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视野】 《最后一名女知青》:阎连科,面对早已变化的乡村,她无所适从

2021-11-28 02:05 快资讯  主页 > 记忆 > 年份财富 > 影响力 > 年份见证 >

打印 放大 缩小

乔梁书:文心雕龙                (天下口碑数据库插播导读)






《最后一名女知青》:阎连科,面对早已变化的乡村,她无所适从

 

《最后一名女知青》:阎连科,面对早已变化的乡村,她无所适从

 


 

以前,初接触,便觉得阎连科的文字,质感很好。像是月白天青,有光落下来,薄纱般静静地笼着。他是我觉得少有的,文字会让人感到惊艳的作家,不是单单的好,是好得让人眼前一亮,觉得那样一种描述,真是月光流淌般静默优美。很对我的胃口。看完他的《最后一名女知青》,很喜欢这个文本丰富的层次感,带来的多种解读可能。

 

 

情节虽然不免显得拖沓,但张力很强,是隔着无数雕花阁子去看旧时园林的感觉,脚步转换之间,总有不期而遇的风景。故事是从一只叫黄黄的狗开始写起的,这只狗,像个冷漠的旁观者记忆着主人家生活的点点滴滴,同时,又是一个热情的参与者,牵着女主人过往的爱恋,记忆着那个叫狐狸的男知青。

 


 

狐狸是个温情又决绝的人,他为了让梅回城,试图贿赂整个村庄的人,在失败后疯狂杀害了六头牛,被判五年的牢狱之灾。在偶然得知爱人已和他人成婚后,毅然跳崖,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菊子也是,她可以斩下自己的一只手指只为护得爱的人安好,也可以在在感觉到爱人的背叛时,一尺白绫,于新婚之夜自缢,虽然这感觉是错误的。

 


 

张天元和豹子,则有诸多的对立。前者是儒,后者是商;前者是乡村,后者是城市;前者是知足,后者是野心;前者是对秩序的遵从,后者是对规则的挑战;前者是传统伦理塑造的道德楷模,后者是现代经济催生的商人代表,在这两个人物身上,是两个社会和其一套完整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

 

 

李娅梅的离开,是缓慢而渐进的心理过程。倾力写作的书稿的毁坏,沉闷找不到出口的乡村生活,被命运捉弄着无法翻身的丈夫,对崭新城市生活的向往,儿子的夭折,一点一点把她推向城市。一个女子最好的一段时光,困在起初极为抗拒,一直试图摆脱的乡村。她一心眷恋着生养她的城市,向往那种五光十色的生活,却发现自己回不去,城市已不是她期待的那样,反而是农村还保留着一丝温情,为了爱和生活,她留下来了,即使后面可以选择离开。

 


 

可是生活,大概就是这么荒诞,你死心了,你以为自己永远不会改变了,可生活,总有千万种手段,牵引着你偏离最初的意志。她最终还是回到城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充满变革的岁月,李娅梅在这个城市辗转挣扎,终于获得自己渴望的财富。然后,却落入感情的荒原,在寂寞中开始了另一段充满算计的婚姻生活。

 

 

李娅梅一直在流浪,她属于哪儿?她可以去哪儿?是那段岁月留给每个知青的问题,她的辗转流离,是无数人充满犹豫的抉择的缩影和凝聚。像鲁迅先生说的,“北方固然不是我的故乡,南来又只能算是一个客子。”李娅梅是出生在城市,时代风云把她投向乡村,因种种机缘,她在城市乡村之间几经辗转,张天元不能以旧时乡村的温情庇护她,以豹子为代表的城市经济在引诱她时又给她带来不安。她其实很可怜。

 

 

然而,在荒诞的世界里,谁不可怜呢?夭折的幼儿,不被儿子赡养的老父,因计分错误无缘大学校门的男子,突然得知儿子离婚而瘫痪的老妇。就连一只狗,都要时刻提防着渴望吃它肉的人。谁又是真的无辜呢?始终“一山望着一山高”的女子,用公职贿赂谋取私利的人,借着权势为人看病的兽医,堕落的乡村教师。每个人都如此鲜活,面目分明。阎连科把众多庞大的题材放入一个荒诞的现实社会里,从城市到乡村,再从乡村到城市,在时空上给人一种宏大感。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