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其保护
《大众投资指南》杂志 2019年14期 作者:周清香
(花湖中学,湖北 鄂州 436054)
一、项目背景
鄂州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帝尧为樊国,夏商改为鄂国,西周称为东楚,泱泱文明已越4000余年,在数不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目前已被提名到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有“鄂州雕花剪纸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性项目名录的有为人们所熟知的“鄂州雕花剪纸艺术、泽林旱龙舟、牌子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性项目名录有“鄂州雕花剪纸、牌子锣、泽林旱龙舟、玉连环、蒿山百节龙、华容土布、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其中“鄂州雕花剪纸”更是在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为人们所熟知的中国传统记忆。对这些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是重中之重。
二、研究方法
实地考察,访谈记录,调查问卷,个案研究。
三、鄂州雕花剪纸是被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提名
(一)雕花剪纸作品现状
鄂州雕花剪纸是刺绣的底样,俗称“花样子”。题材源于生活,品种繁多,有帽花、鞋花、袜底花、枕头花、扣带花、围涎花、帐沿花等。剪纸上的图案运用夸张、象征、谐音等取意手法,或对称折叠,或阴阳合整,采用阴阳对比、雕剪结合的方式,彰显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美好愿景。
(二)雕花剪纸的发展历程与传承
鄂州雕花剪纸在南方剪纸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有独特的地域特征和史料价值。随着刺绣市场日益旺盛需求,鄂州花样剪纸行业发展迅速,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就成立的“鄂州花样工会”为全国罕见,证明了当时鄂州雕花剪纸的繁荣。2008年,鄂州雕花剪纸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20世纪40年代以来被誉为“花样湾子”的华容镇杨田村剪纸艺人达16名,现仍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夏玉庭在带徒授艺。
2、华容区临江乡和鄂州经济开发区一带曾是传统花样制作、传播集散地,杜沟村艺人章修田等人的作品精细,极具代表性。
3、1946年鄂城县花样工会在城区小北门成立。
(三)雕花剪纸的问卷分析
在调查中对鄂州雕花剪纸有所了解的占到了52.52%,超过一半的人知道雕花剪纸。这说明了雕花剪纸在鄂州人民中的认知度很高,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宣传和支持所获得的效果较好。在雕花剪纸的市场化问题中只有2.88%的人不愿意将雕花剪纸运用到自家装修、装饰上。这表明,具有很大的观赏性,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它可以被市场化。
(四)雕花剪纸的总结
通过对雕花剪纸的一些实际情况的了解,我得出了以下保护途径。首先应坚持从基础方面入手,发现并保护一些具有高超技艺的雕花剪纸艺人,其次,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事物,“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地为它注入新的生命力它才会迈着矫健的步伐向前发展。通过文化的碰撞可以使其向前发展,应大胆的创新创作技巧和表现方式。
四、泽林旱龙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泽林旱龙舟的现状及其保护
旱龙舟是鄂城区泽林村于每年的大端午节举行的传统节俗。康熙《大冶县志》中有“扎茅船”“送瘟神”的记载,乾隆年间人们改扎茅船为旱龙舟。旱龙舟的构造:旱龙舟为三层梯形结构,舟上七十二神各司其职。
活动形式:旱龙舟以庙会的形式举行陆地巡游。活动期间,村民烧艾蒿熏瘟,熬药汤饮服,洒扫沐浴涤毒,扎送茅船驱邪,以示百恶消除、太平兴旺。农历五月十五至十八日,举行“插标”“开光”“打醮”“朝舟”和“祭舟”等驱瘟祈愿仪式,尤以游祭场面蔚为壮观,十八日上午,旱龙舟巡游至泽林咀河边焚烧,庙会活动结束。
泽林旱龙舟和雕花剪纸一样都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它们的性质却有所不同。相关部门对泽林旱龙舟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视。目前在每年的大端午会举行龙舟会,那时会抬着旱龙舟上街游行,民众们会跟随者一起观赏、纪念、祈福。次活动在相关部门的协助和支持下每年定期举行。在对鄂州人调查的问卷中也是统计出,大多数民众是了解它的。
(二)泽林旱龙舟的传承
在对泽林旱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刘桂生刘师傅的采访中我们获悉,泽林旱龙舟规模宏大,制作工艺复杂。接受调查的人群中,知道泽林旱龙舟的比例占到了最大58.99%,这说明它在鄂州的居民中的认知程度是很高的,这与它的规模宏大,影响深远有关,多数鄂州人都见过它。
五、关于鄂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卷分析
结果显示,对鄂州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了解的占2.16%,了解和了解一点所占比例是70.51%,不了解的占到27.34%。由此可以得出在鄂州非常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还是很少的,但大部分的人对它还是有所了解的,不了解的还是占了不小的一部分。
在政府传统文化宣传保护活动开展方面,市民几乎没有参加过占到了53.24%。选择这一项的人所占比例较大,这与群众本身对传统文化不够关注和相关部门的展览宣传工作不到位有关。愿意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比例占到了84.89%,证明了绝大多数群众愿意深入了解学习鄂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总结
保护和发展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方式:第一,建立保护名录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的建立是保护工作的基础,既是抢救的前提,也是传承与弘扬的依据。第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为有形的形式。通过搜集、记录、分类,建立档案,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媒体等手段,对保护对象进行全面真实系统的记录,并积极搜集有关实物材料,予以妥善保存。第三,在他产生生长的原始氛围中保持活力。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经济资源,以生产性方式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