战争“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孙子清醒地意识到动用暴力手段并不是解决国家冲突的最佳选择。他主张“不战而胜”,追求“全胜”,认为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强调尽量避免战争或把战争的灾难降到最低程度。为此,孙子尚智重谋,把“上兵伐谋”作为达成作战目的的战略上的最佳选择,其次是伐交,迫不得已时才是伐兵、攻城。在孙子看来,谋略上出奇制胜,外交上纵横捭阖同样可以达到使敌人受挫的目的,同时又可以把自己的损失降到最小,这本质上是一种力争以和平方式实现战略目的的理性选择。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对和平的热爱。就连兵书《孙子兵法》都曾警示:战争永远是最后的选择。”美籍教授潘维廉熟读《孙子兵法》后发现了这个秘密。
《孙子兵法》主“和”不主战,与孙子的经历密切相关。孙子胸怀大志,穷极半生研习兵法,所愿乃是天下太平无事,百姓黎民得享安康,而不是冤冤相报、战乱不止。然青年时目睹四姓之乱,首次体会到了战乱争斗的血腥和残暴;及年长伐楚破郢时,更是目睹了士兵的滥杀无辜、伍子胥的掘坟鞭尸和楚王的穷兵黩武,孙子内心极度悲凉,愈发感到离自己写作兵书、出山施展抱负的初衷愈来愈远,于是最后设计逃离吴国,隐居山林,终老余生。此外,孙子,姓孙名武,武者,止戈也,暗合兵书慎战和平之意,寓意诸国友善相处,天下苍生安泰,这才是大德、天道。
《孙子兵法》并不着重战争的“正义”和“非正义”的规定及区分,只是从战争自身残暴性以及对国家、民众之重要性的价值尺度提出慎战思想,关心的是如何把握和处理现实的战争。与一般国外军事理论或《战争论》中崇尚暴力,强调战场正面冲杀相比,《孙子兵法》则崇尚理性,讲求道义,侧重计谋和战略。
日本著名《孙子兵法》研究专家服部千春认为,《孙子兵法》作为东方的兵学圣典,与西方军事名著《战争论》的“主战论”不同,其主导思想则是“不战论”,孙子乃是和平主义者——争取和平,谋求“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兵法》的思想精髓。他主张人类应该格外珍视《孙子兵法》谋求和平之主旨,让《孙子兵法》成为捍卫世界和平的思想武器,为人类和平美好服务。
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兵学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它揭示和创造了不朽的作战通则,更在于高举义战、慎战的旗帜,反对穷兵黩武。唯研究战争最透彻的人最反对战争,此言不虚。概言之,《孙子兵法》不是以作战为主的,是以不打仗为主的;不是战法,是不战之法;不是战胜之法,是不战而胜之法。春秋时期,整个社会大动乱、大分裂、大改组,孙子撰写兵法十三篇,从实质上说就是制止分裂,追求统一。这种富于理性的科学思想,在全球化的今天,闪耀着人道主义与和平主义的光辉,在现代化国际生活中尤其值得高扬。
(摘自2024年第4期《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