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大航空经济圈下“鄂东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
《鄂州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作者:史 崴
(鄂州职业大学商学院,湖北 鄂州 436099)
一直以来,鄂东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鄂东地区必须牢牢借助涉港涉芯产业大调整,从鄂东转型发展之全面的创新改革、全面的平台创建、全面的对接合作、全面的形象建设等方面切入,探索引领和开启中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深圳效应”,在鄂东全域打造点线面结合、水陆空相连、城区乡对接的高质量转型发展新生体,以实现鄂州大航空物流经济圈转型发展的湖北方案。克服鄂东全域摆脱对海岸线、中心城市等重大因素的依赖,提高转型发展的内生自觉和“无中生有”的创新动力,助推湖北省成为中部快速发展的新典范。
一、把握好鄂东转型发展的总体构想
敢于无中生有,在招大引强中呈现“路线图”。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关键是要以大开放的视野借梯登高、借力发展,打好“无形牌”“政策牌”,走好“创新路”,做好“无中生有”“小题大作”文章,实现武鄂黄黄市域呈现清晰的错位发展的“一芯二带三区”纵向脉络,县域呈现清晰的特色项目相策应的横向脉络,在先为与后为、快为与慢为中,谋划龙头项目、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核心竞争力,使鄂东至少形成20个比较强大的涉芯涉港大产业群落。
坚持重点突破,在下好“先手棋”中打好“主动仗”。泛航空都市圈只有在高质量转型发展中找准涉港发展突破口——鄂东全域打破交通与信息瓶颈,打造智能交通综合体、大型信息化服务综合体;选准涉芯产业着力点——国家“十三五”集成电路重大布局(子)项目,才能赢得先机。
突出产业第一,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上迈入新台阶。强化“产业是核心”“实业第一”的理念,在稳定成熟和经济安全中,以“深圳样本”引导扶持科技革新和成果优化,为涉港涉芯产业走向市场化国际化建立配套服务体系。
遵重企业主体,在商业模式创新上寻求新途径。在大改革中第一时间提供所需要的服务,助力经营主体突破现状条款限制,推动全域产业体系重构、全方位融合,实现跨界转型、跨越发展。
加强战略思维,在勇闯新路中寻求新突破。政府应尊重涉港涉芯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高频率供给“鄂东版”的产业、财政、金融等最佳新政。
二、把握好鄂东转型发展的四个维度
1.总体思路
坚持以新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涉港涉芯产业,以鄂东15家领军企业为龙头,以大项目为抓手,以技术和人才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突破核心技术,创建自主品牌,在涉港涉芯领域构建全产业链,到2025年市级新增30个千亿元级特色产业园区、县域打造100个过亿元特色产业集群,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努力把鄂东建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2.战略定位
鄂东转型发展的当前定位是:立足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和市场竞争的先发优势;长远定位是:聚焦经济发展的三维立体优势和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全域实施非均衡式发展战略,聚合龙头力量,精准对接空港产业和平板显示、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领先优势的涉外平台、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实现高端制造、智能制造,使鄂东成为新时代中国内陆“第一方阵”。
3.发展格局
按照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优化“2+4”高端发展格局:即围绕涉港涉芯两大行业,分别对接武汉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公共安全等国家四大基地和亚洲第一枢纽项目,加快推进鄂东泛航空都市圈产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
4.发展态势
根据“城市第二定律(发达的第三产业将倒逼区域产业协同升级创新)”,把鄂东泛航空都市圈建成以鄂州为腹地,以大武汉为支撑,以长江两侧内陆六百平方公里区域为重点地带,呈东连沿海、西倚成渝、南抵赣北、北顺河南之势的中国(世界)新生代次级城市群,在组合共建和多元化发展中,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共舞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三、把握好鄂东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与企业主导相结合的原则,注重打造大社会。在鄂东全域统一构建支撑产业发展的小政府、大开放体系。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做到零审批、零距离全覆盖;充分发挥市场主动性作用,做到零干扰零手续全覆盖。
坚持增量优化与存量调整相统筹的原则,注重项目大带动。要全方位强化统筹功能,在加减乘除中促进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提升的有机衔接和协调推进,使鄂东全域快速盘活存量、做大总量、做优增量、统筹发展。
坚持产业资本与高新技术相对接的原则,注重资本人才大支撑。坚持科技创新主驱动力,以深圳模式引进培养一线高端人才(市域培养10万人、县域培养20万人)及新兴团队(市域100个、县域200个),积极营造资本驱动、人才辈出的对标环境。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注重涉港涉芯产业大突破。准确把握涉港涉芯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发挥鄂州大航空物流经济圈优势,对标市域主攻方向,明确县域对接方向,选准乡域服务方向,形成既有龙头项目作牵引,又有特色项目相策应的若干新型集聚区。
坚持完整性、时效性和安全性的原则,注重涉港涉芯数据大支撑。构建基于涉港涉芯数据下的智能城市三维互动大平台,实现鄂东区域至少300平方公里以内的数据采集零障碍。通过3D技术等,实现鄂东泛航空都市圈乡域以上多层级、多维度的大数据共建共享。
四、把握好鄂东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和高端发展的重点板块
1.精准寻求鄂东转型发展的突破口
努力实现产业规模双提增。通过积极扶持和培育涉港涉芯千亿产业、百亿企业,做大做强优势实体,迅速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产业规模,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较“十二五”末翻两番,占GDP的比重超过30%。
努力实现创新创业双提升。要不断注入创新创业“政能量”,做到外资内资一个样、实体虚拟一个样、贡献大小一个样、新老实体一个样、公私混合一个样等,打造鄂东安居乐业的全国样本,到2030年,实现“四个一”的目标:新增创业实体10万户,创业带动就业100万人,新增创业孵化载体100万平方米,各类创业投融资规模超过100亿元。
努力实现产品品牌双跨越。实施“三个一”工程,即在5年内引进100个涉港涉芯品牌项目,扶持发展100个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建成100个省级以上战略型新兴产业基地,不断提高涉港涉芯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使驰名商标和国家级以上名牌产品年均增长20%。
2.精准打造鄂东转型发展的高端产业新板块
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武鄂电子信息板块。以武鄂芯片各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为平台,优先发展液晶显示器件、等离子体显示面板、OLED、激光显示以及特种显示模块和主要组件产品,形成平板显示从原材料——平板显示面板——模组——整机的完整产业链,力争到2025年把鄂东打造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新型芯片产业生产基地。到“十三五”末,鄂东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过万亿元。
聚焦新能源产业,打造武鄂黄(石)新型能源板块。以光伏、阳光电源知名企业为龙头,积极引进上下游核心配套产业,加快形成完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使武鄂黄(石)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中部最大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到“十三五”末,新能源产业总产值过万亿元,建成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打造武黄(冈)新能源汽车工业板块。依托东风汽车集团等龙头企业和新能源汽车研究中心,实施“新能源汽车振兴工程计划”,力争在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促进新能源汽车整车产品规模化、重要部件国产化、关键技术自主化、产品应用多样化。到“十三五”末,形成年产100万辆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
聚焦新材料产业,打造武鄂黄(石)新材料板块。依托大武汉科技,以光电子信息和特种金属材料为主导,聚焦前沿新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到“十三五”末,实现新材料产值占全国5成以上。
聚焦新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武鄂黄(冈)节能环保新板块。依托武汉行企科研院所,围绕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高端产业链和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优先在余热利用系统及关键设备、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系统及设备、节能家电、节能再造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聚焦新型高端装备产业,打造武鄂黄(石)高端智能制造板块。依托武汉高端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以“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品牌化”为目标,重点发展智能装备、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和新型基础零部件,实现核心部件国际化、市场化、国产化,到“十三五”末,跻身国内高端装备制造第一方阵。
聚焦新型生物产业,打造武鄂黄黄新型生物板块。依托葛店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基地,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黄石、黄冈生物产业园区等新型生物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生物制造、现代中药和生物农业;优先发展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新型酶制剂等,建设国内最重要的生物医药和生物育种产业集聚区。
聚焦新型公共安全产业,打造武鄂黄(石)智慧安全板块。整合武汉科研院所研发力量,重点围绕社会安全领域的先进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市场化和规模化,优先发展重大安全系统、加密系统、智能系统及其装备的研发;推动公共安全领域技术成果产业化,到“十三五”末,建成国家公共安全产业基地。
五、“鄂东转型发展”的基本途径
鄂东要加快转型发展,必须把握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产业调整和梯度转移的新趋势、新特点,打破传统的产业培育发展模式,以战略的眼光、开放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强力的手段,走“引进——生成——集聚——创新——提升”之路;以项目、企业、园区为载体,以政商服务(零审批)、行业造势(无为有)、制度供给(按需分配)为抓手,加快资源要素向涉港涉芯产业集聚,形成高效的体制机制和强大的支撑体系。
1.以鄂州机场的大建设,引领鄂东全域新兴产业链的大提升
涉港涉芯行业要招大商。现代产业经济发展表明:大企业、大集团掌控着产业发展方向、核心技术和产业资本。鄂东全域要紧盯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超级航母”、具有垄断地位的行业龙头,按照“大开放——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理念,精准对标目标客户需求。
加快建设涉港涉芯产业。项目落地后,要在准“合法”中做到项目建设要求多快,政商服务就有多快,解决问题的速度就有多快。对先进技术大集成、环境质量大优化、顺应产业大发展的重大项目,要早谋划、早申报、早行动,通过机制的畅通、配套的提速,促进重点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见效。
涉港涉芯领域要成链条。龙头企业的生产水平、核心技术和终端产品的先进程度,直接关乎产业竞争力的强弱,核心是产业链条各环节发展水平的高低与衔接。要以“大树效应”带动新兴产业“枝繁叶茂”,通过配套建构,最终优化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
2.以武鄂黄黄龙头企业的大发展,引领鄂东全域新兴产业的大跨越
涉港涉芯领域要进一步扶优扶强。鄂东全域要破除“官本位”,按照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思想重商亲商安商惠商,扶优扶强扶足新兴产业,要遵从企业生长规律,培植企业茁壮成长的“生态湿地”,让广大企业家放眼全球,让他们把大企业、大项目引进来,在2025年之前至少生成30家举足轻重的龙头企业和骨干实体。
涉港涉芯行业要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鄂东全域要率先突破现行行业创新创业束缚,紧紧抓住鄂东泛航空都市圈自主创新政策叠加的机遇,围绕转化成果、转化项目、孵化企业、集聚人才、服务产业的目标,推进多元大联盟,打造双创新引擎。
涉港涉芯平台要进一步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园区配套能力和体制环境是产业发展的直接动力。2025年以前要先期提升机场200平方公里以内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园区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全面提升开发园区承载重大产业项目的能力和水平,实现规划引导、企业集中、产业集聚。
3.以泛机场都市圈体制机制的大创新,引领鄂东全域发展环境的大优化
环境能“无中生有”,环境能出生产力。一个开放、公平、高效、诚信的环境将加速新兴产业的快速壮大。必须围绕环机场都市圈快速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持之以恒地推动“人无我有”式的鄂东全域体制机制创新。
环机场都市圈要尽快完善要素保障机制。首先要从市县层面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鄂东转型发展的要素保障机制,要积极争取“上方宝剑”,吸引境内外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和风险投资等各类金融机构落户鄂东,努力营造金融资源加速集聚、融资能力加速增强、风险防范有效控制的金融业态。要加快形成城乡一体的土地节约集约、水电气交通综合配套,努力做到项目有多好、资源要素保障就有多好、配套服务就有多好。
环机场都市圈要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省级层面要迅速编制《鄂东泛航空都市圈一体化转型发展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快转变鄂东区域政商一体化职能,推进公共事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改革,推进县域综合配套改革和零审批零手续全覆盖,打造“新时代深圳版”的鄂东区域行政事务管理服务与监督的长效机制。
环机场都市圈要不断强化政府工作推进机制。加快形成市县对接、政企互动、区域联动、部门合力,强力优化涉港涉芯产业发展的环境和推进机制,打好“组合拳”,做到高端优惠政策第一时间送达“开拓者”“先行者”。建立省级层面的“泛航空都市圈涉港涉芯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企业境内外直接融资。帮助企业将本土产品纳入各级政府采购目录,提高知名度。
4.以亚洲第一的大视野,引领鄂东快速支撑中部大发展
鄂州机场作为亚洲最大的航空枢纽,使鄂东全域迎来了大航空时代。为此,鄂东全域应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努力实现鄂东全域转型大发展:
在建设大项目中提升鄂东区域综合功能,努力形成鄂东高质量转型之目标协同、方向一致、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全新经济联合体。
在发展大产业中焦聚各自优势,全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再造鄂东城乡空间功能、再造城乡协同发展活力、再造城乡治理能力。
全域打造以临空产业为底盘、以产业融合为底基,以绿色发展为底色,以城市文化为底蕴,以服务创新为底功的鄂东全域高质量转型发展增长极,打造中部第一大都市群落。
在开拓大视野下处理好新型产城关系、城际关系、区际关系。新型产城关系:围绕“港——产——城”主线,使临空产业布局与城市功能布局相协调,先导型战略型新兴产业与城市治理水平相协调,高端智能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与传统产业转型相协调;新型城际关系:鄂东全域形成双重的良性竞争与协同关系,各自的规划与发展都贯穿于区域一体化下,扩大城市群影响、提升城市群功能、拓展城市群空间;新型区际关系:以新型互补式协作式区际关系替代2018年以前存在的封闭式、掠夺式、转嫁式关系,共同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内外贸易集散区和新兴产业聚集区。
注释:
文章参考了 《湖北长江经济带绿色宜居城镇建设专项规划(2016-2020 年)》、2019 年度《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12月13日由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单位联合组成的 《国际物流核心枢纽航空都市区概念性总体规划》和《大光谷和鄂州机场加速武鄂黄黄一体化》潘大观察等资料。